第 6 节
作者:交通工具类:沧海一叶舟      更新:2021-02-26 18:57      字数:4877
  沧凳嵌铰隹嫉牡胤剑铰鍪茄袈觯泛臀蚕喽粤耍谢嵘琛?br />
  骨头的硬度是髓滋养出来的,得到充分养料的花,总是叶挺枝坚。另一个增强骨骼密度的方法是——叩齿骨自坚,让上下牙轻叩,就是坚骨之法!
  形意拳四梢理论说,牙齿是骨头的梢,是骨头最敏感最显露处。旧时代,镶金牙是时髦的事,有的老人只掉了几颗牙,觉得早晚都得掉,于是把好牙拔掉,镶上一口金牙。结果很快身体大差,往往早逝。损牙便伤了骨,反面证明齿骨的关系。
  骨头等于是弓背,筋等于是弓弦,弓弦韧性大,射出的箭才远。筋粗长,方能力猛。猫科动物弹跳力惊人,因为胯部的筋又粗又长,能让跨骨最大限度地撑开,等于拉满了弓,将身体射出去。
  薛颠用“放箭、抽丝、撕棉”来形容拳劲,揭示用的是筋力,而不是肌肉纤维丛之力。
  肌肉纤维丛的力量有限,练得膀大腰圆,周身肌肉块,但肉厚筋软,并无力量。而一个练拳的干瘪老头,胳臂上的肌肉耷拉着,比武却有虎豹之威,是肉软筋强。
  武术的常用词汇“含胸拔背”,容易让人误解为是凹胸凸背,结果练成了驼背。薛颠解密“含胸拔背”不是外形,而是胸口、后背的筋撑开了。
  以撑雨伞比喻,含胸指的是雨伞底部的枝条都撑开,形成空间,拔背指雨伞项部的枝条撑开,形成棱。
  含胸拔背是打开了一把雨伞,撑满了筋,不是弯曲脊椎。筋参与“炼精化气”的过程,胸背的筋撑开,气才能降丹田。
  还有一句奇妙的话——肩窝吐气,肩窝是锁骨内凹陷处。练拳时,后背是最敏感的,气血变化大。肩窝里的筋撑圆,后背的热就能传感到肩窝里,锁骨一温热,内脏就受益了。
  肩窝不通,像人死死地憋着一口气,肩窝通透,像把气吐出去了,所以名为“肩窝吐气”,不是肩窝凸起。
  健身房中举物、拉物的负重训练,能练肉不能锻炼筋,因为刺激的是肌肉群。不刺激肌肉群,才能锻炼到筋,薛颠指出方法为——吸手脚心。手脚心是筋的窍门,手脚心凹陷,便牵动了筋。
  吸脚心为“两足心含虚,抓地如钻钻”。不是脚趾像钻头钻地,而是脚心内含、十趾抓地后,感到有股劲像钻头似的往脚心里钻,一直钻到身体内部,引发得身体作出水母一样的抽缩动作,这便是练筋了。
  抽缩极快,不可控制。吸着手脚心来练拳,突然会小腹一紧,脊椎震动,厉害的能弯了腰。这是牵动了小腹的筋。
  有人说八卦掌不利于技击,身法灵活,击打力却不强。八卦掌训练之初,只练“吸脚心”一点,一日走三百圈,两个月后就有了筋力,击打能力很强。八卦掌是形意拳的友拳,巧妙各有不同,而原理相通,可以相互参究。除了手心脚心内含之外,手脚腕挺力也是练筋之法。
  汉字的同音字往往在意义上也有关联,劲与筋同音,劲就是筋力。
  骨灵河车转——河车是南方旧时代农家的水车,架在田头,人踩水车,可将沟渠的水调到田中。
  道功的“转河车”,是练精化气,比喻气在体内循环。此处的转河车,不是精气,指骨盆,系在骨盆上的筋强韧,骨盆运动起来,拳头上的击打力量可翻倍。
  最后薛颠强调“如龙如虎如猿如猫”的动势,都是在头项和尾椎上获得的,此为点睛之笔。
  4、三步调息 点睛修心
  丹田俗称小腹,即道家所谓安炉立鼎之处,在人一身之中,即力学上所谓重心者是也。欲使元气充足,变成金刚之体,每日或每夜,择空气清新之处,静立或静坐,皆可练习。
  注意适当之姿势(即合法规之姿),先用粗略之呼吸,以开通气道,以意力送至丹田,待到腹中气满,然后呼出(以谓后天呼吸法)。如此数至十次,或二十次,即舌搭天桥,换为细呼吸,数至五十次或一百次,迨至无思无虑,五蕴皆空,然后顺气息之自然,勿庸暗数矣。
  练气百日,必丹田膨胀如鼓,坚硬如石,亦再注意尾闾夹脊,以上达于玉枕及玄关,一气灌活,周而复始,上至泥丸,下至涌泉,气息绵绵,听之无声,视之不见,所谓“真人呼吸以踵者”是也。
  每日练习不稍间断,不但坎离相交(心肾相交),有不可思议之乐趣,而丹田充实。元气即足,则电力(即一身之法象)增加,磁力(即全身精气光线)发动,能击人于数步之外,有鬼神不测之妙用,知此玄理可入道矣。
  谈到这里,有一个东西是连贯下来的,就是“练精化气”。薛颠开诚布公地说:“现今谈武术的人,都拿练精化气、练气化神、洗髓、易筋等词汇,逢人便讲,成了口头禅,但你要问他具体练法和步骤,他就张口结舌,答不出了。但我能说清楚。”
  他的功法为,在空气清新之处,以静立或静坐姿态,先大口吐气,活泼一下气管和肺,再吸一大口气,用意将气送入丹田。
  丹田是小腹。道家炼丹要用炉、鼎,烧炼矿物或草药,秦始皇、汉武帝求长生不老丹,都是用炉鼎炼。将小腹称为炉鼎,表明是肉体上的修炼处。
  几次吸气后,待小腹气满,才呼气。“多吸一呼”地作了十次后,舌头顶住上颚,呼吸自然变细,进入了细呼吸阶段。
  改为细呼吸,一般在粗呼吸十次之后,有的人则要二十多次。感到胸背的毛孔发热,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便可以由粗改细了。
  粗呼吸是野兽的呼吸法,有一种我们不熟悉的野蛮,所以会毛骨悚然。细呼吸是鸟类的呼吸,乌鸣和兽叫声迥然不同,因为呼吸不同。
  粗呼吸和细呼吸都要数的,细呼吸至五十次,心情将变得非常好,无忧无虑的,便不必数了。形容这种好心情,薛颠用了“五蕴皆空”一词,这是佛教词汇,五蕴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蕴是蕴藏之意。色是一切物质元素,受想行识是一切精神元素,“皆空”是摆脱了物质和精神全部的束缚——此为菩萨境界,常人难达到,暂时少许的超脱,则会有。数呼吸的愉快,便是物质、精神的束缚松动了点。
  天台宗数息,要求达一百零八次,数到了自然愉快。让发脾气的人数息,数不过20,往往到l5,便乱了。数到身心愉快,不再数,转入自然呼吸,享受安宁即好。
  以数数——弃数的方法,锻炼百日后,薛颠言会“小腹膨胀,坚硬如石”,因为粗呼吸——细呼吸——自然呼吸,均气入小腹,引发小腹鼓动,锻炼了腹膜。
  腹膜强健后,触之即绷紧,所以有坚实之效。不是挺着肚子,那样违反生理。达到“触之即坚”的标准后,稍稍以意念注意尾椎,气自小腹过渡到尾椎,由前身转到了后身。
  气沿脊椎上行,经过夹脊(脊椎骨的中央点,两肾顶端的位置),经过玉枕(颈椎和后脑骨交接处),到达玄关(两眼中间的鼻骨),气入玄关,回到了前身,再下降于小腹,形成循环,此法叫“转河车”或“大周天”,可练精化气。
  气过夹脊,有人会腰痛;过玉枕,有人会听到“咕咕”的水沸声;到玄关,有人会有见光见影——气降于腹后,幻觉便都没了。
  幻觉如同做梦,本身没有好坏。梦太多,睡眠质量不好,幻觉太多,影响锻炼效果,不理睬最好。真人呼吸以踵:脚跟与生殖系统关系密切,呼吸时脚跟有感觉,是还春之象。
  作大周天,心肾之气自然相融。前后身气息循环叫大周天,胸腹气息交融叫小周天,作大周天功夫,小周天自然完成,不必另作小周天工夫。
  练形意拳或象形术,不必练大周天。内气变化的经验,道经上记载多,拳谱上记载少,薛颠谈大小周天,是给练拳者提供参考。
  此章节还有一句特别话语“欲使元气充足,变金刚体”,金刚体是佛教词汇,不坏之意,相当于道家讲的长生不老。
  金刚体是不可考的事情,薛颠说能证实的是练武能练出生物电,将人隔空击倒——这更不可考,有违常识,薛颠已逝,留此说法仅作参考。
  呼吸者,则谓之调息也,息调则心静,息外无心,心外无息。欲得心外无息之妙,必须真调息,息调则心定,心定则神宁,神宁则心安,心安则清静,清静则无物,无物则气行,气行则绝象,绝象则觉明,觉明则性灵,性灵则神充,神充则精凝,精凝则大道成,万象归根矣。
  让呼吸平静和缓,就是调息。息调心自然安宁,由此可见心理与生理是一体的,“心外无息”是真口诀,呼吸属于心灵。
  “神充则精凝,精凝则大道成”,他人讲“练精化气,练气化神”,薛颠则说神充精,神充足后还会化精!练气化神,是“活子时”,神回化成精,是“活午时”,前面摘录的道经《活子午》便详细讲了其理论。活子时是常见词汇,活午时古人多隐瞒。
  短短几字,表明薛颠明了活子午的奥妙。读薛颠文章,常感到敬畏。
  孔子、老子、庄子、孟子是文化圣人,薛颠将他们评为“武圣”,并举例证明:《论语—乡党篇》言“孔子屏息似不息者”,《老子》谓“虚其心实其腹”,《庄子》云“至人之息以踵”,《孟子》曰“善养吾浩然之气”——薛颠说这些话都是习武的秘诀。
  练拳时不练气,不练拳时,气是修行的主要内容。薛颠列出了练气的实修大纲:正身法、调息法、修心法。
  正身法有正身、注意和随意三项内容。调息法有努力呼吸、丹田呼吸、体呼吸三项内容。修心法有至诚、守一、腹呼吸三项内容。
  有个疑问,腹呼吸为什么不能算在调息法里,反而要算在修心法里?下面依次解释,到此条目自有答案。
  正身法:
  先要注意身体相当姿势及态度,无论行止坐卧,务要使脊椎正直无曲,首勿倾其前后;耳与肩对,鼻与脐对,道经曰:“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
  此姿势宜常保守,不但练时为然,无论何时何地,勿忘却此法,《中庸》云:“道不可须弥离”者是也。正身用意,动作皆于法规,不可随意倾跌,学者最宜慎之。
  小心了,薛颠话说得严重,《中庸》上“道不可须弥离”讲的是“无形的道贯穿于一切事物中,不是万物之外另有个大道,如果道在事物之外,事物也就毁灭了”。薛颠却把这句话,用来说“脊椎中正”了,如果脊椎不能中正,一切就都毁灭了。
  “脊椎中正才能练精化气”的道理,前面薛颠已经重复过多遍了,这里再次强调,可见真是重点。
  练拳时脊椎中正,平时生活里不保持,形成不了习惯,等比武时,仓促之下,脊椎不能中正,必然不能发力,比武必败。你脊椎端正地过一天,比武时就有了一份胜算。
  脊椎中正的窍门,为“耳朵与肩对齐,鼻与肚脐对齐”,还有一个书外的窍门,是“后脑勺与后脚跟对齐”,形意拳中叫“坐满后脑勺”。
  薛颠说“首勿倾其前后”,脑袋不要前俯后仰,看似简单,其实很难作到,人很容易颈椎有毛病,颈椎与后脑骨咬合得不佳,出拳力度必打折扣。有人一出拳就震得后脑痛,这就没法比武了。
  摆正脑袋与脊椎的关系,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里,头部后仰的情况不多,头不正,多数是前倾,所以要挺直脖子,脑略后靠,与后脚根对齐,犹如一个人坐下,把后背稳稳地靠在椅背上——这就是“坐满后脑勺”。
  注意法:欲实行修养法时,最注意者,即适当之姿势。如练时,先向下腹部,以意沉气贯通,使小腹突出(常人不知此法)。但初行时,总苦气不及腹。其法最紧要者,即闭口齿,以鼻向外徐徐出气(而微细有声,出至力不能出时,下腹自然实出)。
  随意法:即权便之法也,无论行止坐卧车上马上,皆可随意而练之(此法用意而练),有一时功夫修一时道,有一刻功夫练一刻心。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
  练拳时不能如此造作,静功是练拳的助品,习拳之余,练之有益,不练也无妨。注意法的“注意”是有意去作,形意拳谱中的“有形有意都是假,事到无求始见奇”是真口诀,有意去作的都是假的,当你无所追求时,才会有奇效。
  道家有伏气法,可以气贯丹田。深吸一口气,发觉气息不能下沉,于是咽一口唾液,跟着这实体的唾液,气就下降到小腹丹田了。
  空气进入的是气管、肺部,唾液进入的是食管、胃部,空气和唾液走的根本是两条路线,咽唾液会帮助气息深入么?
  这个看似荒谬的功法,在道家,还是秘传。不是空气吸得有多深,不是唾液能不能两三秒就从喉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