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9 节
作者:
风格1 更新:2021-02-17 07:37 字数:4824
的准备对军火工业进行特别调查的决议案,奈出任调查委员会主席。奈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声称,战争主要是经济原因引起的。调查报告肆意夸大银行家和企业家对于参战决策的影响,从而歪曲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美国公众读到调查报告之后,普遍感到了一种遭受愚弄的屈辱,因此下定决心“这种悲剧性错误不应重犯”,“不参与欧洲战争,加强国内民主,美国人就可以作出最大贡献”。
1935年8月20日,美国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基·皮特曼参议员提出一项决议: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发生战争或进行战争时,禁止美国武器装备输出;美国船只为任何交战国运输武器或将武器运往任何交战国均为非法;授权总统警告美国公民不要乘坐交战国船只。8月21日,参议院通过该项决议案。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势单力薄,所能做到的只是说服众议院修改该项决议案,将强制禁止输出武器条款的有效期限制为6个月。经此修改,该项决议案迅即被国会通过,通称1935年中立法。8月31日,罗斯福怀着焦虑不安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批准了皮特曼决议案。
1935年10月,墨索里尼借故从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向阿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发起进攻。两天之后,罗斯福下令禁止武器输出。美国国务院则坐等国际联盟的行动。国际联盟软弱无力的制裁,使法西斯意大利于1936年5月完全征服了阿比西尼亚。
美国国会决心制定永久中立法以代替将于1936年2月29日到期的皮特曼决议案。参议院明确表示,不会给予总统区别侵略者与被侵略者以便只对侵略者禁止出口物资的权力。赫尔国务卿试图说服皮特曼参议员和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萨姆·麦克雷诺兹众议员提出一项法案,延长不加区别的武器禁运,但增加实际禁止输出基本原料和向交战国提供信贷的条款。参议员约翰逊、博拉和奈对此激烈反对,攻击赫尔法案是针对意大利,并用以加强国际联盟的制裁措施的。此举导致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拒绝公布赫尔法案。与此相反的是,美国国会将皮特曼决议案的有效期延长到1937年5月1日,并且作出某些修正:授予总统以自行决定战争状态是否存在的权力;禁止向交战国提供战争借款和信贷;要求总统在发生敌对状态后其他国家参战时,实施中立法案。
1936年7月,西班牙爆发内战,很快就演变为国际法西斯势力与反法西斯力量的较量。9月,欧洲列强代表在伦敦成立不干涉委员会,并于1937年3月实施海上封锁。虽说1936年中立法不适用于内战,但美国国务院强制实行道义禁运,不许武器和战争物资出口,指望以此加强不干涉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1936年12月,当某飞机经纪人谋求向西班牙共和政府输出400个飞机引擎时,罗斯福迅即要求国会实施禁止向西班牙输出武器的规定。1937年1月6日,国会参众两院作出同意总统要求的联合决议,两天后即经罗斯福签署而成为法律。
1937年4月28日,美国国会批准永久中立法以取代1936年的临时立法。鉴于赫尔在此之前已多方活动,为行政部门争取到在实施新法时拥有较大的自行处置权。1937年中立法授权总统决定从何时起已存在战争状态,或者一个国家的内战是否威胁世界和平;如果总统发现这种国际战争或内战存在,就应立即禁止向交战国输出武器、装备和信贷。此外有效期为两年的“现购自运”条款授权总统,要求在美国购买非军事物资的交战国交付现金并动用本国船只运输。
然而,国际形势愈益恶化。除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和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外,又发生了法西斯日本开始全面侵略中国的“七七事变”。
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孤立主义和中立法无异于对侵略扩张的默许和纵容,最后必将危及美国的安全。为了引导美国及其公众做好反法西斯战争的准备,加强美国的防务力量,罗斯福开始与孤立主义势力展开坚决而富有艺术性的斗争。
9。两巨头的手握到了一起(2)9。两巨头的手握到了一起(2)
1937年10月5日,罗斯福应邀参加芝加哥新建大桥的落成典礼。罗斯福在听众的热烈掌声中,将轮椅推到麦克风前,大声说道:
“我很高兴再次来到芝加哥。尤其高兴的是,能有机会参加这一重要工程的落成典礼。”
然后,罗斯福掏出国务院准备的演说稿,念将起来。
“世界的政治情势近来发展得越来越恶劣,引起了那些希望同其他国家和民族友好相处的一切民族和国家的严重关切和焦虑。
“未经宣战,没有预警或任何正当理由,包括大批妇女和儿童在内的平民已在空袭中遭到残酷的屠杀。在所谓和平的状况下,船只无缘无故和未经预先通知就遭到潜艇攻击并被击沉。
“爱好和平的国家必须作出一致的努力去反对无视人性的行为。这种行为今天正在产生一种国际间的无政府主义和不稳定状态,仅仅依靠孤立主义或中立主义,是逃避不掉的。”
说着说着,罗斯福丢开演说稿,情绪激动地说:
“不幸的是,世界上无法无天的流行症看来确实在蔓延中。在生理上的流行症开始蔓延时,社会就会认可并参与把病人隔离起来,以保障社会健康和防止疾病传染……
“我是决心要奉行和平政策的。我是决心要采取一切可行的措施去防止卷入战争的。在当前的时代,任何国家竟然可以不顾经验教训,违背庄严的条约,侵犯和蹂躏从未真正伤害过自己而其本身又软弱到几乎不能自保的国家的领土,以至不惜把全世界拖入战争,这一切应该是难以想像的。然而,世界和平和包括我们自己国家在内的一切国家的幸福与安全,今天正在受到来自那个方面的威胁。
“无论宣布与否,战争都会蔓延。战争可以席卷远离战场的国家和人民。我们决心置身于战争之外,然而我们并不能保证我们不受战争灾难的影响和避免卷入战争的危险。我们正在采取措施尽可能缩小卷入的风险,但是世界处于骚乱之中,信任和安全已经崩溃,我们并无安全保障。”
最后,罗斯福又回到讲稿上来。“最为重要的是: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和平意志必须申张到底,以促使可能被诱而破坏协议和侵犯他国权利的国家终止此种行动。必须作出保卫和平的积极努力……
“美国痛恨战争,美国希望和平。因此美国积极从事于寻求和平。”
“隔离演说”指出了战争危险的存在,表示要“隔离”迟早都会蔓延的战争,最后却又归于“美国积极从事于寻求和平”的结论,可见罗斯福的用心何其良苦!然而,罗斯福从稀稀落落的掌声中已隐约感到不妙。
果不其然,次日的美国各大报纸纷纷发表文章,猛烈抨击“隔离演说”。几天后的一个深夜,心有余悸的罗斯福对儿子埃利奥特说:“你想领个头,但回头一看,身后一个人也没有,这种情况多么可怕啊!”但是,“隔离演说”毕竟正式向美国公众指出了战争恐怖的存在。
1938年1月6日,罗斯福针对有人建议只有通过公民投票才能决定宣战,致信众议院议长威廉·班克赫德先生:
“我应该坦率地说明,我认为这项修正案是不符合我们的代议制政体的,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
“对宪法提出这样一项修正案会使总统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寸步难行,并会鼓励他国相信它们可以侵犯美国权利而不受惩罚。”
1月28日,罗斯福在致国会的特别咨文中敦促立即增加20%的海军建设费。国会经过激烈辩论而于5月通过文森扩充海军法,准许以10亿美元发展海军。这一事实表明,大多数认真思考问题的美国人,已经看到战争的威胁并因而同意加强防务。
在罗斯福的倡议下,泛美会议通过《利马宣言》。
在德军于3月进驻布拉格之后,美国副国务卿奉罗斯福之命代表总统谴责德国“肆无忌惮的不法行为”和“横行霸道”。
1939年1月,罗斯福把参议院军事委员会成员请到白宫,向他们透露某些令人震惊的事实。罗斯福不厌其烦地解释:“德国入侵法国之日,便是民主的疆界遭到破坏之时。”然而,这话传到公众耳中,就成了“罗斯福说我们的边境在莱茵河上”,因而又导致孤立主义者的大喊大叫。
意大利在1939年耶稣受难日兼并阿尔巴尼亚,意大利国王又多了一顶国王桂冠。与此同时,德国撇开慕尼黑条约,悍然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余部分。
1939年4月,罗斯福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写信给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建议召开和平会议,以缓和紧张的国际形势。
罗斯福得到的不是对方的直接答复,而是希特勒在公开演讲中的嘲讽和谩骂。
“这些国家难道值得一提吗?德国国防军跺一脚,它们就得抖三抖!”
“罗斯福这只软螃蟹,我得到的档案文件表明,他是个有犹太血统的混血种!自己连站立都困难,还有什么力量来侈谈世界和平?!”
眼看希特勒就要对波兰下毒手了,罗斯福决定豁出老命废除中立法的武器禁运条款。7月14日,罗斯福向国会提交特别咨文,敦促对此采取行动。但国会不买总统的账。等到7月的最后一周,罗斯福邀请国会领袖们到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磋商。
“先生们,我只想用事实说话,这些事实表明轴心国的计划是要统治整个世界……”罗斯福苦口婆心地讲了一个多小时,要求修改中立法,“我连最后一颗子弹都打出去了。现在得装一颗到子弹夹里去。”
9。两巨头的手握到了一起(3)9。两巨头的手握到了一起(3)
其实,总统是在求助于颇有影响的博拉参议员。只要博拉同意,整个参议院就会一致赞成。
然而,杰拉尔德·奈抢先发言了:“总统先生,够了!您说了这么多,我感到您只对战争感兴趣,上了‘死亡商人’的当!”
博拉接着振振有词地说:“今年不会有战争。眼前这种恐慌心理是人为的,有意制造出来的。”
赫尔国务卿觉得希望渺茫,只好说:“我请博拉参议员到我的办公室看电报,好不好?”语气近乎哀求。
博拉蛮横地说:“我在欧洲有情报来源,这比国务院的更可靠。”
赫尔由绝望转为愤怒:“参议员的意思是,你个人的情报来源比国务院还要可靠?”
“是的!”博拉毫不客气地说,“是这么个意思!”
赫尔气得几乎流泪。杰克·加纳副总统清点人数,看在座的议员有多少人赞成修订中立法。结果他无可奈何地说:“总统,我们还是承认事实吧。你的票数不够,就是这么一回事。”
1939年8月下旬的某日,天气极冷。纽芬兰洋面,头戴白帽、身穿毛衣的罗斯福坐在“塔斯卡卢萨”号军舰舰尾的安乐椅上钓鱼。
突然,一名年轻军官奔向总统,递上一份刚译出的长电,是赫尔国务卿发来的。罗斯福仔细阅看电报,脸色逐渐转为苍白。罗斯福命令:“叫麦克达菲来把我推到我的办公舱去,请麦金太尔海军少将也到那里去!”
在办公舱,罗斯福对军医麦金太尔说:“麦克,我刚才得到最坏的消息。德国与俄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你先看电报吧!”
看完电报,麦金太尔试探着问:“老板,您认为这是什么意思?”
“这意味着希特勒已决定发动战争,”罗斯福回答,“他已经把东线稳住,又不把波兰当回事,现在只要为西线劳神了。希特勒一直在说,德国决不能再在东西两条战线同时作战。”
“我想,战争任何时刻都会爆发。”麦金太尔说。
罗斯福表示赞同:“不出两个星期!”然后抓起电话命令:“‘塔斯卡卢萨号’全速回返!”
“您打算怎么办?”麦金太尔问。
“还不知道,”罗斯福提高声调,“但是现在形势摆在这里,俄国与德国握手言欢了。这也许是斯大林为了争取时间而玩弄的花招,也许是对西方国家在慕尼黑问题上没有和他们商量而作出的报复,或者也许是货真价实的结盟。但是,我不作后一种猜测,因为俄国不可能从德国的胜利中得到任何好处。自由国家软弱无力,好似一盘散沙,他们很可能被征服。”
“假如这样怎么办?”麦金太尔急切地问。
“假如发生这种情况,”罗斯福表情严肃,“民治政府就很有可能从地球上消失!”
沉默良久,罗斯福叹口气说:“麦克,在民主国家中,惟有我们有足够的力量顶住这股暴虐的恶浪。”
“您的意思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