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节
作者:
老山文学 更新:2021-02-26 17:11 字数:4797
,范翔忠更是慷慨地拨款2千万元给特派办盖办公楼和宿舍。当然,最开心的还是暗恋方宏宇十多年的范翔忠的外甥女虞然。 高速集团总经理孙立新是原省委书记的儿子。杜慧卿只管宏观布署,在具体业务上对孙立新言听计从并委以重托。孙立新深谋远虑,操控全局,把高速公路建设装点成范杜两人的政绩工程。股票上市,外资青睐,树立了全省国有企业的一面红旗,下任交通厅长的“肥缺”非他莫属。成就孙立新呼风唤雨之能耐的女人,除了杜慧卿和虞然,还有杜慧卿的女儿赵欣和民营企业家顾雪梅。孙立新把赵欣安排在中国香港港同源公司炒股融资,和顾雪梅则保持情人关系。 在这个“正常”的裙带关系中,编导凸现了始作俑者的处心积虑和阴险狡诈,反衬出“派系”力量和监督缺位滋生“腐败”的劣根性。处于如此亲密的环境下,有“事业心”的“实干家”,极可能在政绩工程中渎职而沦为贪官的保护伞和帮凶。 如果孙立新是个“好人”,或者没有那么“贪”,这些关系也许都不会“出事”。可惜他经不起转型时期国有资产监管漏洞暗藏生财之道的诱惑,利用范和杜的信任和追求政绩的需要,大肆侵吞国有资产。他充分利用抵押贷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公司上市、国企破产等环节中公开和暗藏的各种腐败机会。“大手笔”集中体现于幕后操纵顾雪梅组织在各地注册的26家建筑公司“围标”,包揽了几乎所有的信州高速公路工程;策划顾雪梅的华耘公司向商业银行贷款,由水泥集团担保,所贷款项再用于低价收购水泥集团地产和股权,并由顾雪梅和水泥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光远联手实施破产程序,图谋由华耘公司“负资产”兼并水泥集团,将数十亿国有资产化为私有;在审计组进驻期间设下圈套,导演海天会计师事务所和新闻媒体掀起所谓审计查明信州高速虚报利润虚假上市的信息披露风波,让特派办不明不白地成了搅乱股市的罪魁祸首,又通过赵欣以港同源公司名义高抛低进信州高速的股票,轻松地赚走一个多亿。 作为掩护,孙立新最大的一笔沥青生意是亲自和虞然做的,其余则是在幕后操纵白昌明和顾雪梅。此外,他鼓动杜慧卿挪用国债资金3千万元为老家修建县乡公路,拉赵欣下水;又帮助范翔忠动用高速集团一个亿打“政治牌”,从而揪住两人的把柄。 这些裙带关系最终导致了严重后果,凸显了禁止领导干部子女、配偶经商的必要性。不仅如此,近亲属在领导干部职权、影响范围内的经营行为,也应当主动申报并接受监督。 范翔忠自以为“不装错口袋”就不会犯罪,为了政绩为了发展可以灵活对待财经纪律的心态,正是财政违法行为成为习惯的典型的思想根源,也是李金华那份“审计清单”所要唤醒的麻木。 反审计手段在升级 为了掩盖罪行,孙立新在审计组截获高速集团“真账”后立刻制造了汽车“自燃”,将犯罪证据付之一炬;在纪委“双规”刘光远前安排其潜逃出境;在白昌明向审计组交代前指使刘军用摇控汽车炸弹杀人灭口;在警方围捕刘军前又迫使刘军跳楼自杀;在特派办审计华耘公司前命令顾雪梅隐匿香港;在罗晓慧调查港同源公司前让赵欣将公司注销。用他的话说:“被动不是我的习惯”。 除了先发制人,孙立新还用了3个“烟雾弹”。一是诱使叶莹在媒体追问下披露高速集团违规上市的审计结果,造成股票连续跌停,随后利用外商取消投资意向为由逼审计组撤离;二是煽动高速公路、筑路民工和水泥集团的职工以“讨薪”为名围堵省委大门,制造因审计查账致使拖欠工资影响社会稳定的假象,再次迫使方宏宇将审计组撤出高速集团;三是诬告陷害方宏宇受贿、乱搞男女关系,引来审计署专程派员调查方宏宇。 作为利益集团的首脑,范翔忠擅长用“讲政治”来反审计,三番五次以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由给高速集团的审计工作施加压力。杜慧卿则刻意将方宏宇置于恩将仇报、不仁不义的境地,希望他知难而退。 审计权需要在规范中强化 当然,该剧放大了审计机关定位、职权与所肩负的责任不相适应的矛盾:受地方政府的人权、财权、事权限制,独立审计阻力重重;缺乏强制措施保障,审计难以排除反审计的干扰,调查取证步履维艰;延伸审计尚无法律依据,非国有单位拒不配合严重影响审计的准确性和威慑力。而该剧也旨在重申“审计是国家权力制约机制的重要一环”,呼唤着党和国家强化审计监督,全社会尊重审计职能。 这让我们联想到项俊波任副审计长时,曾倡导设立与国务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平行的审计院。审计院隶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彻底从国家行政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立法机关监督行政职能的手段。毕竟,双重领导下的审计权,无法克服源于政治体制的根本问题。 回到该剧的大结局,必然的胜利只能在偶然中实现,凸现出法律的无奈。顾雪梅不归案,所有的账只能算在死去的白昌明身上,这个案件就是个“死案”,而方宏宇必须在审计报告里“承认”孙立新依然是“好人”;赵欣不出现,孙立新不交代,杜慧卿和范翔忠的政治联盟是否应当承担渎职责任就是一个“迷案”。即使有方宏宇、童北海、罗晓慧等一批审计精英,也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 有些内容或许不会写进审计报告里,但却值得研究。比如,叶莹向新闻媒体提供尚未确认的审计结果造成严重后果应当承担何种责任,审计人员能否化装成税务人员进行取证,方宏宇在本案中是否应主动申请回避,审计组为什么不商请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岳厅长怎能如此轻易被撤换等。 2005年9月,江苏省检察院与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员办事处联合签发的《关于在反腐败工作中建立健全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的意见》中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对拟向社会公开的审计信息可事先就涉及严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的性质征求省检察院意见,可以为了秘密初查的需要暂缓公布,有效地防止因泄露有关案件信息而打草惊蛇;二是特派办发现厅级以下干部(含厅级)涉嫌职务犯罪的案件线索和被审计单位有严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且存在职务犯罪可能的,应当及时将犯罪线索和有关材料移送省检察院处理,也可以要求省检察院派员提前介入。而武汉特派办与湖北省检察院则在此前出台了《审计、检察干部交流工作暂行办法》,表明检察与审计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合作在进一步加强。 可见,方宏宇完全可以求助省检察院调派反贪局的骨干提前介入对孟昆、刘光远、白昌明和孙立新的调查,而不至于由审计员取代检察官和刑警进行职务犯罪和经济犯罪的侦查,落得四处碰壁,望犯罪分子兴叹。 值得一提的是,范翔忠在原审计厅岳厅长准备和童北海联手深挖细查高速集团之时,将岳调任最贫困地区的市长,明显违反了《审计法》关于“审计机关负责人依照法定程序任免。审计机关负责人没有违法失职或者其他不符合任职条件的情况的,不得随意撤换”的规定。 腐败分子痛恨,但也值得惋惜。如果高速集团的董事会没有被杜孙两人束之高阁,如果决策者身边的监督制约不是形同虚设,如果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切实有效,如果…… 方宏宇不理解,为什么“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就那么不被理解? 《审计报告》已经提交,如果启动不了问责机制,就不是不理解的问题了。
中国篇二专论 偷情与法律(图)
偷情与法律 ——法律与电影的视角 许自宝 问题的提出 我对“偷情”现象的关注,源于两个直接因素的激励。第一个因素是,据德国女性杂志《女人》(Woman)2003年6月的一份调查显示,近年来西方女性在外“偷腥”的比例增加,几乎与男性持平。《女人》杂志委托汉堡GEWIS社会研究机构针对1 427名25~35岁的男女网友进行的线上调查发现,53%的女性受访者表示曾经对伴侣不忠,男性的比例则为59%。而女性出轨的次数增加,急起直追甚至不输给男性。17%的受访女性表示曾出轨两到三次,比男性的22%略少,但曾出轨四到五次的女性则有8%,更甚于男性的4%。调查指出,女性出轨主要是需要安全感和谅解,而非欲火焚身。另外,性观念的开放、更丰富的避孕知识、女性主义抬头,也都是女性敢于偷情的促进因素。 【海报来源】:vod。klmy/tu/20、30、40。jpg 第二个因素,来自《20 30 40》这样一部幽默诙谐又感人肺腑、探讨女性爱情与梦想的电影。20—40是女人一生当中最光辉的20年,但或许同时也是最艰难的20年。张艾嘉在这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力作里,用生动轻松的笔调,深刻地呈现出不同年龄女性的心境、对爱情的不同渴望以及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诚然,这是一部描绘现代都市复杂人际关系的电影,三个不同年龄层的女性,从爱情的得失去面对变动的人生。小洁正值敏感的青春期,涉世未深,天真无邪,她梦想成为一名歌手而离家出走,深入到复杂的社会中追寻自己的明星梦。她敢做敢爱,不让自己留有遗憾。已迈入30大关的想想愈发成熟妩媚,穿着小洋装、充满女人味的她任职空姐,她原本只想找个依靠,却周旋在有妇之夫与游戏人生的男友之间,她开始觉得疲惫。40岁的莉莉则是三人中际遇起伏最大的,老公有外遇,她不假思索地离婚,重新展开自己的单身生活。 不管德国人调查的数据是否权威,我们身边能够看到的以偷情为主题的电影就有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20 30 40》之外,还比如《手机》、《一声叹息》、《不忠》、《菊豆》、《丑闻》、《毕业生》、《偷情俏冤家》、《庭院里的女人》、《猎爱的人》、《不准掉头》、《快乐到死》、《性、谎言和录像带》、《云上的日子》、《金瓶双艳》、《大丈夫》、《偷情家族》、《红与黑》、《偷心人》、《密爱》等。为什么如此众多的电影会涉及偷情,或者以偷情为题材呢?仅仅因为偷情是影片的一个卖点?还是因为偷情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很多,甚至几近泛滥?偷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是一个电影题材,如何从法律的角度来加以评判?在此,笔者想通过电影这个广角镜,对偷情与法律的关系作一初步思考。 偷情:电影中的理由 “偷情”一词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将这种行为称为“生活作风问题”,八十年代改称为“第三者插足”,现在也称为“婚外恋”。但为什么用“偷情”而不用“婚外恋”呢?大概是因为婚外恋可以分为“精神恋”和“现实恋”两种。所谓精神婚外恋,一般是指已婚的一方或双方在婚后再寻找情爱,但不涉及肉体行为,只是在精神上恋慕其他异性,纯粹以精神情感的交流为目的的一种现象。 由陈嘉上执导、张国荣与王菲主演的电影《恋战冲绳》中有个绝妙的比喻:我和女朋友的关系,就像教徒和教堂。开始,我天天去作祈祷,然后,我只每周做一次礼拜。后来,就只偶尔忏悔一次。更糟糕的是,我渐渐发现我开始不信这个教了。为什么偷情,正如为什么不信这个“教”一样,都有自己的理由。当然,男女偷情的理由往往是不同的。男人偷情,是不是真的因为“妻不如妾、妾不如婢、婢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的心态作祟?女人偷情,是否大多数都是因丈夫先有外遇,愤而报复呢? 通过对上述众多以偷情为题材的电影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男女偷情的具体理由的确存在较大的不同。男人偷情最典型的理由有三种: 第一种理由是最原始的,即为性付钱的下作。这类偷情者认为,越是下作,越能把男人的尊荣推崇至极端。女权主义运动的确为女性赢来了春天,在各个领域与男人半分江山,但男人还是拥有“花钱买笑”的优势,男人是这场权力游戏里最大的赢家。 第二种理由,男人偷情是为了找个人说说话。这种理由看似不着边际,但持这类理由的偷情者认为,男人可从偷情中寻找慰藉和理解,重建自尊心和安全感。“说说话”的话题当然不是严肃的交流,而大部分是闲聊。 第三种理由,是男人对伴侣、对爱情的忠诚。表面看来,这种理由似乎荒谬,但这类偷情者却认为,两者之间其实并不存在矛盾。他们认为,对那些萍水相逢的夏娃们动情就等同于对妻子的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