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 节
作者:
赖赖 更新:2021-02-26 17:09 字数:4808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的还是比较真实的。我自己就在日本一所大学里学习,也是从语言学校 一步一步出来的。留学的有金子自然也有垃圾,还是觉得在国内家境好的孩子比较容易变坏 吧。说实话要弥补这些垃圾留下的坏影响还真的不容易。”
请尚未出国者深思慎行 “我还没出国,但我准备去。我在国内有一份收入颇丰的稳定工作,有车子、 有房子,对于只是出身于工人家庭的我来讲,比较满意了。但我觉得一个人不仅要从奋斗的 艰辛中学习,更要到比自己所在环境更为先进的地方去学到更多的知识、增长更多的见识。 目前在世界任何地方都需要国际型的人才,有些知识也许在国内也是可以学习到的,但不 可否认,那些先进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办事原则以及其他的系统流程在国内是学习不到的。 所 以,尽管目前我的生活工作稳定,我还是要出去学习更多的东西,我相信中国的留学生是优 秀的,文章中所说的事情我也确信有,但决不是主流,尤其是在高中或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 的人当中。”
“大多数国人心中,留学就一定是非常好的事情。很多父母根本没有机会了解到出国留学的 负面。允许百花齐放,好的和不好的方面都介绍,父母可结合孩子的性格以及对以后的期望 ,作一些合适的矫正。”
“我曾在私立学校工作过。所谓的高中班除个别孩子确实是基础太差,父母不得已花高价以 获得高中学籍考大学外,大都是一些不学无术的‘渣滓’——不爱学习也学不进去,只知 享乐。只求在学校混到一定年限以达到出国的目的(高二取得会考通过后,即可开始办理) 。连高薪聘来的语言班优秀外教也只有摇头。”
“我是从私立学校毕业的。学校里好多同学家境都不错。在即将高考时或是高考结束后;班 里许多同学就选择了出国留学。每年都可以看见他们风风光光地回国。跟我们谈起国外的新 鲜搞笑事件。可我也知道;他们有些人就是在荒废着时光。”
“无论是什么样的中国人,也无论你是去国外干什么,外国人都会从你身上看到中国人的形 象。我们在国内和外国人接触后也会私下议论:‘某某国家的老外怎么怎么样?’在我们的 印象里就会留下对某国人的看法和基本的评价。所以关键不在于别人怎么看,而在于自己怎 么做。国人在国外要自重啊。”
第八章 全球引发“留学垃圾”大讨论一篇“留学垃圾”文章引起全球共鸣(3)
哪些人不宜出国留学 “每一个人都适合出国留学,但那些想留学的人出国前至少应想清楚四个大问题。在这四个 问题想清楚之前,切不要匆忙做出留学决策。” 笔者曾发表《谁来清扫“留学垃圾”》整版专题文章引起整个社会的强烈反响,并在全球华 文媒体上展开了热烈讨论。主导中国留学咨询市场的徐小平先生就此发表评论说:“这篇文 章挺令人震动。我看见‘留学垃圾’文章后,心里特别为这些留学潮流中的呛水者、 溺水者难受。”就这样,2003年1月11日徐小平第三次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依旧 慷慨激昂,由“留学垃圾”问题切入采访正题——到底有哪些人不适宜出国留学? 就在徐小平作答时,碰巧接到他外甥打来的长途电话。他在电话中再次强烈建议那个正在上 大学的外甥暂不要出国。撇开他那频繁使用而又无法在此引述的语言,记者录到:“我反对 你出国留学,是因为你还没有汲取足够的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所能提供的养分。在留学之前, 你首先要让自己获得我身边那些优秀学生的素质,包括优秀的英语口语,然后才适宜出去。 ” 自称与留学中介是同行的徐小平认为,从宏观方面来看,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出去留学,因为 留学就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所进行的一次全民族再教育,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吸纳国外先 进文化、先进生产力,吸收不同文明国家的发展成果。如果对留学进行广义的理解,种类很 多:有两周考察、三个月培训、半年拿证书和1—2年获大专文凭、8—10年获博士文凭等, 这都是留学。徐小平还提出一种观点说,留学是学习先进的东西,但并不一定就出国,因为 国内已有一些非常好的学校,它们提供的教育水平足以让留学在国内进行,比如, 位于上海的中欧工商管理学院几乎全是欧式教育。 也许是出于商家的精明,免费提供留学人生设计的徐小平对究竟哪些人不适合出国留学这个 问题的回答一直口风很紧。在记者再三追问下,他只是说:“每个人都适合留学,我不能把 中国人随便归类,但对于那些想出国的人一定要谨慎地考虑以下四个问题。” 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的“语言”、“金钱”、“意识”和“目的”都还没准备好,那就不 适合现在出去。 你的外语已足够应付出国了吗?徐小平认为,出国是需要语言的。比如,学英语的,“托福 ”成绩至少要有600分,“雅思”成绩至少考六分。如果没有语言工具,那就根本不适合出 国 留学!他特别强调指出,那种认为出国去学语言的说法根本就是胡扯。“我要旗帜鲜明地说 ,出国去学语言那是扯淡,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他说,外语学习完全可以在国内完成 ,“如果你的语言不好,千万不要着急出国”。 你准备的金钱已足够应付出国了吗?“留学中的语言和金钱就像人生中的空气和水一样不可 或缺,没有人不带水就踏上沙漠之路的。不过,确实有人不带钱想去攀登留学高峰的。”这 是行不通的。对于徐小平的这个问题,2002年发生在日本酒田短期大学里中国学生的集体悲 剧应是最好的一个注脚。 你有留学意识吗?徐说:“中外文化和中外财富的巨大反差导致了出国目的性发生变异。出 国原本是通过出国学到国外好的东西,然后过上好日子。”问题是,现在很多中国人往往 把出国本身就当成了“好日子”,于是,“为了出国而出国”。三年前,记者第一次采访徐 小平现场咨询时,就有一位年龄并不是很轻的女士赤裸裸地说:“我不知道出国干什么,反 正我就是想出去。” 徐坦白地说:“遗憾的是,那些把出国本身当作好日子的人往往没有好日子,甚至没有日子 过。”于是,徐小平再次重申了他那不断重复的观点,目前,在整个中国留学市场上存在一 种“留学集体无意识”现象。 你的留学目的很清楚了吗?徐小平常常强调使用的一种语言就是他自己所说的“科学语言” ——在他那个领域内也并不容易搞明白的语言,而且,时空跨度很大。记者就曾被徐小平当 场指出“有很多概念没弄清楚”。他说,留学有三大境界,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是:获取“就 业竞争力”、获取“行业领导力”以及获取“社会推动力”。因此,想出国留学的人一定要 想清楚自己的留学目的到底是什么,否则,留学就会丧失意义。 徐小平特别提醒说,对于工作比较稳定、年龄介于25岁至35岁、事业正处于上升阶段、事业 发展空间特别巨大的人,出国留学一定要小心谨慎。这些人出国前一定要把自己出国的“得 ”与“失”进行量化,然后加以比较。尽管留学对一个人命运的改变是无法估量的,但徐小 平的理论是,这种无价的改变则是建立在有价的基础上。 徐举例说,上海某大律师,35岁,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赚了很多钱,但因内斗而败走。大 律师当时想去英国剑桥大学读法学博士。徐认为,反正他有钱,是个有经验的大律师,国内 又紧缺律师,不如在国内再建立一个新的律师事务所,再利用自己的经验把自己最熟悉的这 个法律事务做大。更何况,他不是因为自己的能力被赶走,而只因管理冲突而分开。这位律 师应从这场内斗中吸取教训。因此,他根本用不着去剑桥大学,而只需建立自己的事务所而 去招聘剑桥大学学成回国的法律毕业生就可以了。 这个例子,说明了徐小平先生的一个基本观点:留学,是为了追求职业以及事业的竞争力。 既然已经获得了在中国法律界重要地位的这位律师,也许依然需要不断提升自己, 完全犯 不着中断自己的生涯而去学习。他的留学前景肯定不坏,但他的机会成本太高。 因此,对于上述第四个问题,徐小平又提出,他们应再多想明白两个问题:第一,在自己所 在的行业里能否达到一定的高度?第二,在你所在的行业里能否再有提升的潜力?如果“能 ”,不妨再继续做,以获得“行业领导力”。对于徐小平的这种观点,2001年,美国《纽约 时报》曾报道说,美国大学生往往在经济景气的时候暂时放弃学业而走上工作岗位,而一旦 经济不景气,机会不多时,再继续深造。
第八章 全球引发“留学垃圾”大讨论EF总裁细数中国留学生六大软肋
近日,EF国际语言学校副总裁菲利浦先生接受《青年时讯》记者采访时,对目前中国部分留 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在海外求学时出现的不适应现象,甚至是不良表现表示遗憾。 EF国际语言学校是世界上最大的语言国际机构,七年来一共安排超过300万的学生人次,向 他们提供海外学习的安排。 在谈到中国留学垃圾现象时,菲利浦先生表示,中国学生相比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更容易出问 题,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生活自理能力差。因国内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差,比如不会烧饭,不会用洗衣机; 他们要么乱花钱,要么自己不会购买生活必需品。 第二,沟通能力差。很多中国学生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相对于别的国家的学生而言,他们 不喜欢主动把问题说出来,或者主动跟别人沟通。总是期待所有人包括寄宿家庭都能像国内 的父母一样无微不至地主动询问他问题,照顾和呵护自己。一旦碰到任何问题,他们比较倾 向于首先打越洋电话跟自己的父母抱怨。而父母再通过中介沟通,中介再打越洋电话与海外 学校沟通,大多数仅仅为了解决诸如洗衣、为赶上公车、丢了书包之类的芝麻小事。 第三,礼貌不够,不知道感谢人。中国学生不善于表达感激,或者没有这样一个礼貌用语的 习惯。特别在英国,而几乎一天到晚每个人都不停地说“谢谢”、“请”这两个字。很多中 国学生被寄宿家庭视为非常粗鲁,不懂得礼貌,不懂得感激。 第四,自我中心,很少为他人考虑、很少顾及他人感受。某些学生不经寄宿家庭同意,擅自 留宿外来朋友;或者不经许可随意取用寄宿家庭房东个人生活用品;不顾及他人的生活习惯 和感受,将内衣裤晾在浴室内,不停滴水在人家地毯或墙纸上。菲利浦说,很多寄宿家庭打 电话告诉他,很多中国学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也不出来跟别人沟通,也不告诉别人他在 想什么,也没有好奇心了解一种新的文化,或者融入一种新的文化,把自己封闭起来。 第五,大部分学生对国外的期望值过高。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大都来自条件不错、收入相对 较高的家庭。他们到了国外后,很多学生寄宿家庭的生活条件可能没有他(她)在家里的好 ,不是很新的房子,不是全新的装修,或者设施各方面还没有国内的条件好,所以有一个很 大的心理落差。 第六,中西方饮食习惯大不相同。菲利浦说中国学生不应该总期待出国也能吃到地道而熟悉 的中餐,应该学会适应当地饮食。 为此,菲利浦先生想提醒其他想要出国的学生及其家长,要有一个非常正确的符合客观实际 的期望值,帮助孩子尽早自立。培养正确的使用金钱的观念,既不可浪费也不可过于节约, 舍不得吃午饭。还有要注重社交技巧,怎么样更礼貌对待周围的人,让别人觉得你是一个有 教养的人。在饮食上一定要做好最充分的心理准备。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与他 人沟通的能力。尽早让孩子脱离父母过分的呵护与保护,产生一定分辨是非、明辨事理的能 力。在出国之前有意识让孩子多吃点“苦”,比如自己坐公共汽车上学,学会自己烧饭、 自己洗衣服、自己问路、自己选购衣服和日常用品等等(以上文字非笔者所写——本 书作者注)。
第八章 全球引发“留学垃圾”大讨论谁对中国“留学垃圾”负责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半期,在中国留学市场有三类现象发人深省: 第一,逃难情结。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越发浓厚的“逃难情结”问题一直存在。一位年 轻漂亮而且家境比较殷实的中国女子居然以获得一本塞拉利昂护照为荣,而国际机构对塞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