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希望之舟      更新:2021-02-26 16:50      字数:4901
  野炎约郝夹吹募易宕墙凶觥逗笫啦菝瘛贰K淙蛔蛉盏牧煜炔荩缫鸦せù耗啵墒俏叶炼讼热说耐哺惺艿搅撕笕说钠诩健!   ?br />
  此文为了让读者了解刘家部分后人的生存状况,因而多写了些文字。二百多年来,我家常为国人念念不忘,实感受宠若惊,我代先人感谢多世父老厚爱,并为自己碌碌无为而惭愧。
  最后,我要再次衷心感谢以身作则的连海先生,他在这条艰辛之路上的探求与付出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刘墉七世孙  刘士杰
  2006年8月于天津
  第一篇  刘墉——天地之间有杆秤前面的话  误读“刘罗锅”
  “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哟,挑呀挑江山,你就是那秤杆的星……”大约十年前,一部名为《宰相刘罗锅》的电视剧风靡中国大陆,许多老百姓对本来并不熟悉的“刘罗锅”——即乾隆朝名臣刘墉开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被饰演他的著名演员李保田那机智诙谐的演艺风格所深深打动。更让广大观众记忆深刻的是,以刘墉的政坛对手的面目出现的权臣和蚋潜恢菰蓖醺昭莼盍恕4哟耍伤菀锏暮瞳|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这个历史人物的经典造型。
  在这部电视剧中,刘墉与乾隆皇帝有一层特殊关系:刘墉是六王爷(即乾隆皇帝的六弟)的女婿,是皇太后的干儿子。也就是说,刘墉既是乾隆皇帝的干弟弟,又是他的侄女婿!另外,刘墉在剧中是个出身寒微的乡巴佬,还有点驼背。在他中状元之后,他的官位可以说是几经起落,甚至连看城门的小卒也当过……总之,电视剧中的他可以说是跟和チ艘槐沧优#⑶胰们』实塾职盅帷!   ?br />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这些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在这里先交待:历史上的刘墉,第一,他不是什么状元;第二,他也不驼背;第三,人家更不是一般的老百姓,他可是名门之后!最后,他的官位确实数经起落,不过他可没有跟人家和ヒ槐沧拥呐#蛘咚担恢备蜕鸲返娜烁揪筒皇撬O喾矗飞系牧踯淙灰彩且桓銮骞伲窃谀歉龈丛拥睦繁尘跋拢沧隽艘恍┧娌ㄖ鹆鞯氖拢庖彩俏颐呛笕吮匦胝拥模荒芩娲罅鞲诺缡泳缰圃斓母芯踝摺!   ?br />
  既然刘墉没这些经历,那他跟乾隆皇帝总该有些关系吧?因为一般的大臣想青史留名可不容易呀。我们看,根据《清史稿》记载,刘墉这个人,他可不是六王爷的女婿,更不是皇太后的干儿子。但是,他们刘家与乾隆皇帝的关系的确不一般,这可是真的。这部电视剧的片尾曲里这么唱:“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但是,我们读历史的人不能就那么囫囵吞枣地接受,不能电视上演什么咱们就信什么,不能让自己对于历史的认识受娱乐性的电视剧左右——历史是历史,看完了电视剧,咱们不能丢了书。
  天地之间有杆秤,历史人物的功过自有后人去评说。然而,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到底什么是符合历史情况的,什么是误读,就是我们需要在下面的内容中弄清楚的了。
  第一篇  刘墉——天地之间有杆秤名门之后:汉高祖的同族血脉(1)
  1、汉高祖的同族血脉
  历史上的刘墉,不是贫苦出身的穷小子,更不是一个“罗锅儿”,而是来自一个历代为官的显贵家族。这支刘氏家族要是只出了几个当官的就罢了,关键是这家人与清初几代皇帝的关系都很不一般。刘墉他们家可以说是大清的忠臣之家,那他们家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在清朝为官的呢?这就要从顺治皇帝,也就是乾隆皇帝的曾祖父算起了。
  顺治皇帝于1643年继承清朝皇帝之位,1644年入关,那时的顺治皇帝只有6岁。在他的叔叔摄政王多尔衮的操控下,清朝随即迅速实现了对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统治。但是,在清朝的军队征服中原的过程中,因为有些政策不是很对头,所以激起了很多汉族士民的反抗。
  其中,最为典型的事例便是“薙发令”了。清军入关后,规定所有汉族男子,一律要按照满洲男子的发式一样剃去前额及两鬓的头发,后面束成大辫,并且换上满洲的服饰。这道严格的“薙发令”激起了广大汉族士民的反抗,其中比较惨烈的抵抗事件有“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
  当然,刘墉的祖先可没有这样反抗,因为他们很早就归顺了清朝,剃发易服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那么早就投靠清朝,还真是有点儿对不住他们的祖宗。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可以先一下刘墉的先祖情况。
  说出来可能会出乎读者们的意料,早在两千多年前,刘墉的先祖与汉高祖刘邦是同乡、同族,刘墉的先祖原来也是世代居住在江苏徐州砀山县大刘村(今属安徽省)。所以说,刘墉他们家是真正的名门之后,是很有社会背景的。
  到元末明初的时候,因社会动乱,这个家族迁居到山东日照,到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又迁居到山东诸城。所以,我们说刘墉是今天山东人是没错的,对于这一点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没有说错。
  虽然刘墉的先祖投靠了满洲贵族统治的清王朝,但是他们对于清朝是忠心耿耿的,用“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句话来形容这个家族,一点都不为过。
  刘墉的高祖父,也就是他爷爷的爷爷刘通,在明朝末年的时候便已经考中了秀才。但是,当清军入关的时候,刘家率先归顺了清朝。在清朝急需用人之际,归顺了清朝之后的刘家逐渐受到重用。此后的刘家不但在历次的科举考试中接连得中,而且官运也逐渐亨通起来了。
  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在1652年参加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考试,结果一举考中。从这一年算起,到1814年为止,前后162年间山东诸城的老刘家一共出了11个进士和35个举人。
  刘必显考中进士后当上了户部广西员外郎,是刘氏在外任职的第一任高官,而到了刘墉的祖父刘棨,则已官至四川布政使,相当于四川省省长;刘棨的二哥刘果官至江南学政。员外郎是什么呢,是朝廷的备选官员;江南学政,则是主管江南地区学生学习和参加科举考试的官员,相当于一省的教育厅长。
  上述的荣耀还仅仅是老刘家亨通官运的开端,从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开始,刘氏一门相继出了“文正公”刘统勋、“文清公”刘墉和“文恭公”刘镮之,这一家祖孙三公二宰相,成为名至实归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
  其中,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最受清朝重视,官至内阁大学士、漕运总督、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刑部尚书、《四库全书》正总裁等要职,乾隆十九年(1754年)加太子太傅。他死后,乾隆皇帝赐其谥号为“文正”。
  在中国古代,不管是皇帝还是大臣,死后都要由在世的大臣根据他一生的品行做出评判,并且根据这个评判给出相应的几个字,一般的大臣都是两个字。武将的第一个字是“武”,如岳飞死后的谥号就是“武穆”;而翰林出身的文臣的第一个字一般来说是“文”,而第二个字,就不尽相同了。其中,“文正”这个谥号是评价最高的谥号。
  文正,按谥法的规定——道德博闻曰文(这里有个前提,谥号曰“文”的人必须是翰林出身,也就是必须在翰林院做过官),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说,能够被赐予“文正”谥号的官员,生前不仅德才兼备,而且要恪尽职守,忠君爱民。整个清朝一共有八位大臣获得这个谥号。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说,刘统勋居第二位,排在汤斌后面。
  看到刘统勋这个名字,看过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的读者可能会回想起来:这个刘统勋历史上还真有其人啊,而且他竟然还是“刘罗锅”的父亲!
  中国有句俗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是这句话不适用于刘墉家,他家从高祖就开始发达,直到刘墉他自己家一门三世三公二宰相(这里指的是相当于宰相地位的官职,要知道,清朝是没有宰相的)。要想知道刘墉他们家当时为什么这么兴隆,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刘墉的爷爷和爸爸,因为他们的成功定了日后刘墉当官的底子,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名望,刘墉才能有惊无险地涉过险恶的宦海,成就一段又一段佳话,给后人留下演绎的余地。
  第一篇  刘墉——天地之间有杆秤名门之后:汉高祖的同族血脉(2)
  刘墉的祖父刘棨曾官至四川布政使,他是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曾入选《国朝循吏传》一书。《国朝循吏传》,是八卷本的《历代循吏传》中的最后一卷。《历代循吏传》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的著名大臣朱轼和蔡世远两个人合写的一本书,其中最后一卷就是《国朝循吏传》。这里的“国朝”,实际上指的就是清朝。本书写作的时间是在康熙年间,正式出版于雍正七年(即1729年)。这两个人被雍正皇帝指定为其接班人弘历,也就是日后的乾隆皇帝的老师。也就是说,乾隆皇帝在当太子的时候通过他的老师的介绍,就已经很了解刘墉祖父的为人了。由此可见,刘棨的声望很不错。
  提起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估计很多没看过清朝史料的读者对他的了解应该很有限,可能都是从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里面了解到的。在那部电视剧里面,刘统勋是个刚直的清官,这一点是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的。在清官中,刘统勋可以说是官运亨通,他曾官至工部、刑部、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尚书房总师傅等职。由于他清廉有为,一直深为雍正、乾隆倚重。
  我们看刘统勋当过的这些官:工部尚书,相当于现代的建设部及水利部部长;刑部尚书,相当于公检法三个机构的“一把手”,或者说是现在的“政法委书记”;吏部尚书,则相当于组织部和人事部的领导。
  再说这个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我们首先看军机大臣,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官职呢?
  军机大臣,是军机处的官员,而军机处,开始设立于雍正八年也就是1730年前后,其全称叫做“办理军机事务处”,设立于紫禁城内接近内廷的隆宗门里,它是整个大清王朝最为关键的政治中枢机构。军机处的出现,与雍正皇帝对西北地区的叛乱分子用兵有关。乾隆中期,西北地区的叛乱被彻底平定,军机处本来应该予以取缔,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军机处不但没有被取缔,反而是权势越来越重,逐渐成为国家最高的中枢机构。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个官职。它的特点是:一、人员少、权力大;二、办事效率高;三、最重要的是,军机处与皇帝的关系极为密切,他们与皇帝谈话的时候,连皇帝最信任的太监也不得在侧,而是需要左、右都御史在门外站岗。因此,军机大臣这样的职位可是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常委的显赫职位。
  我们再看大学士这个职位。大学士是唐朝的时候开始设立的,最初由宰相兼领,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四个馆。起初大学士的主要职责是陪着皇帝练习书法、欣赏绘画、欣赏音乐、协助编练舞蹈等。明初朱元璋废宰相后,以儒臣为殿阁大学士,大学士成为内阁长官,负责起草诏令、批答奏章,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清代的大学士是荣誉官职,专以三殿(保和、文华、武英),三阁(文渊、体仁、东阁)为名称,设大学士各一人,这六人均为文臣中的最高官位,汉人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除少数例外)。刘统勋担任的就是三阁大学士中的东阁大学士。
  清太宗皇太极在天聪十年(1636年)改原来的文馆为内三院,即国史院、秘书院、弘文院,各置大学士一人。清军入关后,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改内三院为内阁,从那时开始,清朝才有殿阁大学士。乾隆十三年(1745年),设三殿三阁:三殿分别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则分别是东阁、文渊阁和体仁阁。每殿每阁均设大学士一员。清初的大学士官阶为五品,或以重臣兼领,或赐尚书、侍郎职衔。自雍正八年(1730年)起,大学士品级定为正一品,这就使得大学士成为清朝最高的官员,犹如历朝的丞相,品列文官之首。大学士的副职为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自乾隆四年(1739年)始有,其品级为从一品。其下又有内阁学士,满六人,汉四人,品级为从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