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节
作者:爱之冰点      更新:2021-02-26 16:50      字数:5019
  迷诿拦钍芑队那叭唤谀渴牵盒挛藕托挛诺淖纷伲诙峭芽谛悖谌欠试砭纭T诠诙疾皇翘米觥R视诘幕肪常欢咸岢鲆恍┙ㄒ楹鸵饧鞒鲆坏闶隆!   ?br />
  我的创业要追朔到89年,在山东开第一个药厂,这些年我每年都从美国回来7、8次,干脆现在回美国变成探亲了。我最大的优势是对国内的商业文化理念比较熟悉,所以目前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利用这个时差,这种视觉的错位,来提升我们的市场商业化。
  记者:您认为应该如何将海外的商业理论和经验成功地运用于中国?
  子繁:标准是很重要的,在中国很多行业没有标准。比如说我注意到好莱坞的演员推介系统都很规范,但是中国的演艺界,没有一个标准,所以我在做这个事情。我们要把西方的用人单位和东方的用人单位以及演员联系起来,规范化运作。
  记者:您如何做创业或职业生涯的规划?创业之初有没有3年、5年甚至10年、20年的规划?
  子繁:应该说每个人都有的。有时候计划赶不上变化,需要随时调整。我现在40多,我希望能够在传媒领域再创一次辉煌。
  记者:如何看待海归创业中遇到的资金难题?您自己怎么解决?
  子繁:现在情况好多了,许多好的项目在找资金,也有很多资金在找好的项目。在传媒领域,境外的投资是很难进来的,对我来讲,确实很头疼。这些问题都在解决。现在广电对外资开放,比如我在做的商业频道,华尔街的资金在投资,我有信心做好。还有其他项目的投资,我都有办法有信心来完成。
  记者:在您的创业过程中最感激的人是谁?为什么?
  子繁:邓小平。今天的所有这一切都来源于他。
  记者:您认为目前大量的海外归来人才将对中国哪些领域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子繁:其实在传媒界来讲,具体在影视界来说,好象影响不是很大。我觉得这个行业是个巨大的产业。我倒是要呼吁更多的海归投身到这个产业里来。现在海归回来的很多,应该能把所学的先进知识和管理经验应用到各个领域,对经济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不要把坏的毛病带回来。
  记者:您认为海归创业还需要选择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充电”?
  子繁:“充电”是应该随时进行的。回国后感觉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中国这些年发展的也很快,有时侯我倒把到海外的人的状态叫做“冰冻状态”,出国的时候就是这个状态,出国后在一个角落里没有发展,回来后又跟不上国内的形势。所以有时候还要虚心向国内的同行学习。
  记者:如何看待成名或成功?您认为财富对您的生活态度有哪些影响?
  子繁:很多年前,一个导演跟我说,PETER,如果我把全世界一半的财富给你,你将用财富来做什么?我回答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会用这一半还,我认为人生最大的意义还是要实现你的价值,钱,够用就可以了,能够造福你的家人,做一些公益的事情。千万不要给后代留一大笔财产,那是害了他。
  影视传媒从破落移民到传媒大亨(3)
  海归创业精英个性问答
  问:最欣赏的人是谁:
  答:毛泽东
  问:在成长过程中对您影响最大的人是谁:
  答:还是毛泽东。
  问:您认为您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
  答:优点是做事情比较仔细,能够克服困难,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缺点是容易轻信别人,容易上当受骗。(笑)很多人的行为准则是受到父母、周围人的影响,是从坏人里头挑好人,我是从好人里头挑坏人。我不愿意一见面就把别人看成坏人,这个造成了很多时间上的消耗和不必要的浪费。但也给我创造了不少机会。
  问:做过的最得意的事是:
  答:我做过一些很得意的事(笑)。我是第一个中美合拍电视连续剧《新大陆》的总导演;第一个把中央电视台的电视信号通过技术手段太平洋卫星传送到北美的人;我也是第一个在美国开全天候全频道卫星电视台的人。最自豪的是,我在芝加哥申请第一个中国日,并且在芝加哥的中心广场策划了一个“东方之夜”晚会,把那英、梅葆玖一批最优秀的演员请过去,让美国的仪仗队举着中国的五星红旗正步走入大厅,第一次在芝加哥升国旗;1997年,在香港回归万人大游行,我是总指挥。
  问:预测5到10年后您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
  答:人生是一个动态的曲线,不管是规划还是不规划,有时候会在某一个点上。我确实不能预测5到10年后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但是我会继续努力。以前在海外作传媒基本上做得很饱满,我还是希望回中国做更多的事情。我很有信心。
  问:最喜欢的下属是什么样子:
  答:我认为在一个规章制度健全的地方,才比德重要。
  问:舒解压力的方式是什么:
  答:一个人安静下来,思考。
  问:您喜欢的名车是:
  答:刚到美国时,在芝加哥看见满马路都是车(笑)。我是1989年开的奔驰。当时还不到30岁,很多人说你是不是把你爸爸的车开出来了。我习惯的车是奔驰。
  问:座右铭或人生信条是:
  答:要创造成功的条件。很多人都讲成功,成功就是实现自身价值。自身价值包括工作能力、学历、语言能力等方方面面,要创造条件,迎接成功。
  应该有三点:生活与工作是分不开的,生活是工作的一部分,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可能的话,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和跟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当然这个比较难了,要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笑);做事情一定要有意义,有很多事情是可以赚钱的,但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情;第三,不管做什么,一定要有利润,要能赚钱,否则是在瞎忙(笑)?
  问:您认为在未来5到10年最有竞争力的海归创业者应该是什么样子?
  答:专业化、国际化,一个国际化的人。在国内是精英,在国际上也是精英。
  问:请预测您所在行业在未来5到10年的发展趋势。
  答: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发展迅速。
  影视传媒以简单的方式做生意(1)
  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中军
  王中军;北京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1989年…1994年,赴美留学,并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媒专业硕士学位,之后回国创业。
  1994年至今,创立北京华谊兄弟广告公司,并任公司总经理。
  2000年至今,创立北京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并任总裁。投资拍摄了电影《没完没了》、《鬼子来了》、《我的一九一九》、《一声叹息》、《刮痧》、《寻枪》、《天地英雄》、《手机》等十几部电影和近二十部电视剧。时至今日,华谊兄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广告、影视、建筑、汽车销售、制药、文化经纪、投资的大型民营企业。
  “20年前,谁能想到个人也能拥有上亿万元资产?”作为众多影视大腕的后台老板,华谊创始人之一、总裁王中军说他原来从没想过要做企业家,“因为那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企业家。”王中军承认成功来自于机会,不过机会来时都不知道是怎么抓住的,“因为有资金,机会也就随之而来。有朋友跟我谈电影、谈汽车销售,我觉得可以就做了,有人愿意和我谈合作项目,这就是机会。”
  近几年,华谊在影视圈的投资手笔越来越大,由几年前的每年几千万发展到去年的2亿多元。在以资本的实力为国产影视输血的同时,华谊还全力培养探索中国影视的商业市场和市场机制。此外,华谊还出资为初出茅庐的年轻导演提供舞台,与一批出类拔萃的赏签约演出,为国内影视人适应商业化机制提供了样板。王中军曾经是小有名气的广告人。深谙市场的王中军在走进影视业之后,以较完备的现代影像产业理念和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在国产影视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具有独特意义的一步。
  做冒险家比较简单
  “我从小就没有什么远大目标,理想随时随地都在变化,是个很实际的人,所以没有觉得有太大的生活压力。”王中军这样形容他的从前。王中军没有上过高中和正规大学,初中没有毕业就去参军了,然后到一个机关做事。1985年,王中军从国家机关辞职。因为学过美术,王中军就凭着这个一技之长做职业的摄影师,拍些挂历、画册,给一些媒体画插图、封面。后来,王中军去了一家广告公司当部门经理,不久承包了广告公司,但起色不大。
  1989年,王中军抱着出去看看的心态去了美国留学,想挣些钱回来开自己的广告公司。留学的生活很艰苦,生活费要靠打工去挣,“除了上课那几小时,基本上都在打工。凡是周末,一定是13个小时打工,最多的时候大概每天要做16个小时。”在美国呆了5年时间,王中军带着他和太太两人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10万美金回到了北京,开始运作自己早年的梦想…开广告公司。
  “我在美国不行,就是英语没有过关,我觉得凭嘴吃饭还是回国。从94年回来开的广告公司就叫华谊兄弟公司,基本上靠广告赚钱,靠广告赚钱就是靠嘴赚钱。我觉得创意,就是几个人在屋子里面一侃,创意就出来了。”1992年年中,王中军在北京国际饭店开始运作他的广告公司。
  “广告公司有时候运气好会膨胀得非常之快。我从美国回来招了一批我的员工,大概招了三十多个,我算了一下,我那点钱够发半年的工资。当然还有房租,租的房子也比较高级,在国际饭店租的房子。”
  王中军给大家上了一个星期的课。“我觉得我还是挺专业,我给人讲了一个星期课,大家就开始干起来了。”
  华谊当时的经营很艰难,王中军印象最深的是每天早上骑着自行车到地铁口,锁好车,然后坐地铁,到建国门下车,再去公司。刚开始做的是一本小杂志,刊登一些广告,然后直邮给使馆和三星级以上的高级公寓,生意做得勉勉强强。中国银行的出现,无疑给了王中军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机会。中国银行当时在全国各地机构的标识是五花八门,王中军说服中行采用统一的标识,实行标准化、网络化管理。“这是太简单的方式,其实国外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中国没有。这不是我创新的,而是我学来别人的方式。”
  王中军的第一桶金就是这么赚回来的。王中军接下了中行全国15000多家网点的标准化规范工程,全部采取红标黑字白底的标识。后来,王中军又先后接了国家电力、中石化、农行金穗卡、华夏银行的华夏卡等的标准化规范项目。
  “大概也就是一到两年,比较困难的过程就过去了,公司发展得比较迅速。第三年,估计在国内的广告公司当中,我们基本上在全国排名应该跻在前十名。跟撒基、奥美一样,算是非常接近的大型的广告公司。”
  “在中国做生意其实很简单,只要你认真地执行‘拿来主义’,然后依照中国的国情和自己的经济实力去走别人走过的路就可以了。做冒险家都比较简单,碰到事情不用去做过多的分析,也许一分析就不会做了。”回顾初期创业历史,王中军这样说道。
  经过了广告公司的原始积累阶段,王中军感觉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量自主选择另外的行业了。
  以简单的方式做生意
  影视剧行业是继“华谊广告”之后王中军延伸的第一个领域。1998年的一天,王中军在路上碰见了他以前的同事刘晓玲,一直在电视剧圈里做事的刘晓玲告诉王中军拍电视剧怎么怎么赚钱,说得王中军有些心动。说干就干,这年,王中军尝试着制作了第一部电视剧英达导演的《心理诊所》,一部在当时利润率奇高的戏。一方面,是因为当年电视剧市场供小于求;另一方面是其特殊的营销方式,制作方把电视剧卖给电视台,电视台“支付”几分钟广告时间而非现金,能卖多少钱全看公司的运作水平。由此,华谊借助广告推广优势,逐渐在电视剧制作单位中脱颖而出。
  短短几年时间,“华谊”推出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影视作品:电影《一声叹息》、《没完没了》、《刮痧》、《大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