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节
作者:
爱之冰点 更新:2021-02-26 16:50 字数:4890
陌妫! ?br />
教育工作背景:
1996。1…今北京新东方教育集团历任出国咨询处主任、副校长、副总裁、董事、文化研究院院长。
1992…1995在中国与加拿大之间辗转探索创业之路
1988。8…1991。7加拿大萨斯卡特温大学音乐硕士(UniversityofSaskatchewan)
1983。8…1987。12北京大学艺术教研室艺术教师
1978。9…1983。7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学士
采访之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徐小平爽朗的笑声从电话那端传递给记者。风趣、幽默、始终满怀激情的徐小平,是“新东方学校”创始人之一、新东方留学事业和理论的创造者,先后担任新东方学校副校长、新东方教育集团副总裁、出国咨询部总经理、集团董事、文化研究院院长。
徐小平以思想见长,在新东方提出了鼓励留学生回国创业并成为新东方精神象征之一的“彩虹计划”,发表了鼓励中国学生把个人命运与祖国未来相结合影响深远的“中国机会论”;他的《美国签证哲学》一书指导成千上万人在走出国门之前学会与美国文化进行深层次沟通,他的著作《美国签证哲学》、《美国留学天问》、《图穷对话录》、《黄金是怎样炼成的》、《邮箱里的灯光》(根据《骑驴找马职业发展路线图》改版)扭转了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留学集体无意识”,使得中国留学运动进入了一个理性与冷静的新时期。2003年,由中央统战部推荐,获国家六部委(中组部、中宣部、统战部、人事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联合评选并授予的“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称号。
充满激情的音符
徐小平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专攻音乐理论。那一年他22岁。但就上音乐学院这件事本身来说,徐小平认为是人生第一个大错误:“虽然我热爱并且崇仰我的母校,但是我觉得,我并没有太多的音乐才能,就我而言,我却在大学期间,五年之内失去了选择自己专业和就业方向的这么一个可能性。这是当时的教育制度。所以,我在那个时候意识到自己不能改专业,我在大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实际上每天去北大听课,从中央音乐学院去北大得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回两三个小时,但是我坚持了一年多,这也奠定了我后来的知识基础。”
对北京大学充满崇拜的徐小平毕业后分配到了北大。“毕业分配那时候有两个选择,去文化部或者是去北京大学。当时选择到北大去,目的也不是特别明确,但是做团的工作,到北大去教书,做个北大教授,以及在北大这样一个地方和青年人在一起打交道,搞校园文化,还是很有意思的。当时八十年代有一种现象叫‘周末病’,我是要改善校园生活,再造一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怀着这么一种理想去的,在团委工作应该说我找到了我的位置。”
徐小平就像一个充满激情的音符,在人生舞台上欢快跳跃。就是在北大,徐小平认识了俞敏洪、王强这一帮人,成为他后来事业的基础。“你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增长的机会,可以让自己增值的机会,这时候你发现一个什么样的机遇,这时候重振是走不通了,搞学术我也不是这块料,我不喜欢搞本专业。那么干什么呢?其实那个时候,我是真正地陷入了巨大的困境,强烈的痛苦,想出去学社会学,我也申请过奖学金,也没拿到。想出去读音乐学,但是我知道我不喜欢,我也学不好。我自己知道‘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是比较重要的。”
徐小平在北大遇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没有住房。“我是外地人,也不能跟爸爸妈妈挤在一起,其实这里面浓缩了一个北大教师和一个外地民工共同的人生困境,后来我还在几个朋友的帮助下,撬开一个空闲的房间就住进去了,住的当天就被人家赶出来了。作为一个北大老师,我得不到一个起码的尊严。这在80年代所有的老师都是一样的。当时有一个说法,要分到一个一居室的单元要等到40岁,那40岁我也不需要住房了。”
“我当时真的彻底失落,甚至想学新闻,我也考过中文研究生,这是在八十年代中期。我当时想,搞学术失败了,想调工作也失败了,四面楚歌。当时确实是出国没有目的,出去再说。”30多岁的徐小平随着北大学生出国留学的热潮去了美国,一年后又转到加拿大。他读了个音乐硕士,“这时候有人逼我读音乐博士。我发现我在的那个普通的大学要招聘一个音乐教授,结果来了50个音乐博士。我觉得读完博士我就成了五十分之一,就没有读。”徐小平后来考了一个音乐教师的执照,做了一个中学音乐老师。
生活稳定了,富足了,但徐小平并没有平息下来。“我的小汽车有两辆,带花园的洋房足有300平米。这样优越的生活在国内的时候我是想都不敢想的,我知道我成功了。但却觉得好像自己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我感觉到这个事情也许只有我才能做!”徐小平感觉到,自己应该尝试设计人生,设计更多人的人生,应该为人们找出个叫做“轨迹”的东西,使生命运行在一个轨道上。
从俞敏洪突然出现在加拿大那一刻起,徐小平的生活就彻底改变了。俞敏洪极力说服徐小平一起创业。1995年底,徐小平回到国内,参与创建新东方学校。40岁回国创业,徐小平并不认为很迟,“只要心中有目标,那么浑身就有青春的活力。”
商业服务人生需要设计(2)
人生需要设计
徐小平与俞敏洪,还有王强,被誉为“新东方”创业时的“三驾马车”。徐小平说当时他们有一个“君子约定”,大家都完美地遵守了它——一起来建新东方,在新东方品牌下面,各自开发自己的事业。“我做出国咨询,俞敏洪做考试培训,王强回来做口语。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一定要对新东方的学生负责,对新东方的品牌建设做贡献。所以说在当时的结构下面,我们做得非常漂亮,说实话,理念是非常一致的。至今,我们以及新东方所有人的理念都是非常一致的。所以这中间不管发生什么风吹草动,其实新东方的精神都不会受到损害。我觉得是这三个,第一是理念,友谊,最后是共同的事业。”
徐小平在新东方的第一阶段是做出国咨询;第二阶段是新东方整个的发展战略;第三阶段就是把他从事新东方的人生咨询经验智慧传播给学生和读者。反观自己的人生,徐小平认为是由一系列失败构成的:
“我为什么不在1989年、1990年回国,这里面实际上有我的错误。我为什么要进音乐学院?有时候是无奈。我为什么要出国呢?说不定我如果不出国,我已经是音乐界的大腕了,但是可惜我没有做。所以,其实我的选择是盲目的,许多时刻。但是我不是先知先觉,等到走过无数错误的道路,然后又凑巧在中国做了一个留学生咨询的工作,这时候我才发现,许多人想留学的计划是错误的。许多人疯狂要签证的目的是不对的。拿到签证是灾难,真的去留学可能是崩溃,或者在美国读着博士,应该回来,不应该去。当然也有人,你应该留学你还不留学也是不对的。这个时候我发现,奋斗如果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的话,你会陷入更大的悲剧之中。”
正因为如此,徐小平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与体会跟新东方的学员分享。
32岁的孟若蕴,云南昆明人。1990年,读大学二年级时孟女士退学,与先于她两年移居丹麦的男友结婚。在丹麦,夫妻二人艰苦奋斗,终于开了一家汽车旅馆,过上了中产阶级的安定生活。按说她在出国之路上是令人羡慕的成功者。但自从她1991年第一次回国探亲后就变得魂不守舍。2001年她说服了丈夫,回到中国,来到了新东方。她问徐小平,是继续读书,还是干脆不读?去加拿大,还是去美国?徐小平告诉她:
“假如你在国外读了硕士博士,可能已经进入了国外的主流社会;假如你在国内有一个完整的大学学历,可能你就会对自己所受的教育感到满意,满意的教育,必然会有一个满意的事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事业。你高等教育没有完成,在国外不可能进入上流社会,回国来甚至连做个专业人士的资格也没有;如果你没有钱,那么你的烦恼可能就不是寻根,而是生存,但偏偏你又很有钱;如果你只有二十五岁左右,你也不会烦恼,因为人生还可以继续浪费和赌博;或者你四十来岁,你的心态又会不一样,因为这个时候要改弦更张已经很难。但你偏偏处在三十二岁这个不上不下的年龄,这造成你欲行难行的困境。你没有自己的专业,也因为多年在国外而失去了中国的经验,发展中的中国现在不需要你这样的人。你要回来加入到中国的开发热潮中,只有利用你外籍的身份,回中国‘留学’!”
类似孟若蕴这样得到徐小平指点迷津的出国留学人员不计其数。在留学咨询中,徐小平看见更多的青年人是毫无目标和目的地想出国,只是为了出国而出国,留学以后的生活却根本不去想也不敢想。这样众多的盲目人生给徐小平带来了沉重,而且越发感觉到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新东方的留学咨询,只是解决出国留学的手续、签证等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每个人的人生问题,而无理想无目标的人生,是注定要失败的。徐小平认为这就是他在新东方的发现和贡献:
“帮助那些奋斗者们调节人生奋斗的目标,擦亮你追求的明灯,到底是什么东西给你清晰化,给你精确定义,这是我做的工作的价值所在。我现在做的事情,是出于一种使命感,是一种责任。我不安于那么多的人没有目标地活着,惋惜于被浪费掉的生命。我一个人,一本书,或者是一场报告会、咨询会,根本就不能全面地解决所有的人生问题,我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这点,需要把人生设计引进每个人的生活。”
商业服务人生需要设计(3)
思想改变世界
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徐小平说,“稳定可发展的职业、稳定可持续的收入、稳定可选择的生活,三者构成了幸福的要素。知识是无限的,生命是有限的,获得幸福才能让生命的性价比增值。”几番寒暑,几度春秋,展现在徐小平面前的是越来越多的人生问题。而徐小平正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人生设计师。
徐小平在新东方提出了鼓励留学生回国创业并成为新东方精神象征之一的“彩虹计划”,发表了鼓励中国学生把个人命运与祖国未来相结合影响深远的“中国机会论”。“我们鼓励学生为了中国机会而出国留学;为了中国机会而回国发展;为了中国机会而暂时放弃出国;为了中国机会,也可以多在国外积累一些工作与生活经验……这些基于中国机会论之上的人生规划和留学安排,构成了新东方对于中国留学事业的另外一个重大贡献,这就是‘人生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这个理论与实践,就是以在中国土地上寻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为基本前提,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通过工作实践与包括留学在内的教育机会来规划自己的未来,设计人生的前途。使得人生奋斗与发展,成为一个可以掌控、可以预见、可以设计的程序。”
为了帮助许多人设计人生,徐小平通过自己的长期磨砺、感悟,几年来出版了系列书籍:《美国签证哲学》一书指导成千上万人在走出国门之前学会与美国文化进行深层次沟通,《图穷对话录》扭转了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留学集体无意识”、使得中国留学运动进入了一个理性与冷静的新时期。新著《邮箱里的灯光》(根据《骑驴找马职业发展路线图》改版)已经在“就业难”的大学生中间引发积极而强烈的启蒙效应。
徐小平深信思想能够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虽然是做出国咨询出身,但他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跟这个人有没有出过国没有关系。“由于出国的确实有很多人成功了,所以很多人就把出国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而这恰恰是一个悲剧。因为出国只是达到幸福目标的一个通道,事实上很多时候不出国同样可以达到幸福目标,今日中国难以计数的人都正在获得着幸福,他们未必需要出国。而许多正在出国路上苦苦追求的人,却已经陷入了困境,这是一个惊人的反差。”徐小平说,在他眼中没有海归与土鳖之分,只有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受过国际化教育的人。“我看过大量的留学生回到国内很土,不仅是土鳖,而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