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节
作者:
死磕 更新:2021-02-26 16:46 字数:4800
——肯定知识的标准完全是无所谓的,或者,是次要的,因为人们可以去看看印度的发展情况。
佛教一概否定现实性(表面性=苦难)乃是完美的结果,因为它不可证明、无法企及、没有范畴,对〃自在世界〃是如比,对错误百出的繁琐程序的认识也是如此。这一整套概念的获取都是利用了这种程序。〃绝对的现实性〃,〃自在的存在〃是矛盾的。在一个生成的世界中,〃现实性〃始终不过是为达到实际目的简单化,或者是粗糙不堪的器官产生的错觉,或者是发展速度的差别性。
我们必须使存在与不存在相对立,〃生成〃的概念要加以否定(〃某物〃在生成),接下来的便是逻辑学对世界的否定和虚无主义化。
〈581〉
存在和生成。——〃理性〃,它在感觉论的基础上发展,在感官偏见即信仰感官的真理判断的基础上发展。
〃存在〃乃是〃生命〃(呼吸)概念的〃概括〃,即〃人格化了〃,能〃想,发挥作用〃,〃生成〃。
对立面则是:〃非人格化〃,〃不生成〃,〃不想〃。这就是说:不要把不存在之物、非表面之物和死物同〃存在物〃对立起来(因为死的存在只能是也能生活的某物)。
〃灵魂〃,它把〃自我〃设定为原始事实;凡有生成的地方都要(植入灵魂)。
〈585〉
巨大的自我意识:它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人类意识到自身。我们意识自身,我们忆起自身,让我们踏上羊肠小道和平坦大道吧!
A。
人寻求〃真理〃:(真理乃是)一个不自相矛盾的世界,不欺人的世界,不变化的世界,真实的世界——即一个没有苦难的世界。因为,矛盾、迷惑、变幻乃是痛苦的原因!他不怀疑应该有一个存在的世界;他想寻找通向这个世界的途径。(印度的批判:连〃自我〃也是虚幻的、非现实的。)
这里,人是怎样得出现实性概念的呢?——为什么他正是从这里派生出变幻、迷惘、矛盾等等痛苦的呢了……——
对一切既往的、变幻不定的、运动的东西的蔑视和仇恨。——凝滞物的估价从何而来?显然,在这里,要真理的意志只是对凝滞世界的要求而已。
感官受迷惑,理性纠正错误,因此,人们得出结论,理性是通向凝滞之路;最感性的观念肯定离〃真实的世界〃最近。——大多数不幸来自感官,——感官是骗子、狐狸精、杀人犯。——
幸福只能寓于存在物中。因为,变幻和幸福是互相排斥的。这样一来,最高的愿望一心想同存在物合而为一。这就是通向最幸福之路的公式。
总而言之:本该存在的世界是有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错误,——我们这个世界不该存在。
对存物的信仰只表明一种结果。因为,原来的第一推动力就是对变化物的非信仰,对变化物的怀疑,对一切变化的蔑视……
哪一类人这样反映呢?是非生产性的、受动的种类,一种对生活感到厌倦的种类。假如我们真能设想一种相反种类的人,那么这个种类也许不必去信仰存在物了。因为,他们甚至会蔑视这种信仰,认为它是僵死的、无聊的、无足轻重的……
相信本该存在的世界是存在的,是真正有的,这是非生产性的人的信仰,他们不想创造一个应当存在的世界。他们设定这样的世界已经有了,他们去寻找达到这个世界的方法和途径。〃要真理的意志〃——乃是无力创造的意志。
认识,某物是如此如此:
行为,某物变成如此如此:天性力度中的对抗。
虚构一个符合我们愿望的世界。这是心理学的诀窍和解释,目的在于把我们尊重的、令我们感到满意的一切同真实的世界联系起来。
处在这个阶段的〃要真理的意志〃基本是解释的技艺。因为,解释的力量一直是这个意志的特性。
比上述种类还要贫乏一等的人,不再占有解释的力量、创造虚构的力量,他们就会成为虚无主义者。
虚无主义者是这样的人,他从现存的世界出发断定,这个世界不该存在,而且,从那个本应存在的世界出发认为没有这样的世界。这样一来,生命(行动,受动,意愿,感觉)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徒劳无益〃乃是虚无主义的激情——同时,无结果。
凡不能把自己的意志植入事物的人,凡无意志和无力量的人,也绝不会让事物具有意义,因为他不相信事物中有什么意义。这是意志力的测量器,指示人们可以让事物短缺意义的程度,测出人们在一个荒唐世界中过活的忍耐程度,因为人们自身会组成这个世界的一小部分。
这样一来,哲学上的客观眼光就可能成为缺乏意志和力的征兆,因为力会把左邻右舍组织起来。那些一心想确定某物的〃认识者〃们,乃是些根本不能按照事物应有的样子确定事物的人。
艺术家,是中间类型。因为他们起码会确定应当存在的东西的象征,——他们是生产性的,因为他们实际上在变革和改造;他们不同于那些听任万物保持原样的认识者。
哲学家同悲观主义宗教的联系,他们是一个种类(——他们认为,最受重视的事物具有至高无上的现实性——)。
哲学家同道德之人及其价值标准的联系(——道德对世界的解释就是意义:因为宗教意义已经没落——)。
通过消灭存在世界的办法战胜哲学家,这是虚无主义的中期。因为,事情发生在重估价值、神化和确证生成物和表面世界为唯一的世界之力未到之前。
B。
作为一般现象的虚无主义可以是日益壮大的象征,或者是日益虚弱的象征:
一方面,创造力,愿望力十分强大,因此它不再需要对总体作解释和赋予意义(〃更切近的任务〃,国家等等);
另一方面,连创造意义的创造力也懈怠了,并且变成了对现行状况的失望。对信仰意义无能为力,这就是〃非信仰〃。
研究这两种前景的科学意味着:
1、强大和自制的表现,可以不要消灾灭病、慰籍人心的空想世界:
2、损坏、解剖、失望、消弱。
C。
对真理的信仰,即要依附在信以为真的实际需要上,这是心理学的还原,且不谈一切以往的价值感。如害怕,懒惰等。
非信仰也是如此:是还原。假如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的世界,这种非信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新的价值(这样,过去在存在世界中已经消失的价值感又变得活跃起来了)。
〈449〉
哲学是发现真理的艺术:亚里士多德这样说。相反,伊壁鸠鲁派则利用了亚里士多德的感觉论的认识论,冷嘲热讽,拒绝寻求真理;他们说〃哲学乃是生命的艺术〃。
〈450〉
三大幼稚性:
认识是达到幸福的手段(似乎……),
是达到美德的手段(似乎……),
是达到〃否定生命〃的手段,——
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达到失望的手段——
(似乎……)
上一篇目 录下一篇
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权力意志
第十三节
〈832〉
在艺术领域,犹太人具有亨利希·海涅和奥芬巴赫色彩的天才,具有机智非凡、纵情恣谑的萨蹄尔的天才,他们是保持着伟大传统的音乐家,而且,对于不光是长着耳朵的人来说,他们还是对德国浪漫派的伤感和彻底蜕变了的音乐家的超脱。
〈878〉
一个人的价值是依照这个人是否对人有用,或有价值,或给人以伤害来评定的。这就是说,艺术品是各依其产生的效果来评定的。但是,这样做根本不涉及此人同他人相比较的价值。〃道德的估价〃,只要它还是一种社会性的估价,就要完全依照此人起的作用来衡量。一个舌头上有着自己审美的人,为自己的寂寞所包围、埋没,成了不健谈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了——这是大方的人,也就是另一类完全高等的人。你们怎么能因为你们无法认识他、无法加以比较就去贬低他呢?
道德的贬值经判断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因为,人本身具有的价值被低估了、被忽略了,几乎被否定了。这是幼稚的目的论残余,即人的价值仅仅就人而论。
〈467〉
科学方法的历史,奥古斯特·孔德甚至认为,它就是哲学本身。
〈605〉
界于〃真实〃和〃非真实〃间的论断,对全部事实真相的论断与寓于哲学本质中的创造性设定、建立、塑造、制服、愿望等有着根本区别。赋予意义——这项任务始终是多余的,假如事物中没有意义的话。音调的情况就是如此,不过民族的命运也是如此。因为它们能够使极不相同的解释和方向通向不同的目的。
更高的阶段乃是设定目的,并且继而给予实际以形式。也就是说,解释行为,而不光是抽象的改写。
〈656b〉
既然基本权力欲望已经获得更高的精神形象,〃饥饿〃不过是一种更严格的适应而已。
〈969〉
一般说来,每件事物的价值都相当于人们对它付出的代价。假如人们举出的是孤立的个人,当然,这种说法就不适用了。个别人的伟大能力与他本人付出的、牺牲的、遭受的一切根本不成比例。但是,假如人们见到自己类的前史,那么人们在那里也会发现通过各种舍弃、争夺、辛劳和贯彻而节约了力,积蓄了手段。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付出了足够多的力,而不是因为他像奇迹一样,作为上天和〃偶然〃的馈赠而活在世上——〃遗传〃是个错误的概念。但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他的祖先们是有贡献的。
〈199〉
《新约全书》一点都不天真。人们知道它的基础是什么。这个带有无情律己意志的民族,在它久已失去一切自然依托和损害了自身的生存权利之后,却知道了得到承认之路,并且亟需使自身建筑在非自然的纯虚构的前提(选民、圣徒团体、许愿的民族、〃教会〃等)之上。因为,这个民族虽然搞虔诚的骗术,却自以为天衣无缝,颇为〃心安理得〃。它认为,假如它去布施道德,别人可能不会严加防范。假如犹太人以天真恣态出现,则危险性就增大了。假如你们去读《新约全书》,可不要失掉自己握有的那一点理智、怀疑和良心的根基!
出身卑微的人一部分乃是庸众,他们乃是受人敬仰的上流社会的渣滓,甚至在没有丝毫一点文化味儿的环境中混成了人,无教养、无知识,根本不知道精神事物中竟会有良心,就像——犹太人:他们本性聪明,带有一切迷信的前提,带有愚味无知本身,喜好制造诱惑。
〈27〉
虚无主义的原因:
1、缺乏高等的种类。即这样的种类,其用之不尽的富庶和权力维持着对人的信仰。(想一想吧,该把什么归功于拿破仑:
几乎是本世纪一切更高的希望。)
2、低下的类(〃群畜〃、〃群众〃、〃社会〃)会丧失谦恭,并且夸大其对宇宙和形而上学价值的需求。这样一来,就把整个生命庸俗化了。即,一旦群众掌权,他们就会对特殊者实行暴政,从而使这些人丧失自信,成为虚无主义者。
缺乏一切发明高等种类的尝试(〃浪漫派〃;艺术家,哲学家;反对卡莱尔强加给他们的最高道德的尝试)。
反抗高等的种类,这就是结果。
一切高等的种类,日趋没落、信心不足。反对天才的斗争(〃大众诗歌〃等)。把对低贱者、受害人的同情奉为灵魂高尚的标准。
缺乏作为行为解释者的哲学家,不仅是当改写者。
〈901〉
主要观点:不要把高等的种类的使命视为对低贱者的疏导(譬如,像孔德那样——),而是把低贱者作为基础——高等的种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只有这样它才能够站立。
强大而高贵的种类赖以保存自身的条件(就精神培养来说)同〃工业群众〃、斯宾塞那样的小商贩所处的相反。
只听任最强有力的和最富足的天性指使使其生存成为可能的东西——即闲情逸致、冒险、非信仰,放浪形骸本身——,假如把此等行为听任中等天性支配,那真会毁掉他们——但也有可供支配的。这就是:任劳任怨、规规矩矩、自我节制、固定的〃信念〃——简言之,〃群畜美德〃。因为,在这种美德熏陶之下,中等的种类会日臻完善。
〈20〉
虚无主义的〃目的〃问题,是从以往的习惯出发的。由于这些习惯的原因,目的似乎成了外界提出来的、赋予的、要求的了——也就是超人的权威干的。既然信仰这种权威的时机已过,于是人们就去寻求旧的习惯,寻求另一个善于辞令、发号施令、明确目的和使命的权威了。现在,良心权威首先露面(摆脱神学的程度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