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节
作者:
孤独半圆 更新:2021-02-17 07:32 字数:4947
联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朝鲜和其他国家的人民进行了残暴的屠杀,这就在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各族人民面前提出了一个要不要生存的问题。因此,“二战”的性质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第二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①时间: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
②过程:a.1942年7月,德军集中150万兵力和大批飞机、坦克,南北夹击,向斯大林格勒发起猛攻。b.1942年冬.苏军突然发动大规模反攻,分割包围德军主力。 c.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辉煌胜利。从此,苏军开始战略反攻。
③影响:a.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势.巩固并发展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促使法西斯集团内部瓦解。b.推动了整个战场形势的转折.是二次大战的重要转点。
(2)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的转折:①时间:1942年6月。②过程:a.日本军部为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派出庞大舰队进攻美军驻守的中途岛。b.美军掌握了日军作战计划,成功伏击日本舰队。③影响:使太平洋战场形势发生重大转折,日军被迫由进攻转为防御.美军则山防御转为进攻。
(3)北非战场胜利和意大利投降:①北非战场:a.1942年夏,德意军队进逼阿拉曼,开罗告急。b.10月,英军反击.赢得阿拉曼战役胜利,德意军队西逃。北非战场形势发生转折。c.1943年,北非德意军队投降。 ②意大利投降:a。1943年7月。美英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b.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c.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法西斯轴心集团开始解。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开辟欧洲第二战场:①背景:a.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b.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会晤,签署了《开罗宣言》,声明盟军将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并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c。差不多与开罗会议同时,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通过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决定于1944年内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②时间:1944年6月,美英等同盟国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同时,苏军在东线发动猛攻。
③意义:从此,盟军开始两面夹击德军,不久,法国光复。
(2)德日法西斯的溃灭:①欧洲战场:a.1945年初,苏军从东面,美、英、法等国军队从西面攻人德国境内。b.东南欧各国人民纷纷举行武装起义,打击德国侵略者。c.1945年,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作用:协调了盟国行动,加快了战胜德日法西斯的步伐);主要内容: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大国强权政治:分裂外蒙古,保证苏联在东北特权)d.1945年4月,美苏军队在易北河会师,月底希特勒自杀身亡,苏军攻克柏林。c.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②太平洋战场:a。美军展开猛烈进攻,步步逼近日本本土。b.中国等国的抗日武装也在亚洲各地展开反攻。c.1945年夏,苏联…斯大林、美国…杜鲁门、英国…丘吉尔在波茨坦会晤,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会议期间以中、美、苏三国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d。1945年8月6、9日,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e.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并围歼了中国东北的日本军队。f。中国的抗日武装向日军全面反攻。g.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性质: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影响:①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破坏。②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④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苏联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关于二战后期召开的四次国际性会议
在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出现根本性好转。战争的主动权已转入反法西斯同盟国手中的背景下,为了加强各国合作,协同作战,并对战后一些重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1943年中、美、英召开开罗会议,并发表《开罗宣言》。同时,苏、美、英召开德黑兰会议。1945年在德国失败已成定局和日本穷途末路的形势下,苏、美、英先后召开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这次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联盟的行动。加速了战争进程,对打破法西斯国家起积极作用,但同时,在雅尔塔等会议上,也表现了三大国首脑开始奉行牺牲弱国利益的强权政治。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事实上划分了美苏势力范围,为以后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和各种矛盾纷争埋下祸根。
第四章 两级格局下的世界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级格局的形
一、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①西欧: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a.军事: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垄断原子弹,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b.经济:工业:具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金融:具有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夏);基本特征:两个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③苏联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a.军事力量空前壮大。b.在战争中扩展了疆土。
(2)雅尔塔体系确立: ①条件:美苏在战争中形成的力量对比。
②雅尔塔体系: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③具体内容(主要在雅尔塔会议确定,也包括开罗、德黑兰、波茨坦等会议确定的内容):a,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b.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c,建立联合国。
④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了两分天下的划分,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3)联合国成立:①1945年春,中、美、英、苏等50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开会,筹划建立联合国。②1945年10月,联合国成立。(成立初期实际上为美国操纵)③联合国总部设在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等。④联合国的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二、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
(1)对德:①战后,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的纽伦堡对纳粹战犯进行审判,法西斯分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②同时,苏、美、英、法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分区占领,各国在各自占领区内实行不同的政策,美、英、法三国同苏联的矛盾加剧。
(2)对日:①日本投降后,美国以“盟军”名义单独占领日本。②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美国出于自己利益,对一些曾经杀害许多中国人的日本战犯免于起诉。③美国设法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
三、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二战结束后,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
(2)过程;①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反苏反共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②苏土关系紧张,希腊政府在共产党的打击下岌岌可危。③1947年,美国以土、希受到威胁为由,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紧接着,又实施“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④1949年,美国拉拢加、英、法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约。⑤1955年,苏与东欧七国成立华约组织⑤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3)美苏的争夺:①1949年,在美、苏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②1950年,美国进行朝鲜战争并干涉中国内政。
☆关于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和最终确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很大的变化,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同盟国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它的核心是美苏关系,它的确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初步形成。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随着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美国推行霸权政策,遏制社会主义,扶植资本主义国家,形成资本主义阵营,特别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两极世界的主要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格局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所组成的世界格局。
其特点主要是:①在两极世界里,美、苏及其盟国互相对抗和争夺,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虽然每一方的内容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于美、苏战争利益的大局。②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要作用。③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第二节
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美国
(1)战后经济的稳定发展(二战后—70年代初):
①原因:a.大力拓展世界市场;b.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c.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
②表现:a.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b.70年代初,美国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比战后初期增加了一倍多。
(2)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70年代初—70年代中期):
①原因:a。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速度放缓;b.1973年,中东石油提价,引发经济危机,导致经济衰退。
②表现: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被位动摇。
(3)经济:“滞胀”(70年代中期一70年代底): 1975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通货膨胀严重。
(4)经济复苏与繁荣(80、90年代):
①原因:a.80年代,通过降低税率、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和减少政府干预等措施,扭转了经济颓势;b.90年代,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充分利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发展经济。
②表现:a.1982年底,经济开始复苏,此后,持续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显著降低;b.90年代,经济增长加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递减,甚至出现盈余,呈现繁荣景象。
2、西欧
(1)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繁荣:①原因:a.实行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发展经济;b.充分利用美国的支援;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d.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②表现:a.50年代初,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b.五六十年代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c。联邦德国经济发展尤其迅速。
(2)联邦德国的崛起:①a.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实行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搞经济建设;b.美国的扶持,援助;c.制定可行政策,在对经济进行宏观管理的前提下,强调按市场规律运转,注意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