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作者:
爱之冰点 更新:2021-02-25 04:43 字数:4949
总而言之,卫莉这份真实材料能否令学校满意,那是另外一回事,卫莉照样需要费周折。卫 莉在德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过语言关。她首先要能够进行正常的交流,能够在德国维持正常 的生活,然后,要能够通过德国语言水平考试,还要能够通过专业考试,这都是上大学前必 须要做的。让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国女人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学习一种很陌生的语言,实在有些 为难。更何况,她现在德国的一切费用都是自己掏腰包,只要没有正式进入德国大学,所有 费用几乎都是自己支付。
第一章 德意志,中国留学生的巨大黑洞从中国买方市场到德国控方市场
比较幸运的是,卫莉到德国留学的一切手续都是自己办的,德国的和中国的中介公司都没有 捞到她一分钱。她一直居住在生活极其便利的柏林市中心,过着舒适、俭朴的留学生活。她 与通过中介公司去德国的多数人相比,其最大区别就 在于:通过中介去德国的,大多数生活条件都不是很好,但花的钱远远多于自己办出国所花 的费用。
可是,王芳(化名)等人显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尽管她在德国有许多不太令人高兴的遭遇 ,她在接受笔者 采访时,还是不希望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她说,她爸爸来信告诉她,国内对“科隆语言学 院”问题已略有所知,也都知道在这个学校的中国人都是通过中介公司办的,不希望她的名 字再在中国媒体上出现。
德国官方媒体《德国之声》(世界上一家非常庞大的官方媒体,总部设在科隆)曾报道说: 几经周折之后,上海姑娘王芳选择了科隆的一家中 介公司。对这位会计出身的23岁姑娘来说,这家中介公司介绍的学校的名字听起来极具吸引 力,该校名叫“科隆语言学院”——它的中文译名听上去像一所大学。根据该中介公司的广 告介绍,申请人在读完一年的语言班后即可在科隆大学免费学习,并以硕士学位毕业。王芳 于是在合同上签了字,支付了一万美金,几星期后就乘上了飞往德国的班机。然而初 到“校园”时迎接她的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尽管王芳在德国有这样的遭遇,遗憾的是,当笔者亲自在科隆找到她时,她不愿过多地谈 及自己的问题,而是有诸多犹豫,对于中介公司的做法也不愿多说。
有关“科隆语言学院”的情况,中国《科技日报》2001年的一篇报道这样说:有 位上海来 的女学生,看到科隆某中介机构的广告介绍说,申请人在“科隆语言学院”的语言班学习一 年后,即可免费进入科隆大学,毕业后可获得硕士学位。她随即签了合同,并交了10000美 元中介费。几个星期后,当她乘飞机来到莱茵河畔的科隆时才发现,所谓的“科隆语言学院 ”不过是一个工地的工棚,而且与她梦寐以求的科隆大学毫无瓜葛。按德国有关规定,凡是 赴德留学的外国学生都必须经过语言培训,而且培训结果需被德国的大学认可。目前,在这 所“学院”学习的56名中国孩子仍被蒙在鼓里。这所语言学校是一位名叫哈尔巴赫的德国人 和一个中国人策划的,专门蒙骗想到德国来念书的中国孩子,从中牟取暴利。
本书浓墨描写的就是这所学校,由于情况复杂,后面再细述,但这里需要简要解剖这个 典型的“留学垃圾”的全部制作过程:
第一步,买方市场:一些本不该或根本没有资格去德国留学的人,他们想到了要去德国,因 为花钱就可以到德国去,留学的买方市场就这样形成了。还有些人是冲着德国上大学不要钱 的想法去的,现在先吐血是寄希望于将来。因此,很多很有潜力的“留学垃圾”自然会被吸 纳进来。
第二步,一级卖方市场:有人想花钱出国,自然就有市场,自然就有人想办法把钱从那些孩 子或孩子家长身上掏出来,中介人或中介公司应运而生。当然,他们也会提供一定的服务, 至少能让想留学的人跨出国门,留学的买方市场也就产生了。国内中介、德国中介,把学校 说得天花乱坠,而且信誓旦旦。笔者所采访到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对中介公司恨之入骨。
第三步,二级卖方市场:几乎所有的中介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所说的和所做的都是限于国 内的,对于国外的情况,他们或许知道不多,或许明知有问题但不向学生明示,为的 是把钱从别人口袋里掏出来,中介必须有求于学生。在中介看来,只要把留学生送出去,交 给德国中介或德国学校后,其一级卖方市场的使命就完成,而且把未来的问题和责任推得一 干二净,那么,这个二级市场,即与国内中介“联袂主演”的国外中介或学校也就 堂而皇之地出现了。
第四步,超级控方市场:中介把学生交给德方之后,就形成了由卖方控制的买卖关系新阶段 。通过中介到德国留学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由德国的学校或德国中介通过控制签证而控制 学生,二级卖方市场明显处于主导地位。这些对国外几乎一无所知的学生当然是弱势群体, 他们只能任凭德方操控,有良知的中介,还跟学生讲道理;没道德的,就对学生采取蛮横手 段,对于品行不佳的学生更是有办法对付。一旦学生与校方关系不协调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中国学生在国外发生的问题正是本书要调查的重点。
言归正传。笔者2002年夏天前往调查时,王芳(化名)正在“科隆语言学院”学习,她是一 大批计 划去德国而最终抵达德国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她和她的学校都待在一个远离科隆市中心 的偏僻地方。笔者去之前,那所学校已经上演了一幕又一幕荒唐的活报剧。德国官方媒体《 德国之声》等曾有过专门报道,但本应知道真相的国内人几乎对这个学校的情况一无所知, 有关这个学校的情况仍然挂在某家中介公司的名下。笔者专程赴科隆调查采访,获得的第一 手资料显示,那里的留学状况“惨不忍睹”和“触目惊心”。
笔者去科隆前,曾收到一封来自一位姓王的留学生发来的电子邮件,谈到了科隆语言学院的 情 况。从其中文功底来看,这封邮件只有小学水平,错误百出,连基本文法都不会。此君一到 学校就开始大手大脚花钱,找女朋友,还组织一些与学校进行“斗争”的活动。以下内容是 笔者经过精心修改后的部分内容。
“我们是从中国各个地区来的学生,也有少数是大学生和参加过工作的。我们来德 国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学到国外更先进的技术。有的同学家长为 了孩子是倾囊而出,甚至是借钱出国。可是这样良好的愿望和心态却被一些人利用,成了他 们发财的方法。他们利用虚假广告和一些不切实际的言词误导甚至是欺骗同学和家长。这种 行为让我们深受其害。所以,我们想通过您和您的报纸告诫还在中国的学生和广大青年们, 不要轻易相信一些人的话,一定要得到真实可靠的信息再做决定。不然,吃亏的总是自己, 不只是浪费了金钱,而且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时间。”
第一章 德意志,中国留学生的巨大黑洞广告天花乱坠 由不得你不信
“科隆语言学院”到底如何暂且不表,先请看看以下三份关于“科隆语言学院”的介绍材 料,就能理解其中的问题。乍一看,人们很难相信其中会有什么问题。即使有问题,如果不 到这个学校亲自去看一看,照样不知问题所在。
这都是中国留学中介公司网站上有关“科隆语言学院”的介绍,笔者于2003年7月31日在因 特网上检索到的。笔者相信,此前有很多人都看过类似的介绍,甚至包括那些曾经在那所学 校留学的中国人。不过,笔者手中有从该校亲自收集到的文字介绍材料。
第一份“科隆语言学院”介绍:
科隆语言学院(KONE LANGUAGE COLLEGE)是经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暨科隆市政府批准 创办的语言教学专业机构, 创建于1965年,承担着德国北威州对外文化交流及培训等教学任务,同时还为设于该州的跨 国企业(如福特汽车制造厂、拜尔制药厂等)经理人员及外籍员工开办外语及德语培训教程 。
学院与科隆大学密切合作,设有DSH德语水平考试培训班,每年定期组织学员参加科隆大学 举办的DSH考试。
学院现开设德、英、法、西、俄等语言教程,任课老师分别为各语种母语专业教师,具有丰 富的教学经验。在德语DSH考试培训方面,德语初学者经过一年的集中学习,德语水 平 可以达到中级(II)程度,历年参加DSH考试合格率均达到95%以上。
为满足中国青年学生来德国深造的需要,在上述现有外语教学基础上,科隆语言学院专门开 设了综合性德语教学课程,包括德语DSH考试培训,初/中/高级德语教学和强化德语教程。 凡参加各级德语课程学习,并逐级通过考试的学生均可获得德国教育部门承认的德语水平资 格证书。
同时,科隆语言学院还与德国高等院校及职业专科学校合作,协助德语考试合格者进入相关 高等院校或者专科学校深造。
科隆语言学院具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舒适的学生宿舍,校园四周绿荫环抱,并且毗邻科隆 大学,校园内有宽阔的运动场所。
(简评:也许有这么一所大学,中国学生能在这样的地方上学,也是一种福 分,但笔者亲眼所见的根本不是这样的学校。)
第二份“科隆语言学院”介绍:
科隆语言学院所在地——科隆市,作为德国经济文化中心堪称历史悠久,著名的科隆大教堂 是 该市的象征;科隆市是德国的第四大城市,位于德国西部的北威州,是该州人口最多的经济 和工业中心,是德国高校最密集的城市,德国若干重要企业总部和联邦政府直属部门均设置 于该市;同时,它还是一座国际知名的商展城和大学城,吸引了众多世界各国厂商和莘莘学 子到此经商或学习深造;举世闻名的莱茵河贯穿市中心,环城十条高速公路和纵横交错 的铁路网,以及科隆—波恩国际机场使它与欧洲及世界各地紧密相连。
在这个既具有古罗马文明传统又充满现代化气息的西欧经济文化中心,科隆语言学院愿以优 质的教学和科学的管理,为中国广大有志青年实现美好的成材理想提供出国深造的良机。
光阴荏苒,时间如梭,我们热忱地欢迎您加盟科隆语言学院!
(简评:对学校本身的情况避而不谈,但对学校存在的宏观环境浓墨重彩 ,让人产生无限的联想。不知这算不算“春秋笔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在科隆调 查时,笔者所能够采访到的学生都抱怨过这家中介公司,有的简直对它恨之入骨。)
留学广告“学问”高深 学生理解勉为其难
从外界所了解的“科隆语言学院”到老毕(化名,该校专门负责中国学生工作的人)把“语 言学院”改口说成“语言培训中心”,这其中是有很大差别的。对于中介公司或学校来说, 制作很有“学问”的广告轻而易举,但要辨别其中的“奥妙”,对于留学生或留学生家长来 说实在是勉为其难了。
2001年12月13日,“人民网”曾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作者自称是“救救孩子”的德国华人, 信中集中反映了近年来一些中介机构给中国留学生的德国学校宣传材料时常出现“翻译 错误”,将继续教育学校混为高等学校,使不少中国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在列举了一系 列实例之后,这位热心华人还为有关人士提出了几点避免上当受骗的建议。以下为来信摘要 :
从几年前开始,德国巴伐利亚州来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中国学生,在一个叫Neuoetting的小 地方,他们兴高采烈地开始了他们心目中的“德国大学生活”。然而,几年后,随着他们的 德语越来越好,他们觉得有点不对劲了。后来,一个德国朋友看了他们学校的材料,告诉他 们,这根本不是大学,而只是一个私立的职业学校。可是,他们当初拿到的宣传材料和中 文合同,明明写着巴伐利亚宾馆学院!于是,愤怒的家长和学生找到了国内有关教委, 把当初的招生策划人,一位名牌大学的副校长推到了被告的位置上。
今天,那位副校长早已离职。据他说,他赔出去的钱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也超出 了他当初所收的中介费。但事情仍然没有结束,还有一批学生在那个学校里,期望国内的有 关教育部门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