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作者:
雨来不躲 更新:2021-02-25 04:32 字数:4772
宣传单。
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忽见一小伙子将自己套在竹和纸制成的七彩公鸡里,吹着唢呐,原来是卖橄榄的。据说这样炫的销售手法,在数百年前的西关就已经有了。看来广州人会做生意的历史传统,虽历经沧海桑田也不曾丢失。
很难想象如今远离珠江水道的下九路一带在6世纪20年代曾浪涛拍岸,天竺国王三子达摩禅师远渡重洋,就是在这里的绣衣坊码头上的岸,由此开始了中国传教的艰难生涯。达摩作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始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古时为达摩传教而建的“西来庵”如今已成了“华林寺”,不变的是旺盛的香火、云集的僧侣。弥漫着浓郁红尘气息的西关,还是给需要精神慰藉的人留下了一块心灵的净土。
当然,不是所有的宗教建筑都像“西来庵”这样幸运。离“西来庵”只有百米之遥的文昌庙和洪圣庙,如今已变成了名扬四海的广州酒家,曾经的烛光香火都用来烹调飘香的珍馔佳肴了,什么“茅台鸡”、“百花煎酿鸭掌”、“蟹肉灌汤饺”等美味不胜枚举。广州酒家生意红火,如有神佑。看来文昌帝君和洪圣也是嘴馋之徒,满足于锅鼎之上美味的日日熏陶,却忘记锅鼎之下曾经高烧的信徒香火了。
第十甫路是下九路的延伸,这里更是美食云集的地方。改建于明清书院之上的陶陶居以浑厚的饮食文化气息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以莲蓉月饼著称于世的莲香楼依然年年推陈出新,目前在许多地方都可以吃到的蛋黄莲蓉月饼,都得到莲香楼寻根认祖。最让我沉醉的是陶陶居斜对面的南信牛奶甜品店,这里的双皮奶简直是甜品中的尤物。半凝固、洁白膏状,口感不可思议地滑腻香甜,让人误觉双皮奶润肺养颜的功效可以立竿见影。南信的店面很小,却是创办于1939年的老店。据说双皮奶是首任店主的无心插柳之作。将卖剩的牛奶搁置一旁,凝冻后表面上结了一层奶皮,突发灵感的他又在上面倒了一层奶,加工后竟比原味更加出色。我们就估且听之吧。许多广州人每天有一半时间花在茶楼饭桌上,总会有些奇思异想的。
荔湾湖畔的雕刻时光
在网上看过一句很像格言的话:“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时光中度过,所做所为都会留下记忆的印迹,就好像是被雕刻的时光,或深或浅地刻在自己生命的里程碑上。”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被雕刻过的时光印痕往往有迹可循,它可能是一块残或不残的碑石,两座破或不破的老屋,三棵枯或不枯的老树……
对于广州来说,荔湾湖是南粤先民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当时这里叫荔枝湾。荔枝湾盛产荔枝,晋代已有记载;唐代建有“荔园”;五代十国时代,统治南粤的南汉在此建“昌华苑”,荔枝湾迎来了繁盛时期(大概可以类比改革开放后的今日广州)。南汉后主刘伥每到炎炎夏日,就在荔枝湾大摆“红云宴”,邀八方宾客,群臣百官,开怀畅饮,风流快活达十年之久!看来广州人的享乐主义可以追溯到这个刘伥身上。
据说,荔枝湾的享乐生活一直到了20世纪20年代仍然古韵犹存。在荔红荷香的夏夜,月明风清的中秋,在柔媚荡漾的水波上,画舫轻舟,琴声歌影,广州人临水凭风品尝着荔枝瓜果,还有艇仔粥、炒田螺等风味小食……呵呵,令人艳羡的“腐败”啊。好在如今湖畔还留有泮溪酒家,也就是建于刘伥御花园“昌华苑”故地上的中华老字号,可以让我们一脉相承地享乐一番。
1947年泮溪酒家开业之初,只用竹木、松皮搭架荷塘之上,充满乡野情趣。该酒家烹制的泮塘马蹄糕、郊菜鲜虾肠、八珍茭笋皇等特色风味,让市民趋之若鹜。时至今日,泮溪酒家已是中国最大的园林酒家,二十多个古典风格的餐厅或掩映于百年古榕、丝丝垂柳之间,或分布于湖堤水榭、贴水长廊之上。酒家内随处可见曲亭幽树、回廊小径、喷泉鱼池、假山笋石等园林小景。要不是杯盏碗碟千色生,要不是浓郁菜香扑鼻来,我还以为漫步在苏州园林中呢。
这里有很多名菜,为世界上的众多名人品尝过。酒家抓住某些国人喜欢追星的特点推出了名人菜谱:接待美国前总统布什菜谱、接待德国前总理科尔菜谱、接待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菜谱、接待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菜谱等等。对于我来说,这样的菜谱仰望一下可以,真要点菜还是觉得囊中羞涩。只有下午茶是平民最适宜的选择。坐在百年榕树下,点上泮塘马蹄糕、鲜虾肠粉,这悠闲的时光就可以放在嘴里慢慢咀嚼了。当地友人极力向我推荐猪脚姜,说是有补虚强身,补血祛瘀之神效。入口一品,有点甜腻,据说是广州女人坐月子吃的。呵呵,难怪吃起来有点别扭。欣赏着窗外的荔湾水波,悠然自得地品茶。唯一让我费解的是,整个下午只见络绎不绝的人在泮溪酒家出出进进,好像广州人从来就没有吃饱过似的。
黄昏从泮溪酒家出来,左拐几步就到了逢源北街,上有一牌楼写着“西关古玩街”,街上开着许多小店,卖那些看起来很旧的东西,光顾者寥寥。店主们多是有闲的玩家,三五个凑在一起,在行道树下打麻将,也不知赌的是古玩还是人民币。不知不觉就到荔湾博物馆了。馆址是民国初期英商汇丰银行买办陈廉仲先生的故居,令人惊心的是院内的“石上飞榕”,那样伟岸茂盛的大树似乎不应长在如同空心的岩石上,它被誉为“岭南石山奇景代表作”看来不是浪得虚名呢。要是没有这棵奇树,这西式别墅与西关大屋毗邻而居就会显得十分突兀。东 侧的西关大屋如今已辟为西关民俗馆,展示着西关大户人家的生活情态和文化景观。年少时读过《三家巷》,所有的家族恩怨就是在这样的水磨青砖高墙,红木雕花吊扇门里展开的。
陈家祠的精彩变脸
在西关众多的文化遗存中,有“百粤冠祠”之称的陈家祠无疑是最上得了厅堂的绝世精品。这座建于清光绪十六至二十年(1890…1894年)的建筑群,开始只是为了方便广东各县陈氏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集资所建。清朝各姓氏在广州建筑的宗祠很多,为什么唯独陈家祠弄得最靓呢?窃以为,一是陈氏有钱,二是办事的人能干。看他们请来建筑陈家祠的都是岭南地区的能工巧匠就可以知道大概。比如屋顶上长27米,全高4。2米的陶塑脊饰,就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名家文如璧的作品。
陶塑、灰塑、壁画来形象地讲述仁义道德的历史故事,以激励陈氏子弟以史为鉴,奋发图强。在有限的建筑空间里,最怕的是采用太多不同风格的工艺来装饰,稍不留神,就会成了让人讥讽的大杂烩。陈家祠最后能形成庄重淡雅且富丽堂皇的整体风采,不能不让人赞叹岭南有奇才。
如今陈家祠已经成为广州的文化名片,来此参观的人络绎不绝。甚至连乞丐都喜欢上了,每逢免费参观日,他们就混迹其中,与平日求乞不同的是穿戴整洁了许多。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参观者一进陈家祠,就会被极具岭南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所震撼,庄严瑰丽的造型,生动流畅的线条,错落严谨的结构,典雅美妙的组合,无不让人感叹广州人除了擅长“胡吃海喝”之外,还身怀惊世绝技,这可是养家糊口的坚实基础啊。
陈家祠启用十一年之后,清朝就废除了科举制度,书院遂改为陈氏实业学堂。随着历史变迁,这里先后“变脸”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聚贤中学、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
历史不长,却红颜沧桑。陈家祠管理者对此倒是泰然,干脆将川剧绝活“变脸”表演艺术家请来,每天在聚贤堂前表演“变脸”。面具落尽,一个年仅二十一岁的漂亮姑娘让观众惊艳不已。
陈家祠本身无疑也是历尽“变脸”后让人惊艳的所在。
友情提示:
荔湾博物馆位于广州市逢源北街84号,收藏、陈列西关的历史、文化、民俗等。现有“西关大屋建筑意境”、“西关民俗风情”、“婚嫁习俗”、“节令习俗”等展览。
泮溪酒家位于龙津西路151号。招牌推荐:晶莹剔透的马蹄糕,皮薄馅厚的虾饺,荤素得体的娥姐粉果等。
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最便捷的抵达方式是坐地铁,广州地铁中有陈家祠站。门票:10元,学生及退休人员凭证半票。
相关美食:
【双皮奶】
原料:新鲜牛奶,蛋清、白糖少许。
制作:奶锅里热一碗牛奶,沸后倒入小碗等待冷却。这时,往大碗中注入鸡蛋清和适量,白糖,搅拌。等小碗中的牛奶冷却后,缓缓倒牛奶入大碗,小心不要刺穿奶皮,让一层奶皮完美地躺在小碗的碗底;将大碗中的蛋清、白糖、牛奶搅拌均匀,再缓缓地注回小碗。如果操作得当,原先小碗底部的奶皮浮起,覆盖在混合液上。入锅,蒸。适时起锅,冷却,新的奶皮生成。
别样的西塘风月
喜欢一个地方,有时并不是因为它美,而是因为它静,静得可以让你与自己的灵魂面对。西塘就是这样可以让脑袋胡思乱想的地方。
——题记
西施般的西塘
入夜,西塘就成了新娘,四处是羞答答的红艳,像笼着轻纱的幻梦。
白天有一对新人相携着走过环秀桥,走过风韵无限的烟雨长廊,满满的幸福啊,就让那洁白的婚纱拖着,拖在江南三月的青石小径上。
如果记忆能追溯春秋战国时代,_眼前这条西塘河该是连接着吴越两国吧。当西施被越王勾践当作和亲的新娘进贡给吴王的时候,从诸暨苎萝村出发,清纯的她走的也该是这条水路呀!只是那种以身许国的悲壮与新娘的心情相去甚远,远得像陌生的奢华。
西塘作为吴越的交界地带,更多的时刻不是握手言欢的和平,而是寸土不让的纷争。血染沙场或背井离乡,多少人的青春就这样像胥塘河(西塘河的原名)的流水一样飘逝远方。那萦绕吴歌的小楼,那插满杏花的瓷瓶,那挂满蓝花布的染坊……都成了游子挥之不去的思乡源头。
呵呵,如今的西塘再也追寻不到春秋战国时的任何蛛丝马迹了。古镇是明清时期的诗意风貌,偶尔有点唐诗宋词的温馨。走进西街的古董小店,青花瓷器、金丝木雕、铜锁瓦当,品种繁多,然而,你若想从里面找到一百年前的老东西,恐怕得有一双孙行者的火眼金睛。
对于人们来说,健忘是一种记忆的无奈。再甜蜜的新婚都会像烟雨一样,过了江南三月就缥缈难觅了。
如诗的美味
可以安慰人心的总是西塘随街可见的美食,这是比华美的门楼、精巧的宅院更久远的历史遗留。荷叶粉蒸肉、芡实糕、一口粽、熏青豆,这些地方美味的源头说不准就是隋唐、明清。坐落于永宁桥畔的“钱塘人家”是西塘最著名的酒家,窗外是流水,是古桥,是灯影里的足音,典型的江南美景可以佐餐。酒家门口有一木刻对联:“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明摆着怂恿人们沉溺美酒嘛!西塘的酒叫善酿,有年限之分,酒性和顺、酒味醇润如江南女子,稍不留心就深陷其间不能自拔。有过类似体验的人说,在西塘的夜色之中醉酒是幸福的,因为这样你就分不清是活在哪个朝代了。
“钱塘人家”酒香,菜更香。其实都是家常菜,蝉衣(豆腐皮)肉卷、炒螺蛳、蚬子汤、椒盐鳑鱼、雪菜土步鱼、清炒马兰头等等。这样的菜要是在自己家里吃,也就是果腹之物。如今能映着水波吃,就着灯影吃,望着古桥吃,就吃出古典的诗意。倘若对面还坐着西施般的灵秀女子,浪漫的味道也出来了。
自古江南多才子。仅西塘一地,明清四百余年里,就出了进士十九名,举人三十一名。江南才子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而且风流倜傥,懂得享受生活。他们在品尝着菜肴的色、香、味时,还重视菜肴的声、名、器、境。像“左手持酒杯,右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这样的“腐败言论”就是出自江南才子之口啊。
西塘河上,靠近送子来凤桥的地方,有乡情舫酒家,那就是用旧船改造的。今人学古人 不像的地方就在于才情的缺失,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仿古的结果就是模仿不到精神实质上。人造景观的尴尬不在于装饰材料,而在于东施效颦。乡情舫只有古典的躯壳,船舱里既没有水上人家的朴实无华,也没有江南文化的雅致气息。
好在西塘有“钱塘人家”,有“响堂饭店”,有陆氏馄饨,有一线天作坊……游人能临水傍桥,与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