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5 04:29      字数:4723
  有了电脑和网络,我们不出家门就可以看病、买东西;有了电脑和网络,我们不出家门就可以读大学、做生意;据说有了电脑和网络在全世界印刷、发行一份杂志可以在7分钟内完成。一台电脑,相当于几个甚至几十个、几百个人的抄写……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电脑上看报纸、打扑克、下象棋;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网络看电影、听歌曲……难怪有人戏称:“电脑、网络的好处真是你想它有多好它就能有多好”。
  但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网络带给我们无限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如资料所述:47%的孩子上网的目的是聊天,学生利用互联网聊天、玩游戏、观看不健康内容的时间,远远多于网上学习的时间。
  现在,我国各种类型的教育网站五花八门,数量众多且良莠不齐,中小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玩性重、自控能力差、容易受到不良诱惑而误人歧途。网络的复杂性易使他们产生思想混乱,加之目前社会上营业性网吧普遍缺乏有效的监控,网吧的经营者为吸引青少年光顾,不仅不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进行过滤,甚至向他们推荐色情和游戏网站,通过各种手段利诱、威逼他们上网,让他们迷恋网络,成为网络“瘾君子”。一些犯罪分子也将手伸向网络,特别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使他们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作为教师,我知道一个学生一旦迷恋上网吧、迷恋上电子游戏;那么他的学习就没有好起来的可能了。不光如此,经常光顾网吧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各种伤害,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最近,我们还经常听到成人因为会见网友而被害、被抢的事情。因此,不少老师和家长呼吁:应该让孩子们远离网吧。
  网络虽有弊端,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让孩子们远离网络。孩子毕竟是未来社会的人啊,他们不懂网络怎么行!所以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上网?如何把孩子从网络陷阱中解救出来?仅仅靠清理整顿网吧,靠呼吁或者阻止孩子远离网吧是不够的。腿在孩子身上,你不可能24小时都看着他,他要想去你是阻止不住的。
  要想让孩子远离网吧,就必须分析孩子们为什么会迷恋网吧?
  孩子们在离开网吧后到哪里活动?我们有没有比网吧更能吸引孩子的地方?这恐怕是我们的社会、家长、老师认真探讨的问题了。
  我个人认为,造成网络负面影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网络本身的诱惑,另一方面是当前我们的社会、学校对孩子有吸引力的活动场所不多、对孩子开放的时间不够所致。
  我认为,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计算机网络资源,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上网空间,把多媒体室的大门打开,把校园网开放,开辟校园论坛和校园聊天室,开辟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把孩子们从网吧吸引到学校来上网。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们上网的需求,又可以减少网上不健康内容对孩子的伤害。
  第七部分孩子们离开了网吧去那里活动?(2)
  当然有上网条件的学校可以这样做,没有上网条件的学校学生还一样会流向社会、流向网吧,这就对整个社会提出了问题。
  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社会的其他活动场所,比如足球场、篮球场、游泳池、阅览室;比如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向孩子们长时间免费开放,使他们在星期天、在节假日、在学习之余有个活动的场所。
  不光这样,我觉得我们的街道、居委会等也可以通过加大社区文化建设,用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吸引孩子,这样不但增加了孩子们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和能力,而且能够减少网络不良文化对孩子们的毒害,这样的疏导要比单纯的阻堵效果好的多!
  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的通知》要求从2004年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要对未成年人集体参观实行免费等优惠政策。
  文化场馆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个好事!既增加了他们接触历史文化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减少孩子们因为无聊而上网去打游戏、看不健康的网页的机会。但是,目前文化场所的开放还不是全方位的,限时、限集体参观等形式,还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求;社区文化也还不丰富;学校放假的时候,学校的大门是锁的;孩子们在节假日、课余时间可去的,对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有益的场所还是太少!而且有些地方的文化场所对未成年人还没有实行免费开放!
  为什么会这样?这里面就有一个人力、财力、时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哪个学校、哪个单位、哪个社区、哪个文化场馆能够办到的事情,必需要有国家的大力投入。通过国家、政府的力量才能解决,否则也是纸上谈兵。
  虽然这样,我还是要呼吁,我们的学校、社区、文化场馆等单位,在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把自己单位的场所,最大力度的向孩子们开放。这样做也许会增加单位的开支、也许会减少单位的收入,然而这样做创造的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是用金钱也买不来的!
  我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随着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工作的重视,这些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妥善解决。
  第七部分后记(1)
  经过将近一年(尤其是寒暑两个假期)的努力,这本书终于完稿并可以和读者见面了。此时的心情自然很激动,但在激动之余又觉得还有好多的话要说,于是再借一页作为补充。
  一、关于写书
  和现在的名人出书不同,我写这本书纯属意外。
  一次和几个朋友闲聊,在聊到当前教育时,大家对我国的教育现状有很多不满,身为教师的我,自然成了被批评的对象。大家开玩笑让我对中国教育进行深刻的反思!虽然是开玩笑、虽然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是我造成的,但身为教师,我不反思谁反思?
  我们现在的教育确实有许多地方不尽如人意,有些甚至让人失望、愤怒!是需要认真的反思和改革了!但要反思中国教育,以我一个小小中学教师的身份似乎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还是看看专家、学者是怎么说的。带着这样的问题,我阅读了一些专家、学者关于教育的文章。他们的文章由于理论性太强、太深,读起来总觉得有些晦涩,作为教师我都有许多不太明白的地方,普通大众读起来难度可能就更大。于是我就萌生了自己写书的念头,想以自己一线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列为素材,写一本老百姓能够看的懂、反映当前中国教育问题的书。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我的爱人和两个要好的朋友后,他们都鼓励我写,而且一个朋友又把我的想法告诉了其他的人……好多人都知道我准备写书,这样一来不写都不行了!尽管我也常给报纸、杂志写搞,但在此之前,真的连做梦也没想到要写这样一本书!
  二、关于此书
  由于本人是教师,因为工作忙、时间紧,加之是理科老师,所以在写作时还是感到了很大的困难。还好,由于我的作品不是纯文学的,作为反思性作品,只要能把话说清楚,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行了,这样的要求我自以为还是可以的。
  由于我平时喜欢看访谈类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给了我启发!
  于是,我就学着电视里访谈节目的形式,先给出具体的案例,然后对这些案例进行一步步的分析、解剖,能得出结论的得出结论,不能得出结论的,也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当然,这个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我自己。当这种文体确定下来后,通过收集、整
  理资料,又集中了两个假期的时间终于完稿。(呵呵,一本书写完,我竟然也过了一把主持人兼嘉宾的瘾!)
  完稿后,请了几个要好的朋友读了书中的部分内容,他们都觉得举的例子很真实,问题分析的也比较到位,但总觉得写得太实了、太土了,建议请人润色,把一些问题写的再含蓄些、文字再优美些……
  朋友们的建议是对的,但是我仔细的琢磨后,还是觉得不润色的好。我就是这个水平,我的作品尽管土了点,但土有土的价值,如果请人润色,再好的东西都已经不是我自己的了!
  当然,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这本书除了文字语言这些表面的东西外,从本书所谈问题的深度、广度来看,也还存在着不少的缺憾。也许我想的东西你都想过,我分析的一些道理你也都能分析出来,甚至你比我分析的更加深刻、透彻。但是这些并不影响我的情绪,在我看来:只要你一看我的书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觉得你也是这样想得,这样我就很开心,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已经达到!因为,只有老百姓都能够读的懂、想的明白的书,才是有生命力的。
  简单有简单的价值!
  第七部分后记(2)
  三、关于感谢的话
  写完这本书总觉得有许多感谢的话要说。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职业和我21年的教学生涯。是21年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一些鲜活的教育案例和教育思想,如果没有21年的一线教学经历,我就不可能写出这本书。
  其次要感谢的是我的爱人。为了支持我写作,她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尽量的为我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写作环境。在我埋头写稿的时候,她会默默为我送上一杯清茶、一杯牛奶、一盘水果。我的每一篇书稿都要读给她听,而且听后还给我提一些意见,她成了我的读者和“编审”。就这样,书稿经过反复的修改,尽管没有特别闪光的东西,但至少句子是通顺的、道理是清楚的,是一本适合普通大众的书。
  再次要感谢的是《人民日报》华南分社记者王基国先生,顺德宏峻律师事物所的丁怀宇律师,顺德民进陈晓东、仇乃基、龙一德、徐锋麟先生,顺德教研室冯毅、施爱英两位主任,以及《珠江商报》编辑、记者叶海英、伍佩珊女士,宁夏人民出版社编辑王立平先生,珠海出版社编辑冯建华先生,开明出版社焦向英社长和高级编辑柴星女士,漓江出版社编辑赵涛先生,广东人民出版社编辑辛朝艺先生,顺德李兆基中学的各位领导,他们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有的帮我收集资料,有的帮我进行法律咨询,有的帮我提供修改意见,有的为我写序,有的对我进行精神上的鼓励……正是有这么多人的帮助,才使得这本书能够顺利和读者见面。
  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中央党校出版社的李援朝社长、李晓兵总编和朱晋平主任(也是本书的责任编辑),为了这本书的出版发行,他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使得这本书最终能够与读者见面,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这本书也许还不会这么快、以这么高的质量和大家见面。
  四、我的歉意
  书中有许多敏感的话题和一些不怎么光彩的案例,如果这些话题或案例不幸和某些学校、老师、教育管理部门有某种吻合的话,也请你们宽恕,因为我们素不相识,我不是针对你的,你的情况也许就是普遍存在的,也许就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必须纠正的!
  这本书和大家见面后,可能有人读出了感慨、有人读出了紧张、有人读出了喜悦、有人读出了悲凉……这些都是正常的。由于看问题时人的角度不同、经历不同、所处地位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感受,读者如有善意的批评和赐教,请将信息反馈给本人,(Email:mjhsd@21cn)我们将共同讨论中国教育的问题。
  更多免费txt电子书,欢迎您到txtsk下载
  声明:本电子书仅供读者预览;请在下载24小时内删除,不得用作商业用途;如果喜欢请购买正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