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 节
作者:
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5 04:29 字数:4878
事?还是经常和孩子交流起到鼓励者、指路灯的作用?
我们的家长绝大多数不是演员,也没有在舞台上进行过表演,但是在自己的家庭舞台上,我们的的确确是主角。我们在家庭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和我们的职责是统一的、是多方面的,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供养孩子吃饱、穿暖,我们还有更多的职责还要扮演更多的角色。
第三部分家长的职责是什么?(2)
我们是孩子的关心者和期望者,我们每天都在为了孩子的事情而忙碌,关心孩子是不是长高了、长胖了?是不是生病了?能不能考上中学、大学?我们期望孩子能够成人、成才,期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但是仅仅这些还嫌不够,我们还要关心孩子的情绪、品德、心理健康。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要给他及时的指导与鼓励,也许家长的一句“别灰心,我们从头再来”,“这件事情做的太棒了,我为你感到骄傲”就会使孩子信心大振,这个时候家长又成了鼓励者和指导者。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一个人都需要被欣赏、被夸奖,孩子更是如此。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家长就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每一个长处和进步,哪怕它很不起眼、很微小我们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奖励。奖励并不一定都是物质上的,也许是一句赞扬的话,一个欣赏的眼神,这个时候家长就是孩子的奖励者。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候他们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有时候出于好奇,他们还想试一试那些本来不对、不应该、不能够去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家长就应当及时的进行评价,正确的就给予肯定和表扬,错误的就要阻止甚至惩罚。这样我们的家长就又变成了评价者、约束者、和惩罚者。但是不管是奖励、评价还是约束、惩罚都要恰当、适度。不恰当的奖励、评价、约束、惩罚不但无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能起相反的作用。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家长对孩子要么放任不管,任其自由发展,最后孩子变得没有教养、没有礼貌、没有道德、无法无天;要么是管的太严太死,这也不能够、那也不允许,最后孩子没有思想、没有主见、没有自信、胆小怕事的。
我们还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奖励,不重视孩子品德修养的奖励。(而且奖励的方法很值得商榷。比如考试100分奖励100元,考试90分奖励90元,那么如果考了50分是否要奖励50元?)对孩子教育简单、粗暴,平时不注意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等孩子出现问题了也不进行原因分析,只是把孩子叫来臭骂一顿,而且不允许孩子申辩、解释。这样的家庭教育,必然会导致孩子性格的扭曲。
还有一部分家长,不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小孩。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是最好的。他们往往无限夸大孩子的优点,而对孩子的缺点、不足要么忽略,要么视而不见,甚至掩盖、粉饰缺点,久而久之对孩子人格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品格形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履行自己职责的程度,直接影响、决定着孩子的素质。为了孩子能够正常、健康的成长,请我们的每一位家长,在加强自身素质修养的同时,认真履行自己做家长的职责,扮演好孩子的关心者、期望者、鼓励者、指导者、评价者、约束者、合作者等角色,为孩子、为自己、为国家做一项有益的工作,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修养、有知识、有主见的国家建设者,也让我们自己付出努力收获希望。
第三部分爸爸为什么比不过香港歌星?(1)
[资料一]
1997年日本某科研所曾经对日本、美国、中国大陆的各一千多名高中学生进行了题为:“你最尊敬的人是谁?”的问卷调查。日本学生的答案是:第一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美国学生的答案是:第一是父亲,第二是球星,第三是母亲。而在中国大陆的学生答案里,什么比尔·盖茨、拿破仑、秦始皇、孙悟空、乔丹等等的人物排在了前面,父亲、母亲连前十名都排不上。
[资料二]
据某报报道,香港某歌星在北京举办个人演唱会期间,举行了一次歌迷见面会。会上,一位女歌迷对着她倾心崇拜的偶像说:“今天,我爸爸住院了,但是我没去看他,而到这里看你来了!”
这样的事情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悲哀———为那位住院了的父亲,为中国所有的父母,为中国的教育!
一个伴随着女儿走过了十几个春秋的父亲,在自己住院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自己心爱的女儿,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去见一个八杆子也打不着的香港歌星,却把自己留在了医院里!还有,我们可怜的中国父母,世界上为孩子操劳最多、最辛苦、最无怨无悔的可怜的中国父母,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却比不过一些外国人、甚至连一个卡通里的人物都不如!
在这里我不想对女孩的行为做过多的评价,也不想就调查排名的事去批评孩子,或者发议论、发感慨。因为我知道批评、议论、感慨都不能改变事实。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思考的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样的结果是否与我们日常的教育有关?如果有,是那些环节出了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纠正?
我个人认为: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多年来我们假、大、空的理想主义教育集结的恶果!
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把目标定的很大、很远、很高,都存在假、大、空的成分,都有很强的功利色彩。
从孩子刚会说话的时候,大人们就会问孩子长大了想当什么?如果孩子回答:想当卖玩具的,或者想当工人,农民,放羊的,养马的,开拖拉机的,必然会得到大人们的立即纠正。大人们会教孩子说长大了想当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或者想当科学家,发明家,军事家,作家等等,至少要当医生,开汽车的。普通的工作,普通的职业在中国人眼里是没什么面子,不值得尊敬的。尤其是扫马路的,洗厕所的,搞殡葬的,更是被人们小瞧、被人们看不起的工作,哪里还有什么尊敬!
孩子从小就受到如此的教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自然烙印了许多功利性的东西。再加之以后的学校教育,同样也是吃大苦、成大器、做大梁的思想激励着孩子们,在学校的墙报里、橱窗上也都是大人物、大学者、大思想家、大发明家的语录和照片,“志当存高远”在激励孩子们上进的同时,也忽略了孩子们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的成长原则。试想,长久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眼里怎么会看的起普通的工作,怎么会尊敬从事普通工作的劳动者?但是,我们的现实社会里,绝大多数父母是从事普通工作的劳动者,这样一来我们的父母排名在第十以后也就没什么不正常,我们也就不能责怪我们的孩子们,如果非要批评,非要追究责任的话,那就是我们家长自己和我们的教育理念。是我们教育本身出了问题,当然我们已经为此受到了惩罚。
以上分析是从主要因素、从普遍性角度入手的。如果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教育与被教育关系来分析,我们也可以找到答案。
现在的有些父母,或者因为工作忙,或者因为自身素质问题,或者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对孩子的教育不得法、不恰当,要么放任,要么娇宠,要么简单粗暴。有些父母下班后的主要内容是打麻将、跳舞、吃喝应酬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不够,很难起到应有的师范作用!这样父母自然不会受到孩子的尊敬。
还有些父母早出晚归很难和孩子见几次面、说几句话,父母对于孩子只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有的孩子甚至不知道父母多大年纪、做什么的!这样的父母尽管你可能很有成就,但在孩子眼里,你不过是一个与他住在一起的房客,也许连你供养他吃住的事情都已经忘记了,还怎么能够觉得你是他最尊敬的人呢?
还有一些情况是:一些家庭的家庭关系不和谐、不健康,父母要么经常打闹,在孩子心目中失去了威信,要么是父母一方看不起另一方,父母的看法影响了孩子,很自然父母一方或者双方都失去了孩子的尊敬。
凡此种种共同导致了中国父母不受孩子尊敬的事实。
要改变这一事实只有从改变我们假、大、空的教育目标出发,从提高我们父母的自身素质和教育方法出发,从改变长久以来我们心目中封建、落后的价值观出发,教育孩子热爱平凡工作、尊敬平凡的人;教育孩子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具体的事情做起,从身边最普通的人爱起,只有这样才会改变父亲比不过香港歌星的事实,只有这样才会避免中国父母排名很后的尴尬!
第三部分爸爸为什么比不过香港歌星?(2)
可喜的是,自从日本科研所的调查报告公布后,我们已经意识到了我们教育中的某些缺失而有所纠正。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几天前的一件事。化学课上,我们学习的内容是铁的冶炼,当讨论炼铁的原料时,有部分同学认为空气不用付钱,不是原料。这种情况下,我就和同学分析炼铁的过程,通过分析知道如果没有空气就不能获得高温和还原剂一氧化碳,所以尽管空气不用付铁但它却是一种重要的原料。到此我又多说了几句话:“你认为它不是原料,仅仅因为它来得容易、不要钱是吧?”我问,“是”!我继续说:“通过这一点我们分析一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忽略了一些对我们的生命、生活很重要,但是由于它来得容易或不可钱而被我们忽略的东西呢”?经过思考同学们说:“是父母的爱”,“对了”我肯定地说。“由于父母的爱最无私、最不讲代价,因而常常被我们所忽略。我们的同学中有很多的球迷、歌迷,崇拜这个球星、哪个歌星,觉得他们是自己最喜欢、最值得尊敬的人。但是仔细想想,如果自己是一个孤儿,没有父母,没有父母辛苦劳作给自己提供的生活保障,在你的生存、生活都没有保障的时候,你还能有心情去看球、听歌,去崇拜球星、歌星吗?由此看来谁是最值得我们感谢、尊敬、崇拜的人是谁啊?”,“是父母!”说到这里同学们很激动,鼓起了掌。“你先别激动,再想想看,父母给了我们具体的爱,但如果我们的国家处于战乱中,我们的父母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我们还能有心情去崇拜球星、歌星吗?”我说。“没有”,“如此看来,我们除了要感谢、尊敬父母之外,还要怎么办?”“爱祖国……”又一阵掌声响起。作为化学老师,那节课我用了六七分钟时间讲了化学以外的东西,但我觉得那应该是一堂很成功的化学课。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2005年由全国妇联公布的一份新的调查“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的结果显示,排在中学生心目中前十位英雄依次为:毛泽东、父母、周恩来、雷锋、刘翔、成龙、任长霞、刘胡兰、董存瑞、杨利伟。很多中学生在调查中表示选择父母的理由是:“他们是自己所爱的,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人,他们给了自己很多的人生引导、信心和勇气……”
作为教师我对此结果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这件事情本身也说明了我们教育的成果!我们的教育已经在逐步摆脱假、大、空的成分,我们的教育已经在向最朴素、最真实、最人性化的东西回归。当然,我觉得我们还得继续努力,也得感谢日本科研所的那个调查报告,它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警钟!
第三部分凭什么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未竟理想?
[资料]
几年前,我邻居小孩才9岁,他的父母就为他报了许多的假期培训班,有书法、英语、小提琴、还有武术班。一天早上,孩子椅着门一边哭,一边说他不喜欢、不愿意去学小提琴,而在一旁的家长却在耐心的劝着孩子,希望孩子能够回心转意。我过来了,本来想劝说邻居,孩子不喜欢就不去算了,可是没等我开口邻居反而要我帮助劝说小孩,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吃了很多苦,活的窝囊,是因为哪个时候的条件有限,没有受到好的培养,现在条件好了只要能学的、对孩子有好处,我就会让孩子去学、去练,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像自己一样……”
面对这对可怜的父子,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还能够说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