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5 04:29      字数:5167
  “孔已己”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的命运让人同情,那么在现代高考制度下,有没有这样的人呢?有!
  作为教师,我教过太多高五高六、甚至高七高八(反复重读)的学生。他们为了上大学,不管家庭条件允不允许他们继续重读下去,也不管自己到底适不适合继续学习。只要还有一口饭,只要还有一口气,他们就要坚持学习,就要争取考上大学。哪里管家里有没有人种田,哪里管自己已经到了大学毕业的年龄。
  有好多学生,因为连年高考的失败,导致了强大的心理压力。
  本来天真活泼的人,变的老气横秋,甚至呆扳麻木。就算最终考上了大学,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但他们身上自信、快乐的性格已经没有了。在大学的学习中,与比自己小的多的快乐而自信的同学相比,他们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快和压力。这还是好的,为他们毕竟上了大学。糟糕的是有的人,经过三番五次的复读还考不上大学,而不得不和考试作别的时候,又不愿意接受考试失败的现实。大学又考不上,回家做工又放不下架子。干这也不行,干那也不愿,总想着自己是学生出身,不该干体力劳动的工作,结果成了“孔已己”一样的人。
  这样的现象是可悲的,但不是最悲惨的,最起码他们还是一个比较健全的人。有比他们更加可悲的是:极少数学生由于受不了连年高考失败的打击,成了精神病人。
  我就有这样的同学。
  在我大学毕业回到母校任教的时候,我的一个高中同学隔三差五的跑到学校找校长要求复读。学校能够满足她的愿望吗?不能,她已经精神分裂好几年了!
  第二部分高考有过错(2)
  奇怪的是,她还能记得我是她的同学。她每次都求我帮她给校长求情,要求在我的班上复读,并且保证明年一定能够考上大学!
  看着她恳切的目光,看着她行走都背着书包,看着她依咿呀呀读书的情景,我的心就像刀割一样难受!这样的事情应该怨谁?应该有谁负责?直到今天我还不能得到答案。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她是因为高考的失败发疯了。
  C、高考的供求矛盾引发了一些教育腐败行为。
  大学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也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
  多少人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发奋苦读。但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国力还不能满足人们上大学的需要。在上大学的供求关系上,“求”远大于“供”。从我参加高考时的20∶1这一数字不难看出,当时的大学是多么的难考。记得我们一个农村中学每年有四个毕业
  班,但是能够考上大学的也不过三五个学生。在城市的重点中学,尽管比例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整个学生群体来说,社会提供给人们上大学的学位并不多。所以,人们把当时的大学生称为“天之骄子”也就没有什么不理解了。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加强,大学的招生比例出现了连年扩招的好势头。再加之一些社会办学力量的加盟,使大学的供求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一般的城市重点中学,(比如我现在的学校)大专上线率在99%左右,本科上线率在85%左右,重点上线率在50%左右。在一些普通中学,升大率也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但是,这些数字都比不过一个数字。教育部公布的“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7%”的事实。也就是说,在适龄人口接受大学教育的人,还占不到总人数的20%。
  这是一个比较低的数字,它比发达国家适龄人口40%的入学率还有很大的差距。正因为大学的供求关系有如此大的差别,才引发了一些学校“滥卖文凭”的现象,才这样引发了一系列高考作弊案的发生。
  2002年,广东电北高考作弊案和2004年河南濮阳高考作弊案,还有2004年“北航事件”就是对高考引发的教育腐败的最好注解。它不但打破了高考的公平性和严肃性,而且对社会风气的好转也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当然,这些不光彩的行为本身不是高考的错误,我们不能把账记在高考的名下。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高考,那里来的高考腐败?
  D、高考录取中存在不公平现象。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从理论上讲是对的。把它具体到一个省、一个地区来说也是符合的。但是要把它扩大到整个国家来说,就不那么符合实际了。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现在的高考进行的并不是全国统一考试和录取制度。
  现在国家有好几套高考试卷,上海、广东、广西、河南等省、市都不参加全国统一命题的考试,而是自己单独命题考试。由于试题本身的不同,自然引起了录取时,参照标准的不同。就是参加全国统一命题的省、市,也因为各个省、市的具体情况不同(地区内所属高校的多少,地区经济、教育水平的高低)录取分数线不同的现象。(具体见附表1)
  这种现象,表面解释是因为考生所在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不同指定的分数线不同,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不公的现象。同样一张试卷的一个分数,在A省可能是重点,在B省可能是本科,在C省可能是大专或者连大专线也不到。
  有的省、市,因为自己经济方面的优势或地理方面的优势,(大学在自己的家门口)在录取学生的时候,尽可能照顾自己本地区的考生,哪怕成绩低了30—50分他们都会录取,而把别处的学生放在一边。这就是一种明显的教育不公,而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这里的学生素质高”。
  天哪,素质从那些方面体现?你不是参加的统一考试吗?如果考的不仅仅是分数,也还有分数以外的东西,那么到底是那些因素?有没有一个明确的衡量尺度和标准?简单的说“这里的学生素质高”很难让人信服、接受!
  如果你说:“我的学生见多识广,是一种无形的素质”的话,那我说:“我的学生吃的苦多,忍耐力强,有坚强的毅力”算不算一种无形的素质?
  所以,抛开分数说素质,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再怎么解释也掩盖不了录取不公的事实。
  我们不是经常见到“高考移民”的事吗?A地的学生为了保证进大学、进重点,往往不惜重金托关系、走后门到B地参加考试。如果真正做到了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的公平,这一现象又怎么能够发生?
  当然,国家大了经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是事实,我们不能要求国家采取绝对统一的考试、录取制度,应该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对一些“老、少、边、穷”地区进行适当的照顾,以促进这些地区教育的发展,使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基本得以平衡,这样的大局对整个国家和地区都是有好处的。
  第二部分高考有过错(3)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怎么让人满意,现在的情况是: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越是高校集中的地方,升学率也越高,录取分数相对越低,重点大学分配给的名额也越多。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高校少的地区,录取分数相对越高,高校的录取率也越低。
  比如在北京,学生的录取率大约是1。8∶1,而在甘肃大约是4∶1,升大学比率显然太不公平。还有,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有18%左右是北京市的学生,而北京的学生占全国学生总数的比例能有10%吗?
  这样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意见。如果国家不加大力度扶持经济落后地区的高等教育的话,经济落后地区将永远得不到发展。为什么?人才的制约,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如果这样的现状不改变的话,将会使先进的更加先进,落后的更加落后,使全国的发展真正的陷入可悲的“马太效应”(见附录2)的怪圈之中。
  E、高考成了素质教育的路障。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追求考试成绩和分数。
  然而,现在的录取工作,第一看中的就是分数。由于分数以外的素质,是一个很难量化的东西,没有统一的尺度和标准,所以高考也只能以分数来做统一的比较了。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为追求高分而牺牲学生其他方面素质发展的现象。
  现在中小学学生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减负”一直喊、一直抓,素质教育一直落不到实处,其根本原因就是高考的评价标准和大学供不应求的现实在作怪。因此高考又成了素质教育的路障而受到很多人的批评或批判。可以这么说,只有大学能够满足所有人或者绝大多数人对大学的需求时,素质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实施,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否则说多少道理都无济于事。
  附表1:2004年全国部分省(区、市)高考录取分数线
  北京陕西山西吉林宁夏甘肃海南重庆河北安徽河南
  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文科
  理科理科理科理科理科理科理科理科理科理科理科
  一批本科
  474576574501532578626537582564599
  491562571492526568588518590565589
  二批本科
  435510539421485528564472550520564
  433508531392482508514450543501533
  三批本科
  430363440458504544
  428309415383484507
  专科
  310302/246418/385482
  高职
  300240/221360/300412
  以上资料来自《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26日
  ˇ附录2:
  马太效应:《圣经》中的马太福音有这样的话:“没有的,连他已经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望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
  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第二部分高考的功大?过大?
  [资料]
  在一次办公室闲聊中,针对目前高考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老师历数了现在高考的种种弊端,认为应该取消高考。也有老师认为现在的高考确实有种种弊端,但是到目前还没有到取消高考的时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互不相让,最后以不了了之收场。
  前面谈到了高考的功劳与过错。通过分析我们知道,高考的功劳确实不小,它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以及国民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国家综合国力的加强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然,在贡献的另一面,也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最严重、受批评最多的是:它注重应试的成分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大有呼吁取消高考之势。
  但是,冷静分析高考的优点和不足就会发现,高考的功劳还是远远大于过错的!尽管我也是一线教师,我也深受应试教育之苦,我也盼望能够早日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
  在仔细分析高考的种种过错时,我们就会发现:高考有许多不尽完美,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一些过错是它自己的问题,还有一些过错是人们对高校的追求以及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造成的,这并不是高考本身的错误。
  比如说,高考引发的教育腐败问题和新的“孔已己”问题,并不是高考本身有毛病,而是人们对高校的追求造成的,不能把账记在高考的名下。
  再比如,人们反对的应试教育问题、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实施问题,也都不是高考本身的过错。
  在没有更好的评价方案出台之前,根据分数来确定是否能上大学的标准,相比起来还是最好、最合理、公正的标准了。再没有哪一个标准比这一标准来的实在、合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雷颐研究员在《教育与社会》中分析到:“考试制度确有十分严重的弊病,但它的最大优点就是相对公平,即以考生的分数而不是考生的家庭出身、血统、背景、关系、金钱以及弹性极大的所谓‘表现’作为录取标准。”
  他还说:“考试的成败对某个人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总体而言却是公平、正常的。对少数因偶然性而落榜的考生来说,的确不公,但若因此而否定考试,则会对绝大多数考生更为不公。当然不能说每一个考分低的学生就一定不如每一个考高分的学生,但如果作群体性比较,高分群体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