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5 04:29      字数:5057
  冈颉罚庖幌冈蛳傅搅思住⒁伊礁黾嗫荚痹谀呈蹦晨逃Ω米鍪裁矗渴跃碛Ω糜伤辞宓恪⑾路ⅲ看鹛饪ㄓΩ糜伤辞宓恪⑾路ⅲ坎莞逯接Ω糜伤辞宓恪⑾路ⅲ吭谑裁词奔溆伤诳汲〖锹急砩咸钚词裁茨谌荩渴裁词奔溆伤嵝蜒ソ艨际允奔涞任侍狻!   ?br />
  按细则的要求,应该由甲做的事情乙就不能代替;同样,应该由乙做的事情甲也不能插手。这样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从材料看确实周密而详细,避免了差错的发生,就算出了差错,追究责任的时候也方便些。但是,这样的东西可操作性有多高?真正操作起来的难度又有多大?老师们都在发问,这是哪个监考老师的经验?这样的程序叫人精神紧张不说,而且很可能因为紧张而忘记自己到底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很可能因为紧张而出错!
  有的老师说:“起草这个细则的人肯定不是真正的老师,肯定没有真正的参加过监考”;有的老师说:“现在是数字化时代,领导为了让我们跟上时代,想着法的要把我们的人脑变为电脑”;还有许多老师说:“明年的监考我是无论如何也不参加了!”
  我们知道:高考是国考,是关系到为国家选拔人才,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为了保证高考的质量和严肃性我们强调考务工作的周密,强调考务工作的认真负责是应该而且是必须的!但是把它细化、量化到了让人紧张,让人变成机器人的地步就大可不必。
  试想,我们的上级领导要用一套严格的,标准化程序把我们的老师改造成为机器人,我们的老师再用同样严格的标准化程序和答案,把我们的学生改造成为机器人。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学生按书上给出的答案把自己本来对的改错;在值日生还没有来的时候没有人擦黑板;在外出的时候问这问哪;在给了五毛钱去打散装酱油但是因为酱油涨价到了五毛一,为了那一分钱再跑一趟的种种现象!
  如果这种弊端不及早纠正的话,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创新之举?我们的学生除了是毫无主见、循规蹈矩的“跟屁虫”之外还能成为什么人?什么个性、什么创造性思维、什么创新精神、早被我们死板的标准和过多的规矩标准掉了。
  人们在反思中国教育弊端的时候,自然将眼光放到了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的对比上。在对比中发现:“西方学校不会让孩子去死背标准答案,而是更注重人性化、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上课时大家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讨论答案。西方孩子的创造力、表达力和独立的思维永远是被鼓励的,而一个孩子是否出色,则重在其个性鲜明和锋芒毕露的智慧表现上。”
  有人曾经问杨振宁先生:“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相比孰优孰劣?”杨先生说:“不能笼统地说,应该各有优劣。中国教育给了我严谨,美国教育给了我创新。”
  杨先生的这句话概括了两种教育模式的特点。
  中国教育比较严谨,比较按部就班;西方的教育比较自由,比较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做。这也许就是问题的实质和差别的原因。
  我们教育的问题是创新不够。其根源是否与我们的教育管理理念,与现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过于死板、陈旧有关!我们要大力提倡教育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是否先从教育决策者的教育管理理念入手,先从改善现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入手,形成从管理人员、到教师、到学生都重视创新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前途、我们的民族才有生机,我们的青少年才有活力,我们的国家才有竞争力。
  第一部分1394÷7约等于多少
  [资料]
  有一次我给儿子检查作业时发现:1394÷7≈1000÷7≈143觉得不对,便劝他改成了1394÷7≈1400÷7≈200。但是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老师讲:在1394中,由于最高位上的数是3,因为3小于5所以将其舍去。这样这个题的答案就成了1394÷7≈1000÷7≈142……6≈143。
  遇到这样的事,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是老师错了吗?不是,书上就是这样讲的!
  我想可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则,才出这道题的。但是出题的人恰恰忘了一点:估算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进行估算?
  我们都知道,估算就是为了简便,如果为了突出“四舍五入”法则而将1394÷7看成1000÷7来计算,既不简便,又不准确,而且还起了误导的作用,像这样的估算结果有什么价值?这样的习题又有什么价值呢?
  现在好多书,也包括我们的课本在内,总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借口,将一些深奥的、不切实际的、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硬塞进我们的教材里。一道道希奇古怪的练习、一条条僵硬冗长的法则、硬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就像这道题一样!既达不到开发智力的目的,又脱离了生活实际,更糟的是,误导孩子、限制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随着生产和科研的不断进步,许多新产品、新技术、新知识像潮水一样向我们涌来。为了适应发展的时代对人和人才的需要,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富于创造性的!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调动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并且加以培养,而用像这道题来引导、约束学生的话,必然造成不良的后果!
  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该改改了!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再过若干年,我国还是没有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为什么?在中小学时代已经把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固化在一些死的条条框框里了!
  第一部分孩子不是做作业的机器
  [资料]
  《顺德报》2001年4月23日《一封家长的信》摘要:在教育减负的口号中,我高兴地看到了小孩作业量的减少。然而好景不长,经过一个学期的减负后,小孩的作业量不但没减,反而比减负之前加重了许多!举例来说,我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在一所声誉较好的学校上学)每天的数学作业量至少3页大约20题左右;语文有听写、造句、作文等。我孩子真的不笨,每次数学竞赛都是年级的前几名,语言表达能力也较强,但每天吃完饭后7点开始做作业,一直到9点半以后才能做完。
  有个星期天,语文老师布置了如下作业:写一篇周记,修改并重抄上周的作文,参观并写一篇叙述凤山桥的作文,写一个通知,还有课堂目标测试书上的两页练习、语文课本上的听写等等;数学作业是:一页练习题,有大小题共25题。
  星期六早晨,我带孩子参观了凤山桥,大约用了一个小时,回家后小孩开始做作业,整整做了两天,到星期日晚上9点多才把所有的作业做完。这期间,小孩没有看电视,没有到外面去玩,除了吃饭、睡觉一直都在做作业。
  看着小孩这样辛苦地做作业,我的心里无比难过,我真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么多作业给孩子?我们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是啊!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么多作业给孩子?我们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一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必需认真思考的问题。
  两天时间,大大小小四篇作文,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都是过分了,更何况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更何况还要去参观、更何况还有其他作业!
  也许老师有老师的理由:熟能生巧嘛!更何况现在的升学压力那么大,差一分就进不了重点中学,还要交几万元的择校费,加之学校内部的评比、考核等等。
  这里我想问一声老师及每一位家长:您的童年是这样过来的吗?难道真的只有给学生布置很多的作业,才能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才能考出好的成绩吗?难道98分、95分甚至90分与100分相比真的有那么大的差距吗?如果通过牺牲孩子的活动时间和健康来达到考高分的目的,就算考了高分,我们做老师和家长的难道真的能够安心吗?
  看了这封信,我想起了另一件事。
  我有一个同事,他对小孩的作业情况过问不多,上三年级的儿子每天回家后都说作业已在学校做完了。可到放假去学校清理课桌时才发现有好大一沓练习卷竟然全是空白!可就是这么多作业没有做过的小孩,在期末考试中语文96、数学98!这难道不是对大量作业的嘲弄吗?
  还有,有个学期我的小孩(当时是4年级)出了个小意外,两个星期没到校上课,由于心疼小孩,我只是给他讲了一些书上最基本的内容,而没让他做过一次作业。我觉得在进度和质量上可能都落后了,但谁知我小孩到校后说他们老师还没讲到我讲的内容,而且我的小孩在数学单元测验中居然还得了100分。在随后的数学竞赛中又得了98分,列班级第一、年级第二!
  通过这两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现在普遍存在的作业负担过重的原因:那就是无效劳动太多,无谓重复太多!
  现在,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很重视,对孩子有较高的期望,这些都没有错。但是,是否用如此多的作业压孩子,是否通过大量的作业促他们成才的做法却值得商榷!
  依我看:在如此多的作业面前孩子没有被压呆、压傻,已经是幸运的了,我们对孩子成才还敢抱什么幻想?
  作业!作业!作业!一连串的作业!将学生变成了做作业的机器,孩子做完作业后就不知道干些什么。什么对知识的理解、消化?什么创造性思维?什么创新意识?什么素质教育?哪有时间啊!
  以上的话可能太过分了,也许事实上还没那么严重,但是我们难道真的要看到几个孩子被学呆、学傻了才吸取教训吗?
  第二部分高考有功劳(1)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为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最严肃、最高等级、最大规模、牵扯到千家万户,事关国家、民族、个人前途命运的大事,自然而然的受到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人们对高考是非功过的评判也随之而来。
  由刚开始的赞扬,到以后的批评,再到现在的谩骂。高考这样一个与人有关的考试,也自然受到了和人一样的待遇!
  要反思中国教育,就要反思对中国教育具有评价性和指导性作用的中国高考制度。从其产生到发展的历史,从其对教育的正、负面影响,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评价。从中找出我们今后高考改革的方向和出路。这恐怕是我们真正关心中国教育的人要做的实际工作。任何简单的批评、指责、谩骂都不是真正关心中国教育的行为,都是一时激动的轻率之举。
  1。高考有功劳
  [资料一]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这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77年10月21号,中国各大媒介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有资料显示:恢复高考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国已经有1000多万名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毕业生和近60万名研究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现在各行各业的精英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
  [资料二]
  在我参加大学同学的一次聚会上,有位家庭出身不好的同学动情的说:“像我这样出身的人,能够上大学,能够有今天的生活,真得要感谢邓小平!真得要感谢高考制度的恢复,要不是邓小平恢复了高考,像我这样出身的人怎么会有今天啊!……”
  通过上述资料,人们不难发现,高考对于中国和中国教育的发展是有功劳的,它的功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A、高考制度的恢复,结束了教育的混乱状况。使中国教育走上了复苏、繁荣的道路。
  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