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25 04:29      字数:4961
  因。
  但是为什么孩子能够把苹果放倒了再切,而大人就不会把苹果放倒了再切?
  问题就在于大人们已经习惯了许多程式化的东西,在大人们的脑海里有许多规矩、许多条条框框。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首先想到应该怎么怎么,不应该怎么怎么。而孩子不同,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束缚,他们就敢按自己的喜好做事情,结果在不经意中他就有了许多新的发现。
  我们的大人都是由小孩过来的,为什么我们做小孩的时候,没有这样的发现?
  我觉得可能是在我们小的时候,生活条件不好,根本就没有苹果吃,也就无从发现;也可能是我们在吃苹果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切开来吃,也就不可能发现;或者在我们切苹果的时候,大人怕我们伤了手,站在一旁指导我们怎么切,使得我们在避免切破手指的同时失去了发现的机会……
  也许以上说的都不是事实,就是大人们也有把苹果放倒了再从中间切的,但是同样没有发现里面有星星,为什么呀,大人已经没有那么多的好奇心,已经没有那么敏锐观察能力了!
  前些天读过另一则短文说:人的创造发明能力随年龄的增大而降低,创造发明能力最强的是幼儿园的小朋友!
  我不知道这篇短文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但有一点我是相信的,幼儿园小朋友天真无邪,他们的脑海里没有那么多的规矩、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甚至美丑不分、敢想敢说、无所顾及,思维当然是活跃的。
  记得那时我邻居的小孩才两岁,但小家伙特别的机灵、可爱,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都要问这问那,他的提问常常让大人回答不上,因而也常常遭到大人的批评:你咋那么多的问题?少说些话,少问些问题行不行?……现在孩子长大了,很帅气也很沉稳,但是小时候的机灵、小时候的好奇心再也没有了。一个缺乏灵感,缺乏好奇心的人,还能有什么创造性?
  所以,孩子创造性逐步丧失是大人们约束的结果。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有着太多的礼仪和规矩,这也不可以,那也不能够。我们在把孩子调教成为懂得许多礼仪规矩的小大人的时候,孩子身上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已经被剥夺的差不多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的教育才不会抹杀孩子的好奇心?怎样的教育才能够保护孩子的创造性?
  不记得是谁说了这样的话:“教育的真谛是帮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帮助他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个人的独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为民族、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我认为这句话是非常有水平的。
  第一部分孩子喜欢背着手听课吗?
  [资料]
  某外国教育考察团到中国进行考察,他们在走访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多所学校和幼儿园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的小学生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
  中国的小学生上课时把手放在胸前,发问时举手;幼儿园的学生把手背在后面都是事实,但这不是孩子们喜欢这么做,是老师喜欢这么做,是老师要求的结果!
  老师为什么喜欢这么做,一是便于管理,二是以前都是这么做的。
  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中,传承了许多封建的东西。比如师道尊严、比如教师和学生的不平等关系、比如学生和学生的不平等关系(班组长制度)、比如背着手听课、比如举手发言。
  师道尊严、教师和学生的不平等关系,已经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被逐步消灭、改善了。但是班组长制度、背着手听课、举手发言等现象却依然在学校流行。
  同样是一个班级的同学,因为学习好、听话、懂事被选为、或者被任命为班干部的学生就有权利管理别的学生,而普通的学生除了要受老师的管理,还要受班干部的管理。这里我们先不说班干部制度的缺点,只讨论背着手听课、举手发言的害处。
  现在小学和幼儿园里通常的情况是:学生背着手听课,有问题举手发言。举手了只有得到老师的允许后,学生才可以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否则你再怎么举手也是白搭,你就是有天大的疑问、天大的想法也没人理你。
  这样的事情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残忍的。因为它违背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违背了教育要顺其自然的原则;它人为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也禁锢了孩子们活跃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
  因此学校这样的做法是极其错误的!但是就是这样错误的做法,为什么能够一直沿用而未被淘汰呢?这是我们应该反思的第一个问题。
  我们应该反思的第二个问题是:这样的做法和我们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思路是否矛盾?如果我们继续沿用这样的做法,我们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出一个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
  小学的情况如此,中学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
  在中学,学生虽然没有背手(因为要记笔记,否则可能也要背的)但举手发言是必须的。而且在你提问题的时候,必须是与老师上课范围有关的,是老师讲过的、或者是老师所教学科的问题,如果偏离了这个范围,你可能招来老师、同学的一致冷眼,甚至觉得你不识时务、脑子有毛病。
  我们现在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是学生的老实、听话,是课堂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动。我们不喜欢随便插话、随便提问的学生。哪怕课堂没有轻松,没有幽默,没有欢声笑语,没有神采飞扬,这些我都不在乎,我在乎的是安静的学习环境、满意的考试成绩。只要你在我的班里考上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我就算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我就对得起学校、家长、学生,对得起自己那一点点尽管不高还能够活命的工资、也对得起自己一点点作为老师的良心。什么孩子的天性?什么创造性思维?什么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以后再说去吧!
  也许作为教师,我不应该这样批评自己和自己的同行,不应该这样批评我们的学校教育和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但是作为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中学教师,我实在不忍心我们的教育,为了应试中的好名次、为了眼前的利益、为了迎合社会、家长对分数、名校的追求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扼杀孩子天性,剥夺孩子创造性的做法。
  不可否认,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在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我们扎实的基础教育使得我们的中学生在国际数、理、化竞赛中屡屡获奖……但是我们在培养了大批普通人才的同时,又扼杀了多少特殊人才?我们的中学生能在国际数、理、化竞赛中屡屡获奖,但是至今我们无人站上诺贝尔科学奖的领奖台上!
  被我们程式化、标准化熏陶了十几年后的学生,有多少具有能够继续学习、具有创造发明的潜质。难怪有人说:“现在中国的教育不把孩子搞成残废绝不罢休”。
  这样的话虽严重了,但是仔细想想,从小就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孩子,长大后还怎么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创造性?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孩子,长大后怎么能和别人竞争?这样一来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希望?
  有人说:“中国教育塑造了一条巨龙,但点睛之笔没点上,那就是创新、个性。学生没有特长,教师没有个性,学校没有特色,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学生被无数看不见的绳索捆绑起来,渐渐的,也就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灵动和活跃。残酷的现实已经不允许我们再去回避和辩解,一切的回避和辩解都是无能者对孩子的伤害。所以,正视我们的课堂,反思我们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第一部分规范化管理管出了什么?(1)
  [资料]
  有一天我给学生评讲试题答案,有一题的答案应该是选项A,而几乎80%的学生都说是C,我说应该是A,学生们却说:“对了标准答案是C”;我说:“是答案印刷错误,这时有60%的学生说我们开始也选的是A……”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学生为什么那么迷信标准答案?
  从学生的表情我知道,他们有一部分人是根本没有思考就直接对了答案的,还有一部分人确实思考了但因为掌握知识有缺陷而选错了答案,并且选错的答案又正好和书上给出的一致,还有60%的那部分人是本来选对了,看了书上给出的答案又不相信自己而改了答案!
  不管上述什么情况,这样的事情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都是不怎么理想的。他首先反映出学生学习态度的不踏实,或者掌握知识的不到位,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没有主见、缺乏自主精神、过分依赖老师、过分依赖标准答案、学习能力欠缺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并不尽如人意,其中最大缺陷就是“应试教育”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标准答案”束缚了学生的思路,制约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不光是学科练习有“标准答案”,就是日常的其他所有事情都有学校自己的规范和模式,只要你在我的学校里,你就必须按照我的标准调节自己,我不管别的学校怎么做,也不管你是怎样的人,哪怕我的标准是不恰当的、是错误的,在恰当的、正确的标准出来之前,你也必须遵照执行,根本没有和你商量的余地。
  “无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校规、班规,还是要的;学科知识的标准答案也是不能没有的。问题是我们现在的规矩实在太多,标准实在太多,而且有的标准又不统一,又过于教条、死板。我们的学生在如此多而且教条、死板的规矩、标准的要求管制下逐渐的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信,失去了创造发明的潜质,变成了没有思想、没有主见,精确但是缺乏灵活的机器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一大缺陷,或者说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在这样死板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到底培养出了怎样的人呢?我还是举几个例子吧。
  上课了,全班同学和老师都做好了上课的准备,但是发现黑板还没有擦,老师问是谁的值日,全班同学你望我、我望你的看了一阵后说:“值日生还没有来”,但是没有一个同学能够主动上去擦黑板,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老师指定某同学或者是老师自己擦黑板了。
  还有,在某个假期里我要带几个高中学生参加化学夏令营,我已买好了所有人的车票并且开会交代了外出的注意事项。但是就在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我家的电话一直没停的响着。一会张三问:“要穿什么衣服,要不要穿校服?”一会李四问:“要不要带计算器,带什么牌子的计算器?”再一会王五问:“明天出发前要吃什么?”……一大堆不是问题的问题!
  人们不禁要问:你带的学生智力正常吗?
  正常,而且他们都是重点中学的尖子学生!
  这样叫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是令教育者十分尴尬和无奈的。为什么一个智力不错的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是如此的弱智?这里面一定是我们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出了毛病!
  也难怪学生!仔细想想,现在几乎各个学校都有几套校服,每天穿什么款式的校服都有生活委员安排、检查。如果不按要求穿,就会被扣分,不但影响班集体荣誉,而且因此影响“三好学生”的评选。考试用不用计算器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有的科目通知学生不准用计算器,而有的科目却要求学生必须带计算器,而且指定××牌子的计算器……我们日常死板、程式化、标准化的要求和训练不把学生培养成机器人才是怪事!
  由此我又想到了一个朋友讲述的他们省高考监考的事情。
  第一部分规范化管理管出了什么?(2)
  为了确保考务工作不出差错,上级考务部门制订了一套周密而详细的考务工作手册,其中包括监考员职责、考场纪律、监考员上岗时间等细节性操作步骤。老师通过学习、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监考。令老师们印象深刻而且感到压力的是,所谓通过“总结多年来高考监考工作经验”制订的《监考员考场实施细则》,这一细则细到了甲、乙两个监考员在某时某刻应该做什么?试卷应该由谁来清点、下发?答题卡应该由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