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作者:知恩报恩      更新:2021-02-25 04:22      字数:4875
  簧峡危珺P机就叫起来,学生不能静下来读书。他把这一情况向武汉一所大学的校长谈了。学校决定到广东招一个50人的经济管理成人班。他到广东招一个学生,收学费1万元,交给学校8000元,他得2000元。就这一笔生,他赚了10万元。
  张勇的母亲是位佛教徒,张勇自幼就和母亲一起念佛吃斋。一天,一位尼姑到张勇的食品摊前头苹果充饥,母亲见状便把她领到家中以斋饭款待。这个偶然的事件使张勇生出了一个念头:没有专门的斋馆,佛教徒在外面吃饭?可真是太难了,能不能帮他们解决困难呢?于是,他便树起了城里唯一的斋馆旗号。并且以其经济实惠、服务周到而受到广大佛教徒的喜爱,在众多的餐馆酒楼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有人总觉得碰不到好机遇,找不到好财路。其实机遇和财路就在你身边,只是你没发觉,没感悟出而已。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种信息,要学会搜集筛选、利用、开发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对财路,商机的悟性,善于见人所未见,勇于想人所未想。
  第二部分 信息篇第18节 “吊虫鬼”让他卖了百万元
  大袋蛾,对一般人来说,它只是一文不值严重危害树木的害虫,可有人却发了大袋蛾的财。据《半月谈》介绍:山东平度张舍镇石泉村青年农民李高生。1992年高考落榜,在家乡苦于求富无门,便来到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里寻觅一条发财之路。正当他进退两难时,一天他徘徊黄埔江边、与一位养鸟老人聊天。这位养了30多年鸟的老人告诉他:喂鸟最理想的食物是活昆虫;用它喂出的鸟发育好、毛色亮、精神爽,但一到冬季,活虫就特别少见,即使肯出高价也难以买到。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李高生马上感晤到,家乡树上不是有许多吊虫鬼(大袋蛾)吗?而且这种虫蜷缩茧中,好藏好运,收购起来运到上海一定能赚大钱。李高生进一步摸清上海鸟食市场后。立刻返回家乡,一边宣传,一边开摊专门收起了“吊虫”。不到三个月李高生就纯赚了1万多元,第二年他又在河比、江苏设立14个收购点,年收入猛增到10多万元,连续6年他收购适宜喂鸟的各种害虫160多吨,总收入近100万元,李高生收购害虫成了闻名全市的冒尖户。
  许多人苦于致富无门,找不到好财路。其实现实生活中许多消费难点和烦恼就是最好财路。问题是要有善于观察市场的能力,要有捕捉财路的灵感和嗅觉。李高生收购害虫卖圆了自己致富梦,他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有好的悟感,家乡“吊虫鬼”正是上海鸟食市场最好,最缺食料。这一瞬间的察觉使他走向成功。
  第二部分 信息篇第19节 订报赚大钱
  报刊之中蕴藏着大量的政策、信息资源和商机,汇集着大量的科技、知识资源和学问。因此,人们订报刊、买报刊,认真阅读报刊,从报刊中找商机、捉信息、获知识、求职业已不可少。
  企业决策的参谋。如今,无论是党报、行业报,还是经济类报刊,每天都以快捷高效的速度向读者散发着各种政策信息、市场行情、经济分析、供求信息等等,只要留心阅读都会给企业决策和发展带来机遇。因此,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尝到了传媒信息的甘甜。笔者所熟知的众多企业领导人中,他们在决策前都要反复阅读大量的党报党刊和经济类报刊,从中掌握政策和市场信息,指导决策。如2000年笔者前往海口参加了全国农产品冬季交易会,发现海南与内陆北方两地的果价非常悬殊,写了一篇《南北水果互调潜力大》的分析性文章发表在中央和省级党报和经济类等报刊上,据多方反馈来的信息,企业和商人看了这篇文章后迅速开展工作,将北方水果南下,把南方水果北上,结果赚了大钱。
  农民致富的金桥。“报中自有黄金屋,报中自有致富路”并非无稽之谈。越来越多的人已通过订阅报刊而致富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同时在激烈的商战中谁的信息灵、动作快、谁就能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如有年春季湖南隆回县雨山乡高田村委会主任易佑海从报刊新闻中获取香春芽走俏北京市场的信息后,及时组织村民大量收购,并通过空运到北京,以快和早的优势使春芽卖价高达20元/公斤,一月时间赚了10多万元。再如,近年由于农产品价格反复无常,农民吃尽了“卖难”的苦头,而如今农民精多了,他们大量订阅报刊,从中寻求致富信息,掌握市场行情,特别在每年春夏秋种季节,种什么、种多少,首先要搞调研,而调研的主要途径是仔细阅读报刊,从中了解国内、国际市场今年什么短缺,什么供大于中等。
  百姓生活的向导。如今,人们“衣、食、住、行”参阅报刊已在日常生活中占居了极大份额。你只要细心观察,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报刊了,人们在闲暇时读报刊,从报刊中吸取营养成了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报刊中的购物指南、医疗天地、饮食起居、生活常识、外出旅游等栏目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引导和指导消费的极大作用。
  因此,在市场经济时代,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离不开媒体提供的各种信息,只要多订报刊认真阅读报刊,慧眼识“金”。一定能从报刊中寻找和创造出财富来。
  第二部分 信息篇第20节 读报读出一万元
  现代生活异,人们的各种新需求,随时而发。只要多动脑筋,细心观察,实在不难发现赚钱机遇。只是,有人把赚钱路子看得过于严肃,过于高深,因而往往忽视身边随时都会出现的机会。
  1995年年初日本发生了神户大阪大地震,这次大地震使该地区几乎陷于瘫痪。当时,国内大多数报刊都对此做了较为详细的报道。但一般人只是从中看看“热闹”、而已,而北京有位叫金萍的人却从中“悟”出了商机:大阪的新日本制铁所已完全停产,至少半年才能恢复。而该巨型钢铁厂生产出的优质冷轧薄钢板(包括冷卷钢板)每年向我国出口至少在50万吨以上,在我国钢板市场上甚受欢迎。他预感到这场大地震必然影响到日铁向我国出口钢材的份额。于是,他立即把这信息和以前掌握的有关数据资料,提供给江苏金坛市―家钢材销售公司。公司经理马上调集人力财力,吃进四五千吨优质冷薄钢板,比其它公司抢先了一大步。果不其然,一直冷清、频频降价的优质冷薄钢板因货源紧,每吨涨100至400元,金坛那家公司一下子赚了近百万元!经理先生挺豪爽,到年底支付金萍1万元人民币的信息费。
  金萍这1万元赚得很高明,这完全得益于他的“悟性”。他凭着平时资料积累。丰厚的知识功底和一双敏锐的“市场眼”,从“人人眼中看,个个脑中无”的一则“国际新闻”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顺藤摸瓜捕捉到“冷轧薄钢板在国内将货紧价扬”的“零次信息”,并及时加以开发利用,因此带来了好财运。
  第二部分 信息篇第21节 处处留心皆市场(1)
  目前,许多生意人深感市场饱和,新的市场空间难以发现和开拓。存有这种想法的人,主要是因为做买卖不细心、不留心、不专心。人们只要生活下去,就要有相应的消费,有消费就会有买卖做。但是,这需要经营者处处留心,观察市场,了解市场行情,及时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并跳出市场的表象去挖掘事物的内在本质,就能从日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捕捉到开发受消费者青睐的新产品的信息,从而开拓出新的市场。
  广东有家橘子罐头厂的厂长在逛市场时,偶然发现鱼头价格比鱼身贵,鸡翅价钱比鸡肉贵。他由此而联想到,橘子皮一直被视为废物扔掉,为啥不能卖个好价钱呢?于是。他广泛收集资料,了解到橘子皮中含有丰富的抗老化维生素E,其挥发油能增加胃液分泌,促进胃蠕动;增加呼吸道粘液分泌。而且橘皮橘络中含有大量食物纤维,有理气消滞,防便秘、肠癌等功能。于是他便毅然组织人力研制生产出珍珠陈皮,一下子变废为宝,开拓出新市场。1公斤珍珠陈皮卖到50元,是橘子价格的几十倍。
  又据报道,上海杏花楼1999年端午节卖粽子赚了大钱。迈向新世纪的中国人还过端午节吃粽子吗?上海杏花楼起初也有些怀疑,但他们大胆作了一次尝试,结果让他们自己都大吃一惊:所属16家企业,在端午节前半个月的时间里,竟卖出粽子220万只,销售额达400万元!人们惊呼:杏花楼的粽子卖“疯”了!
  但是,小产品要闯出大市场,也不是件简单的事。上海也有一些每年做粽子的企业,今年却叫苦不迭,因为杏花楼粽子抢了他们的生意。杏花楼集团做粽子大获全胜,不仅是因为他们看准了市场,更因为他们将这一传统食品进行深入的挖掘:在端午节前10多天,他们举办了粽子展示会,不仅风味品种之多令人惊叹,连粽子的形状大小也丰富多彩,如元宝粽、菱形粽、枕式粽、四角粽等,大到一斤一个,小到0。5两一只,有礼盒装的,有竹掂盛的等等。开发新产品,挖掘老产品,多样的产品、过硬的质量给了顾客充分的挑选余地,难怪如此受欢迎。
  无论是珍珠陈皮还是粽子,这两种产品并没有太高的科技含量。但他们却把生意做红火了。其原因就是他们是靠“创市场”,而不是盲目“跟市场”。而大喊生意难做的经营者难就难在头脑不活,思路不畅。他们想不到、识不清市场之盲点,总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亦步亦趋,缺乏有个性特色的经营之道,如此岂能不难?
  由此可见,缺乏的不是市场,而是对市场的发现,处处留心皆市场,只要人们留心,做一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市场。
  小香葱怎样打进国际大市场
  背景资料:兴化全年种植大葱面积10多万亩,年产量40万吨,一年的外贸供货额达5亿元。兴化有上百家脱水香葱企业,私企大林食品有限公司创办三年来,每年都有200多吨脱水香葱出口到日本、韩国,出口销量在当地一直名列前茅。日前,在该公司办公室里,总经理王益林向记者讲述了他打开国际市场的经过。
  在兴化,做脱水香葱生意的工厂不知道有多少,你们沿途过来的这4公里路上,就有30多家这样的企业。但这么多年来,生意却一直做不大,为什么?最主要的就是在家门口打转竞争,市场没开发出来。三年前,我听人说,现在方便面调料里的脱水蔬菜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我就在想,方便面销量这么大,这个调料生意我们怎么不能做呢?很快我生产出了样品。向谁推销呢?我们先到超市,我从方便面袋上、盒子上抄下不少生产厂家的地址和联系方式,并先后到这些厂家所在的城市。住在宾馆里,我不断打电话向他们推荐产品。可是,对方不是一口回绝,就是不等听完就挂上电话。虽然不顺利,但我没有放弃。
  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在山东一家日本独资的调味企业,对方在听了我的介绍,看了样品后,说规格不符合他们的标准,叫我回去后按规定的标准重新生产样品后寄来。不久我寄去0.5公斤的小包装。不过,跟日本人做生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对方收到样品后,根本不谈合不合作,而是每天不停地打电话询问产品的各种数据和各种问题,像“广州离你们有多远”、“货物从这里运到广州需要多长时间,用火车和汽车运分别要多少钱”等等,并要我再寄5公斤样品,之后又是没完没了的电话。就这样问了我两个月,好在我耐心地解释。终于,他们发来了6吨货的订单,产品出口到日本。
  订单前脚到,日本人后脚就来了。从日本总部来了6个专家到我这里考察了2天,不要人陪,从车间到长葱的田头,到处看,到处测量。他们对这里的设备、卫生条件和员工素质比较满意。回日本后不久,我又拿到了一笔18吨的订单。
  去年10月份,日本公司的杉原课长给我发了一个传真,说准备开发脱水菜新品种,问我还有什么原料?我说还有南瓜、包菜和韭菜。日方对包菜感兴趣,这不,上个月9日,杉原才赶到这里考察试产的情况,呆了一个星期,刚回到日本就开来了16吨的订单。
  随着与日商合作的扩大,韩国人也跟着来了。离我这儿不远有一家韩中合资的江苏信友公司,韩方老板叫任昌一。他曾到我厂里来看过几次,后来找到我提出合作,我同意了,并接过了他下的第一笔订单。1999年,任昌一对我说,韩国的市场很大,要带我去实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