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恐龙王      更新:2021-02-25 04:22      字数:4834
  金银当然是财富,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美洲大量的金银流入,开始,为了积累财富,西班牙政府采用严格措施把金银留储在国内,禁止出口;但本质上金银不过是金属而已,不能吃不能喝还不能用,除了做装饰品(在当时)。金银大量流入不过是相当于货币投入激增,而生产能力却没有相应增长,导致物资相对短缺,通货膨胀严重。于是政府又把原因归于向殖民地输出货物,禁止向殖民地输出西班牙货物,这在当时是个得到多数人拥护的英明决定,因为手工生产效率很难提高,存在生产极限。这样一来,西班牙的商业和工业便失去了市场,反而促使英国、法国、尼德兰的加工工业占领了西班牙国内和殖民地的市场。
  由于市场的丧失,西班牙的工商业得不到发展而萎缩。而英国等国生产的商品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而逐渐物美价廉。这样一来,西班牙干脆放弃了产业发展,只用美洲金银来购买外国货物。
  同样的事情在不同国家则得到不同的结果。在没有纸币的年代,英国没有“货币”,只有通过发展开矿、工业、商业及军事工业(海盗)等,采用重商主义政策去获取西班牙手中的金银。西班牙的白银使得英国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西班牙的殖民地给英国带来了广阔市场。由于劳动力相对不足,英国资本家在利润的驱使下改进纺织机械,寻求机械动力,最终导致了工业革命。
  为了获得西班牙的白银,英国王室与海盗的关系更是源远流长,实际上英国商人多出身海盗,后来也是亦商亦盗,“商船”通常装备大炮。军事上的胜利使政府能获得巨大财富,政府就能够借到更多钱去改进军事技术再去打仗,给债权人更多回报,政府就越有信用,很难想像一个失败的政府能借到钱。于是现代金融业在英国诞生了。
  1588年,庞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击败,表面上的原因是一系列战略战术失误和恶劣的天气,实际上体现了英国和西班牙之间技术力的巨大差距。“无敌舰队”覆没后,西班牙屡战屡败,不是西班牙不想吸取教训,而是技术力的差距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对手,从此衰落下去。
  西班牙在发展过程中有丰富的资源,并且在每个时代都使资源按照利润最优化配置,改善了人民生活。但从长的时间来看,却贫穷落后了。因为从美洲获得的财富并没有用来提高技术力,而是被眼前利益所迷惑,奢侈消费掉了。
  第二部分自由贸易的神话——英国的崛起
  第二节  自由贸易的神话——英国的崛起
  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新霸主,但这个时候工业革命却没有充分展开。面对潮水般涌入的印度棉布,1700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一项禁止销售印度棉布的法令。正是在这一法令保护下,“英国的发明者和革新者终于解决了用棉线作经线的问题,从而以机器同印度人的灵巧的双手展开了竞争。”然而这只是开始,因为只靠当时的英国市场,是无法形成导致“革命”的规模的。根本的转折来自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在英国人的统治下,印度被强加了不公平的关税。结果,在1814年至1844年的三十年时间里,印度棉织品输入英国的数量从125万匹跌到63000匹,而英国棉织品输入印度的数量从不到100万码增加到超过5300万码。军事实力而不是自由贸易在这里起了关键作用。
  西班牙从美洲获得的白银和对印度的殖民,催生了英国的工业革命。比起印度来,当时的中国更强大,市场也更大。尽管已经发生了棉纺织业的“革命”,即使到了鸦片战争以后,英国棉纺织品的成本仍较中国为高。市场是公平的,它只看谁的性能价格比最优,不管是“工业革命”的产品,还是“传统手工”的产品。英国没有与中国进行大宗贸易的商品,而中国的茶叶、丝绸和瓷器却是英国必不可少又无法替代的,只能用大量的白银支付。西班牙从美洲获得的白银,直接间接地大部分流到了中国。
  如果听凭“自由贸易”,英国大量靠其他贸易挣来的白银也会无情地被中国吸走,其宏观结果就是造成英国国内的通货紧缩;其微观结果就是剥夺了对大机器工业的投资。英国也就不具备“经济发展”的货币条件和资本条件。在这种条件下,英国只能用鸦片平衡中国的贸易。
  直到鸦片战争时期,英国的平均进口关税率还高达30%以上,比当时中国官方规定的2%—5%的关税率高了许多,远不够“自由贸易”的标准。鸦片战争时许多人预言,一旦英国获得了在中国“自由贸易”的权力,英国工业品的对华出口将有大幅增长。然而1854年英国对华出口的工业品竟仅为1843年的59%。事实上,英国棉纺织品成为向中国出口的第一大宗产品,是在鸦片战争结束后的半个世纪以后。然而,任何一项新的生产方式,都要“眼前”的利润来维持。不要说半个世纪,5年的赔本买卖都做不起。如果真是坚持“自由贸易”原则的话,英国的棉纺织业早就垮台了。鸦片贸易战略性地扭转了白银的流向。中国为进口鸦片每年流出3000—4000万两白银,鸦片收入提供了英国岁入的六分之一。鸦片从中国的货币体系中抽血的同时,为英国的崛起提供了货币条件和资本条件。
  第二部分战火中诞生——美国霸权的形成
  第三节  战火中诞生——美国霸权的形成
  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英国的霸权毕竟只是传说中的事情了。在今天的世界上,新的霸主是美国,英国不过是个跟班角色。美国的发展道路又如何呢?其实这里有个规律: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美国也不例外,美国的历史就是根据本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强弱,交替运用贸易保护和自由贸易两种主张的历史,而美国也正是因此才从一个殖民地国家变为世界第一流的强国。
  由于英国力图保持“世界工厂”的地位,美国运用贸易保护手段曾遇到很大的阻力。如果不是英国炮舰调动了美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激情,美国很难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如果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也许今天的美国就如同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一样,徒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资源,却要受发达工业国的控制和掠夺,依然贫穷落后。因此,对于今天追求强大的中国来说,破解南北美洲不同历史命运的奥秘,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第二部分工业化的五个关键要素
  第四节  工业化的五个关键要素
  从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西班牙的教训来看,现存发达国家的经济历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崛起阶段要通过贸易保护来保护自己弱小的工业,从而使民族产业拥有积累技术的时间,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固定的信条,对任何经济规律的无条件信奉都会带来灾难。
  各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历程还有一些不同点。我们可以按照工业革命的先后顺序给这几个国家排序: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研究这四个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些国家进入世界一流国家俱乐部以前,国家的落后程度与贸易保护、国有化、垄断化、高积累、基干产业先行等措施的力度均成正比。这充分说明了工业化的关键所在。
  第二部分重工业体系应放在国家战略的首位
  在一个地球上同时建立多个大工业体系而不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工业体系是对人类智力和地球资源的巨大浪费。但由于现存的西方大工业体系被资本主义的结构所限制,无法充分扩大为全体人类服务,建立独立的大工业体系是第三世界国家无奈但必然的选择。
  如果国家政权能够有效地阻断其他大工业体系的干涉,在一个足够大的国家内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还是可能的。
  第一节  重工业体系应放在国家战略的首位
  重工业体系建立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爆发的工业革命,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煤铁复合体的出现。蒸汽机和机床加工的工具可以显著提高矿井的效率(煤、铁的采掘),廉价的煤炭和钢铁通过冶炼工序,又可以反过来提高蒸汽机与机床的产量。另外,机床可以用来制造更多的机床和精密的蒸汽机,蒸汽机也可以提高机床进行金属加工的加工能力。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一系列的相关技术通过如此之多的相关工序互相促进,最终形成了一个加工能力和能源采集的正反馈系统。煤铁复合体可以不依赖于其他行业自行发展,持续的投资可以使这个复合体的规模和精密程度指数化扩大,直到自然发展的界限,类似于生物一般的繁殖能力和进化能力,并能够为第一产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体系提供更多而且也更先进的机器设备来使得这些产业的进化成为可能。
  现代工业不仅规模可以指数化扩大,更重要的是加工精度和技术可以在一代代机器中积累,各种技术之间可以相互支援、提高;手工工具可以用来生产最初的机床;而机床本身又可以生产更精密的尺子、更精密的机床,为自身生产动力机械,同时通过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器材促进整个科学的进步,再从科学的进步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最终,我们可以得到整个现代工业体系。在差不多两个世纪的时间里,简陋的机床和蒸汽机进化成了今天的太阳能电厂、数控机床、气象卫星,而且能源——资源的采集和加工能力的提高还没有触顶的迹象,这种进步是手工业——农业社会根本无法想像的。
  重工业体系的生产能力指数化扩张提供了人类社会各个传统经济部门普遍需要的东西。所以,现代重工业体系在扩张自身的同时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工业物资,比如给农业提供了优良种子、农药、化肥、机械,给建筑业提供了吊车、水泥、钢筋,给医学提供了医疗器械、药剂、无菌手术室,运输业则得到了飞机、轮船、卡车,军队得到了坦克、轰炸机、导弹……各行各业都因为工业产品的注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就连在传统社会中一贯与经济发展不太相关的军事力量也在工业时代得到了巨大的飞跃,富饶的国家被贫穷的野蛮人征服的往事,在工业时代再也不会发生了。急剧扩大的物质生产能力、军事能力和伴随而来的文化、政治变革最终导致了现代社会的出现。
  工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带来的持续增长是超出任何投资者理性预期的事件,在工业革命依然在进行的时代,在工业技术的扩张和进步远远没有达到应有水平的世界上,与其努力让包括人力在内的所有资源在现有技术水平下达到最优配置,远不如建立一个能推进重工业体系扩张和进步的制度。因为经济制度本身只能刺激一般劳动的效率,进行可预期的优化,存在上限,而不断推进的工业革命可以在大部分劳动力积极性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提高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能力。所以,任何长期国家战略必须将如何建立和利用重工业体系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第二部分三条道路
  第二节  三条道路
  前面作者认为落后国家落入了无法改变自身的命运。这个论断有一个前提,就是落后国家参与已经存在、但为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正是大工业体系的特性和自由资本主义规律相结合阻止了这些国家建立自己的大工业体系。如果国家政权能够有效地阻断其他大工业体系的干涉,在一个足够大的国家内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是完全可能的。
  虽然大工业体系是无限财富的来源,但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一个不完整的大工业体系无法做到用技术来生产技术,用设备来生产设备,用教育和实际操作来培养人才,这种无法自行升级的工业体系对效率的改善甚为有限。那么,从开始工业化到大工业体系基本建成,这期间需要对大工业体系投入大量的资源和人力而只能取得相对较少的回报,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是工业化的关键问题。根据取得和利用工业化资源的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归纳出三条工业化道路:
  第一条道路当然是西欧——美国的工业化道路。在这一过程的开始,宗教冲突带来的人均占有资源的丰富、私人资本的商业经营、海军的野蛮扩张、新大陆的开辟共同触发了工业革命。
  由于建立大工业体系所需要的资源来自外部,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走起来最轻松,但对于21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