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作者:
恐龙王 更新:2021-02-25 04:22 字数:4910
⒚且浴翱蒲Ь瘛弊在迹镒杂删赫木美砺凼比粗荒芸靠障氲哪P秃头彼龅耐频迹俨怀鲆桓鍪道础U庵致壑ひ丫ナЯ俗罡镜目蒲Ь瘛翱芍馗础⒖杉煅椤薄5比唬氡匾跃⒅V牵匀欢檬率凳び谛郾绲牡览恚皇抢幽蜒埃缓米隹胀肺恼隆! ?br />
百年前,中国日本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自由贸易体系,站在历史歧路的日本武士把日本引入了战场,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而中国文士则把中国送到了“商场”,沦为半殖民地。百年后,又是全球化,中日两国的“士”再一次处于历史的歧路。日本的“士”依然把全球化当作战场,当然是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研究和制定日本的战略战术。中国的“士”还是把全球化当作“商场”,积极融入国际社会,“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第一部分问世间钱为何物?
第五节 问世间钱为何物?
主流经济学家们通常以GDP的增长率来印证自由竞争和市场经济理论的正确性,但是这种把金钱当作财富的思想是令人沮丧的。
问世间钱为何物?是金银财宝吗?大清帝国曾经凭借无与伦比的商业力量挣到了世界上大多数白银,GDP占到世界总量的30%,富甲天下,最后在阵阵炮声中交出了数百年的积蓄。民国战乱不止,出口低技术产品的能力比清朝差了许多,却也是挣钱能手,创造了黄金十年,建设了东方巴黎的上海,当时的钱已经不是足赤真金,但好歹还有固定含金量。虽然挣了很多钱,但民国和清朝的下场差不多,经济成就被现代工业创造的战争机器摧毁。
百余年前,中国日本走上了不同的发展轨道,一个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另一个成为世界强国。现在,日本中国的发展战略又是不同的。《日本制造业复活战略》中这么写道:日本要维持与中国二十余倍的收入差距,日本的年轻人需要具备创造二十余倍附加值的学识和技能。这句来自我们这位具有威胁性的近邻的话,在拼命挣钱的中国年轻人听来,应当引起警醒。
第二部分工业经济的评价标准——技术力
可以把整个现代工业体系想像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由钢铁(冶金)、化学、机械、电子(机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部门组成的基干产业是现代工业这棵大树的根干。与之对应,由科学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用于人才再生产的教育人才组成的生产知识体系则是现代工业国家的脊梁。
这两项相加,就是一个国家的工业经济评价标准——技术力。
第一节 工业经济的评价标准——技术力,而非GDP
“刷盘子读书”是随感而发,预先并没有通盘规划要写成什么样子,文章的立论主旨是什么。但文章写着写着,却自然满足了“可重复、可检验”的科学精神,可能是长期受科学精神训练的潜意识结果。《刷盘子读书》的立论非常清楚,第二章的最后一句话,即“清贫是可贵的美德,土地资源钱财是身外之物,知识和技术才是宝贵的财富,是民族安身立命之本”。就是说把经济的水平定义成了工业技术水平,而不是什么GDP。到底是技术水平好,还是GDP好?读者可以自己判断。
技术水平是什么呢?文章也给出了初步定义,即“什么是技术力,有很多指标衡量,如国民识字率,技术工人数量,各门类专业人才,钢铁、机械、化学、电子等基干产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准等,可以通过大量的数据图表来表示”。
第二部分基干产业——现代工业体系的根
第二节 基干产业——现代工业体系的根
可以把整个现代工业体系想像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由钢铁(冶金)、化学、机械、电子(机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等部门组成的基干产业是现代工业这棵大树的根干。与之对应,由科学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用于人才再生产的教育人才组成的生产知识体系则是现代工业国家的脊梁。由于基干产业提供的技术和工业母机满足了绝大部分最终产品生产部门的基本需求,其他工业部门只有依附于基干产业,才可能用工业化的效率产出大多数人愿意接受的最终产品,所以相对于基干产业,其他工业部门只是根干上长出的枝条而已。
站在基干产业的角度观察,各种纷繁的最终工业产品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比如汽车和坦克就没有本质区别,选择合适的钢材,更换模具,调整机器设备,组装汽车的生产线可以生产出坦克的车体和动力部分,至于电子设备部分,元件与结构的通用化比机械部分更甚。反过来,一个能制造坦克的重工业系统也可以生产出汽车。汽车和飞机也没有本质区别,美国福特公司在二战时大量生产飞机,战后日本被禁止生产飞机,造飞机的转行造汽车,现在日本资本逐步挣脱限制,本田的飞机又造出来了。
基干产业不仅体现为民用科技力量,也是国防工业的基础,对于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而言,基干产业的水平反映在任何一件最终产品上,无论是汽车还是钢笔,还是步枪或导弹。反过来说,观察单个综合性工业产品的技术水准,就可以反推出这个国家基干产业的技术力,它是先进的工业国家还是落后的农业国家,它的技术力是突飞猛进,还是停滞不前。
第二部分基干产业的两大特征
第三节 基干产业的两大特征——循序渐进和超级繁殖能力
基干产业的技术力发展必须循序渐进。新技术是源于旧技术的积累,必须基于现有的产业和技术去创造发明更高性能的新机器、新技术。光靠积极性、激励机制,没有独立的基干产业和技术开发体系,任何先进技术也不会凭空产生。
独立技术水平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起来的;其中绝对没有任何取巧的可能,一个把为外国的基干产业做配套加工的国家,一个放弃了独立的基干产业的国家,即使有再大的雄心壮志,给技术人员再高的悬赏,也不可能发明出任何能真正为中国造福的技术。
独立自主的大工业体系实际是一台机器,机器可以用来生产更高水平的机器,还可以简单复制自我,实现质和量上的指数扩张,直到资源的界限,类似于生物般的指数繁殖能力和进化能力,并能够为第一产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体系提供更多而且也更先进的机器设备,来使得这些产业的进化成为可能。
重工业体系不仅具有在质量和技术上不断加速的进步能力,而且在数量上呈现指数型发展的惊人能力。当我上小学时,曾经在历史课上听到了这样的一种说法是:“斯大林饿死了乌克兰的农民,将他们的粮食拿到欧洲去换到了一座钢铁厂,然后用这座钢铁厂所生产出来的钢铁又建造了一座钢铁厂,这样斯大林就有了两座钢铁厂,然后又用这两座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建造两座钢铁厂,于是斯大林就有了四座钢铁厂,接着再用四座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建造了四座钢铁厂,斯大林就有了八座钢铁厂,最后斯大林又用这八座钢铁厂生产的钢铁来建造了八座钢铁厂。这时,斯大林就有了十六座钢铁厂,然后斯大林就有足够的钢铁来制造坦克打希特勒去了。”虽然这种说法听起来十分的幼稚,但是仔细地考察斯大林时代的苏联历史与相关统计数据,就不难发现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经济的确是以类似的方式运行的。这也正是1914—1918年间德国在法国颇为艰苦而在俄国却相当轻松,可是1941—1945年间德国在法国颇为轻松而在苏联却相当艰苦的根本原因。
通过不断地增加对重工业的投资来进行重工业生产体系的简单自我复制,的确可以实现类似生物繁殖一般的指数型数量增长。现在让我们观察一下1950年、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4年的中国钢铁产量,比如说中国的钢铁产量在1950年不到100万吨,1958年则是1070万吨,1980年是3700万吨,1996年是1亿吨,2003年是2。1亿吨,2004年则是2。7亿吨。我们马上就能够发现这种指数型增长。某些中国的经济学家将之归功于1980年以来的中国政府的政策改变,但是这种增长的真实原因其实在于重工业生产体系能够实现数量的指数型增长这一关键特性。至少对于一个大国和中等国家或一个有潜力成为这种国家的第三世界国家来说,如果没有重工业体系,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经济腾飞。
信息时代也是重工业生物般增殖进化的结果。以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巴丁、布拉顿和肖克利发明晶体管,1958年制成第一台固体元件计算机为开端,晶体管的发明和微电子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创了全新的信息时代。短短50年时间内,器件设计和制造工艺并驾齐驱,相辅而进。拉单晶、掺杂、扩散、离子注入、外延、溅射、化学沉积(CVD)、光刻、表面贴装、自动化组装和纳米制造工艺等是制造业的伟大创造,都是在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研制和开发过程中创造并投入运行的。软件产业是在硬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推动着设计、开发和制造技术的改进和飞跃。没有精密制造业就不可能把固体力学和量子力学知识转变成生产力,就没有信息产业。
信息技术反过来又作用于传统工业,使之自动化、智能化,减少劳动力的投入。传统机器是人体力的延伸,信息机器则是人脑力的延伸。家庭生活也一样,住宅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拥有了各种自动化家用设备,家用小汽车也安装上了电子导航系统。信息化使大量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从事娱乐、游戏等第三产业。
第二部分落后的根源——缺乏完整的基干产业
第四节 落后的根源——缺乏完整的基干产业
进入近代以来,落后国家可以通过出售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换取发达国家的机器设备、关键材料和部件,也进入机器大生产。引进外国成熟的设备工艺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生产能力,但由于资源和劳动力相对过剩,价格低廉,且资源开采和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强度的提高存在上限,因此不具备重工业技术指数增殖的特征。
中国从1978年到2004年连续26年平均年GDP增长超过9%,工资水平不到日本的5%,且物价水平还有赶超日本的趋势,虽然同时期日本的经济增长缓慢。1955年到1973年18年间是日本的高度成长期,平均年GDP增长也超过9%,工资水平却赶上了发达国家。而在1970年,中国经济增长缓慢,但工资水平竟然相当于当时日本的10%,且福利比日本更加完善,物价水平很低。是不是技术力内涵型经济增长,差异是显著的。
由于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造成了物资和资源流向的不同,大量的资源以各种形式流向发达国家。于是即使同样的职业,使用几乎相同的生产工具,比如刷盘子,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与在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尽管在日本刷盘子的人并不比在中国更勤奋。
第二部分西班牙帝国的兴衰
历史证明这是一个规律:对于弱国来说,贸易保护是抵御市场强权、发展民族工业的盾牌。当一国从弱变强时,它就会开始赞同自由贸易;反之,当一国由强变弱时,它又会回到贸易保护主义路线上去。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固定的信条,对任何经济规律的无条件信奉都会带来灾难。
第一节 西班牙帝国的兴衰
15世纪末,葡萄牙航海家发现绕过非洲到印度的航线后,西欧以海上商路取代古“丝绸之路”,造成了地中海商业的衰落,而沿大西洋沿岸的一些欧洲国家则随之振兴。人口仅100万的葡萄牙历经数代艰苦牺牲,耗尽国力得到的只不过是一条稳定的航线,而他们千辛万苦运来的东方香料完全被西班牙的商人买断,大部分利润落入西班牙之手。
西班牙的制造业、运输业、进出口贸易非常繁荣。上帝又通过哥伦布之手把美洲献给了西班牙国王。印第安人世世代代积累的金银和矿藏,通过船队运往欧洲大陆。到16世纪末,世界贵金属开采中的83%为西班牙所得。为了保障其海上交通线和在海外的利益,西班牙建立了一支拥有一百多艘战舰、三千余门大炮、数以万计士兵的强大海上舰队。
金银当然是财富,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美洲大量的金银流入,开始,为了积累财富,西班牙政府采用严格措施把金银留储在国内,禁止出口;但本质上金银不过是金属而已,不能吃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