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节
作者:
老山文学 更新:2021-02-25 03:59 字数:4807
拾耸虼缶钡方2懿俚耐剖挂恍┤讼牌屏说ǎな氛耪丫褪瞧渲兄弧K衔挥型督挡攀巧喜摺U攵哉庵止鄣悖荑づ邓担骸安懿倩邮δ舷拢蟊哂泄匚髀沓⒑斓耐玻蠓揭欢ú晃榷āT偎挡芫坝诼秸剑幌八剑怯胛颐墙狭渴巧岢ぞ投獭A硗猓衷谑呛拢懿倬砹覆莶蛔悖狈绞勘渡娼洌敛环厣膊 U庑┒际遣懿僦旅娜醯恪2懿俸懦瓢耸虼缶菸夜鄄欤懿俅吹木硬还辶颍哑1共豢埃淮恿醣砟抢锼镁樱疃嗖还甙送颍胰诵牟晃取U舛蚓尤耸涠啵豢耙换鳌=灰椅逋蚓妥阋源虬懿懿伲虢判摹!币环八档盟锶ǚ浅<ざ纬霰#车糇喟傅囊唤牵魃档溃骸爸罱羲俑宜低督刀郑秃驼庾喟敢谎 薄 ?br />
于是,孙权以周瑜为左督(总指挥),程普为右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参谋长),率精兵三万,与刘备大军一齐进驻长江南岸的赤壁(今湖北嘉鱼),与江北曹操的军队隔江对峙。曹军因水土不服,不少人染上了疾病。北方人不习惯乘船,在船上站立不稳,眩晕呕吐,别说作战,就连正常行走都困难。为了解决晕船的问题,曹操下令将战船用铁链互相连接起来,以减轻船身的摇晃。这样一来,士兵在船上有如履平地之感,精神又都振作起来。周瑜的部将黄盖发现这一情况,便向周瑜建议使用火攻。为了麻痹曹操,以便于在展开火攻时尽量接近曹营,周瑜决定让黄盖诈降。曹操接到黄盖的投降信,以为是自己的威势使江东将领害怕了,遂相信了黄盖的投降,并约定好投降的时间和信号。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一月的一天,黄盖带领十艘大船,船上装满干柴,浸上油液,外面用帷幕盖好,插上约定的旗号,又在每艘大船后边拴上小船;大船在前,小船在后,直奔曹营。在接近曹营水寨时,黄盖命士兵举火,并齐声高喊:“黄盖来投降了!”曹军信以为真,丝毫不加防备,还纷纷走出船舱来伸长脖子观望。两军相距不过二里地时,黄盖命令解开快艇,同时在各船点起火来。曹军这才发觉上当,但要避让已经来不及了。
风猛火烈,船驶如飞,转眼间曹军水寨顿时淹没在一片烟山火海中。周瑜和刘备率领精锐跟在黄盖后面,乘势猛攻。曹军士兵,顿时陷入一片混乱,被烧死、淹死和杀死的人不计其数。
曹操败走华容道。刘备、周瑜水陆并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曹操在战斗中损兵折将。恰在这时,又传来孙权围攻合肥的消息,必须派兵驰援。曹操只得留下曹仁、徐晃驻守江陵,乐进驻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余的队伍踏上北归的路途。这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以曹操的失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再也无力南下,统一全国的愿望化成了泡影。孙权稳定江东,并且向岭南地区发展。刘备占据荆州,向益州发展。
第二部分 汉武帝刘彻第18节 魏武帝曹操(4)
七、降服鲜卑
当曹操征服三郡乌桓后,乌桓族的势力大大 削弱,但在乌桓西面的鲜卑族又逐渐强大起来。公元218年,代(今山西阳高县)、上谷(今河北怀来县)二郡塞外的三个单于,联合近塞的鲜卑族部落酋长轲比能,侵扰河北边境。
公元218年,曹操派三子曹彰领兵征讨鲜卑。当曹彰到达涿郡边界时,乌桓、鲜卑的联合骑兵突然来袭。这时曹彰手下只有步兵一千人,战马数百匹。曹彰采纳田豫的建议,利用地势布成圆形的阵势,命令步兵在外,弓驽手暗藏在内,敌军来时,一齐发射,结果乌桓、鲜卑的联军无法前进,便退散了。曹彰亲率士兵追杀,一直追了二百多里,到达桑乾(今河北蔚县东北),距离代郡也只有二百多里路了。曹彰部下的将官认为新到远地,人马劳乏,曹操又有不准越过代郡的命令,劝曹彰不要轻敌冒进。曹彰说:“领兵出征,只要对我们有利就要前进,怎么能事先规定一个限度呢?况且趁敌人去得不远,继续追击,一定可以获得大胜;如果放任敌人逃走,又算得上良将呢?”说完,他立刻上马,命令士兵说:“后出者斩!”结果只用一天一夜的时间,就赶上了敌人,打死打伤和活捉乌桓和鲜卑联军好几千人。这时,鲜卑轲比能知道无法获胜,便带兵退走塞外,并向曹操表示降服,北方边境重新恢复了安定。
八、建安风骨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从公元196年至公元220年。这个时代,东汉王朝在政治上分崩瓦解。与此相反,文学史上的“建安”时间,则以充满新文学的生气而著称。这种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安文学”,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曹操。
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父子三人被称作“三曹”,是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聚集在曹氏父子周围的建安文人,首推“建安七子”。他们中虽然有些出身卑微,但都受到了曹操的重用。如王粲,从京都跑到荆州,流离奔波,却得不到刘表的重用,后来归附曹操,就一再被加官重用。陈琳,字孔璋,曾替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痛骂曹操;后来袁绍失败,陈琳归降曹操,曹操因爱惜其才,不但未加以处罚,反而重用他。除了他们两个,还有鲁国的孔融,字文举;北海的徐干,字伟长;陈留的阮,字元瑜;汝南的应锡,字德琏;东平的刘桢,字公干。这七个文人被后世称为“建安七子”或“邺下七子”。另外,东汉著名的女文学家蔡琰(字文姬),在军阀混战时被匈奴掳去,后来曹操派人用金币把她赎了回来。
曹操不仅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建安文学队伍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曹操所写的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二十多首。他在叹息征讨董卓无功时,曾经以悲伤的心情写出了题为《蒿里行》的一首诗,生动具体地刻画了汉末社会的残破景象:“……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还写了一首诗来表达他对远征战士的同情,其中有几句是:“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九、曹操之死
公元217年冬季,刘备发动了对曹操的西方战略要地汉中的进攻,曹操不得不在同年九月亲自率领援军赶到长安,就近指挥汉中的战事。公元219年年初,曹操的大将夏侯渊在定军山被刘备杀死,同时又传言刘备的部将关羽出兵江陵,进攻襄阳、樊城,曹操只好退回长安。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由于长期鞍马劳顿,得不到休息,病情加重,不久就死去了,终年66岁。从曹操起兵陈留到病死洛阳,共经历三十多年。其间,曹操先后消灭了长江以北的陶谦、吕布、袁术、刘表、张绣等地方豪强势力,结束了北方军阀混战的局面,统一了北方,发展了北方经济,为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活环境,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曹操死后不久,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国号“魏”,即为魏文帝,曹操被追尊为太祖武皇帝。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
第三部分 宋徽宗赵佶第19节 宋徽宗赵佶(1)
北宋第八位皇帝宋徽宗,既是一个能写善画、琴棋俱佳的名家,又是一个荒淫无度的昏君。在他统治国家的时期,奸臣当道,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统治阶级疯狂地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民不聊生,起义不断。金人趁机入侵中原,徽宗最终成为金国的俘虏,北宋随之走向灭亡。
一、徽宗继位
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元月,宋徽宗赵佶在宋哲宗灵柩前即位。即位之初,徽宗表现出了一位有为君主的架势。这首先表现在他下诏让天下百姓批评朝政、提供建议上。上书言事者络绎不绝,奏疏多集中在如何清除奸臣上。当时朝中著名的奸臣有:章、安、蔡卞、蔡京等。徽宗因章曾反对他即位而心存不满已久,但仅凭一纸奏书就惩办一名宰相,又恐遭人非议,于是派章负责哲宗的安葬事宜。章不小心使灵车陷入泥沼中,花了一天时间才拖出来,由此被大臣弹劾对先帝不恭,又有人举报他为宰相时陷害宣仁皇太后,于是被贬官雷州,随后又流放睦州而死。御史中臣安和章狼狈为奸,结果被除名,放归田里。蔡卞是蔡京之弟、名相王安石之婿,也与章狼狈为奸,一唱一和。徽宗为顾及大臣体面,让蔡卞自己上疏辞职,后以降职秘书少监处理。蔡京受言官弹劾,贬为提举洞需宫,居住杭州。接着,吕嘉问、吴居厚、徐铎、叶祖洽等一干奸臣也相继被黜,朝廷初步呈现出一派清明的气象。
徽宗除严惩奸臣、驱逐邪恶外,还大量任用忠直之士,有过则改。他即位刚一个月,便果断地任命大名府知府韩忠彦为吏部尚书,真是府知府李清臣为礼部尚书,右正言葵履为资政殿大学士兼侍读。这三人均为人正直,朝野有口皆碑,被任命的消息一出,民众欢呼雀跃,都认为徽宗用人取舍合乎公义。紧接着,正直之士龚任为殿中侍御使,陈灌、邹浩为左、右正言,江公望、常安民、任伯雨、陈次升、张舜民等皆居台谏之职。韩忠彦不久即提出广仁思、开言路、去疑似、戒用兵四事,深受徽宗赞许。从此忠直敢言之士,不断得到提拔重用。徽宗还听从韩忠彦的建议,召回元诸臣。哲宗朝宰相范纯仁是范仲淹之子,公忠体国,为人正直,因受章等迫害贬谪永州,历经磨难。当年已七旬、双目失明的范纯仁忽然接到新天子徽宗的勖勉慰问时,感激涕零。徽宗倚重于他,说:“范纯仁,得一识面足矣!”并任命他为尚书右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虽为旷世奇才,却始终为小人所阻,获罪降官,被贬往惠州。徽宗赦免其罪,让他提举成都玉局观,迁居常州。在韩忠彦的倡议下,文彦博、王、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刘挚等二十三人均恢复了原职。哲宗孟皇后无端被废,徽宗为她恢复名誉。这些积重难返的公案,徽宗都一一予以解决,恢复了社会公道与正气,受到朝野的一致称赞。
在重用大批忠直之士的同时,徽宗又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三月间下诏,让士庶臣僚直言指责时弊,“其间可采,主受奖掖;所言皆错,亦不受罚。”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宋徽宗言出必行,接受宰相张商英的劝谏,“节华侈,息土木,抑侥幸”,并接纳江公望的谏言,放弃驯养禽兽的爱好,把所有禽鸟都放出宫。政和初年发生了一件充分反映徽宗有容人之量并虚心纳谏的事。右正言陈禾正直敢言,甚为徽宗赏识,他升迁给事中尚未赴任,便不待宣召,进宫力陈童贯、黄经臣宠任宦官将祸及江山的道理,侃侃而谈,听得徽宗饥肠辘辘,徽宗起身让他改日再议。陈禾拽住徽宗衣服泣奏,徽宗又坐了一下,心中不免有点不快,再次起身欲走时,陈禾用力过猛,竟将徽宗衣裾拽脱,徽宗冲口而出:“正言且慢,碎朕衣矣!”陈禾随即回答说:“陛下不惜碎衣,臣又岂惜碎首以报陛下!”徽宗不禁转怒为喜,勉励他说:“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在涉及国家大政方针的问题上,徽宗也一样能做到从谏如流,并对有诤臣风的萧服、为政清廉的令毛注加以提拔。通判王涣之应召入对,就日食是政治有缺失造成的这个看法发表议论:“……愿陛下虚心纳谏,言论不管是逆耳顺耳,对的就该采纳施行;事情不管是过去的或是现在的,只要妥当就要重视;人不分亲疏,只要正直就可委以重任。如此,则人心服,天下就可臻于至治,上天自然也会降福了。”徽宗对王涣之颇为欣赏,不久就将他升为中书舍人。
徽宗对行之已久的规章制度,只要是不合理的,就毫不犹豫地予以废除。他下令将贮藏在大内杀不敬之臣的毒药焚毁,还主张宫廷建筑不要过于豪华,这与以后讲求奢华的徽宗,简直判若两人。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积案是宋徽宗最难以处理的问题。神宗是他的父亲,变法图强,自然无可厚非。哲宗是他的兄长,自己承袭的就是他的帝位,如果刚开始执掌朝政,便贬逐先朝旧臣,于情于理,都不妥当。为了制定正确的方略,徽宗反复阅读臣下的奏章,并不断询问有识之臣,明白了门户之争的真谛:不管是攻击元丰之党还是元之党,均不是忠诚为国,而是为了一己之私。徽宗在反复思考之后,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十月向全国颁布诏书称:“朕对于军国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