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节
作者:绚烂冬季      更新:2021-02-25 03:43      字数:4831
  既与同盟,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孔明攻魏急,
  吾可乘虚取中原也。”
  尽管蜀、吴同盟是有限度的,但彼此遥相呼应,互相牵制曹魏,使曹魏
  不敢轻率兴兵入侵,三国能鼎立达近半个世纪之久,吴、蜀同盟抗魏是个重要的因素。五、游  说
  逞其口辩以动人听,谓之游说。游说盛行于战国时,那时策士都以游说
  为业。苏秦三兄弟皆游说诸侯以著名。游说是一门学问,不善于揣摩其中道
  理,游说则难以成功。苏秦曾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于是回家发愤读
  书,他从自己所藏的数十箱书中,找到周初吕尚著的《阴符》,日夜探讨其
  中道理,有时夜读怕打瞌睡,便用锥刺股。由于他勤读苦研,终于学成,后
  游说各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与奉阳君李兑、孟尝君田文合纵赵、齐、燕、
  魏、韩五国攻秦,迫使秦昭王放弃了帝号。游说至今仍有其重要作用,如在
  美国国会里,则有专以游说作为职业的,为各种集团的利益服务。至于外交,
  善于口辩则很重要,它是外交必需之才。因有辩才而取得外交成功的不乏其
  例。
  善于游说的,大部根据对方的性格,爱好和具体情况而下说词,特别是
  以利动之,使对方上套。《三国演义》有不少游说佳篇,其说人之辞都因人
  而异——
  1。馈赠金玉:李肃贿吕布
  丁原与董卓对阵, 丁原义子吕布大败董卓。 李肃奉董卓之命带上名马 “赤
  兔”和金玉去说吕布归降。李肃与吕布是同乡,深知其为人,勇而无谋,见
  利忘义。他说吕布就是抓住吕布这个弱点。 他一见吕布, 先奉献名马 “赤兔”,
  这马浑身上下、火炭般赤,无半根杂毛:从头至尾,长一丈:从蹄至顶,高
  八尺:嘶鸣咆哮,有腾空入海之状。名将见名马,怎不疼爱。于是,吕布置
  酒欢待李肃,两人开怀畅饮。
  旁敲侧引,套出心话
  在与吕布对话中,李肃只是旁敲侧引,他本是要说吕布归降董卓杀丁原,
  但他偏不说出,却教吕布自说,这便是李肃说吕布的特点,也显示其游说之
  巧,他和吕布是同乡,吕布的父亲他是熟悉的,他却问:“肃与贤弟少得相
  见,令尊却常会来。”布惊讶说: “兄醉矣!先父弃世多年,安得与兄相会?”
  肃大笑说。
  “非也!某说今日丁刺史耳。”李肃这么说明明是羞他。吕布听了不好
  意思说:“某在丁建阳处,亦出于无亲。”好了,吕市彼套出其心事来了,
  李肃马上激之说:“贤弟有擎天驾海之才,四海孰不钦敬?功名富贵,如探
  囊取物,何言无奈而在人之下乎?”这么一激,终于激出了吕布的心里话:
  “恨不逢其主耳。”
  步步逼入,吕布自愿上套
  李肃还不忙于要他投董卓,只是旁敲侧引地笑着说: “‘良禽择木而栖。
  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布说:
  “兄在朝廷,观何人为世之英雄?”吕布请教了,李肃才说:“某遍观
  群臣,皆不如董卓。董卓为人敬贤礼士,赏罚分明,终成大业。”布说: “某欲从之,恨无门路。”这段问答,妙在李肃步步逼入,使吕布自愿上套,至
  此,季肃说吕布己基本成功。这时,李肃才取出金珠、王带列于布前,告布
  说:“此董公慕大名,特令某将此奉献。——赤兔马亦董公所赠也。”布说,
  “董公如此见爱,某将何以报之?”李肃没有正面回答,只说:“如某之不
  才,尚为虎责中郎将:公若到彼,贵不可言。”用富贵动之,以坚其报效之
  心。迄布说“恨无涓埃之功,以为进见之礼。”李肃还是只给他启发式的回
  答,“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意在要他杀丁原,偏不明说出口,逼
  他自说。果然,吕布沉吟良久后说,“吾欲杀丁原,引军归董卓,如何?”
  肃说:“贤弟若能如此,真莫大之功也!但事不宜迟,在于速决。”吕布说
  出了他才催其“速决”,确是恶极!这样,李肃既说吕布归卓,又使
  吕布杀了董卓的敌手丁原。口舌能杀人,于此可见!
  2。晓之以义:张辽劝关公
  李肃以名马、金玉而能说吕布归降,曹操也以名马、金玉而不能使关公
  从已,但张辽却能说服关公暂时归曹操,其原因何在?因吕布是见利忘义之
  徒,故李肃能以利动之:关公则以义为重,非名马、金玉所能动其心。而张
  辽却晓之以义,责之有“三罪”告之有“三便”,故有关公的“三约”,权
  变而归曹。故说的对象不同,说法也应异。
  责战死不义,有“三罪”
  关公被曹操围困于上山,张辽因与关公有交情,乃往说之。张辽知关公
  是忠义之人,直说曹操要他归降决不行,却反责他如战死其罪有三,说: “当
  初刘使君与兄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使君方败,而先即战死,倘使君复出,
  欲求兄相助,而不可得,岂不负当年之盟誓乎?其罪一也。刘使君以家眷付
  托于兄,兄今战死,二夫人无所依赖,负使君依托之重。其罪二也。兄武艺
  超群,兼通经史,不思共使君匡扶汉室,徒欲赴汤踏火,以成匹夫之勇,安
  得为义?其罪三也。”关公以义自诩,张辽偏责他战死不义,这就使关公不
  能不考虑,故沉吟问:“汝说我有三罪,欲我如何?”
  为之设想,关公订“三约”
  张辽乃为关公设想说:“今四面皆曹公之兵,兄若不降,则必死;徒死
  无益,不若且降曹公;却打听使君音信,如知何处,即往投之。一者可以保
  夫人,二者不背桃园之约,三者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兄宜详之。”张
  辽不仅善于说人,且善于为人设想。张辽也是个英雄,正因是英雄才能了解
  英雄,其所说的所想的才能打动关公之心。关公才提出“三约”说:“一者,
  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情给皇
  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皇叔去向,不管千里
  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望文远急急回报。”张辽回报,曹
  操不同意“但知皇叔去向,虽远必往”这一条,张辽说:“岂不闻豫让‘众
  人国士’之论乎?刘玄德待云长不过恩厚耳。丞相更施厚恩以结其心,何忧
  云长之不服也?”操乃同意,关公始降。张辽可谓巧于说辞,也会做好人,两面都不亏。
  3。以理服人:诸葛屈群儒
  曹操南征,孔明奉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抗击曹操。当时, 东吴分成主
  战和主降两派,主降派人多势众,孔明一到东吴便被迫跟他们展开一场激烈
  的舌战。
  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说法
  孔明对这班“峨冠博带”的投降派早就了解,便针对他们懦弱无能、畏
  敌如虎予以揭露,以理服之,并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说法。
  张昭为贬低孔明,讥笑他自比管仲是不自量,孔明则用事实驳说:吾主
  兵不满千,将止夫、张、赵云,且军不经战,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
  白沙用水,使夏侯惇、曹仁等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
  此。”并以庸医杀人为喻,隐然笑张昭等是庸臣误国。最后反唇相讥,说张
  昭等是:“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虞翻夸大曹军声
  势,孔明指出:“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
  也。“虞翻笑他“军败当阳,计穷夏口”,犹言“不惧”是
  “大言欺人”。孔明讥讽说:“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
  暴之众?退守复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
  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观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
  步骘说他“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孔明并不讳言,理直气壮他说:
  “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此非畏强凌弱,慎
  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澡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谈降,敢笑苏秦张仪乎?”
  对薛综说人心归曹,刘备不识天时必败,孔明则愤怒谴责其为汉贼张目, “不
  足与言!”陆绩鄙视刘备是“织席贩履之夫”,孔明轻蔑地笑说:“公非袁
  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
  织席贩履,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
  口若悬河,群懦失色
  孔明在这场辩论中,充分显示了他的辩论天才,跟他辩难的,都是东吴
  负有盛名的才智之士,如果辩不胜他们,就无法说服孙权与刘备联盟抗操。
  而这些人都主张投降,故孔明把辩论的焦点放在这方面,並在以理服人的前
  提下,根据其人其论,分别进行反驳,对嘲笑的,反唇相讥;对为敌张目的,
  严词斥责;对胡说八道的,热嘲冷讽;对无知的,加以启发。由于孔明理足
  词严,口若悬河,群儒尽皆失色,这就给投降派狠狠当头一棒。
  4。先激后说:孔明折孙权
  孔明说孙权,何以反而先激之?这是孔明因人而异,对张昭等辈则驳之,
  使其理屈词穷;对孙权则先激之,因孙权是英雄,求之会无动于衷,激之才
  引起其注意,然后始能使其求己,说之则易。先激之以摸清其对战降态度
  孔明舌战群儒后,鲁肃引其见孙权,孔明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
  仪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凡,只可激,不可说。”于是先说曹操势大:
  马步水军,约有一百余万;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当孙权要他为之
  决战和不战,孔明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
  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而事之?”孙权不高兴地问:“诚如
  君言,刘豫州何不降操?”孔明激之说,“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
  辱,况刘豫州以帝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成,此乃天也,
  又安能屈处人下乎!”说刘备不可降,而孙权可降,实是有意藐视孙权。孙
  权听了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这么一激,孔明便摸清了孙权的思
  想状况。说其可降如无动于衷,说明其有降意;今其勃然变色、拂衣而起,
  说明其不甘居于人之下,这样孔明使知道下一步怎样对他下说词,并料到联
  合孙权抗击曹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了。
  激将法奏效,孔明展辩才
  鲁肃不知孔明用意,反责其“欺吾主太甚”,孔明仰面笑说:“何如此
  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不言。”鲁肃转告孙权,孙
  权回嗔作喜说:“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
  乃请孔朋入后堂,置酒相待。孔明始为之分析形势说,“曹操之众,远来疲
  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
  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
  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
  而鼎足之形成矣。成功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孙权大悦说:“先
  生之言,顿开茅塞。吾意已决,更无他疑。即日商议起兵,共灭曹操。”孔
  明采取先激后说之法,终于折服了孙权,胜利完成其出使东吴联孙权抗击曹
  操的战略任务。六、缓  急
  做任何事情,是缓是急,应看具体情况而定:应急则急,应缓则缓。应
  急办而缓办,将会误事,应缓办而急办,也可能把事情弄糟。这可以说是做
  任何事情都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律。对于战争,是缓是急,也应如是处理。
  《孙子兵法》提出了兵贵神速的观点: “……故兵闻拙速,未睹工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贵胜,不贵久。”(《作战篇》)“其
  疾如风”,“动如雷震”(《军争篇》),孙武强调战争要快速机动,是从
  实行战略进攻而提出的。春秋末期,由于经济、交通条件限制,不可能把战
  争时间延长,战争的持续时间很短,几个小时,最多一天便结束战斗。公元
  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旦而战,见星未已”(《左传·成公十六年》),
  已属罕见的战例。因此,孙武没有涉及缓战的思想。战国以后,由于经济的
  发展,战争则变得很复杂,时间持续长了,如吴楚柏举之战就打了十一天,
  越灭吴围困姑苏竟达三年之久。一般来说,战略进攻必须神速,战略防御则
  要持久。这已为尔后兵家所遵守的法则。但在特殊的情况下,战略进攻的某
  一阶段也需要缓战。郭嘉策翼州、定辽东时,则提出“急之则合,缓之则离”
  的计谋,取得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大胜利。《三国演义》有不少“缓
  急”的例子,对人们是很有启发的。
  1。待乱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