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作者:古诗乐      更新:2021-02-25 03:42      字数:4712
  清官。朝廷说知道,你生活困难,减免三百万,你交。司马直说我实在交不起,这个官我不做了行不行?朝廷说那不行,你不能辞官啊!司马直没有办法,只好在上任的路上自杀,临终前写下一份遗书,痛斥朝廷卖官,实在是祸国殃民,是亡国的象征!
  但是司马直我们现在看来是白死了,因为司马直死了以后朝廷卖官变本加厉。曹操的父亲曹嵩官居太尉,都是花钱买的,太尉是三公啊,地位崇高啊,所以很多人都想去过一把三公的瘾,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崔烈的。崔烈也是个清官,家庭素有清名,靠着自己的工作努力当了郡守,当了九卿,但是他总觉得我们崔家该出个三公。正好这个时候皇帝的一个保姆姓程,路程的程,程夫人跑来跟崔烈说,哎,我可以搞到内部优惠价。崔烈说,优惠价是多少。五折。崔烈想这五折还是合算哪,就交了五折的钱。交了以后,哎果然皇帝就开会,正式宣布任命崔烈为司徒。话说完了以后,你看皇帝昏到了什么程度,他说哎呀,你这才交了一半的钱啊,这个帝国做了一次赔本的买卖。他这个话音刚落程夫人不干了,程夫人马上跳出来说,崔大人是个好官,他的官怎么是花钱买的呢,是我帮他弄来的嘛。公卿哗然,说你这个崔烈靠女人弄个官来你还不如花钱买呢你,更没面子。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把当时的官场和朝廷都看透了,他不再提意见,也不再担任任何官职。他觉得在这段时间自己应该好好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为将来能够为国家尽忠尽力的时候做一个准备。等到曹操再次出山的时候,政局已经混乱不堪了。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留下两个儿子,十四岁的刘辩,和九岁的刘协,再加上刘辩的母亲何皇后,孤儿寡母根本控制不了局面。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士人集团,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和宫廷政变,两败俱伤。最后政权落到了西北军阀董卓的手里。
  董卓这一伙人在当时的士大夫看来,那简直就不是人。董卓是虎,吕布是狼,他们的手下是野狗。董卓进京以后干了什么?废立皇帝。他首先把在任的皇帝,就是那个十四岁的刘辩把他废掉,立那个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这是他一件事。第二,秽乱后宫,把先帝留下的女人全部收编了。第三,就是屠杀百官。据说当时董卓最大的兴趣就是大宴宾客,把朝中的文武百官都请来喝酒,他自己公然地当着百官的面搂着先帝留下的女人寻欢作乐,然后随机地从赴宴的大臣当中挑一个出去打死,或者是把反对他的人,被他抓来的那些反对他的人,当场拖过来挖眼睛,砍手,削鼻子,扔在这个汤锅里煮,听他们惨叫,这些人越是惨叫,他的食欲和性欲就越旺盛。他的手下则在洛阳城里烧杀掠抢,奸淫妇女,整个首都变成了惨绝人寰的重灾区。
  董卓的这种倒行逆施和胡作非为当然要引起公愤。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当时的情况是各州、郡的州牧、太守、刺史,他们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和军队,朝廷已经不大指挥得动他们了。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帝国的州、郡就宣布成立义军讨伐董卓。也就是说,在公元189年董卓入京以后,东汉王朝在事实上已经灭亡了,虽然在名义上还没有灭亡。天下从此大乱。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这些拥有自己军队的州牧、刺史、太守们开始了地方割据、诸侯兼并。在这样的一个时局下,曹操肯定是做不成能臣了,因为他遇到的是乱世。实际上在乱世呢,也有三种选择,可以做乱世英雄,可以做乱世枭雄,可以做乱世奸雄。董卓、袁绍、袁术的选择是做乱世枭雄,那么曹操的选择是什么呢?请看下集
  我们知道曹操再一次被朝廷招回来的时候,灵帝已经死了。灵帝死了以后,朝局大乱,董卓入京把持了朝政。董卓入京以后他也很明白一个道理,他自己带来的西北军,那是一群土匪,搞破坏可以,搞建设是不行的。要搞建设,要得天下,还得依靠东汉王朝原来的那些官员和将领。于是董卓他也拉拢人才,集中就包括曹操,董卓任命曹操为骁骑校尉。这个时候曹操的政治远见、政治敏锐和政治眼光就表现出来了,曹操一眼就看穿了,追随董卓的结果只能是祸国殃民和自取灭亡。于是曹操就从京城里逃了出来,准备逃回老家。
  曹操走到陈留,陈留就在现在开封市的东南面,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他在这个地方停下来了。为什么呢,他得到陈留一个叫卫兹的人赞助,这个卫兹大概是家里很有钱的,赞助了曹操一大笔钱财,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历来不太被人注意。就是三国时代的那些英雄,比方说曹操,比方说刘备,他们能够起兵,能够成为一方诸侯,都是得到财团赞助的,而且这个地方财团通过资助他们认为的英雄人物来参与政治,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政治传统。那么曹操得到了卫兹的赞助以后就在当地招兵买马,最后公开打出旗号,要成立义军讨伐董卓,这是曹操成为“乱世英雄”做的第一件事情:“首倡义兵”。曹操的这个倡议得到了天下英雄的响应,各路诸侯各路豪杰纷纷起兵,举起义旗,要讨伐董卓,匡复汉室。
  公元190年,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遣、济北相鲍信同时起兵,组成联军,并公推袁绍为盟主。这支军队由于他们的驻地都在函谷关以东,因此被称为“关东义军”,也叫“关东联军”,简称“关东军”。而董卓的部队则叫做“西北军”。曹操被“关东盟军”的盟主袁绍任命为“奋武将军”。
  * 曹操欣然接受了“奋武将军”的称号,因为据易中天先生分析,曹操从公元174年出山,到公元189年起兵,他一直是向做能臣的。这次,曹操接受这个称号,本来是想为国家、为民族做点大事,可是就在他准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赴汤蹈火的时候,却感到了报国无门。那么,曹操究竟看到了什么而使他如此失望呢?
  首先是“关东军”的盟主首领袁绍徒有其表。袁绍这个人被推为盟主也是有道理的,第一,袁绍出身高贵,他的家族号称“四世三公”,什么叫“四世三公”呢?就是他这个家族有四代人连续地担任了“三公”的职务,我们知道在汉代“三公”这个职务的地位是很高的,仅次于皇帝的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袁家一连四代人,就是袁绍以上太祖、高祖、祖、父这四辈都有出任这样官职的人,那在官场上是炙手可热的显赫家族啊。第二,袁绍自己一表人才,长得非常漂亮,聪明伶俐能说会道,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当时的名流、士大夫都有来往。更重要的是袁绍因为反对董卓,而声名大振。
  董卓进京以后就琢磨着换皇帝,他要废掉当时的皇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因此找袁绍商量。为什么找袁绍商量呢,因为袁绍的叔叔当时是太傅,于是董卓就想让袁绍传话给他的叔叔,请他的叔叔来支持一下这个事情。当场遭到袁绍的拒绝,这个皇帝怎么能随便换呢,皇帝就是你换的吗?董卓这个土匪勃然大怒,就骂袁绍,臭小子,竖子,天下的事难道不是我说了算吗?你以为我董卓的刀不快吗?当时袁绍是军官,按照制度军官开会是可以带刀的,董卓把刀拔出来这么一骂,袁绍唰一把把刀拔出来,一把横过来横在胸前,刀刃对外刀背对内,说天底下难道只有董大人的刀是快的吗?然后后退,退出会场,连夜逃出京城。那么这件事情裴松之在给《三国志》做注的时候认为这不是事实,《三国志》的记录也不是这样的,《三国志》的记录是袁绍对这个董卓说,那我回去跟叔叔说说,然后就跑掉了。反正袁绍确实是反对了董卓的,这个是事实。所以让他来做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的盟主还是有道理的。
  但是袁绍这个人没有政治头脑。董卓是怎么入京的,就是他袁绍弄来的。因为当时汉灵帝去世以后,士人集团和宦官集团在一个问题上发生冲突,就是谁来坐下一任的皇帝。汉灵帝是想立刘协的,就是小儿子,而且把这个事情交待给了当时西园八军的上军校尉蹇硕。而刘辩是汉灵帝的皇后何皇后所生,何皇后当然是希望他的儿子来当皇帝,而何皇后的哥哥,就是当时的大将军何进。大将军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三公”那个时候已经是名誉职务了,掌实权的是大将军。所以这两个集团就为这个事情打将起来,那么第一回合,士人集团取胜,上军校尉蹇硕被何进杀掉,何进接管了上军。这个时候袁绍就给何进出了一个主意,说既然如此我们乘胜追击,把所有的太监统统杀个一干二净,从此天下太平。这个何进是有点动心的,因为何进是什么出身呢,屠夫,本来就是个杀猪的。但是何进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何太后为什么不同意呢,因为当年何太后毒杀了刘协的生母王美人,就是那个小儿子是一个叫王美人的这么一个级别地位比较低的女人生的,生了以后何太后给她送了一杯酒给王美人喝,王美人喝了就死了。汉灵帝勃然大怒要废皇后,是宦官们跪下来求情才保住了何太后的皇后地位,所以何太后就不愿意对太监下手。这时候袁绍又给何进出了一个主意,说那就请董卓进京,让董卓来吓唬一下何太后。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馊主意,老百姓都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何况你请来的还是凶神。
  这个事情当时曹操得到消息以后,哈哈大笑,曹操是非常喜欢笑的。曹操呵呵呵呵,哈呀,犯得着吗?不就是几个太监吗,几个宦官吗?太监和宦官为什么能够得势?那是皇上宠信他们,皇上不宠信他们他们能怎么样啊?当然不错了,有几个太监是很坏的,是要整治整治的,派一个刑事警察去就够了,“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我们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来这个曹操和袁绍这两个人的政治水平了,曹操的观点很简单呐,杀鸡焉用牛刀,何况这把刀还不在你的手上,兵者凶器也,刀是不能随便出鞘的,刀出鞘,就要见血,没有鸡杀就要杀牛。何进、袁绍这是该着被杀的,犟牛,蠢牛,结果怎么样呢?董卓还没有进京,何进就先被太监杀了,何进被太监杀了以后袁绍再带着军队打过去再去杀太监,杀得一塌糊涂以后,董卓这个虎、这个狼就来了。再来杀他们。
  是的,政治斗争是要先下手为强,那不等于到处树敌呀!最严重的打击只能施于最顽固和最凶残的敌人。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首恶必办,胁从不问。你怎么能把太监统统杀光呢?再说太监里面也有好人嘛。但是袁绍是怎么杀的呢,袁绍下一道命令,凡是没长胡子的就杀,弄得洛阳城里面那些还没来得及长出胡子的小伙子见了袁绍的军队就脱裤子验明正身。所以曹操硕我预见他一定会失败。
  这个盟主是这样一个人,其他的人呢,也不咋地。比方说孔伷,是个夸夸其谈的,史书上的说法说他是“嘘枯吹生”,什么叫“嘘枯吹生”呢,就是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能把活的说成死的,反正是特能说,可惜不能干。又比方说济州牧韩馥,那是个没注意的,当时桥瑁写信给韩馥,说曹操那边已经起了义兵,我们也准备起义兵,大家联合起来去对付董卓。一封信写到韩馥这里,韩馥居然拿出来问大家说,你看,这个董卓和袁绍他们要打起来了,我们是帮董卓啊还是帮袁绍啊?居然问这样的问题。结果他手下一个谋士叫做刘子惠的,马上就顶回去说,我们起兵是为了国家,怎么要问是为了袁绍还是董卓呀!一句话说得这个韩馥满脸通红,“那为之奈何”啊,刘子惠就跟他出了个主意说,按兵不动,“兵者凶器也,不可为首”,啊,做人不要为天下先,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是先烂的,我们看一看人家怎么样,人家动咱也动,人家不动咱也不动。看来这个刘子惠也不咋的,但这个话韩馥他听进去了,因为韩馥他最怕的是丢地盘,因为韩馥是在冀州,冀州这个地方是很富庶的在当时,据说冀州当时的粮食足够吃十年的,所以韩馥最怕人家来墙他的地盘,尤其怕袁绍。
  袁绍从这个京城里逃出来的时候,董卓准备是要追杀袁绍的,这个时候京城里面有几位名士跟袁绍关系很好,就去劝董卓。说大人不要这样,这个袁绍他是个年轻人,他不懂事,他不识大体,一不小心得罪了您老人家他又害怕,他当然要跑嘛,他没有别的意思,但是袁氏家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