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节
作者:
莫莫言 更新:2021-02-25 02:46 字数:4792
酃饕逯鸾シ牌郧逭闹С郑奈鲋苍揽财雀锩矫嫦蛟揽仔栽揽〈逋醭魑峭持沃泄墓ぞ摺?2月,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12月18日,袁世凯的议和全权代表唐绍仪和各省军政府议和代表伍廷方开始在上海进行和平谈判。在南北议和过程中,革命派不仅遭到帝国主义的干涉和压迫,而且还受到卷入革命内部的立宪派施加的巨大压力。在革命派内部,妥协思想也已占上风。与此同时,袁世凯对南方革命势力进行赤裸裸的武力威胁。在内外重重压力下,革命党人终于屈服,南北双方大臣协议,革命党人同意让出政权,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随后,双方又在如何结束南北两个政权对立局面,如何处置清朝皇帝等问题上,达成协议。袁世凯在得到南方同意让权的确切保证后,立即对清帝实行逼宫。1912年2月,清帝宣布退位。随即,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时,为了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以便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轨道。提出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三项条件。但在袁世凯的武力威胁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下,孙中山被迫让步。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次日,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往北京。革命遭到严重的挫败。
四.临时政府北迁后的政局和“二次革命”
袁世凯取得临时大总统职位后,1913年3月,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在南京组织第一届内阁。由于在十个阁员中,同盟会员占了半数,人称“同盟会内阁”,袁世凯感到不能指挥如意独断专行,遂着手破坏“责任内阁制”,即不经内阁句副署擅自任命官员,迫使唐内阁中的同盟会阁员辞职。唐内阁倒台后,宋教仁主张积极从事民主政治的建设,通过全国民主选举产生国会,由国会中多 数党组织内阁,实行“责任内阁制”。为此,他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几个小党派,组成国民党,并在1912年12月到1913年2月的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获得压倒多数的席位。为实现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独立、富强、民主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抱负,宋教仁亲自到长江流域各省宣传游说,宣布政见,力图组织真正大国民党内阁。宋教仁的做法,与袁世凯建立独裁政治的做法相反,他决心用铁血手段扑面民主势力。1913年,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上海车站被暴徒枪击,伤重逝世。“宋案”乃袁世凯一手策划,真相大白后,孙中山主张立即武力讨袁,但许多革命党分对武装讨袁没有信心,主张以国会力量从事“法律倒袁”。在国民党人争论不休是,袁世凯先发制人,在与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后,借口国民党议员和江西、广东、安徽三都督反对善后处理大借款是不服从中央,派兵南下,进入江西,发动反革命内战。国民党人被迫仓促应战,各省先后宣布独立,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二次革命”。由于思想和行动不统一,革命军很快为北洋军击溃,各地相继取消独立。不到两个月,南方各省的国民党军全被袁世凯打垮,“二次革命”遂归于失败。孙中山、黄兴被加以“乱党”名目,严令通缉,被迫再次逃亡海外。“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二次革命”失败,标志着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最后失败了。革命虽然取得了推翻了清朝、结束帝制的伟大胜利,从而为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但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历史进入了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 第六节 辛亥革命时期的文化
20世纪初年的中国,处于所谓“学位饥荒”年代。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人民以无比的热情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各种思想、理论和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相结合,于是涌现出各种思潮,诸如民族解放思潮、民主共和思潮、君主立宪思潮、地方自治思潮、社会主义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国粹主义思潮、教育救国思潮、实业救国思潮,等等。其中,孙中山从民族主义思潮、民主主义思潮、社会主义思潮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的三民主义思想,成为革命党人的指导思想。君主立宪、地方自治、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等思想多为改良派人士所倡导,并成为他们政治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思想动力。国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则是革命阵营所派生的两个别具特色的支流。
? ? 20世纪初年,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都提出建立新史学的主张,并为此做了颇有意义的尝试。
? ? 辛亥革命时期文学艺术的最大特色是强调它的社会教育功能。从而推动了小说的繁荣和戏剧的革新。这一时期,小说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小说创作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广泛,且翻译小说日兴月盛。与此同时,戏剧改良方兴未艾,剧作家们编演了大量时事新剧和历史新剧,受到群众欢迎,进一步在戏剧表演形式上作了可贵的探索,产生了新的剧种——话剧。这一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学团体是“南社”。
? ? 20世纪初年,新闻出版也呈现出兴旺的景象。这一时期,官办报纸一时称盛,而民办报纸更在数量和影响上远远超过官办报纸,计总数约在150种以上。杂志的兴办亦超过此前势头,日本东京和上海是两个刊行杂志最多的地方,据统计,上海有杂志46种,东京有杂志34种。进入20世纪,随着清政府废除科举和倡办学堂、奖励留学的一些措施,新式教育得到迅速推广。
? ? 到1910年,全国学堂总数为42696所,全国学生总数为1300739人。新式学堂采用课堂讲授和分专业分课程学习的方式。教学内容除部分保留“读经”课程外,增加了较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以及文化艺术知识。大大改变了旧式教育中学生知识结构单调狭窄的状态。留学运动进一步发展。20世纪初年,兴起一个留学日本的热潮。这些流日学生中,有政府选派的,有社会团体公派的,也有自费留学的。在流日学生中,涌现出一大批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领导人和立宪运动的骨干分子。1907年以后,留学欧美的人逐渐增多,他们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其中有些人后来成为著名的科学家。
第一节 ? 袁世凯的反动统治与护国运动
一.袁世凯的专制统治与反袁斗争的继续开展
? ? “二次革命”的失败,最终结束了辛亥革命。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袁世凯对南方实行武力统一政策。1913年7月,袁世凯调整政府机构,为了拉拢和利用进步党,他任命该党的熊希龄为内阁总理,阁员除袁的亲信外,还包括梁启超、张骞等社会名流,号称“第一流人才内阁”。熊希龄组阁后1个月,袁世凯利用卑鄙手段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袁当上正式大总统以后,认为国会存在不利于其专制独裁统治。11月4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收缴国民党议员的议员证书、徽章,使得国会因法定人数不足而无法开会。另外组织御用的“政治会议”代行国会职权。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 5月,“政治会议”根据袁世凯的旨意,炮制出一部《中华民国约法》,废除《临时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将总统的权力扩大到专制皇帝一样大。紧接着,袁世凯修改了《大总统选举法》,把自己置于终身总统的地位,而且还能使总统职位由袁氏世袭。至此,辛亥革命所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已被袁世凯彻底破坏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激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群众性的反抗斗争,有增无减。其期中规模最大、坚持最久的是白朗起义。 “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到日本的孙中山,鉴于以前失败的教训,认为革命事业最重要的是建立组织严密的革命党。1913年9月孙中山在东京筹组中华革命党,翌年7月,中华革命党在东京举行成立大会,孙中山就任总理,在袁世凯黑暗的专制统治下,再度举起民主主义的战斗旗帜。
二。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 1。洪宪帝制:袁世凯在取得“终身”总统之后,并不满足,他还要正式称帝。为了做皇帝,袁世凯积极寻求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支持。1914年,他恢复了封建时代的官吏考试制度、陛见制度和各种封建职官的名称。他还先后到孔庙和天坛去祀孔、祭天,率领文武官员,身穿古式服装,行跪拜礼,重演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教育部则命令全国中小学恢复读经、讲经。一时之间,尊孔读经的逆流遍及全国。为了早日登基,袁世凯以放手卖国来换取帝国主义的赞助。先后同俄、美、日、英等列强签订过100多个不平等的合同、协定和条约,拍卖了税收、铁路、矿山和领土主权,以便获得帝国主义对他的支持。日本洞悉其称帝需要寻求外交支持的迫切愿望,于1915年1月28日,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以此作为支持其称帝的交换条件。袁世凯称帝心切,于5月9日接受它的要求。其他帝国主义出于对中国革命的敌视和为了掠夺更大的侵略权益,也纷纷对袁世凯称帝企图表示支持。经过一年多的准备,袁世凯认为在政治、思想、外交各方面的条件都已成熟,于1915年夏秋之间,开始了复辟的活动。首先是公开制造复辟的舆论,他授意美国人古德诺发表一篇名为《共和与君主论》的文章,诬蔑中国人“大多数之人民智识不甚高尚”,缺乏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能力,胡说“中国如用君主制,较共和制为宜”,为袁世凯称帝制造理论根据。另一方面,在袁世凯指使下,杨度等人出面组织了“筹安会”,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大肆活动。为欺人视听,袁世凯让各地代表组成“国民代表大会”来决定国体。在各省军政长官监督下,各省“代表”在当地投票,结果,“国民代表”1993人,无一人投票反对君主制,而且全都附上拥戴书,写着“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的字样。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接受帝位,宣布1916年改为“洪宪元年”,准备元旦举行登极大典,正式爬上皇帝宝座。2。护国战争: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广大人民和革命党人的反对。孙中山得知袁世凯称帝的消息以后,立即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维护共和制度。原来支持袁世凯、主张君主立宪的梁启超,这时也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反对袁世凯称帝。在全国反袁怒潮日渐高涨的形势下,“护国运动”应运而生。1915年12月25日,云南各省宣布独立,蔡锷、唐继尧等组成护国军,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元旦,云南军政府宣告成立,发布讨袁檄文。护国军向川、黔和两广进发。武装反袁斗争获得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支持。护国战争促进了反袁斗争形势的发展。贵州、广西、广东、陕西、浙江等省纷纷独立。随着全国反袁斗争形势的变化,列强对袁世凯的态度出发生了变化,日本这时也公开表示反对袁世凯称帝;袁世凯的亲信也感到复辟帝制已经绝望,不愿跟着他同归于尽,因而各谋出路。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消帝制,但仍想赖在总统位子上。5月,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6月6日,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至此结束。 第二节 ? ?北洋军阀的权力争夺与护法运动
一.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1.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段祺瑞担任内阁总理。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北洋军阀分裂成以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冯国璋以英、美帝国主义为靠山,控制着苏、赣、鄂等省长江流域最富庶的地区。段祺瑞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握有中央大权,控制着皖、鲁、浙、闽、陕等省广大地区。此外,东北有日本扶植的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南方有唐继尧的滇系和陆荣廷的桂系,以及山西的阎锡山和徐州的张勋,整个中国被分割掌握在军阀手中。这种现象是由于中国“地方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而造成的。2.“府院之争”: 南北军阀首先在所谓新旧《约法》问题上发生争执。段祺瑞根据袁世凯生前炮制的所谓新《约法》(《中华民国约法》),以国务院名义发布了由黎元洪“代行”总统职权的通电。而根据《临时约法》,黎元洪应该“继任”总统,而不是“代行”总统职权。此举遭到了护国军和全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