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节
作者:
丁格 更新:2021-02-17 06:59 字数:4771
“卫士”计划其实就是一场无声的大战役。在这个大战役中,是一场场无声的激战。在两个“坚韧”计划实施的同时,盟军还在地中海战区实施了代号为“齐柏林”的欺骗行动。这一行动要让德国人相信的是:应斯大林要求,盟军同意推迟对欧洲的进攻,转而首先进攻巴尔干半岛,以迫使希特勒的盟友退出战争。盟军将同时从几个方向发起登陆作战——英军从克里特岛和伯罗奔尼萨半岛,美军从南斯拉夫北部的伊斯特拉半岛;波兰军队则从阿尔巴尼亚。之后,它们将沿黑海向罗马尼亚展开两栖进攻,并收复土耳其。
如果希特勒的头脑这时还是清醒的,他应该能够识破这一骗局:即使按盟军虚构的兵力部署,“北方坚韧”、“南方坚韧”和“齐柏林”计划所宣传的对斯堪的纳维亚、加莱海峡和巴尔干半岛的进攻也是根本不可能同时进行的。
但是,希特勒已经彻底地眼花缭乱了。希特勒和他的情报人员像相信“坚韧”计划一样相信了“齐柏林”计划。所以从1944年2月起,他便再没有向诺曼底方向增派一兵一卒,相反,4个德国精锐师,其中包括3个装备精良的装甲师,则从法国转移到了东欧,以准备迎战英美法军的“联合进攻”。
至此,“卫士”计划已经基本大功告成。在诺曼底登陆日前夕的5月23日,美军在瓦尔蒙顿缴获了一台德军藏在密林中的车辆,发现一份德军5月份的作战纲要。这份纲要详细介绍了这个月内德军的兵力部署情况:
“俄国战线:122个步兵师,25个装甲师又1个装甲旅;17个混合师又一个混合旅;意大利及巴尔干战线:37个步兵师又两个步兵旅;9个装甲师和4个混合师。西线包括荷兰、丹麦、挪威:64个步兵师又1个步兵团;12个装甲师又2个装甲旅;12个混合师。
德国本土留守部队:3个步兵师,外加1个步兵旅;1个装甲师,外加2个装甲旅;4个混合师,外加2个混合旅”。
希特勒已经根据“卫士”计划所提供的情报分散部署了他的作战兵力。5月30日,盟军又通过“超级机密”破译了一份希特勒和其日本盟友大岛浩男爵的谈话要点。在谈话中,希特勒表示相信“坚韧”行动和“齐柏林”行动的说法。
希特勒减少的兵力正是盟军在在诺曼底地区增加的兵力。在德军统帅部及其情报机构费尽心思去追踪那些无中生有的军队之时,盟军却已在英国秘密集结了一支约200万人的真正进攻力量。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集结在德国侦察机和间谍网的眼皮底下悄悄地完成。当600艘战舰,5000只运输船、1万架飞机和300万吨军需物资云集在攻击出发地时,希特勒再想改变这一切已经为时太晚。
“卫士”计划的结尾是一幕声势浩大的“恶作剧”。
“霸王”行动的最后障碍是分布在法国的瑟堡和德国的肖尔台之间的近百个雷达设施。他们仍可在最后一刻发现盟军的行动,给大军登陆造成很大的损失。为此,“卫士”计划“节外生枝”,又精心安排了一系列战术性欺骗。6月5日晚,在盟军舰队从英吉利海峡地区出发的同时,一场迷惑德军的把戏又开锣了。
欺骗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是先要根据对方的心理引导对方到错误的道路上,然后再顺着对方的思路走得更远。由于德国人深信不疑地认为盟军企图在法国勒阿弗尔或加莱登陆,因此欺骗德军的计划便建立在他们这个错误的判断上。6月5日黄昏,英国皇家海军的18艘小型舰只以每小时7海里的速度直向勒阿弗尔的安梯福角驶去,它们这样做是要给德国人造成盟军将在此登陆的错觉。在每艘舰船的后面,都拖着好几个低飞气球,以便在德军的雷达屏幕上造成“大军舰回波”。
《盛世狼烟》 眺望篇(3)
无声的搏杀(12)
皇家空军又派出12架飞机,它们全部紧贴海面飞行,每隔一分钟便洒下一大束金属箔,这样就可以使敌人误认为有一支大型护航舰队正徐徐向法国前进。飞行员精细地掌握时间和速度,在三个半小时里,始终沿着一个12英里长、8英里宽的轨道上飞行。
在布洛涅地区,“恶作剧”是在空中进行的。29架轰炸机发起了佯攻,它们在4个小时内,不断地沿敌方海岸穿梭般地来回飞行,此举目的是要把敌人的夜航机从盟军真正登陆的地点引开。它们还不停地用干扰器对敌人的雷达进行干扰,采取这种行动是希望德国人会错误地认为这些飞机是“登陆”部队的空中掩护。
当盟军伞兵在诺曼底空降时,另一项分散敌人注意力的活动接替了空中欺骗。在真正的伞兵降落前一刻,英国皇家空军的一支小型机群飞临勒阿弗尔,投下了大量的带着假人的降落伞。同时,另外一队飞机飞越瑟堡半岛,在盟军真正登陆地点的右侧也投下了大批的假伞兵部队。盟军的飞机一直实施着“窗户”式干扰,使敌人从雷达上看上去似乎空降的伞兵要比实际人数多20倍。
在盟军真正登陆的地区,英美两国则“明目张胆”地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雷达干扰行动。24架飞机配备着干扰器,沿着距敌人海岸线50英里的一条线上,来回不停地往返飞行,连续几小时不停地干扰敌人在瑟堡半岛的雷达站,编织着一张密不透风的“干扰网”。这种干扰网不仅仅掩护了盟军轰炸机对诺曼底海岸德军防御线发起的火力准备,而且也阻止了德军人察觉出大批登陆舰队。而一旦当这些军舰进入一定距离之内,军舰上的电子设施也立即加入干扰网的工作。
“卫士”计划的最后一幕精彩绝伦。德国人真的以为布洛涅地区是威胁最大的地方,因而集中了大量武器装备和探照灯来加以防守。他们派出大量鱼雷艇冲向海上,企图拦截这支完全是虚构出来的巨大护航队;德国夜航战斗机几乎倾巢而出,来对付那29架兰开斯特轰炸机;那些假造的伞兵部队也引起了敌人的迅速反应,他们把部队调去包围那些木制的伞兵,而真正的伞兵部队却轻而易举地在诺曼底地区左、右两侧降落。
盟军从空中和海上联合进行的电子干扰活动,使敌人的雷达自始至终处于混乱不堪的境地。只是到了德国士兵用眼睛看清盟军舰队以后,他们才如梦初醒地发觉英美盟军实际是在什么时候和在什么地方发动的进攻。
“卫士”计划使希特勒把90个师——几乎100万人——全部部署在远离诺曼底滩头的欧洲各地,等待着永远不会到来的登陆部队。
1944年6月6日凌晨,诺曼底登陆战役正式打响。
7月28日,巴黎获得解放。至此,诺曼底登陆作战和与之配套的“卫士”行动宣告胜利结束。
历时近3个月的诺曼底登陆作战,干净、利落、彻底地为“卫士”计划划上句号。“卫士”计划被评价为:“按其计划之周密,规模之宏大和执行之巧妙来说,是战史上没有先例的”。直到战败,德国最高统帅部都始终对这些欺骗坚信不移,坚持认为诺曼底登陆纯粹是一个牵制性的战术行动,只不过碰上了好运气,才让它滚成了一个大雪球。
八、从电子干扰与反干扰到摧毁与反摧毁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末,是电子战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内,电子计算机技术、导弹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等的突飞猛进,促进了电子对抗技术的全面发展。电子战的地位和作用明显提高,特别是在越南、中东等局部战争中,“硬摧毁”性电子战武器装备被运用于战场,从而引发了电磁领域的大变革。
大规模电子对抗作战的首次运用,当推越南战争中的空袭与反空袭作战。
越战初期,美军依靠其空中优势,对越南推行“饱和轰炸和焦土政策”。中国派出大批高炮部队抗美援越。在轰炸中,为了躲避中越部队高炮和高射机枪的火力,美机常常先在中高空游猎,尔后突然向越方阵地俯冲投弹。但这一战术却无法躲避越军萨姆-2导弹的攻击。
萨姆-2导弹是1956年前苏联研制的依靠雷达制导的地对空导弹,一套导弹系统由6个导弹发射架和一部能同时制导3枚导弹的雷达组成。1959年10月7日,大陆空军在北京通县上空使用这种导弹首次击落1架国民党空军的RB-57D侦察机,创下地空导弹击落飞机的世界记录。1960年5月1日,前苏联再次使用该导弹成功地击落了美国飞行员弗朗西斯。鲍尔士驾驶的U-2高空侦察机,引起世界轰动。
1965年7月24日,美军一架F—4“鬼怪”式飞机被前苏联研制的装有“扇歌”雷达系统的“萨姆”—2导弹击落,美军的空中优势暂时被画上句号。到1965年底美损失飞机160余架,且大部分是被“萨姆”—2击落的。
面对萨姆-2导弹的威胁,美军开始寻找对付萨姆导弹的办法,除了采用躲避导弹攻击的机动战术以外,并积极研究打击地面雷达的战术。这样,美国人的“百舌鸟”导弹和“铁手”攻击战术粉墨登场了。
《盛世狼烟》 眺望篇(3)
无声的搏杀(13)
1965年4月30日,清化地区上空浓云密布。美军出动了A-4和F-105战斗机共40多架,首次携带“百舌鸟”反辐射导弹实战出击。
当天,清化地区的越军发现敌机后,防空部队立即进入战斗岗位,导弹阵地的引导雷达天线开始急速转动,萨姆-2导弹搜索雷达发射的脉冲信号,密密麻麻地射向天空。狡猾的美机先是在导弹有效射程之外的高空盘旋飞行,引导雷达跟踪,以便测定地面雷达的准确位置,同时寻找攻击的时机。美机越来越近,40公里,35公里,30公里……
此时,越军地面雷达转入自动跟踪状态,导弹做好发射准备,进入雷达波束。
距雷达25公里,美机抢先向导弹阵地发射了“百舌鸟”导弹。自动寻找的“百舌鸟”导弹尾后拖着红红的火舌,依靠其自身装置的接收雷达信号装置,迅速向雷达飞近,越南防空部队的高炮和机枪喷出一阵阵急促的火焰,但终于没能拦截成功。
地面响起一阵爆炸声,越军导弹阵地腾起一团闪光的火球,10多名越军士兵阵亡。
袭击清化作战中,“百舌鸟”初试锋芒,显示了其对付雷达的强大威力。但当时美国生产和运到越南战场上的“百舌鸟”反雷达导弹数量较少,为此,美国人炮制了一个专门用于电子压制萨姆地对空导弹的“铁手”硬摧毁战术,又称为“野鼬鼠”行动。
所谓“铁手”硬摧毁战术,实质上是美军为了打击越军的地空导弹阵地,专门成立的一个由4架F-105战斗机组成的号称“铁手”的攻击分队,在突击群前面先行出击,搜寻越军地空导弹的电磁信号,对其定位并用炸弹和火箭进行攻击。待“铁手”小分队得手后,美军主攻突击机群则在超出高射炮有效火力范围外,进行中高空突防。这是电子对抗斗争史上“硬压制”战术的开端。
1965年7月25日,天刚蒙蒙亮,美军4架F-105战斗机“铁手”小队从高空出航,低空进入,直扑越军河内南面的两个导弹阵地。由于美军“铁手”小分队早已锁住了越军的地空导弹电磁信号,又是低空进入,并以猛烈的火力向越军导弹阵地上倾泻炸弹和火箭弹,越军导弹来不及发射,高炮完全被美军火力压制。
1967年夏季,美军从本土运来了大批“百舌鸟”反雷达导弹,这使美军的“铁手”硬摧毁战术如虎添翼。同时,美军开始使用电子干扰飞机,掩护突防。
5月12日早晨,越南河内突然响起急促的防空警报声。越南防空部队迅速占位,所有的导弹、高炮、雷达阵地立即进入战斗状态。
此时,美机共56架分别从中、高空向河内工业区袭来。飞在最前面的是4架F-105组成的“铁手”分队的主要任务是使用“百舌鸟”导弹、火箭弹和激光制导炸弹,以“硬杀伤”摧毁和压制防空雷达和地对空导弹阵地。紧跟“铁手”分队的是4架RB-66CT和B-66B电子干扰机。它们从高空进入,在离河内50-100公里区域,搜索越方阵地雷达及通信系统的电磁辐射信号,并进行记录、识别和定位,尔后有针对性地施放电子干扰。同时,装有各种机载电子干扰吊舱的16架F-4G和32架F-105D也随后扑过来。
美机开机干扰并投下一些干扰箔条,形成电子干扰屏障。
美突击机群向越军防空系统发射的绵密强大的干扰电波,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缠死了越军防空情报指挥系统,越军测视雷达;警戒雷达和萨姆-2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