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 节
作者:
套牢 更新:2021-02-17 05:55 字数:4910
取过信笺,给家属立下遗嘱,并交代道:“我一旦身遭不恻,你必须把保险
柜里我与周恩来先生来往信件,全部烧毁。”可见,张冲先生是随时准备为
国共合作以身殉职的。
然而,张冲还没有遭到顽固派的毒手,却不幸于1941 年6 月感染恶性疟
疾。他起初不以为意,仍力疾从公,为国共团结奔走操劳。
就在张冲患病期间,周恩来数次前往探视慰问,张冲于病榻还不忘国共
合作,询问两党关系近况。
最后一次见面,张冲还嘱周恩来与自己的后继者(后任国防部二厅厅长
的郑介民)保持联系。当时,日寇飞机日夜不停地对重庆进行“疲劳轰炸”,
加之气候炎热,医护难免不周。8 月11 日,张冲在重庆郊外云龙旅馆山洞里
病逝。
张冲为之奋斗的两党团结抗战,距胜利还有较长一段路,他夙愿未了却
先去了,国共两党都为之痛借不已。当然,那些反共顽固分子则当别论。
11 月9 日,张冲追悼会在重庆夫子池新运服务社大礼堂举行。会场内外,
挽幛高悬,哀乐低回。蒋介石亲临祭奠,并撰送哀辞:“赴义至勇,秉节有
方;斯人不永,干将沉光。”在众多的挽联中,中共领导人的几幅特别引人
注目。毛泽东、董必武、林伯渠、吴玉章、陈绍禹、秦邦宪、邓颖超联名致
送的挽联是:“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
比斯人独憔悴,始病寒,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朱德、
彭德怀送的挽联为:“国士无双,斯人不再;九原可作,万里相招。”叶剑
英、李克农送的挽联写道:“豺虎尚纵横,大局岂堪重破坏;巴渝多雾瘴,
忠魂何忍早游离。”
与张冲从对手到密友的周恩来,在时局艰难险恶的情形下,对张冲的过
早去逝大感哀痛:“先生既逝,联络乃似中断。嗣每遇风波,辄增先生不在
之思,而每念先生,更兴安危谁共之感。”他写了“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
舟!”的挽联,短联当哭,既表哀思,更忧思局。周恩来还与董必武、邓颖
超、钱之光、潘梓年等共产党人一起参加了追悼会,并在会上发表了历时20
分钟的演讲辞。他讲到最后,感情激动,语不成声。与此同时,周恩来又指
导当日的《新华日报》刊出悼念张冲专页,并亲笔撰写《悼念淮南先生》,
肯定张冲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劳神焦思”,“奔走坛坫”;称颂他“独
持正义”,“力维大局”。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表达了对这位同共产党
真诚合作的国民党的爱国志土的高度评价。
患难相济真诚合作——与张治中相处相知
周恩来与张治中相处始于大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
周恩来出任政治部主任,张治中担当军事研究委员。后俩人都调到入伍生总
队,周恩来任党代表,张治中当总队副。这样他们接触就更多了,而且配合
默契。
张治中起初对工人、农民革命运动所知不多,对政治斗争兴趣淡漠,只
醉心于军事教育。自从与周恩来相识后,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他听周恩来讲
马克思主义、讲工农运动和中国前途。从此,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思想逐渐进步,把周恩来奉为良师益友。
张治中出身寒微,青年时代吃过许多苦,因而他从感情上向往共产党。
在这种环境下,他萌发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念头,并首先向周恩来提出。当
时周恩来非常高兴,表示请示组织后即给予答复。过了一些时候,周恩来对
张治中说:“中共当然欢迎你入党,不过你的目标较大,两党曾有约,中共
不吸收国民党高级干部入党,此时恐有不便,不如稍待适当时机为宜。但中
共保证今后一定暗中支持你,使你的工作好做。”解放后,周恩来曾与张治
中回忆过这段往事,张颇有感慨地说:“这可能是我的政治生命的转折,如
果当时成为中共党员,我的历史就得重写了。”
1925 年7 月,蒋介石在组建北伐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时,任命张治中为
副官处处长,主管人事和事务工作。当时张治中建议,总司令部政治部主任
一职应由周恩来担任。但蒋居心叵测,始终不允。张治中深为遗憾。
1926 年10 月,北伐军攻克武汉后,张治中担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
长兼学兵团团长,留驻武汉,而周恩来则随军由前线转到上海,俩人的接触
至此中断。
“四·一二”大屠杀前夕,蒋介石的反革命嘴脸逐渐暴露。一天,黄埔
一期生、共产党员,原张治中军官团连长陈赓突然找到张治中,说要到上海
去,需要旅费。张治中非常关心周恩来的安全,问陈赓:“恩来先生现在何
处?”陈赓答道:“已到上海”。张治中将旅费交到陈赓手上时,一再叮嘱:
“情况不对,你到上海后告诉他,行动务必小心!”显然,张治中已嗅到火
药味。
1937 年,抗日战争开始,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张治中出任湖南省主席,
周恩来任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副部长,驻在武汉,有时到长沙,与中共驻湘
代表徐特立研究工作。这样张治中与周恩来中断十年的交往得以恢复。
1938 年,武汉被日寇占领不久,湖南长沙发生了大火事件。火烧长沙是
蒋介石下令并指定张治中负责执行的,张对部下也有明确指示;但执行人员
误信谣言,仓皇间未经请示批准,没有放空袭警报就擅自到处点火,张治中
从睡梦中惊醒时,大火已蔓延开来,电话线路不通,局势无法控制,酿成了
一场惨案。张治中明知闯下大祸,惶惶不安。事后,周恩来由郊外回城,看
到张治中焦急、憔悴之状,详细询问了情况,在指出他责任的同时,也给以
亲切的劝慰。并通过《新华日报》对国民党军事抗战不依靠群众而实行所谓
“焦土抗战”的政策提出批评,又对起火原因作了中肯的分析,这无疑给面
对各方责难、一片要求惩办的呼声中之张治中,是莫大的安慰。张治中后来
终生难忘周恩来这次对他的亲切关怀,充分体现了患难之中的真挚情谊。
1945 年秋的重庆谈判,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张洽中作为邀请毛
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建议人之一,又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一同坐专机赴延安
亲迎。
周恩来在这些过程中,再三叮嘱张治中要确保毛泽东的安全。他找到张
治中问:“文白兄,你把毛主席接来了,让他住哪啊!”张答:“委员长不
是安排了一处房子吗?”周恩来幽默地说:“那么阔气的房子,我们主席住
不习惯呀!”张治中这才恍然大悟:周先生是担心毛泽东的安全,并慨然应
允:“如果毛泽东先生不嫌弃的话,就住我家的房子吧!”在其他问题上,
如警卫问题、接待问题、会议程序问题等等,张治中始终与周恩来密切配合,
遇事主动同周恩来协商解决,处处体现出真诚合作的精神。
10 月10 比经过40 天的谈判,国共两党在桂园签订了《双十协定》。第
二天一早,张治中又把毛泽东送回延安。在去机场途中,毛泽东对张治中说:
“你是真心要和平的。”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和张治中又谈起这段往事说:
“你答应送毛主席后,我才放下心来,不然,真吃不下,睡不着。”在毛泽
东走的当晚,周恩来在桂园宴请张家的亲属和全体眼务人员,和大家一一握
手、敬酒,并赠送了延安生产的羊毛筒子、毛线等礼品。
10 月12 日,张治中返回重庆。次日就踏上了赴新疆与三区人民革命代
表谈判的路程。到新疆后,他没有辜负周恩来的重托,经多方努力,把盛世
才关押到监狱的131 名共产党员和家属,派专人专车并配有医务人员,行程
月余,送抵延安。这批干部在以后的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9 年元旦,蒋介石迫于内外压力,第三次宣布下野;李宗仁上台代行
总统,迫于战场形势,又有了这年4 月那次北平谈判。这次又是张治中与周
恩来分别为各自党的代表团的首席代表,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双方达成了
《国内和平协定》,但南京政府决心与人民为敌到底,拒绝了在协定上签字,
致使谈判再次破裂。
其时,南京急电,召张治中等速回上海,预定23 日飞机来接。
这天,周恩来来到张治中住所,向他分析一番形势后深情地说:“西安
事变时我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今天再不能对不起你这位姓张的朋友
了!”情真意切,态度温和而又坚定,张治中深受感动,终于听从了周恩来
的安排。
23 日,南京接代表团的飞机到达北平上空,请求降落。周恩来果断地指
示机场指挥台回答:“飞机跑道正在修理,无法降落,两天后再来。”飞机
只好在北平上空盘旋几圈后返回南京。这实际上是周恩来为挽留张治中等人
设下的缓兵计。同时,早在谈判破裂时。周恩来已暗中指示南京和上海两地
的地下党组织,将张治中的亲属集中在上海,由专人负责,设法坐下一班接
代表团的飞机安全抵达北平。地下党组织接到指示后,全力以赴,胜利完成
了任务。
这一天,周恩来兴冲冲地找到张治中,对他说:“文白兄,我们一起去
接一个客人吧!”张治中一直没有反应过来。“什么客人,我认识吗?”“是
你最熟悉的,到时你就知道了。”说着他们一起乘车到西郊机场。不一会儿,
一架飞机徐徐降落,从上面走下来几个人,张治中一看不禁又惊又喜,简直
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来是他的夫人、孩子及其他家属。亲人团聚,大家
都兴奋得抱在一起,张治中揉着发红的眼睛,深情地对周恩来说:“恩来先
生,你真会留客啊!”
所有这一切,事前张治中及家人都不知道,周恩来替朋友办事就是这么
稳妥、细致、周到,促使张治中决意留下来,免遭国民党特务的毒手,而获
得了新生。
起初,张治中对留下来还有顾虑,担心别人说他是国民党员,现站在共
产党一边是投机,经周恩来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他放下包袱,全身心地投
入到革命事业中来了。建国初期,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参加了和平解
放新疆的工作。1954 年国庆五周年,毛泽东举行授勋典礼,亲自授予张治中
一级解放勋章。他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三届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解放以后的20 年,无论各项工作或历次政治运动中,张治中都受到周恩
来的帮助和教育,使他能注意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
的工作,“文化大革命”狂潮中,面对红卫兵的打、砸、抢、抄、抓,张治
中受到了周恩来的全力保护。
周恩来与张治中在近半个世纪的长期交往中,尤其是在国共合作、推动
中国革命发展的时期,两人相互支持、患难相济、亲密合作。道义相砥砺,
生死亦可托。他们的友谊是非常真诚的,真可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肝胆相照尊重信赖——把宋庆龄珍爱的禾穗画上国徽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宋庆龄避居重庆。她虽然受到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
视,仅有一楼的自由,但通过廖梦醒和王安娜仍然与周恩来保持经常的信函
联系。
1942 年冬,宋庆龄邀请周恩来出席为欢送董必武回延安举行的茶餐会。
为了热情款待大家,宋庆龄请名厨做了十几道菜。周恩来望着丰盛的筵席,
笑着说:“我到孙夫人府上打扰已非一次了,不过容我率直一点说,似乎从
没像今天的菜蔬这样有风味。我今天是跟董老沾了光,饱了口福。”一席话
说得大家开怀大笑。
在炉火的照耀下,壁炉架上挂着两株稻穗金灿灿、黄澄澄,十分可爱。
这是入秋后,宋庆龄到农民家里访问时带回来的。这时,一起参加茶餐会的
冯玉祥夫人李德全大声赞叹:“你们瞧,多好看哪!这两株禾穗简直像金子
铸成的一样!”
“这比金子还要宝贵呢!”坐在她身边的宋庆龄站起身来,从壁炉架上
摘下禾穗,托在手上继续讲道:“我们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民
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年年五谷丰登,人民才有好日子过。在几亿农民的
心目中,这饱满的禾穗不是比金子还要宝贵吗!”她说得大家点头称是。
周恩来也激动地站起来,走过去接过禾穗,放在右手中,用左手深情地
抚摸着,颇有感慨地说:“孙夫人说得好,人人都有工作做,人人有饭吃,
这一天不会很远;年年五谷丰登,人民有好日子过,会有这一天的。孙先生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