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8 节
作者:套牢      更新:2021-02-17 05:55      字数:4927
  折。周恩来以其深邃的历史感,运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富于哲理
  的中国古训,为双方正确处理这一问题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在实
  践中反复闸述、贯彻始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周恩来1972 年在欢迎田中首相的宴会上特别指出,“自1894 年以来的
  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
  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
  记住。”
  根据周恩来的论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中心思想是中日人民都
  应从过去那场战争中吸取惨痛的经验教训,共同努力来防止历史重演,以保
  证两国今后世世代代友好相处。为此,首先要如实承认那是一场由日本军国
  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它给两国人民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正如周恩
  来对日本朋友所说,“过去的事实还是事实,历史是存在的”,决不能掩盖
  和否认。其次要明确,那场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责任,不是日本人民的
  责任”,广大日本人民是愿意和平、热爱和平的。把日本人民与军国主义区
  分开来。再次应看到,虽然两国间有过长达半个世纪的不幸时期,但与2000
  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相比还是短暂的,因而坚信中日双方是“能够友好的”。
  最后,为了重建中日友好,关键是要牢牢记住历史的经验教训,采取向前看
  的态度,举一反三,恰当地处理相互之间的各种问题。
  宽大处理已有悔改表现的日本战犯和战俘,主动邀请日方旧军人访华,
  就是周恩来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精神处理两国间历史问题并取得成
  功的突出事例。
  50 年代初,我国关押着1100 多名日本战犯和战俘,其中大部分是新中
  国成立后苏联政府移交我方的,其余则是抗战胜利后残留在阎锡山军队中被
  我方俘获的日本官兵。如何处理这批人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这些人在战
  争中大多犯有不同程度的罪行,中国人民对他们深恶痛绝,切望政府严惩,
  这是完全正当的。周恩来深深理解中国人民的情绪,同时根据“责任不在人
  民”和“两个区分”的精神,从中日关系的长远利益考虑,多次指示并亲自
  组织有关部门反复研究,最后确定了区别对待、分两步走的方案。即对其中
  职位较低、已有悔改表现的人免予起诉,予以遣返;对少数职位高、罪行大
  而又坚持反动立场的人则进行公审并依然判刑以后又根据他们的悔改表现及
  身体情况,分批提前释放。这种做法既确认了日本军国主义和当事者的侵略
  罪行,又体现了中国人民宽大为怀、不念旧恶的气度,高赡远瞩、通情达理,
  赢得了日本各界的普遍好感、对增进中日人民的友情起了积极作用。在此前
  后,有一批曾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希望访问中国。周恩来获悉后,即
  于1955 年底指示廖承志向正随前首相片山访华的前陆军中将远藤三郎发出
  邀请。1956 年8 月,远藤冲破重重阻挠率14 名前日本高中级军官来访,并
  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这些人来华前虽有某种悔罪之情,但对我仍有
  较大的疑虑和偏见。由于周恩来等领导人亲自做工作,加上访问中亲眼目睹
  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亲身感受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宽宏气度,他们深为感
  动,纷纷表示要为促进日中友好而努力。其中不少人后来一直活跃在日中友
  好运动的第一线,有的还成了坚定的骨干。昔日的侵略军人变成了友好使者,
  这一事实显示了周恩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巨大精神力量。
  如果说周恩来在处理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时总是从大局出发,向前看的
  话,那么,他对日本方面任何企图抹杀或减轻侵华历史及其罪责的言行也是
  毫不姑息的。因为只有不忘前事,才能以之为师,正确处理后事。他对田中
  首相一段话的批评就是这种态度的典型表现。当时,田中正为谈判两国关系
  正常化而访华。他在周恩来的欢迎宴会上致辞时就日本侵华的历史说道:“遗
  憾的是过去几十年之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
  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周恩来在同田中会
  谈时针对这段话坦诚指出:“田中首相表示对过去的不幸的过程感到遗憾,
  并表示要深深的反省,这是我们能够接受的。但是‘添了很大的麻烦’这一
  句活,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感。因为普通的事情也可以说是‘添麻烦’,
  ‘麻烦’在汉语里意思很轻。”田中解释道,“可能是日文和中文的表达不
  一样。从日本来说,‘添麻烦’是诚心诚意地表示谢罪之意,而且包含着保
  证以后不重犯,请求原谅的意思。”他表示,“如这样的表达不合适,可以
  按中方的习惯改。”最后,中日联合声明对这个问题作了如下表述:“日本
  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责任,表示深刻的
  反省。”这就较好地体现了愿以前事为师的精神。现在,由于双方共同努力,
  中日间历史问题的处理已基本告一段落,但尚未完全解决。日方不能正确对
  待过去军国主义侵华那段不幸历史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常常影响着两国关系
  的健康发展。因此,如何继续本着周恩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精神处
  理好这些问题仍然是对日工作的重要任务。
  如今,中日友好的高楼已经矗起,两国之间的关系正在继续发展。我们
  缅怀周恩来为此所作的历史性贡献,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继承、发扬他
  的外交思想、风格和艺术,努力工作,使中日关系沿着正确的航道不断前进,
  以利两国人民的世代友好,以利亚洲与世界的和平。
  战略侦察摸清底细——赫鲁晓夫下台后访问苏联
  周恩来同赫鲁晓夫有过多次接触。一次,毛泽东向赫鲁晓夫介绍说:“周
  恩来很有才干,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他比我强,很善于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灵活地解决问题。”赫鲁晓夫听后很钦佩地说:“周恩来是世界闻名的大外
  交家。”
  50 年代后期,周恩来同赫鲁晓夫有过多次面对面的争论。1957 年1 月,
  周恩来在莫斯科就苏联兵临华沙,对当时的波兰施加军事压力,向赫鲁晓夫
  提出了批评,指出,“这是行不通的,不符合兄弟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
  赫鲁晓夫听不进批评,反而说周恩来是“教训”他们。1959 年9 月底,赫鲁
  晓夫访美后来北京。在谈及当时中印边境冲突时,赫鲁晓大指责中国“是为
  了一块不毛之地把尼赫鲁推向西方。”周恩来据理进行了反驳。
  1960 年,赫鲁晓夫下令撤走全部在华苏联专家,使许多苏联援建的工程
  被迫中断,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困难。此后,中苏两党、两国关系进一步冷
  淡下去。
  1964 年10 月,赫鲁晓夫下台,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共中央决
  定借庆祝十月革命47 周年的机会派团去苏联看看。事先和几个社会主义国家
  的领导打了招呼,他们也都同意派人去。11 月5 日至13 日,应苏共中央和
  苏联政府的邀请,周恩来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作了一次不同寻常的莫斯科
  之行。周恩来把此行的任务叫做“战略侦察”,一个是看看赫鲁晓夫是怎么
  下台的,但更重要的是看看苏共新领导今后会推行什么路线,中苏两党两国
  关系能不能得到改善。
  在莫斯科期间,周恩来会晤了勃列日涅夫和苏共其他领导人,同他们交
  换了意见。苏共新领导表示他们和赫鲁晓夫的分歧是在内政方面,不是在外
  交方面。周恩来很快得出了结论:苏共是换汤不换药,大国沙文主义的立场
  没有改变。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人斯基元
  帅,在一次酒会上对贺龙元帅说:“我们把赫鲁晓夫搞掉了,你们的毛泽东
  呢?苏中关系不好就是他们两个人搞的!”贺龙通过翻译立即把他顶了回去,
  并报告了周恩来。周恩来就此事向苏方表示了不满,指出这是苏方在挑衅,
  同时马上报告了毛泽东。
  此次莫斯科之行,就改善中苏关系来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就“战略
  侦察”来说,则做到了不虚此行。
  以小见大由彼及此——运用“乒乓外交”推动中美往来
  周恩来是一位重视全民体育运动的国家总理,1969 年10 月的一个晚上,
  周恩来在宴请刚果总理的宴会上,用充满信心和关切的声音向体育工作者敬
  酒:“请同志们加紧训练,恢复技术水平!”接着,1971 年春,中国乒乓球
  队参加了在日本名古屋的第31 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临行前,周恩来意味深
  长地对代表团说:“这次如果我们派乒乓球队出去,是代表国家的,也是代
  表人民的,在比赛中就要接触许多国家的代表队,其中也包括美国队,我们
  总是要和他们接触的。”这段话,离毛泽东与斯诺谈话刚过三个月。
  巧得很,1971 年4 月2 日,在日本三重半岛的海湾上,中美两国代表团
  在游艇上相遇了。这时,热情开朗的美国选手毫无拘束地开口了:“嗨!你
  们中国队的球打得真漂亮,找个机会,也和我们打几盘吧!”“好,好。”
  中国青年含笑答应。“听说你们已经邀请我们的朋友(指加拿大和英国队)
  去你们国家访问了,什么时候轮到我们去呀?”“会去的,总有一天你们会
  去的。”
  美国青年听了答复非常高兴,连声说:“Good!Good!”中国青年也应
  之以“好!好!”
  这次接触立即被报知北京。两天后,又发生了一件更新鲜的事:美国队
  员格伦·科恩跳上了满载中国队员的大轿车,这时,庄则栋送给科恩一幅杭
  州织绵——黄山风景画。此举使中国领队深感不安,哪知他向国内请示后,
  得到的答复是:周总理不仅批准了这种友好交往,而且要中国领队邀请美国
  乒乓球队访华。
  小小乒乓球“乒”的一声,震动了地球对面的美国,也震惊了全世界。
  美国总统尼克松当天晚上就召开了特别会议。然后,16 名美国运动员组成的
  代表队通过香港的罗湖桥,担负起“先遣队”的特殊使命。
  4 月14 日,即美国代表队来访4 日之后,周恩来高兴地接见了美国运动
  员们,他说:“你们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揭开了新的篇章,我相信,我们
  友谊的这个新开端必将受到两国大多数人民的支持!”他停了一下,然后问
  道:“难道你们不同意我的话吗?”美国客人立即报之以热烈的掌声。其间,
  周恩来还回答了一位美国青年所提出的“嬉皮士”问题。
  就在周恩来接见美国乒乓球队的同时,美国白宫也在密切注视着这一重
  要活动。周恩来讲话后不到几个小时,白宫就宣布了旨在缩小两国间鸿沟的
  一系列开禁措施:放松美国对中国实行了21 年的禁运,对愿意访问美国的中
  国人可以加快发给签证,放宽货币管制,。。尼克松还高兴地宣布:“美国
  的对华政策已经打开了坚冰,现在就要测水有多深了!我希望,其实我是期
  待着,有一天我将以某种身份访问大陆中国。”
  小球推动大球获得成功。3 个月后的7 月9 日清晨,尼克松总统的特使
  ——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博士秘密抵达北京,同周恩来进行了高级会
  谈。
  抓住时机实现对话——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尽人皆知的历史原因,中美两国的关系和
  人民交往隔断了20 多年。在此期间,美国政府对中国采取封锁、孤立、遏制
  和敌视的政策。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和美国上述政策的日益破产,70 年代初
  出现了打开两国关系的历史性机会。当时身为我国外交政策主要制定者和执
  行者的周恩来,敏锐地抓住时机,协助毛泽东主席作出了打开对美关系的战
  略决策,并亲自付诸实践,使两国进入了一个逐步加强接触和实现关系正常
  化的新时期。
  早在1969 年初,周恩来就看到了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苗头,提示有关部
  门加强研究美国的政策动向,摸清美国的战略意图,探讨同美同接触的可能
  性。事态的发展完全证实了周恩来的预见。
  尼克松入主白宫后多次表示要与中国接触,示意把改善美中关系作为美
  国政府的外交目标之一。1969 年2 月1 日,他要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研
  究对华政策,“试探直接同中国人接触的可能性”。中苏珍宝岛事件后,尼
  克松于1969 年7 月批准了放宽对美国公民来中国旅行的限制,允许六类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