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作者:套牢      更新:2021-02-17 05:54      字数:4892
  面组织工人救火,转移居民;一面调整火力配备,以防止敌军反扑。果然,
  敌人借助火势,向纠察队发起进攻,纠察队被迫后撤。这时,周恩来亲自指
  挥纠察队实行反冲击,将敌打回北站。
  在最后的围歼战中,周恩来与工人们一起冒着炮火加固工事,并开展战
  场除奸活动,就地处决一些在前线造谣生事的工贼和敌探,鼓舞了士气。当
  时,北伐军东路军已抵达市郊新龙华。上海市总工会派员前往慰问,希望北
  伐军速进上海,与工人纠察队一道解决战斗,会师北火车站。国民党右派分
  子则称,北伐军不支持上海工人纠察队,让毕庶澄消火了纠察队再进上海。
  慰问团向周恩来汇报后,周恩来说:“我们上海工人纠察队是有骨气的,我
  们完全有力量拿下北站!”周恩来在前线召集军事会议,决定集中兵力、火
  力向北站进攻。
  22 日下午5 时,传来消息说,敌首毕庶澄见大势已去,已化装逃入租界;
  敌军及白俄雇佣军已近土崩瓦解。周恩来向工人纠察队员发表动员讲话,指
  出,全市各区敌人已基本被我们消灭,现在这里剩下的最后两千敌军已经成
  为网中之鱼,逃不掉了!他们坐火车也不行,因为火车头早开走了;若想从
  吴淞口出去也不行,因为天通庵的敌人被我们解决了。他向全体纠察队员下
  达了总攻的命令。纠察队员士气高涨,立刻向北站发动总攻。6 时,北站大
  厦上升起了革命的旗帜,工人们举着形形色色的武器,兴奋地欢呼胜利。
  制鸿去翼,竭泽而渔,就是说,要达到目的,就要创造达到目的的条件。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称“夫鸿鹄所以不可制者,以羽翼在也。欲制鸿
  鹄,必先取其羽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开始时,工人纠察队有5000 队员,
  150 杆破旧枪枝和3 枚炸弹。而面对的敌人,则是固守各军事据点,装备精
  良的5000 反动军警。依当时双方军事实力,如首先集中进攻敌重兵防守坚固
  据点,必会造成久攻不克、损失惨重的局面。周恩来等审时度势,指挥纠察
  队对敌实行分区进攻,先易后难,各个击破,不断夺取敌人武器武装自己,
  不断用新的军事进展对敌展开心理攻势,使敌之首要四面楚歌,步步孤立,
  犹如鸿之被去羽翼,鱼之被竭池泽,最后丧失抵抗能力。仅经过30 余小时的
  激战,敌全军覆灭。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辉煌篇章,
  也是世界工人阶级武装起义史上有数的成功范例,其军事指挥艺术十分值得
  珍视。
  射人射马擒贼擒王——“四·一二”政变后提出东征讨蒋的建议
  杜甫诗云:“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出
  塞曲·前出塞》)。《三十六计》把“擒贼擒王”作为第十八计,其解语曰: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在军事活动中,敌
  对方面,有主要部分,有次要部分;而主要部分中,有首要分子,有协从势
  力。高明的军事家,要在纷纭多变的情况下,正确判断和打击主要敌人,从
  而游刃有余地把握在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周恩来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向中共中央和武汉革命政府提出的迅即出兵东征讨蒋的建
  议,充分体现了这一谋略。
  1926 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其军事锋芒首先指向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等北洋军阀。但当革命胜利推进到长江流域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
  集团,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的支持下,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
  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东南各省陷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4 月15 日,蒋介石在革命人民的血泊中,建立了所谓“南京政府”这一反动
  政权。
  当时,周恩来正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四·一二”政变爆发时,他
  作为上海工人纠察队总指挥,率领群众同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了英勇斗争。
  时局的变化,使他敏锐地认识到,所有这一切,“纯由蒋氏直接指挥”,蒋
  介石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和买办地主阶级的忠实走狗,成为革命的凶恶敌人。
  当时,在北方还存在着张作霖军阀集团,他们已经出兵向武汉进攻。而
  在东南,蒋介石集团又以武力与武汉政府相对立,并与四川、广东军阀相呼
  应,从东、南、西三方面对武汉实行包围。应继续北伐,还是应首先东征?
  这是摆在武汉政府面前亟待回答的问题。周恩来认为,蒋介石政变后,已经
  成为反动营垒中的首要的人物,其军事力量对革命已构成最重要的威胁,应
  乘其在东南羽翼未丰,迅即出兵讨平,再继续北伐。
  4 月15 日,周恩来在中共上海区委主席团会议上,力主武汉方面武力讨
  蒋,并断言:“五万精兵一月即可削平”。对于武汉方面犹豫不决,周恩来
  十分不满。4 月16 日,在中共特别委员会议上,周恩来气愤地说:军事上,
  武汉方面对于老蒋无积极对付的方策,而主张先北伐,并怕老蒋军事力量太
  大,完全自己站于弱点,是很不好的。照我们观察,对于老蒋军队并不无法,
  且应先解决老蒋然后可以北伐。现在我们应打一电报给武汉提出抗议,要求
  赶快决定打东南的方策。
  此后,周恩来又起草致中共中央的电报,与赵世炎等联名发出,要求迅
  速出师讨伐蒋介石。其中指出:“蒋氏之叛迹如此,苟再犹豫,图谋和缓或
  预备长期,则蒋之东南政权将益固,与帝国主义关系将益深。”如此,即使
  武汉北伐,能直捣京津,而蒋之政权已固,继蒋而起者亦将大有人在,日帝
  国主义在北方亦未尝不可与国民政府成直接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武汉政府
  应下决心讨蒋,迅速出师,直指南京。
  周恩来还以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冷静分析了双方军事态势。认为,攻
  占南京,有相当把握。“在安庆有三军二师与芜湖七军隔江相持,二、六军
  之一部闻已退至安徽,可任侧面攻击。七军不过万人。陈调元仅四团,且在
  前敌不易调回。芜湖如下南京必震动,蒋能直接使用之军队仅五个师,但一
  师、二十一师薛、严走后,战斗力已失泰半,现改驻镇江、苏州;二师久败
  之师,现驻昆山;在南京者仅为三师,十四师,如何能抗东下之兵?四十军
  已一半渡江,余者未必尽为蒋助。十七军为蒋牺牲于杨州,隤大。二十六军、
  十四军都有反蒋愿望。南京一失,苏、沪可不战自定。”
  由此,周恩来得出结论说,“为全局计,政治不宜再缓和妥协。上海于
  暴动后,已曾铸此大错,再不前进,则彼进我退,我方亦将为所动摇,政权
  领导尽将归之右派,是不仅使左派灰心,整个革命必根本失败无疑。”周恩
  来强调,对“东南军事工作,必须有计划、有名义;有负责人、有密函,方
  能使左派军官相信中央政府”,以击退反动派的进攻。
  周恩来提出的这一建议,指出了当时武汉政府所应确立的主要进攻方向
  和打击目标,体现了擒贼擒王的军事谋略,是挽救时局的重要主张。但是,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的领导者却拒绝了这一建议。武汉政府决定继续
  北伐。后来又发生了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
  于失败。
  操刀必割执斧必伐——发动“八·一”南昌起义
  《六韬·文韬·守土第七》写道:“太公曰:。。日中必彗,操刀必割,
  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贼人将
  来。”时机是军事活动的命脉。抓住时机,果断决策,方能把握军事斗争的
  主动权;犹豫不决,当断不断,不仅会坐失良机,还会暴露意图,以至受制
  于人,功败垂成,而怀终天之恨。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是鲜血凝成的古训。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 年),李渊亲率甲士三万进攻长安。中途遇强兵阻
  击,时大雨如注,粮草匮乏,道路崎岖,无法继续前进。李渊一筹莫展,反
  复犹豫后,准备退兵。李世民劝阻道:现正值秋收,遍地为粮;敌方外和内
  争,有隙可取。我师兴义救民,应先入长安,号今天下。今遇小敌,尚未交
  战,匆匆撤兵,全军失望,退守亦难自保,还盼三思。李渊不听。李世民遂
  在帐外嚎陶痛哭。李渊召问何故,李世民答曰:“今举义兵,进则得民心必
  胜,退则失民心必散;我散于前,敌攻于后,全军覆没,岂能不悲乎?”李
  渊说:“然则依尔所言。”不久天晴,粮草又到,全军奋勇克敌,大获全胜,
  渡黄河面入关中,占领长安,奠定了唐朝的基础。
  周恩来在其军事生涯中,十分注重运用操刀必割的谋略,在一些重大的
  历史关头,审时度势,断然决策,表现了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雷厉风行的
  军事素养,因而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临时中央常委会于7 月中旬作出决定,在
  江西南昌组织部分党掌握和影响的北伐军实行武装起义。根据中央决定,组
  成了由周恩来为书记,有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参加的起义前敌委员会。
  周恩来赶赴南昌,迅即开始了准备工作。参加起义的部队有:贺龙率领的国
  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叶挺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二十师、朱德原领导
  的第三军官教育团等共计3 万余人。当时,驻守在南昌的敌人,共有6 个团
  又2 个营,兵力1 万余人。这是难得的起义有利时机。前委决定,起义于7
  月30 日晚发动。
  就在这关键时刻,中央代表张国焘于7 月29 日发来密电称:暴动宜慎重,
  并要求无论如何要等他到方能决定。30 日晨,张国焘赶到南昌,前委举行了
  紧急会议。张国焘提出,起义如果有成功的把握,可以举行,否则不可动;
  应该征得国民革命军第四方面军总司令张发奎的同意,否则不可动。准备工
  作亦已基本就绪,张国焘这一主张立即遭到周恩来等前委成员的反对。李立
  三说:“什么都讨论好了,哈哈!哪里现在还讨论。”其他委员也说:暴动
  断不能迁移,更不可停止,张发奎已受汪精卫的包围,决不会同意我们的计
  划。更重要的是我党应站在领导的地位,不能依赖张发奎。张国焘称,这是
  共产国际代表的意见,必须尊重。周恩来十分生气,把桌子一拍说:“国际
  代表及中央给我的任务是叫我来主持这个运动,现在给你的命令又如此,我
  不能负责了,我即刻回汉口去吧!”会后,有人主张把张国焘绑起来。周恩
  来制止说,张是党中央的代表,怎么能绑呢?
  前委正在就起义问题争论时,同民党反共活动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汪
  精卫、孙科、张发奎、朱培德等在江西庐山召开会议,议决:严令在南昌北
  伐军贺龙、叶挺部限期撤回九江;第二方面军实行清共。
  31 日晨,前委继续开会。张国焘又提出新的问题,他主张,如果发动起
  义只能作为“兵变”,不要发表宣言和政治纲领,以免引起注意。起义后偃
  旗息鼓,退回广东。周恩来反驳说,这是我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怎么是
  “兵变”?起义后,我们要与国民党左派共同组成革命委员会,不发宣言和
  纲领怎么行?张国焘说,修改宣言需要时间,起义只能再等一等。周恩来斩
  钉截铁地说:“宣言由我来改!”张国焘无奈,只得服从前委多数的决定。
  起义确定在次日凌晨4 点。
  当晚,各项准备就绪。忽然,有人报告,第20 军一名营副向敌人告密。
  当此千钧一发之际,周恩来断然决定,起义提前两小时发动。8 月11 日凌晨
  两点,枪声骤起,南昌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以精确的战术动作,控制要
  点,解决顽敌,经过4 个多小时激战,歼敌3000 余人,胜利占领了南昌城。
  前委以宋庆龄等名义发布了由周恩来改定的《中央委员宣言》,指出:“武
  汉——南京所谓党部政府,皆已成为新军阀之工具,曲解三民主义,毁弃三
  大政策,为总理之罪人,国民革命之罪人”。号召一切革命者团结一致,“继
  续为反帝国主义与实行解决土地问题而奋斗”。
  南昌起义是中国现代军事史上的伟大事件。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
  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鲜明的武装斗争的旗帜,开始了中国
  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周恩来出色地领导了这次起义,其军事
  思想与业绩,在中国军事理论宝库中闪耀着夺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