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4 节
作者:
摄氏0度 更新:2021-02-17 05:39 字数:4750
烦恼就由此而来,前天他收到了儿子的一封信,信中告诉他,太子对隋朝一些内政很感兴趣,王绪明白这封信的意思,就是要他提供一些隋朝的机密,虽然信中没有明说,但王绪心中却如明镜一般。
这是他的苦恼,作为紫微阁相国,他当然掌握很多机密,如果选择一点告诉唐朝,倒也不会被发现,只是他担心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最后他被唐朝控制住,成为隋朝最大的内奸,现在儿子在东宫为供奉,他就已经有点被控制的感觉了。
王绪背着手在书房里来回踱步,他在考虑该怎么办?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三子王淇的声音,“父亲,柳伯父来了,说有重要事情要见父亲。”
王绪立刻将思绪收回,点点头,“请他进来!”
很快,柳玄茂快步走进书房,虽然他是拜王通为师,但从辈分来说,他却王氏兄弟同辈,所以王绪也从未把他当晚辈看待,一进屋,柳玄茂便冷冷道:“看你们做的好事!”
王绪一愣,“贤弟,此话从何说起?”
“哼!你还装糊涂,你以为大家都是傻子吗?”
柳玄茂知道王绪长子王凌为东宫文学供奉之事,他认为刺杀楚王妃案是唐朝所为,而王家则提供了便利,刺客能从容部署,还有一人能逃脱,若没有内应,很难让人相信,而王肃身为京兆伊,嫌疑就很大了。
王绪更是一头雾水,有些不悦问:“你到底在说什么?”
“楚王妃刺杀案,你敢说自己无辜?”柳玄茂连声冷笑。
王绪吃了一惊,怎么自己和楚王妃刺杀有关系,他忽然有一种莫名的恐慌,他知道柳玄茂不是信口胡说之事,必然是得到了什么消息,他连忙将门关上。
“贤弟坐下,我们慢慢说。”
柳玄茂坐了下来,注视着王绪每一个表情的变化,见他眼中并没有被揭破的慌张,而是一种惊讶,他心中有些疑惑起来,难道没有这回事?可是以苏威的身份,他怎么能胡说。
“你就告诉我一句话,楚王妃刺杀到底和王家有没有关系?”
王绪摇了摇头,“绝对和我没有半点关系。”
他心中更加惊疑了,连忙问:“你到底听谁说的,刺杀楚王妃竟然是王家所为?”
柳玄茂眉头紧皱,“昨晚在七宝斋酒肆,苏相国和几名大臣喝酒聊天时透露出来,这次安晋寺刺杀王妃和世子之案可能和王家有关。”
“什么!”
王绪霍地站起身,怒道:“他是堂堂的尚书右仆射,怎么能血口喷人,胡说八道!”
“我也是觉得他作为位高权重的相国,不可能胡说,而且负责调查此案的治书侍御史韩寿重是他的人,他说出这话,必然是有所依凭。”
柳玄茂还是有点怀疑地望着王绪,提醒他道:“这件事,明达兄和少玄交流过吗?”
少玄指的是王绪的三弟王肃,官拜京兆尹,王绪心中也有点忐忑起来,不会是自己的三弟背着自己做了什么事吧!刺杀王妃和世子,这可是灭门大罪啊!
王绪立刻吩咐站在门外的儿子道:“淇儿,去把你三叔请来!”
房间里安静下来,两人都没有说话,各自想着心事,柳玄茂虽然因为父亲之死而对杨广耿耿于怀,但他母亲毕竟是兰陵公主,他更偏向于隋朝,对王绪让长子投靠唐朝的做法,他心中并不赞成。
作为世家大族,族人同时在两朝任职,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而王绪的问题是,已经在隋朝为相的情况下,又偷偷安排嫡长子投靠东宫李建成,动机就明显不纯了。
只是碍于情面,柳玄茂在王凌投靠东宫这件事情上没有和王家翻脸,但王家的一些做法令他越来越不满,越来越担心自己的仕途。
片刻,门开了,王绪的三弟王肃快步走了进来,王肃官任京兆尹,也是位居重臣。
“大哥找我有什么事吗?”
王绪给儿子王淇使了一个眼色,让他关上门,这才对兄弟道:“你先坐下吧!坐下再说。”
王肃和柳玄茂打一个招呼,便坐了下来,他见兄长和柳玄茂都神情凝重,心中不由有些疑惑起来。
“发生了什么事吗?”
王绪叹了口气,对他肃然道:“你给我说老实话,楚王妃刺杀案和你有没有关系?”
王肃一下子愣住了,他注视着兄长,半晌缓缓道:“兄长认为是我干的吗?”
“我只问你是还是不是?”王绪有点控制不住情绪,提高了语气。
王肃顿时恼怒起来,恨声道:“当然不是!这件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他目光又转向柳玄茂,兄长怀疑自己,必然和柳玄茂有关,“柳使君,是谁说这件事和我有关系?”
王绪感受到了兄弟语气中的恼火,他心中一下松了,这件事和兄弟也没有关系,这时他心里对苏威愈加不满,也站起身道:“这件事我要和苏威说清楚,他不能这样信口开河,陷王家于不义,我估计太原城中已传得沸沸扬扬。”
柳玄茂叹了口气,“明达兄请稍安勿躁,苏威是相国元老,是大隋的开国老臣,在官场中早已是老奸巨猾,这么重大的事情他怎么会信口胡说,他这样说,必有缘故,明达兄还是想一想,他这样说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王绪又慢慢坐下来,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
就在柳玄茂拜访王绪的同时,相国苏威的府邸也来了一名重量级的客人,治书侍御史韩寿重,目前隋朝的御史台大夫是由杜如晦兼任,随着隋朝御史台制度的改革深入,御史大夫渐渐变成虚职,而实权开始掌握在两名治书侍御史的手上。
韩寿重是其中之一,负责京城百官监察,而另一名治书侍御史由内史舍人张亮出任,负责监察地方各郡。
韩寿重是京兆人,和苏威同乡,从小家境贫寒,他年约三十五六岁,原是汉中郡司马,为官清廉正直,朝廷百官对他还算满意,不过他因为得到苏威的极力推荐,所以他身上自然而然地打上了苏党的烙印。
从古自今的任何一个朝廷,派系斗争和权力斗争一直是官场主线,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利益的分配,作为上位者,也需要这种斗争存在,作为控制朝臣的手段。
当然,任何一种权力斗争都必须要有限度,一旦失控,就会陷入朋党之乱,而使朝廷出现危机,历史上,唐末和明末都出现了这样的危机。
杨元庆也默认朝廷的派系出现,事实上他也阻拦不了,只要有文人的地方就有斗争,不随他的意志而改变。
目前朝廷的派系比较清晰,主要以各大名门世家为基础,如裴党、王党、苏党、河北系和丰州系。
而苏党是比较弱的一派,这主要是由于苏威没有强大的世家背景,但凭借他的资历和威望,他也成功地将一批朝臣聚集在他身边,如治书侍御史韩寿重、内史侍郎高德宏、国子监祭酒徐文远等等。
今晚韩寿重的拜访,对于苏威来说,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卷十七 田陌耕忙战未销 第四章 水势渐深(下)
书房里,苏威正和韩寿重侃侃而谈,苏威很看重韩寿重,不仅因为他们是同乡,韩寿重家境贫寒,无力读书,但他聪颖好学,考上了苏氏的家学,得到苏家的资助,才使他一步步走上仕途。
而且韩寿重为官清廉自律,不畏关陇权贵,大业五年,他在蓝田县为县尉时,责打触犯律法的权臣元寿之子,深得杨广赞许,将他升为汉中郡司马。
清廉自律、不畏权贵虽然容易得罪人,但在一个初建的王朝,这绝对是一块官场上的金字招牌,苏威深谙这个道理,便将他推荐给杨元庆,果然被杨元庆看中,任命韩寿重为权力极大的治书侍御史。
韩寿重虽然清廉自律,但他并不是官场白痴,他也需要寻找自己的后台,他的后台自然便是苏威。
“上次楚王和我谈过,准备逐步改革朝廷官制,御史大夫准备从四品升为三品,作为功臣的一种安抚性职务,没有实权,治书侍御史将改名为御史中丞,掌握御史台实权,升为正四品官,御史台会越来越重要,寿重,你的前途无量啊!”
苏威眯缝的眼睛闪烁着精光,他虽然是在泄露一点消息给韩寿重,但同时也是在暗示他,需要站好队。
韩寿重明白他的意思,连忙欠身道:“没有阁老的垂爱,就不会有卑职的今天,阁老之恩,卑职会铭记于心。”
苏威满意地笑了起来,苍老的脸上皱纹舒展,他又缓缓道:“今天我把你找来,实际上是有一些事情想和你谈一谈,让你明白楚王的意图,然后你才能顺着他的意图一步步走下去,才不会出偏差。”
韩寿重默默点头,虽然苏威对他有大恩,但苏威的一些做法他也不是很赞同,苏威没有骨气,一味揣摩上意,私心太重,成为不了真正的名相,所以韩寿重对苏威,更多是一种尊重,而不是顺从。
不过他也不得不承认,苏威眼光老辣,看得透政局,这在官场上又极为重要,他沉默不语,静听着苏威给他的启示。
“你应该看得明白,现在楚王基本上都是在笼络各大名门世家,紫微阁五相,除了我之外,其他都是名门士族,包括其他重要的官职,绝大部分都是被各大名门士族所占据,但这并不说明楚王就想建立一个这样的王朝,恰恰相反,他并不想,现在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这个我能理解。”
韩寿重沉声道:“现在隋朝必须得到山东士族的支持,才能和获得关陇贵族支持的唐朝抗衡。”
“但问题是,现在朝廷中裴、王两家的势力太大,已经凌驾其他士族之上,如果这个问题不处理好,很可能会遭致其他士族的不满和敌视,反而会使隋朝失去士族支持,所以削弱裴、王两家的大权已迫在眉睫。”
苏威停顿了一下,见韩寿重眼中露出恍然之色,便知道他听懂自己的意思了,不由得意地捋须一笑,又继续说:“从前是因为朝廷的根基是河东一地,不得不倚重裴、王两家,所以楚王一直隐忍,但现在他已经拿下河北,随着河北各大世家的加入,那么朝廷势力就要重新进行调整平衡,将两家独大变成群雄并立,这其实也是在变相削弱世家的势力。”
“我明白阁老的意思了,楚王从河北回来后,下一步必然是打压裴、王两家,是这样吗?”
苏威笑眯眯点了点头,“正是如此,这个时候,你作为治书侍御史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韩寿重沉默片刻,他已经完全明白苏威的意思了,苏威找他来,就是要自己成为他的先锋,打压裴、王两家,半晌,他沉声道:“可是也不能无中生有,信口雌黄吧!作为御史,最重要是以事实为依据。”
苏威觉得韩寿重哪里都好,唯一不足就是不会变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证据,官场之上哪有这么多道理可讲,只要是权力斗争的需要,就算没有证据也要变出证据来。
苏威研究时局当然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的苏党势力太弱,他要在杨元庆打压裴家和王家的过程中获利,使他的苏党渐渐壮大。
这个时候,他需要配合杨元庆的的行动,以得到杨元庆的重用,正是因为这样,他才格外地重视韩寿重。
但韩寿重的固执又让他有点无可奈何,只得暗叹一口气道:“我当然不会让你做有违道义之事,这次楚王妃被刺杀事件,难道真和王家无关吗?”
韩寿重摇摇头,“我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此事和王家有关。”
苏威脸一沉,心中有些不悦,声音也提高了,“怎么会没有关系,王肃身为京兆尹,难道不该为这件事负责吗?总不能不了了之,谁也没有责任,等楚王回来,我们怎么向他交代?!”
苏威目光严厉地注视着韩寿重,语气里充满了不满和威胁,韩寿重感受到了苏威施加给自己的巨大压力,他沉思良久,终于点了点头,“这次刺杀案,京兆尹确实有责任。”
……
次日一早,韩寿重向紫微阁正式提出了弹劾案,弹劾京兆尹王肃在安晋寺王妃被刺一案中负有责任。
尽管王绪再三分辨京兆尹没有能力制止此类事件发生,而且当时负责保卫王妃和世子安全之人,是军队,并非京兆尹和县衙。
但紫微阁还是以三票赞成,一票反对,一票弃权的多数票,认定京兆尹负有责任。
王妃管家已经提前两天通知过县衙,王妃将去安晋寺做法事,而官府没有派人去安晋寺检查,这本身就是官府的失职,不能用失职作为免责的理由。
紫微阁随即提出了罢免京兆尹王肃的建议,等杨元庆批准后生效。
中午时分,一辆马车在十几名随从的护卫下驶出了晋阳宫,向太原城驶去。
马车里,裴矩默默地注视着大街上的几个孩童追逐奔跑,孩童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