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4 节
作者:摄氏0度      更新:2021-02-17 05:36      字数:4744
  “房间里,杨元庆背着手站在窗前,凝视着窗外一株茂盛的柳树,他还在想着上午遇到萧铣之事,很显然,他们是想来敦煌发展南华会的势力,敦煌近万户南方汉人给他们提供了机会,这里的人大部分对隋朝不满,思念故乡,萧铣在这里会有很大的收获。
  自己该不该阻拦萧铣在敦煌郡的扩张,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如果他要阻止萧铣,那他就不会放过翟让了。
  这段时间杨元庆心里颇为烦恼,或许是他成婚的缘故,他开始渴望能稳定下来,就像萧铣一样,得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而不是像流浪者一样,四处漂浮不定,一会儿契丹、一会儿汾阳宫、一会儿又是京城,现在又跑来西域,这种动荡的生活何时是个尽头?
  他什么时候能再回丰州?他的根在丰州,现在丰州已经开始大规模移民开垦,而他却无缘参与,使他心中充满了遗憾,尤其当今天他看见萧铣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奔忙时,他心便难以平静。
  “杨将军!”
  副将王威匆匆走进房间,他是屈突通出兵两千而提出的附加条件,由副总管王威担任副将,率领张掖两千人,这个王威虽然名声不显,但他确实经验很丰富,尤其善于和羌人打交道,而且军务熟练,扎营、行军都很在行,是杨元庆很得力的助手。
  一路西进,他们配合很默契,王威并没有因为自身资格老而摆架子,对杨元庆十分尊敬,一直进了敦煌郡的地界,王威才告诉了杨元庆实话,他是杨元庆祖父杨素的老部下,平南之战他便是杨素帅帐中的录事参军。
  屈突通派王威来,本意是不想杨元庆夺走他的张掖之军,却阴差阳错,反而给了杨元庆一个得力干将。
  也正是这个原因,杨元庆对王威的戒心也慢慢消除,对他也信任有加,这次招募军队,杨元庆便交给王威,由他全权负责。
  “怎么,募兵不顺利吗?”杨元庆微微笑问道。
  王威叹息一声,“敦煌的汉人很抵触,都不想为大隋卖命,只有几十来应募,而且体质都不行,倒是不少羌人还可以,我就想问问将军,我们能否招募一支羌人之军?”
  杨元庆摇了摇头,“羌人之军能招多少?而且羌人不可靠,会留下隐患,尽量少用羌人。”
  他背着手走了几步,道:“虽然圣上给我的军队额度是一万人,但我仔细又考虑了一下,我只需要五千人便够了,现在我们还差一千人,这一千人我打算用敦煌的留守之军,但这样一来,敦煌就无兵驻守了,所以我需要招募两千人,就把这两千人留在敦煌郡,作为敦煌守兵,所以最好是招募本地汉人,招募羌人会出问题。”
  王威苦笑一声,“可问题是汉人不肯来应募,我们又不能强迫。”
  杨元庆微微一笑,“我来和他们谈一谈吧!”
  ……
  被文帝杨坚贬黜到敦煌郡的汉人几乎都是南朝的贵族和士族,他们大多是原来南朝的豪门,家业庞大,就算被贬到了敦煌,也并没有因此落魄,他们依然带着大量家业西迁,在进入敦煌后,他们迅速形成了几大势力,荆州萧氏、余杭陆氏、吴兴沈氏和金陵陈氏和谢氏,其中以荆州萧氏、陵陈氏和谢氏,三家为最大。
  萧氏是西梁朝皇族一支,因支持陈朝和大隋对抗被被贬黜到敦煌,被贬黜时家族老小三百余人,一晃二十年过去,敦煌的萧氏已经发展到上千人,成为敦煌郡第一大世家。
  萧家大宅位于在敦煌城北面,占地六十余亩,住着萧氏族人近千人,这个家族在敦煌拥有良田数百顷,在张掖拥有三座私人马场,同时拥有大大小小的店铺一百余家。
  但掌控着这个大家族最高决策者确实一个女人,名叫萧茵茵,今年三十余岁,她是这个家族的嫡长女,十五岁时跟随父亲来到敦煌,为了家族的生存,她毫不犹豫嫁给了当时的敦煌总管马重兵,一个羌人为妾,正是得到马重兵照顾,萧家迅速能扎下根,很快便成为第一大家族,在十年前马重兵去世后,姿容美貌的萧茵茵被敦煌刺史赵浩看中,成为他的小妾,三年前再次成为寡妇。
  正是她的二十年两嫁,以牺牲自己一生幸福换来了萧家在敦煌的庞大势力,两年前她父亲去世,整个家族便一致推举萧茵茵为新家主,作为对她的感恩。
  萧茵茵精明无比且态度强硬,两次为妾的经历使她对敦煌的官员充满了反感和不信任,当年那个刺史赵浩白天道貌岸然来吊孝,晚上便派人把她强行接去刺史府,因此对于太守裴文晋的态度,她也是冷冷淡淡。
  “萧家有文人,有商人,有女人和老人,惟独就没有武人,你让我们子弟从军,就不怕误了军国大事吗?”
  萧茵茵这句话既是对太守裴文晋说,也是对坐在旁边的杨元庆说,她多看了几眼杨元庆,这个人的名字她听说过。
  杨元庆从这旧依然美艳不减的女人口中,感觉到了她对裴文晋的敌意,杨元庆便对裴文晋笑道:“多谢裴太守带我来这里,我想单独和萧夫人谈一谈。”
  卷九 青海长云暗雪山 第四章 威逼利诱
  裴文晋有些尴尬,尽管萧茵茵有些无礼,但他却无可奈何,二十年来,这些大家族已经成为地方豪强,他的前任就是触犯到了谢家的利益,几大家族便一起联合闹事,向朝廷联名弹劾,前任最终被罢免,而且这些世家控制着敦煌八成的土地,敦煌军队一半的粮食都是由他们供应,裴文晋本身是一个书生,惹不起他们,他只得笑了笑起身告辞了。
  房间里就只剩下杨元庆和萧茵茵两人,杨元庆微微笑道:“夫人,民不与官斗,你对裴太守这般无礼,就不怕惹恼了他吗?”
  萧茵茵看了他一眼,依然冷冷淡淡道:“我萧家奉公守法,纳税交粮,这就够了,为什么要讨好官府?”
  “夫人所说的官府,是否包括我?”杨元庆笑了笑道。
  萧茵茵沉默片刻,便道:“杨将军,我无意惹恼你,但我刚才说过了,萧家对军队募兵一事爱莫能助。”
  “我不是仅仅指你萧家,我是希望萧家出面,联合几大家族一起,动员敦煌的汉人报名从军,而不是暗中制肘。”
  “暗中制肘!”
  萧茵茵一双杏眼里射出锐利的光芒,注视着杨元庆,“杨将军的意思是说,我们在阻挠军队募兵,是这样吗?”
  杨元庆点了点头,“如果没有几大世家的暗中阻拦,怎么可能无一汉人来从军,这不可能,我只能理解为你们在暗中做手脚。”
  萧茵茵霍地站起身,“杨将军,说话可要讲证据的,你有什么证据说我们在破坏?”
  杨元庆饶有兴致地看着她发怒,摇摇头笑道,“没有证据,只是我感觉,莫须有。”
  萧茵茵脸胀得通红,“你请走吧!萧家不欢迎你这样的客人。”
  杨元庆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冷冷道:“夫人,我要提醒你,我不是来做客的,我是来谈正事,我现在是给你面子,既然你不要这个面子,那好吧!等会儿,你自己来找我谈。”
  杨元庆站起身,头也不回地走了,萧茵茵愣住了,她感觉到了一丝不妙,她连忙追上去,“杨将军,请留步!”
  杨元庆停住了脚步,回头冷冷地看着她,萧茵茵叹了口气,上前盈盈施礼道:“我为刚才的无礼向杨将军道歉,请杨将军大人大量,我们再谈,请吧!”
  她请杨元庆再回去,杨元庆见她识趣,便转身跟她重新回到房间,萧茵茵跪下,亲自替杨元庆的坐席铺好,她是一个能忍辱负重的女人,她知道惹不起杨元庆这种强势军头。
  杨元庆坐了下来,笑道:“夫人果然有家主风范,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萧茵茵听出他是在讥讽自己对裴文晋无礼之事,她掩口嫣然一笑,用女人独有的魅力来化解他们之间的尴尬,“如果我不追回杨将军,不知杨将军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萧家?”
  “对付你们这种有钱无势的萧家还不容易吗?比如说你们勾结吐谷浑,那可是要抄家灭族。”
  “可是你没有证据?”
  杨元庆望着她笑了起来,“萧夫人,我原以为你是聪明人,但你还是让我失望了,要证据还不容易吗?其实对付你这种家族,我不需要任何证据,我就说你勾结吐谷浑,直接把你抄家灭门,谁敢替你说话?”
  萧茵茵脸上的魅笑已经没有了,黯然低下了头,在强势面前,她一个小小的地方豪强真的是不堪一击。
  半晌,她叹了口气道:“我们确实没有刻意阻拦将军募兵,时间上也来不及,但我们这里有一个约定成俗,是我们刚来敦煌就有的约定,二十年前我们刚来敦煌郡时,我们便发过誓言,绝不为大隋朝廷效命,时间过去了二十年,虽然敦煌郡其他地方的汉人已经破了这个誓言,他们很多子弟加入了军队,但敦煌城的数万南朝人却没有破这个誓言,敦煌驻军中,没有一个我们的子弟,这就是将军募不到士兵的原因。”
  “原来如此,里面果然有原因。”
  杨元庆沉吟一下道:“我希望这一次能打破这个惯例,其实这也是为你们自己好,敦煌的三千军队我要全部带走,这样敦煌郡将无兵驻守,这时候你们就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吐谷浑人、羌人、铁勒人、突厥人,谁都可以把你们血洗一空,我募兵是要留下来保卫敦煌城,保护你们这些南朝汉人,你们自己考虑吧!如果敦煌的汉人还是不肯从军,那我只好去招募羌人来保护你们,这其中的利弊相信你比我清楚。”
  说完,杨元庆便站起身告辞,“你们商量一下,我给你们一天的时间,到明天晚上,如果你们还是坚持誓言,我就去羌人中招募敦煌守军。”
  “我知道,我会立刻和其他几大世家商议。”
  杨元庆走到门口,他又想起一事,回头对萧茵茵似笑非笑道:“我今天上午看到了罗县萧县令,他应该是你亲戚吧!他怎么会出现在敦煌,真是很奇怪啊!”
  杨元庆转身便走了,萧茵茵愣了半晌,杨元庆的古怪笑容令她心中生出一丝寒意,难道杨元庆知道了萧铣的秘密?
  其实萧茵茵并不想参加什么南华会,她对这种争夺天下不感兴趣,大隋如此强大,一个小小的南华会怎么可能翻天,自己这个族弟无疑是痴人说梦,她只是看在同是萧氏的份上给他们一点支持。
  杨元庆这番话无疑是一种警告,使她不敢再想下去,萧茵茵此时更担心募兵之事,她有点坐不下去了,杨元庆一走,她便立刻发出请柬,请其他几大家族来萧府开会,杨元庆的话句句打在她心中。
  ‘这样敦煌郡将无兵驻守,这时候你们就成了一群待宰的羔羊,吐谷浑人、羌人、铁勒人、突厥人,谁都可以把你们血洗一空。’
  ……
  ‘如果敦煌的汉人还是不肯从军,那我只好去招募羌人来保护你们!’
  萧茵茵简直不敢想象,如果招募羌人来保护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无疑是请狼来牧羊,这怎么可以?
  ……
  几大世家在敦煌城内所拥有的强大影响力确实令人惊叹,一个时辰后,设在敦煌城的三处募兵点都开始发生了变化,原本是冷冷清清的招募点,很快便有络绎不绝的年轻汉人前来应募从军了,每个募兵点前开始排起了长队。
  尽管敦煌城学风浓厚,但并不是家家户户的子弟都学文,还是有不少练武之人,而且很多读书人同样是身强力壮,可以说文武双全。
  每个应募点前都挤满了前来应募从军的年轻人,但并不是谁都可以当兵,善骑射者优先,若实在不会骑射,但只能要举起六十斤石锁三次,也算通过。
  在三处应募点的背后都有一个小小的校场,凡是报名会骑射之人都会来这里考较一番,校场上尘土飞扬,数十名年轻子弟在骑马飞奔,引弓射箭,四周围满了看热闹的人,不时鼓掌叫好。
  杨元庆坐在校场边一根大木头上,注视着校场内考试,但他显然有些心不在焉,似乎并没有注意骑手们的表现。
  这时,杨大郎匆匆走上前,“公子!”
  杨元庆精神一振,立刻问道:“有没有?”
  “有!有二十余人。”
  杨大郎将一份名单递给了杨元庆,“这就是敦煌几大家族的子弟,基本上都能文能武。”
  杨元庆接过来仔细看了一遍,都是萧、谢、陆、沈、陈五大家族的子弟,大概有二十五人。
  “问过他们了吗?愿不愿意做文职军官?”
  “募兵时特地问过他们,他们大部分都愿意,只有三人不愿做文职。”
  杨元庆把名单又还给他,叮嘱道:“最好把这些人中的学识排一排顺序,这个可以去找裴太守帮忙。”
  “我明白了,这就去找裴太守。”
  杨大郎转身便去了,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