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作者:
换裁判 更新:2021-02-21 17:44 字数:4896
N颐腔队ㄍ寰筒斡胄私ù舐礁劭凇⒒ ⑻罚⒆试础⒎⒄雇庀蛐途煤透呖萍疾芬约敖ㄉ柩睾>锰厍确矫娼薪哟バ蹋M桨赌茉诰谩⑽幕矫婵际敌泻献鳎⒃妇痛宋侍庥胩ㄍ宸矫嬖诖舐健⑻ㄍ寤蚱渌胤皆缛战行獭! ?br />
报载,陈立夫等人的提案已交国民党中常委审核,海内外广大同胞正在密切注视之中。如果陈立夫先生等人的积极主张得以付诸实施,必将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产生积极影响。之后,陈立夫还多次发表意见,表明自己对海峡两岸的统一问题的态度,真诚希望国共两党抛弃前嫌,进行第三次合作,实行两岸有效的接触,尽快实现祖国的统一。1994年,陈立夫把他自己写的字赠送给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字是:“求统一不谈小节,为和平先天至诚。
”深切表达了他的期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在台湾,要求祖国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台独的势头也逐渐抬头。李登辉上台之初,对台独势力的支持还半遮半掩,可在1989年初秋,李登辉竟然不顾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极力推行他的所谓“弹性外交”、“双重承认”的措施,公开奉行“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分裂政策,助长了“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为两岸局势的缓和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设置障碍。
陈立夫对李登辉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蒋经国生前,每有重大人事变动都要征求“立夫兄”的意见,如蒋经国先后提名谢东闵、李登辉为“副总统”,都事先征求过陈立夫的意见,陈立夫也是极力赞同的,在回忆录《成败之鉴》中,他说:“我看经国弟用人考虑之周详,至为心折。”但李登辉在权力巩固后,便开始露出了其“得志便猖狂”的中山狼面目,排挤蒋家势力,使宋美龄节节败退,蒋纬国被排挤出领导核心,蒋孝武被迫放弃中央委员竞选。其后,又打着贯彻蒋经国革新路线的旗号,不断清除反对派,安插亲信死党,并在内外政策上进行大幅度的修订,调整。李登辉的所作所为,立即激化了国民党内部的矛盾。从1988年到1993年,李登辉改组“行政院”,将亲蒋的重臣一一赶下台。李登辉的最终目标是把国民党彻底搞垮,因此,他最后把打击矛头指向国民党内实力派人士。1993年8月,李登辉在国民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期间,对非主流派全力压制,逼迫非主流派中生代骨干组织“新国民党连线”,这是国民党退踞台湾后的第一次分裂。1996年3月,在台湾的选举中,李登辉出尔反尔,不择手段,逼得林洋港、郝柏村、陈履安等人“违纪”参选,李登辉趁机把这3人开除出党,又引起党内和支持群体的分裂。1996年12月,李登辉又以“精省”为名,逼“外省籍”的最后一位实力派人物、台湾省省长宋楚瑜辞职下台。这样,外省籍的国民党元老、重臣及实力派人物全部被李登辉排挤而去。
李登辉在人事上削弱国民党的实力基础后,又全力宣扬“台独”理念,全面动摇国民党的政治理念。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两代统治台湾时,虽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陆充满敌意,念念不忘“反共复国”,但他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为此蒋氏父子曾经数次抵制美国政府分离台湾与大陆的阴谋。李登辉是一个极端狂热的台独分子,他为了使他的“台独”合法化,费尽了心机,为了否定“一个中国”的原则,李登辉多次试探地提出了多种经过伪装的口号。1992年初至1993年11月间,先后提出“分裂分治”、“中华民国主权及于全中国,但治权及于台澎金马”、两岸为“对等的政治实体”、“中华民国在台湾”、“以一个中国为指向的阶段性两个中国”等口号,有意模糊“一个中国”的定义。1994年7月发表《两岸关系说明书》,1997年2月发表“一个分治的中国”说帖,公开否定“一个中国”原则。
为了压制陈立夫的统一主张,李登辉不顾多方阻挠,竟然撤去了陈立夫“总统府资政”的头衔。1999年4月,《财讯》杂志社采访陈立夫,当记者问到这件事时,陈立夫不满地说:“曾经有人帮我问过李‘总统’,为什么不让陈立夫做资政了?他说,因为我常常在美国。其实我没有,我去美国不超过3个月,每次都请假,回来也会销假。”陈立夫认为,李登辉找借口撤了他“总统府资政”的真正原因,是他想搞台独。2000年春天,国民党在台湾竞选“总统”时失利下台,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已经有百岁高龄的陈立夫一度再去美国。不过,陈立夫对海峡两岸的统一还是满怀信心的,他认为现在是中国要发展的最好时刻,美、苏两强都有困难,只要两岸把真话讲出来,统一还是很容易的。他相信,不需要多少年的时间,中国会在各个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第三部分:坦言谈统一打击台独势力的方案
对于李登辉的种种行径,陈立夫一如既往地通过各种途径表达自己坚决反对“台独”、极力推行“用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主张。陈立夫说:“蒋介石先生一生反共,但也没有提出台湾要独立,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台湾应该始终在中国的版图上。”
在台湾独立问题上,陈立夫曾和梁肃戎共同提出国共两党联手打击台独势力的方案。
2000年6月18日,《参考消息》刊登了一篇关于陈立夫坚决反对台独的文章。
[中央社台北6月16日电]中国国民党今天召开第十五届中央评议委员第
四次会议,中评委会议主席团主席梁肃戎、陈立夫等人向大会提案“国共第三次合作,共议和平统一”,主张藉由国共第三次合作,联合起来共同打击台独,防止分离主义分子的阴谋得逞。为了积极落实两岸政党交流,开创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历史新契机,此案共同提案人之一的梁肃戎对提案内容作出三点具体建议:第一:由连战率团亲访大陆,与中共总书记江泽民进行高峰会议,发表声明,共同反对台独,朝向统一的道路前进。第二,加强国共两党间的合作,组成国家统一委员会,在两岸互设办事处,进行政治、经贸、文化、体育等各项交流活动。第三,在最短期间内积极推动三通,增进两岸人民感情,减少敌意,为两岸和平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梁肃戎表示,他深知提出此案会引起社会舆论重视或有不同看法,甚至有人会质疑他在出卖台湾,然则基于国家民族根本利益,基于2300万台湾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思之再三,必须突破危局,“虽千万人吾往矣”!
单靠国民党一己之力,事实证明难有功效,唯有与对岸真诚合作,国共两党联合起来反击台独,共议和平统一,这样台湾海峡才会有保障,国家民族也才可以免于分裂的命运。
这项国共第三次合作提案的另一位连署者陈立夫表示,他已满百岁,忧国共内战再起,忧台湾问题不能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国的统一终须诉诸武力,那就是两岸中国人的大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大不幸。所以国民党必须挺身而出,与大陆当局商谈,和平解决两岸一切问题。
2。不遗余力地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自从蒋介石父子在台湾政坛消失之后,陈立夫的活动空间也开始逐渐缩小,但是他始终认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是历史的潮流。
20世纪80年代,陈立夫首先提出“三通未通,文化先通”,并且在他的领导下,台湾中医界率先迈出了与大陆进行文化交流的第一步。1988年8月,陈立夫担任主席的台湾中西医结合研究推行委员会认为:“大陆对中西医药的研究和发展异常重视,为了解其情况,拟组团前往考察,以资借鉴。”1989年3月,台北中医师公会第一个组成考察团,前往大陆考察。行前,陈立夫亲自拟定考察提纲,并在提纲中对大陆的中医药事业作出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中国医药之弘扬全赖大陆。”由于陈立夫的鲜明态度,台湾第一个由58人组成的中医考察团到达大陆,从而拉开了海峡两岸文化实际交流的序幕。
随后,在陈立夫的倡导下,1989年秋天,台湾孔学界派出代表团参加了大陆在北京举行的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讨论会。陈立夫还专门委托代表团将他的一篇论文送交给大会,他的这篇论文是《儒家教育思想与台湾经济发展之关系》。文化先通的大门打开之后,很快带来良好的效应,两岸交流的规模从此扩大了。
为了加强与大陆联系,促进海峡两岸人民相互了解,推动两岸文化交流,陈立夫和大陆许多文人、学者书信来往频繁。
陈立夫离开家乡几十年,又在美国居住过20年,但是他未改的乡音,令他总是想起远方秀丽的浙江老家。到了晚年,陈立夫说话时依旧带着浓重的湖州口音。一些与陈立夫一起来台湾的湖州老友先后死去,陈立夫在台湾很难听到亲切的乡音,他思乡的情绪越老越强烈,对家乡也更加关心。
1990年5月,陈立夫的老家湖州市铁佛寺举办海峡两岸书画展,陈立夫得到家乡的这个消息之后,十分高兴。为了表示对家乡的热爱,他们夫妇二人向湖州有关方面寄过来他们的绘画和书法。陈立夫写的字是:“大勇生于大智,求智原为求仁;不惑不忧不惧,全凭无间精诚。”孙禄卿画了一幅意味深长的山水画,上面还有陈立夫的题词:“高山藏古寺,飞瀑发雷声。”以此表达他们对故乡的真挚情感。
为了加强对中医学的探讨和研究,1991年,大陆在深圳举行中国第三届唯象中医研究会年会,陈立夫得到这个信息之后,便想参加这次会议,并借此机会到大陆看看,但是没有如愿。不过,在大会召开之际,陈立夫从台湾为年会发来电报,表示祝贺,电报的内容是:唯象中医学研究会邹伟俊先生暨全体会员公鉴:中医学源于易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生于天地之间,象与形在变,人亦受其影响而变,变而失去中和则病,使之恢复中和曰医。
故中医之病名,都与天象气象有关,如风湿、温症、伤寒等,西医则不然。诸公如能在唯象方面,整理使之成一完整之体系,与西医之唯形方面之体系,相互辉映,合之则医学之全体大用明矣。
谨此祝大会成功,与会诸公身体健康。
陈立夫
陈立夫的贺电,清楚地表明陈立夫对祖国中医药学事业的关系和希望。
1991年,大陆开展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的活动,陈立夫得到这个消息后,思绪万千,专门亲自为此书写一副条幅,并在条幅上书写了孙中山的一段话:事有顺乎天理,应乎人情,合乎世界之潮流,适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决志以行之者,未有不成者也。
第三部分:坦言谈统一实行第三次合作
陈立夫认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顺乎天理,应乎人情,合乎世界之潮流,适乎人群之需要,所以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响应,取得成功。现阶段,祖国的统一大业,也是顺乎天理,应乎人情,合乎世界之潮流,适乎人群之需要的,因此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国共两党应该顺应人心,实行第三次合作,以便完成海峡两岸的统一。
1991年4月16日,中华中医学会在河南省南阳市举办张仲景学术国际研讨会。陈立夫向研讨会寄去了他自己撰写的论文,并附带一封信,内称:“大陆中西医携手并进,若干年后,世界新医学必然产生,集传统与现代之所长,共为人类造福,功德无量。”陈立夫还向湖北洪湖市“天下名人收藏馆”寄来他自己的手稿,向南京中医学院赠字等。
陈立夫不仅与大陆的名人来往密切,也和普通人相交甚深,甚至和十来岁的少年结成了忘年交。福州市英华英语学校14岁的陈立同学就和陈立夫来往密切,一时在海峡两岸传为美谈。1988年9月,陈立看过《人民日报》之后,她开始知道台湾有一个叫陈立夫的人,因为她的名字“陈立”比“陈立夫”这个名字少一个字,这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1年春节前,台湾学者陈大络到大陆来看望陈立的父亲,陈立出于好奇,便请陈大络把自己的书画带到台湾送给陈立夫。陈立拿出一幅画有猫头鹰的图画,并在上面题了“独具慧眼”四个字,她还画了一幅《水仙花》,请陈立夫给她题字。
陈大络把陈立的书画转交给陈立夫之后,陈立夫的兴致很高,他欣然在《水仙花》上题款:“水有仙,火有神,人非水火不生活,神仙扶持可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