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5 节
作者:
闪啊闪 更新:2021-02-21 17:42 字数:4073
灵是承受不了这样的折磨的。它的粗暴在于:要把人心撕成两半,然后用这滴血的两个部分来实现同一个意志。这又是一种阴沉的操练,因为内心的永恒的痛消除不了,人只能在操练中加强承受力。
在他们被烈火燃烧的整个期间,
我想这个样式切合他们的需要:
若是要最后医好自己罪恶的创伤,
必需要用这样的治疗,这样的饮食。《神曲》,430页。
决不离开烈火的冶炼,让自己的躯体在冶炼中发生质变,是每个幽灵奋力追求的目标。作为主体的〃我〃,也是在这种接踵而来的悲痛演出中完成了心灵的洗礼。被剥夺了肉体的幽灵们的痛纯属精神上的,每一次〃痛不欲生〃的表演都是〃死〃的模拟表演。
在浮吉尔告别〃我〃,〃我〃到达炼狱山顶乐园之前,〃我〃做了一个梦。这个以〃旧约〃中的两个女子为原型的梦实际上已是人性谜底的雏形。到处走动,纺织花环,对着镜子打扮自己的利亚,是生命的蓬勃的活力与优美的化身;而默默观望,一步也不离开镜子的拉结便是使人性成形的理性精神。经历了不堪回首的涉之后,丑恶终于转化成美,分裂的两个部分达成了同一,自由意志从中升华出来。所以浮吉尔说:
〃你的意志已经自由、正直和健全,
不照它的指示行动是一种错误;
我现在给你加上冠冕来自作主宰。〃《神曲》,444页。
《炼狱篇》结尾那寓言似的一幕,更为深入地展示了人性之谜,它也是整个追求过程的缩影 。驶向光明的理性战车上驮的是牛头怪似的丑物,战车被丑物所毁,人心滴血。没有比这更 惨烈的自审操练了。这种交战也是精神与肉体的一次丑恶的交媾,人的伟大的决心就在〃看 〃当中实现。俾德丽采这个导演既悲伤而又对〃我〃充满期待。而〃我〃已明白自己已经承 担和将要更多承担的是什么,无论什么样的残酷打击都吓不倒〃我〃了。
从以感官为主的地狱到以精神为主的炼狱,也是艺术体验的两个阶段,在艺术活动中二者缺 一不可。感官的敏锐和精神的强韧是创造的前提,这二者的发挥,在诗歌中都达到了天才的极致。
读书笔记(二)第246节 置身绝境的操练(3)
(四)
《天堂篇》是《神曲》中最难理解的,不仅仅因为灵魂在此阶段各部分、各层次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因为对于认识论的直接讨论使描述显得既抽象又深奥。但只要读者能死死地执著于人性的核心体验,排开外在干扰,仍然是可以进入这位诗人的精神王国的。
贪欲啊,你使凡人沉沦得那么深,
没有一个人有力量抬起头来,
不再耽迷于你的浊浪里!《神曲》,702页。
这一类的哀叹充满了整个《天堂篇》,说话的人都是那些化为了光体的崇高幽灵。这些哀叹暗示着精神的矛盾其实是越来越可怕了。美丽非凡的光体的急速旋转正是内部的致命矛盾所致。人即使是升到了天堂,仍然带着身后的那条黑影一条既可以成全他又可以毁灭他的黑影。所以天堂的操练是走钢丝的操练,神不停地拷问人:是起飞还是坠落?艺术家既不起飞也不坠落,他在天堂的钢丝绳上表演不可思议的舞蹈。他的肉体是那伟大光辉的载体,这肉体只有同那光明结合才获得生命。于是又一次,灵肉统一在这奇异的舞蹈中实现了。被最高天的光辉所笼罩的艺术家再一次回望其肉体从前的居所,心中沸腾起唾弃的情感灵和肉之间已相隔得多么遥远!世俗的欲求是多么的没有意义!
〃如今,那弓弦的力量正在把我们
送往那里,好像送往指定的地点,
它射出的箭总是指向欢乐的鹄的……《神曲》,499页。
精神的本质是一种向着欢乐和神圣上升的运动。在这之前那种种从肉体中榨取精神的可怕操练,全是为了这个神圣的瞬间。这个瞬间是艺术家作为人的一切,有了它,其他的一切都可以忍受了。由不同版本的矛盾构成的天体以各自的美丽装饰着天堂,根本矛盾依然是一个。于是纯美的世界里同样隐藏着恐怖与杀机,死亡气息弥漫于空中。为了要使精神运动持续,〃我〃开始了对高层次矛盾的探讨。〃我〃探讨了光与暗,灵与肉,美德与原罪,信心与证实,绝对意志与选择,誓约与违犯等等精神结构中的矛盾。这种极境中的讨论不断给〃我〃以更大动力,让〃我〃在天堂中越升越高,直至最后到达顶点。当然这个终点也不是真的终点(真的终点等于死亡),而是一种通体明亮的博大的胸怀,一种类似于获得了神的体验。
〃我〃终于成为了光体中的一个,这里的结构是:圣母使天使发光,天使又使〃我〃发光。在创造的喜悦中,〃我〃进入了神秘的圆形剧场,那个剧场是精神的发源地,爱与自由就从那里涌出。它又是一个独立不倚的必然王国,任何世俗的情感都改变不了它的秩序,侥幸心理被它彻底排除。只有那些彻底服从,并坚持自觉受难的幽灵,才会在此获得最高的幸福。而〃我〃,经历了如此多的死亡操练之后,终于成为了这个地方的来访者。
(五)
当我读完《神曲》的时候,精神的结构便清晰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了。史诗中的每一歌,都是那个结构的一次再现,而全诗则是从自发冲力到有意识的探讨,再到自觉的创造的历程。这种内在隐秘的历程离世俗如此之近又是如此之远,它叙述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但凡是心力未达到一定水平的读者却进入不了这种纯粹的时间的故事。所以我们文学界几十年来的解读只是离诗人的心灵越来越远。城堡隐藏在浓雾中,从未向读者现身,人们只能偶尔看见某一段墙。我想,这种情况的持续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学观是一致的。自古以来,我们这里就不存在一种关于人本身的故事的文学,即使在新时期文学中偶尔闪现的一些亮点,也从未被文学界认真对待。不但没有人能够阐释它们,它们反而被文坛的习惯惰性所拉下水,所庸俗化,这似乎是在劫难逃的命运。在我们这样具有古老深重文化传统的社会里,纯文学是一种极难产生的东西,它不但需要作家将一种逆反的个性坚持到底,也需要作家将我们文化中缺失的那种自省日日加以操练,决不姑息自己。
纯文学早就不是什么新东西,从前它的延续是依仗于个别天才们的一脉相承,但近一百年来,它逐渐地发展起来了,读者的辨别力也大大提高了。这种在我国刚刚起步的文学并不是没有希望。就我的体会来说,我们的读者虽然还不能完全懂得这种文学,但部分读者已经学会了识别赝品。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进步,我相信,一批高层次的读者正在成长中。
2002。12。6牡丹园
读书笔记(二)第247节 附录:残雪出版年表
1987→《黄泥街》,台湾圆神出版社。
1988→《天堂里的对话》,作家出版社。
1989→《苍老的浮云》,日本河出书房新社。
《天堂里的对话》,美国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0→《突围表演》,香港青文书屋。
《突围表演》,上海文艺出版社。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台湾远景出版社。
1991→《布谷鸟叫的那一瞬间》,日本河出书房新社。
《残雪小说集》,意大利理论出版社。
《残雪小说集》,法国伽利玛出版社。
《黄泥街•;苍老的浮云》,美国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2→《黄泥街》,日本河出书房新社。
1994→《思想汇报》,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5→《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日本河出书房新社。
《辉煌的日子》,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黄泥街》,长江文艺出版社。
《天堂里的对话》,德国鲁尔大学出版社。
1997→《绣花鞋》,美国霍特出版社。
《绣花鞋的故事》,加拿大菲茨亨利•;怀特赛德出版社。
《突围表演》,日本文艺春秋出版社。
1998→《残雪文集》(四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9→《灵魂的城堡•;理解卡夫卡》,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0年文库•;残雪卷》,香港明报出版社。
2000→《残雪作品展示》(五本),民族出版社。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残雪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解读博尔赫斯》,人民文学出版社。
《奇异的木板房》,云南人民出版社。
《美丽南方之夏日》,云南人民出版社。
《文艺湘军百家文库•;残雪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残雪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1→《黄泥街》,法国中国之兰出版社。
《蚊子与山歌》,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长发的遭遇》,华文出版社。
《苍老的浮云》,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2→《五香街》,海峡文艺出版社。
《松明老师》,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3→《地狱的独行者》,北京三联书店。
《艺术复仇》,广西师大出版社。
《残雪访谈录》,湖南文艺出版社。
《五香街》,台湾木马文化。
2004→《单身女人琐事记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灵魂的城堡》(再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爱情魔方》,民族出版社。
《残雪短篇小说全集》(上、下集),作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