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5 节
作者:理性的思索      更新:2021-02-21 17:29      字数:4852
  道会议的内容将是什么。
  早上,荣禄紧急请求慈禧召见。荣大人脸色仓皇地走进慈禧的房间,没多一会儿便退了出来。荣大人的身影还没有在宫墙拐角消失,太监和宫女们中间就开始传播耳语,说是太后哭了。
  女人伤心的时候是要哭的。慈禧从不会当着奴才们的面哭,但是当她独处的时候,她是一个女人。
  荣禄一大清早求见的目的,是给慈禧送来一个“洋人照会”。这个“照会”的内容和前线战事没有任何关系,内容有四:一、指明一地,令中国皇帝居住;二、代收各省钱粮;三、代掌天下兵权;四、勒令皇太后归政。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神秘、最关键的一个“外交文件”。
  神秘之处在于,这份“洋人照会”并不是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送达朝廷的,甚至在它已经到达慈禧面前的时候,根本没有经过中外任何一个外交人员的手。按照荣禄的说法,这份“洋人照会”是一个叫罗嘉杰的粮道秘密送来的。而根据罗嘉杰自己说法,这是他“通过关系弄到手的”。罗嘉杰的官场职业与外交事务相去甚远,粮道是负责转运粮食的,转运粮食的官员居然“转运”来一份“洋人照会”,神秘得极为罕见了。而关键之处在于,在帝国与各国的关系处在千钧一发的危险关口时,在慈禧太后还没有下定最后决心的关键时刻,这份“洋人照会”中的每一条内容都是一根导致战争的导火索。不要说洋人们提出要夺取帝国政府的财政和兵权就等于是颠覆帝国的政权,而更令慈禧万般难受的是,洋人们公开支持她要废除的光绪皇帝,明确“勒令”她放弃权力下台。
  慈禧决不会容忍这样的挑衅。
  史料记载:“太后阅之,怒极。言:‘外人无礼至此,予誓必报之。’”(《景善日记》1900年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自此之后,帝国朝野上下任何劝谏都没有用了,慈禧已决心与洋人“拼一死战”。
  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在大沽口战事即将爆发的几个小时前,在中华帝国与各国列强的关系还在“战”与“非战”之间摇摆时,在仅仅只差哪怕是轻微的一个砝码就会使帝国命运和前途的天平会骤然倾斜的最微妙的时刻,这封“洋人照会”的出现是否过分地巧合。同时,也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在整个帝国何去何从全凭一个女人的喜怒左右的政体下,这封“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洋人照会”的内容是否显得过分简陋和过于直白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封“洋人照会”从来路到内容,都十分反常。
  首先,提出照会的“洋人”们到底是什么人含糊不清。后来因为坚决反对帝国宣战而被杀头的帝国大臣太常寺卿袁昶为此提出过疑问:各国外交使馆并不曾有过这样的说法,相反,各国外交部纷纷表示此次向中国调兵,是为了保护使馆和帮助帝国政府镇压乱民,虽然还不清楚这是否又是借口,但各国终究是表示了。那么,不是各国使馆提出的照会,难道是云集在大沽口外海上的各国海军将领提出的吗?如果是这样,照会也应该送给直隶总督裕禄,再由裕禄转送朝廷。如此重要的文件怎么会由一个粮道偷偷摸摸地送给荣禄呢?不要说所谓照会的内容荒诞不经,荒唐无据,而当时战事未开,洋人们有什么必要要挟帝国朝廷呢?
  可惜当时没有人这样想过。
  后人不断地“考证”和“分析”这份在帝国最危急的时刻出现并最终导致了帝国厄运的“洋人照会”,其结论和百年前帝国大员袁昶的声音一模一样:这是一封伪造的外交照会。换句话说,这份照会和洋人们根本没有任何关系,纯粹是中国本土制造出来的。
  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案值”最高、使国家为此付出的代价最大的一宗“造假案件”。
  造假者,载漪也。售假者,荣禄也。
  制造这样一份“假照会”,载漪有充分的“作案动机”。当时在整个帝国内,只有这个端郡王更急切地想让帝国和洋人立刻真枪实弹打起来。因为不把洋人们赶走,或者把洋人们打服,他的儿子就别想登上帝国的龙位。而要和洋人们“和平解决”,就等于宣布他的梦想的破灭。尽管他已经成为北京义和团实际上的领袖,尽管他不断地在慈禧太后面前描绘义民的“法术”是如何的灵验,尽管他身先士卒地带领义和团和帝国的兵勇对洋人的各个目标猛攻猛打,但是,慈禧还是犹豫不决,这一点令他寝食不宁,坐卧难安。在最后的时刻,他必须要想出一个能够促使太后下决心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你不是还对洋人们还报有幻想吗?洋人们可要对你不客气了!
  帝国没有人不知道慈禧的最大特点,同时也是最大的弱点:爱权力胜过爱一切。
  但是,载漪能够制造出假照会,可要是由他直接送给慈禧,恐怕会让慈禧看出来破绽。老佛爷精得很,对谁的话都不会轻信,满朝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荣禄。载漪和荣禄,从官场上讲,可以说是一对在慈禧面前争宠的死对头。载漪知道荣禄对他们载家兄弟压根儿就看不起,载家兄弟如今纷纷掌握军政大权的现实也是荣禄不愿意看到的,因为这会夺了他在太后面前的风光。但是,载漪作为帝国的一个官员,官场的奥妙还是懂一些的,他可以肯定地说,只要假照会到了荣禄手里,他就会当真地送给太后,一刻都不会耽误。
  载漪说对了。作为帝国最精明的官员,荣禄从那个罗粮道手里接过“洋人照会”的时候,他只扫了一眼就知道是假的,而且马上就明白是谁、为什么造的假,同时,他几乎是立即便决定了把这个玩意儿赶快送给太后。他头脑的运算程序是:第一,弄来这么一个关系到太后最切身利益的东西,是有大功的;而太后知道,罗嘉杰是自己的人,这东西等于是自己弄到的。把照会直接而迅速地送给太后,说明自己和太后一直同心同德,后果无论怎样,此举定能加强太后对自己的信任甚至是依靠。第二,如果真的把洋人打败了,载漪当上了太上皇,就凭自己的这个举动,也只能得势而不会吃亏。第三,如果洋人们将来占了上风,自己可以“反戈一击”,站出来揭发载漪的“造假罪行”,闹不好在洋人那里还有功可立,至少会在和洋人们过不去这一点上有一个开脱自己的办法。
  历史证明,后来荣禄执行了第三点,他“揭发”了载漪,成为没有被洋人们列入“惩办名单”的帝国最重要的官员之一。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当时的荣禄对一旦把这样的假货送到慈禧那里,对整个帝国的命运意味着什么,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以“难得糊涂”为座右铭的帝国官员从来没有在事关“大是大非”的问题上糊涂过:自身的命运永远重要于国家的命运。
  銮仪殿又一次聚集了帝国政府中的重臣。
  还是光绪皇帝先开的口。处于被软禁状态中的皇帝为目前帝国的危机所迫,似乎已经无所顾忌了,开口就以强硬的口吻让负责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衙门大臣徐用仪解释国家何以到了如此的地步。面对慈禧太后,徐用仪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皇帝的话才能两全。
  慈禧这时候表示:“皇上意在和,不欲与夷战,尔等可分别上言。”
  光绪余怒未尽,言:“我国至弱至此,兵不足战。用乱民以侥幸求胜,庸足恃乎?”
  载漪立即反驳说:“义民掳忠愤以卫国家,不因而用之,以雪国耻,乃目为乱民杀而诛之,人心失,将不可以为国。”
  光绪说:“乱民皆乌合耳,各国利兵,乱民岂能当之?奈何以民命为戏?”
  慈禧问户部尚书立山:“汝言如何?”
  立山回答:“拳民虽无他,然其术多不效。”
  载漪立即脸色十分难看,说:“用其心耳,奚问术乎?立山必与夷通,乃敢廷辩。请以立山退夷兵,夷必听。”
  立山也是满族贵族,向来对载漪的嚣张气焰憎恨不已,于是反唇相讥,说:“首言战者载漪也,漪当行。臣主和,又素不习夷事,不足任。”
  载漪受到顶撞和嘲讽,脸上挂不住了,索性大骂立山是帝国的汉奸。
  慈禧咳嗽了一声,殿堂里立即静了下来。她说刚才接到了洋人们的照会,一共有四条。慈禧逐条念了一遍,但是,第四条她没念。然后,她怒言:“今日衅开自彼,国亡救灾目前,若竟拱手让之,我死无面目见列祖列宗!一战而亡,强于等死!”(《中国历代战争史》卷十七,台湾“三军大学”编著,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332~334页。)所有的帝国大臣都对突然出现的“洋人照会”感到莫大的惊讶和恐慌——洋人们竟然如此霸道蛮横!这是在要大清的江山呢!
  暂短的死寂后,群臣一起磕头不止,高呼:臣等愿效死力!有的大臣哭出声来。
  慈禧十分满意。言:今日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不得已才和洋人开战。只是一旦开战,结果是什么难以预料。
  群臣高呼:臣等同心报国!
  这时候,因家住使馆附近、出门的道路被包围使馆的义和团们堵塞而迟到了的大学士徐桐到了。他一进门就给太后磕头说有“好消息”:“臣适才发现,义和团练习时,忽见玉皇大帝降临,请太后奖励拳民之神功!”
  慈禧听完,“破涕为笑”。
  而帝国的皇帝光绪,从听到那“四条照会”的第一条起就没再说过一句话。在那一条的内容里,洋人们要求解除对他的软禁——光绪皇帝至死不知其实这出自帝国的一个郡王之手。
  同时,在所有关于这次御前会议的史料中,甚至在野史笔记中,都没有荣禄说了什么的记录,一个字也没有。这位帝国重臣保持沉默的本领可谓惊人。
  会后,慈禧令徐用仪、立山和内阁学士联元立即前往使馆,对洋人们说明帝国政府的立常如果洋人们非要开战的话,就请他们“下旗归国”,“告勿调外兵来,兵来则决裂矣。”慈禧指派的这三个人都是反对开战的大臣。于是,等群臣退下的时候,慈禧把荣禄留下了。史料的记载是,慈禧要求荣禄立即以“武卫军备战守”。两个人还说了什么,无从查考。
  第二天,6月18日,大沽口炮台全部陷落的第二天,慈禧再次召集御前会议。
  还是光绪皇帝首先开的口。也许经过一夜的思考,年轻的皇帝准备豁出去了。他对载漪等主张开战的大臣们说:“人心何足恃,徒滋乱耳。士夫喜谈兵,朝鲜一役,朝议争主战,卒至大挫。今诸国之强,十倍日本,若遍启衅,必无幸全。”
  53岁的户部尚书立山慷慨陈词:“甲午一战,我北洋水师已经丧失殆荆如开战,南北咽喉断绝,军械粮饷无从运至,敌兵自津沽至京,其势甚速,那些只懂巫术的拳民如何抵挡得住?”
  内阁学士联元接着发言:“臣以为,使馆万不可攻!万国公法规定,凡使臣性命不保,它日城破,鸡犬不留!”
  这时,载漪突然怒斥联元刚从使馆回来,对朝廷怀有二心,一定是汉奸,罪当斩首!
  喊声未落,早已脸色铁青的慈禧从牙缝里突然挤出一个字:斩!
  殿上顿时鸦雀无声。
  满族大臣不敢出声,是怕受到连累。汉族大臣不出声,是因为慈禧的那句“名言”:这是我们自己家里的事!
  眼看着内阁学士的脑袋没有了,一个人跪了上来,他就是庄亲王载勋:“太后息怒!联元虽然言辞过激,但用心仍为保我大清江山!外敌压境,先斩内臣,于大局不利!”(罗敦融:《庚子国变记》,载《清代野史》卷一,巴蜀书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28~129页。)主和派见庄亲王带头,立即跪成一片,请求太后开恩。
  联元,庄亲王的女婿。
  慈禧挥了挥手。
  联元暂时躲过一劫。
  慈禧会后回了颐和园。作为掌握着帝国命运的人,她虽然对外国人已经忍无可忍,但是,要宣布帝国进入战争状态,她还是要犹豫再三。甲午战争的结局她是清楚的,她对义和团不并抱什么希望,正如她所说的那样,之所以“乱民可用”,用的也是“人心”而已,到了真正开战的时候,还是要靠帝国的军队。她在这时想到了前线:大沽口炮台。
  而大沽口这个帝国北方海岸的门户此时已经陷落两天了。
  前线的消息终于传到了深宫内。
  1900年6月19日,大沽口炮台陷落的第三天。在大沽海岸的荒野上,中国百姓开始掩埋那些因为闷热的天气而开始腐烂并被野狗撕扯啃食的帝国士兵的尸体。
  外国联军已经大规模地向天津城发起进攻,这时候,直隶总督裕禄的又一份“六百里加急公文呈递”被送达慈禧的案头。奏折的题目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