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作者:赖赖      更新:2021-02-21 17:23      字数:4934
  报告完毕以后,斯大林讲了话。他的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可能,在条例的宣传材料中应该写上我们一个师在遭遇战中能打败德国法西斯
  军队一个师。而在进攻时,一个半师能突破他们一个整师的防御。可是在在座的这
  些人的圈子里,在未来的方面军司令员们和集团军司令员们面前,就必须讲讲实际
  的能力是怎样的。
  接着又发生了一个令人十分难堪的插曲。副国防人民委员T·N·库利克在会上
  发言,要求把一个师的编制人数增加到一万八千人,要求用马匹牵引(炮车)。在
  一问一答中,暴露出他对现代战争的武器装备的无知。斯大林尖锐地批评了他,并
  对铁木辛哥说。“只要对于摩托化和机械化存在着如此混乱的看法,你们就不会有
  摩托化和机械化。现代战争是一场摩托化的还争——在陆地、在空中、在水上和水
  下都是如此。”
  卡扎科夫写道,斯大林对国防人民委员部的批评是令人信服的,但是“这批评
  就象一只飞去来器,击中别人,又飞回来击中了他自己”,因为1939年11月21日作
  出解散坦克军的决定时,斯大林也参与了决策。
  在朱可夫、帕夫洛夫等人发言以后,会议宣告结束。会议参加者的心情可说是
  苦乐参半——他们对于红军进一步机械化的前景感到满意,为总参谋部的报告感到
  难堪。
  就在会议结束的那天傍晚,苏联领导人作出了一系列新的任命,朱可夫担任了
  总参谋长,而M·Ⅱ·基尔波诺斯上将接替他担任基辅特别军区司令员。麦列茨科夫
  被调到作战训练部,显然是对他在斯大林和政治局面前表现糟糕的惩罚。朱可夫被
  任命为总参谋长以后,再一次得到了荣誉——1941年2月,他当选为共产党中央委员
  会候补委员。与此同时,国际局势更加恶化了。朱可夫立即着手加速实施由斯大林
  和铁木辛哥发起的对军事机构的改组,清除不称职的军官,谴责他所看到的官僚主
  义作风,因而普遍地提高了全军的状况。
  1941年3月8日,中央委员会作出一项决定,更明确地规定了国防人民委员都的
  内部分工。对苏联红军的领导,由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通过总参谋部(朱可夫)
  和若干个总部来实施。朱可夫被任命为副国防人民委员,因而他不仅领导总参谋部,
  而且负责监督通讯部、燃料供应部、空防部以及总参谋学院。此外,准许两名副人
  民委员——一朱可夫和布琼尼直接去见政府领导人,洽谈有关国防机构的种种问题。
  这年2月23日,恰逢红军建军二十三周年,朱可夫在《真理报》上发表了一篇重
  要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论述了红军取得的进步。他写道:“人员、武器、军事
  思想——这是一支军队的三个基本要素。”他还指出红军现在正迅速充实这些要素。
  关于哈勒欣河战役,朱可夫说,苏联军队在那里经受了“严峻的长时间的考验”。
  他说,芬兰战役,是一次严重考验,而粉碎曼纳海姆防线,“是迄今为止通过大规
  模强攻,”突破现代化永久筑垒地域的唯一战例。”然而,朱可夫并未一味赞扬,
  他也提到一些缺点,他说:
  可是,我们如果让胜利迷住了眼睛,对于我们在士兵训练方面已经暴露出来的
  缺点视而不见,那我们就不是布尔什维克了。这些缺点是由于训练方法中普遍存在
  的因循守旧和墨守陈规造成的。在战争的初始阶段,这些缺点显露出来,自然就对
  作战产生了有害影响。 '注' 朱可夫在指出1940年8月恢复了军官“单一首长制”之后,进一步强调了单一指
  挥的必要性。他想方设法扩大指挥员的权限,提高他们的权威,进一步加强军纪。
  他极其重视官兵之间的良好关系,强调指出互相信任和尊重的极端重要性。而且他
  警告说:“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正在我们周围激烈地进行着。由于我们重建了军事训
  练制度,我们取得一些不容置疑的成绩。训练是在接近实战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
  我们提高了我军的战术水平。可是,我们如果因此而沾沾自喜。自满自足起来,那
  就大错特错了,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注' 在此期间,希特勒对斯大林越来越绝望了。虽然莫洛托夫在1939年8月会见里宾
  特洛甫时,提到了苏联打算占领比萨拉比亚,但他没有提到苏联也打算占领布科维
  纳。希特勒对事态演变很不满,因而德苏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了。
  1940年11月,莫洛托夫率代表团到达柏林,这是一位苏联政治家首次访问纳粹
  德国。莫洛托夫说,俄国希望德国停止在芬兰的一切军事行动,承认苏联在巴尔干
  的利益以及在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的基地…… '注' 陪同苏联代表团前往柏林的两名翻译之一瓦连金·别列日科夫在《新世界》杂
  志上著文描述了这次访问。他写道:莫洛托夫问希特勒为什么向罗马尼亚派遣一个
  德国军事代表团,为什么不同苏联政府商量(1939年条约规定,在涉及双方利益的
  重要问题上要进行磋商)。而且,为什么德军开进了芬兰?别列日科夫说,这些话
  就象给这位“元首”“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他甚至看上去有些不知所措。好一阵子,
  可以看见他脸上露出一副窘态”。希特勒镇静下来以后才说,派代表团去罗马尼亚
  是应安东奈斯库政府的邀请去训练罗马尼亚军队的。至于芬兰,德军不打算留在那
  里,而是假道芬兰去挪威。莫洛托夫反驳说,作为那种代表团来说,在罗马尼亚的
  德国部队太多了,而在芬兰,德军并未继续前进,显然是准备长期留驻的。
  第二天,莫洛托夫继续追问芬兰问题,因而会谈越来越激烈了。莫洛托夫坚持
  要讨论希特勒认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使这位“元首”恼怒了。所以当他提出要德
  意两国作出保证的时候,希特勒终于忍不住大喊大叫起来。后来会谈重新开始时
  (会谈是在里宾特洛甫的安全可靠的掩蔽部里举行的,因为当时正发生一次空袭),
  这位苏联代表又追问,关于德国在罗马尼亚和芬兰驻军背后的目的,什么时候能够
  作出解释。这时里宾特洛南毫不掩饰他的愤怒,回答说,如果苏联继续关心这些
  “无关紧要的问题”,那么应当通过通常的外交途径来讨论它们。第二天俄国人离
  开了柏林。里宾特洛甫是到车站为他们送行的唯一高级官员。
  两周以后,即1940年11月26日,苏联政府在给柏林的一项外交照会中重申了它
  的要求。对于这项照会,德国未予答复,相反,在几周以后,即在1940年12月18日,
  怒不可遏的希特勒下达了一项代号为“巴巴罗萨行动”的命令。命令开头是这样的:
  “德国武装部队必须作好准备……在一次迅猛的战役中摧毁苏维埃俄国。”
  实际上,希特勒在几个月以前就已作出了关于进攻苏联的决定,而苏联在1940
  年秋天的顽固态度,只是使他确信他必须着手实行他的计划而已。据里宾特洛甫说。
  自从1938年以来,希特勒就担心英美对德国开战,而一旦俄国同它们联合起来结成
  一个联盟,德国将面临不得不在两条战线上作战的困境。因此,这位“元首”决意
  向苏联发动进攻,坚信他能够在几个月之内处理掉俄国这个威胁。可是,希特勒仍
  然忧心忡忡,他的外长里宾特洛南记载了他的忐忑不安的心情:“我们不晓得,一
  旦我们真的不得不推开通向东方的大门时,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力量。” '注' 从1939年8月14日到1942年9月24日,担任德国陆军参谋长的弗朗茨·哈尔德,
  曾一直记私人战时日记,在他的日记中,可以找到关于希特勒作出跟俄国交战决定
  的情形的明确记载:1939年10月18日,“元首”向他的陆军下达指示说,已被征服
  的波兰领土应该看作是“德军未来的军事行动的集结地域”。过了若干星期以后,
  希特勒又鼓动他的一些迟疑不决的将军们向西进攻,说只有德军在那里(即在西欧)
  获得了自由,他才能够去攻打俄国。1940年7月、哈尔德写道:希特勒认为,如果德
  军不进攻英国的话,这年秋天就可以进攻苏俄。这位“元首”指示陆军总司令瓦尔
  特·冯·布劳希奇为入侵苏联作好准备。
  7月31日,在贝格霍夫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希特勒向他的陆军首脑们首次宣布了
  他的关于进攻俄国的决定。几乎是逐字逐句地记录了这位“元首”讲话的哈尔德的
  日记表明,随着入侵英国的前景正在消失,希特勒不仅作出了在1941年春进攻苏联
  的明确决定,而且还制定出他的主要战略目标:“英国的希望寄托在俄国和美国身
  上。如果使寄托在俄国身上的这种希望破灭,那么寄托在美国身上的希望也就破灭
  了,因为俄国被消灭就会大大增强日本在远东的实力。”希特勒确信,英国继续作
  战的顽强决定是以苏联最终将参战为依据的。希特勒接着说道:
  英国出现了某种怪事!英国人眼看就要完全倒下去了。可现在他们又重新站立
  起来。我们截听到他们的谈话。俄国对西欧迅速发生的事态感到烦恼和不安。
  俄国只需向英国暗示一下,它不希望看到德国过份强大,那么英国就象一个溺
  水的人。将重新燃起这样的希望,即整个战局在六个月至八个月内一定会完全改观。
  可是,倘若俄国被摧毁,英国最后的希望也就破灭了。那时德国将成为欧洲和
  巴尔干各国的主人。
  决定:鉴于上述种种考虑,必须在1941年春消灭俄国。
  越早摧毁俄国越好。 '注' 双方开始为在军事上摊牌而进行秘密准备。德国借报部门在边境一带积极活动。
  苏联人士说,从1939年10月到1941年6月,德国侦察机在整个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地区
  上空飞行达五百多次。苏联最高指挥部严禁边防部队向入侵的飞机开火,显然是由
  于担心酿成爆炸性的边界事件而被德国指责为挑衅。
  苏联的计划执行得太小心、太缓慢了,因而苏联的军事机构未能作好应付战争
  的准备。这是谁的疏忽呢?苏联的说法是,斯大林认为希特勒“在近期内”不会撕
  毁同苏联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他把德国为发动进攻而进行的种种准备仅仅看作是
  一种挑衅。他觉得,苏联人如果对德国人在边界上的活动作出反应,那么希特勒就
  有了借口来撕毁条约并向俄国发动进攻。据《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史》一书说,斯大
  林心里非常担心刺激希特勒,以致“当边境地区的一些军区的司令员们要求授权他
  们把部队部署到边界一带的防御阵地,提高部队的战斗准备时,他们的要求都被他
  拒绝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还斥责铁木辛哥和朱可夫,说他们“不大明了正在发展
  变化的军事—战略形势,未能得出应当得出的必须采取紧急措施使武装部队进入战
  备状态的结论。”
  然而,在确定责任的时候,人们必须记住斯大林是不肯相信希特勒会很快撕毁
  互不侵犯条约的。1941年4月,丘吉尔省警告莫斯科说,德国将发动进攻,但这个警
  告未能奏效。 '注' 可以肯定的是,斯大林在战争爆发前的最后几个月的表现是前后
  一贯的。他显然希望,只要他坚持要求德国人讲信用,他就能够使苏联在1941年免
  遭战祸。
  在这种情况下,朱可夫和他在军事机构中的同事们不愿就希特勒的意图问题,
  去同斯大林争辩是并不奇怪的。
  二十五年以后,朱可夫在回顾当时的情形时承认他本来应该尽一切力量来说服
  斯大林,使他相信眼看就要发生的事态。 '注' 他对为他写传记的作家H·斯维特利申
  上校说:“也许我没有用足以使人信服的方式向斯大林证明使我军进入战斗准备的
  必要性,对于这一点,我并不推卸我的责任。”但他知道。即使他那样做,也是徒
  劳的,所以赶忙补充一句:“可能,在这个问题上,我对他没有足够的影响力。”
  朱可夫只能设法说服,但最后决定当然还是由斯大林来作的。
  事实上,红军在1941年春夏所进行的那些具有决定意义的准备工作,正是在朱
  可夫当了总参谋长以后一在他的指导下进行的。如果说,对总参谋部的批评有哪一
  条是有根有据的,那就是总参谋部的成员们只是埋头研究不久前才结束的芬兰战役
  的经验,而对于1939年和1940年欧洲战事的进程没有给予足够密切的注意。实际上,
  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的六个月期间,在军队领导人的看法中普遍存在着两种倾向。
  苏联元帅N·X·巴格拉米扬写道:
  一派人,一味地试图用国内战争和西班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