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作者:赖赖      更新:2021-02-21 17:23      字数:5031
  【美】小奥托·普雷斯顿·钱尼 著
  译者的话
  第01章 早期的经历
  第02章 坦克战专家
  第03章 国外的使命
  第04章 哈桑湖和哈勒欣河战役
  第05章 暴风雨前夜
  第06章 巴巴罗萨计划
  第07章 1941年的列宁格勒
  第08章 保卫莫斯科
  第09章 斯大林格勒会战
  第10章 东进的破产
  第11章 第三帝国的衰亡
  第12章 短暂的蜜月
  第13章 默默无闻……和再次出现
  第14章 军人政治家
  第15章 “害群之马”:反党集团
  第16章 一长制与波拿巴主义:朱可夫被撤职
  第17章 复 出
  朱可夫元帅
  译者的话
  德日意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把二十多亿人口卷入战争,造成了
  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苏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苏联人民和苏联
  红军在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受了严峻考验,在粉碎德国法西斯的伟大
  斗争中,起了主要作用。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曾在沙俄军队中服役,1918年参加红军,
  在国内革命战争和伟大卫国战争中屡立战功,从一名士兵逐级晋升为苏联元帅。伟
  大卫国战争期问,朱可夫一直是苏军最高统帅部成员。1942年8月起直到战争结束,
  担任副最高统帅,多次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被派往前线,并曾先后担任过几个最大
  的、最重要的方面军的司令员。他在计划、准备和指挥莫斯科会战、斯大林格勒会
  战、库尔斯克会战和柏林战役等一系列决定性战役中起过重要作用,被国内外誉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杰出的将领之一。
  战后,朱可夫担任首任驻德苏军总司令和德国苏军占领区最高行政长官。1946
  年春,朱可夫回国任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后调到敖德萨军区、乌拉尔军区
  任司令员。1953年春以后,朱可夫又接连担任要职。1955年2月出任国防部长;1957
  年6月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1957年10月,朱可夫被赫鲁晓夫撤消了党内外
  一切职务,并于1958年3月被迫退休。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朱可夫得以恢复名誉,
  1974年6月病逝。
  本书作者小奥托·普雷斯顿·钱尼博士曾任美军驻东德与苏军联络的联络官。
  他广泛引用苏联和西方的资料,介绍了朱可夫从士兵到元帅直到退休的经历,着重
  叙述了朱可夫参与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历次重大战役的计划、准备和实施的情况。但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学者,作者对某些事件的描述、对美苏关系等有他自己的看法,
  望读者阅读时注意分析。
  本书是根据俄克拉何马大学出版社1971年出版的《Zhukov》一书翻译的。为节
  省篇幅起见,译者对与朱可夫生平关系不大的部分作了一些删节。原书将引语出处
  集中附在最后,为阅读方便,翻译时仅择其要者注在当页,其中凡注明中文版页数
  者,均系按原注查出。
  1983年3月
  朱可夫元帅
  第一章  早期的经历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于公元1896年12月2日出生在莫斯科西南
  卡卢加省的斯特列尔科夫卡村。他父亲康斯坦丁·安德烈耶维奇是个穷鞋匠,母亲
  乌斯金妮娅·阿尔捷米耶芙娜在一家农场干活。朱可夫在他的回忆录中回顾了自己
  的身世:
  我家住的房子座落在村子中央,房子很破旧,一个屋角已经陷进地面很深。墙
  壁和屋顶长满青苔和杂草。全家只有一间屋子。屋子有两个窗户。连我的父母也不
  知道这所房子是什么人在什么年间盖的。听一些老人说。原来这儿住着一个叫安努
  什卡·朱可娃的寡妇。她无儿无女,为了摆脱生活的孤寂,从孤儿院领来一个两岁
  的男孩——我的父亲。我父亲的生身父母到底是谁,没有人说得出来。我父亲自己
  后来也不想去打听自己的身世。只听说,他是在三个月的时候被妈妈丢在孤儿院门
  口,身上还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儿子名叫康斯坦丁”。没有人知道这位
  可怜的妇女为什么要把孩子丢给孤儿院,恐怕她走上这条路,也不会是因为不爱自
  己的儿子。很可能是为生活所迫。
  父亲刚满八岁的时候,他的养母就去世了。他便到乌戈德厂村跟一个皮匠学手
  艺。后来,他同我们讲起过,在他学徒期问,主要是干家务活,替老板抱孩子、喂
  牛等等,就这样“学了”三年,以后,又到别的地方去找活干。他步行到莫斯科,
  终于在那里的维伊斯制鞋厂找到了工作。维伊斯还开着一家时髦的鞋店。
  我知道的不详细,只听父亲讲过,1905年事变后,他和许多工人一道,由于参
  加示威游行被工厂开除了,并被逐出莫斯科。从那时起,直到1921年去世,他再也
  没有出过远门,就在斯特列尔科夫卡村干皮匠活和农活。
  我母亲出生在邻村黑泥庄一个很穷的人家。父亲和母亲结婚那年,母亲三十五
  岁,父亲已经五十岁了。他俩都是第二次结婚,都是在自己第一次结婚后不久就丧
  偶的。母亲身体很强壮。她能不费劲地扛起五普特重一袋粮食走好远一段路。据说,
  她身强力壮,是因为她父亲——我的外祖父阿尔捷姆的体力好。我外祖父能钻到马
  肚子下面用头把马顶起来,还能攥住马尾巴,把马拉个屁股蹲儿。
  由于家里太穷,朱可夫的母亲不得不另外找些活干。每年春夏和早秋季节,她
  在地里拼命干活。晚秋,她就到县城马洛亚罗斯拉维茨,替人把食品杂货运送到乌
  戈德厂村的商人那里。运一趟能挣一个卢布到一个卢布零二十戈比。朱可夫在回忆
  录中愤愤不平地写道:
  这是多么微薄的工资啊!扣除马料钱、店钱、饭钱、修鞋钱等等,已经剩不下
  几个钱了。我想,乞丐讨到的说不定比这还要多些。但是,有什么办法呢?那个时
  侯,贫农们就是这样的命啊!所以,妈妈毫无怨言地干。为了不挨饿,我们村的很
  多妇女都是这样子干的。她们把幼小的孩子丢下给年迈的奶奶、爷爷照管,自己不
  顾道路泥泞,也不管天寒地冻,从马洛亚罗斯拉维茨、谢尔普霍夫等地给别人运货。
  我们村大多数农民生活都很苦。他们的地又少又瘠薄。田间劳动主要是由妇女、
  老人和孩子们来干。男人们则去莫斯科、彼得堡等大城市做零活。但他们也挣不了
  多少钱,很少有人口袋里装着许多钱回村来的。
  当然,我们村里也有富有的农民——富农。他们生活得不坏:住的是宽敞舒适
  的房子,院子里牛、羊、鸡、鸭成群,粮仓里堆满了米和面。这些人家的孩子穿得
  好、吃得好,进最好的学校。我们村里的贫苦农民多半为这些人干活,但报酬极其
  微薄,有时给点粮食,有时给点饲料,有时只给点种籽。         我们这些贫农家的孩子,都亲眼看见过妈妈们的日子过得多么困难。每当她们
  流泪时,我们心里也十分难过。而每当她们从马洛亚罗斯拉维茨给我们带点小面包
  圈或甜饼干时,我们又是何等地高兴啊!如果是在过圣诞节或者是过复活节时,能
  积点钱给我们买大馅饼,那我们更是高兴得不得了。
  在我满五岁、姐姐七岁那年,妈妈又生了一个男孩,叫阿列克谢。他很瘦,大
  家都担心他活不长。妈妈一边哭一边说:“孩子怎么长得胖呢,光靠水和面包行吗,”
  妈妈产后几个月,又决定进城去挣钱。邻居们都劝她在家带孩子,因为孩子还很瘦
  弱,很需要吃妈妈的奶。但是,饥饿威胁着全家,妈妈不得不走,只好把阿列克谢
  交给我们照看。结果,他没有活多久,不到一岁就死了。他是秋天死的,我们把他
  葬在乌戈德厂村公墓。我和姐姐都为阿列克谢的死感到悲痛,更不用说爸爸和妈妈
  了。我们常去看看他的墓。
  那一年,朱可夫一家又遭到另一场灾难。屋顶因朽坏而坍塌了,不得不搬家。
  “必须离开这里。”朱可夫的父亲说:“不然我们都会被砸死的。现在天气暖和,
  我们住到草棚里去,至于以后,到时候再说。说不定有人会租一间温室或者茅屋给
  我们住。”
  朱可夫的父亲砌了一眼小炉灶,全家人都在草棚里住下。朱可夫的母亲提议把
  母牛牵去卖了,买木料盖房子,可是她丈夫不同意,说那样的话,他们就只剩下一
  匹老马了。过了不久,朱可夫的父亲用分期付款的办法买到一套小房架。邻居们帮
  忙把它运回来,不到11月就把房子盖好了,是用新稻草铺的房顶。朱可夫回忆说。
  这所房子从外表看,比别人家的要差些。门是用旧木板钉的,窗户安的是破玻
  璃。但是,我们全家都很高兴,因为冬天我们总算有了一个暖和的安身之地了。至
  于挤,俗话说:宁受挤,不受气呀!
  1902年冬,我已七岁了。这年冬天,我们家的日子十分困难。年成不好,家里
  的粮食只够吃到12月中旬。父母亲挣来的钱只够买面包、盐和还债。谢谢邻居们,
  他们有时给我们送点菜汤和粥。农村中这样的互助是常有的,这确实是生活在艰难
  困苦中的俄罗斯人团结友爱的传统。
  小朱可夫在邻村——韦利奇科沃村的一所教会小学念了七年书,学习成绩优异,
  还上过荣誉名册。再继续求学,他家里供他不起了,于是这个十一岁的男孩子,就
  被送到他的一个在莫斯科当皮货商的舅舅皮利欣那里当了学徒。到十六岁时,朱可
  夫的手艺已经学成了。那几年,因为朱可夫常常往返于莫斯科和他的家乡斯特列尔
  科夫卡村之间,对这一片平坦的、到处是树林的地区的地形十分熟悉,在1941年秋
  季关键的日子里,这对他是非常有用的。
  朱可夫在皮和欣的作坊里干活期间,尽管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学徒的活儿又很
  累,但他仍旧继续学习,主要是利用晚上和休假日。1913年,他参加了市立中学全
  部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
  当朱可夫跟一个名叫玛丽亚的莫斯科少女相识以后,便开始了他一生中的初恋。
  这对情侣本打算要结婚,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他们的希望化为泡影。1915年7月,
  宣布征召1896年出生的青年入伍。格奥尔基同玛丽亚告别,再回家乡去告别父母,
  顺便帮家里收庄稼。
  1915年8月7日,十九岁的朱可夫在马洛亚罗斯拉维茨应征入伍了。他被选进骑
  兵部队,他对此感到高兴,因为他一向很喜欢这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兵种。朱可
  夫被送到卡卢加,编进预备骑兵第5团的预备步兵第189营。1915年9月,他随同这个
  团调到乌克兰,该团被编入著名的骑兵第10师。1916年春季,他所在的部队已经成
  为训练有素的部队了。这时候,有三十名骑兵被选送去培养当军士,朱可夫也被选
  上了。1916年8月初;训练结束,他又回到骑兵第10师,这时该师已调到哈尔科夫附
  近。
  在奔赴前线途中,朱可夫乘坐的火车开到一条侧线上停下来,为运送一个步兵
  师上前线的另一列火车让路。医务列车则从前线往回开,也停在这个车站上。朱可
  夫从伤兵们那里了解到,俄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很差。
  朱可夫的团队的番号是诺夫哥罗德龙骑兵第10团。部队到达文尼察西南的卡格
  涅次波多尔斯克,开始接收马匹时,遭到敌机空袭。敌机丢了几颗小炸弹,炸死了
  一名士兵,炸伤了五匹马。朱可夫说,这是他的第一次战斗洗礼。
  这时第10师开到德涅斯特河岸,担任西南战线的预备队。9月初,该师在贝斯特
  里次山林地区集结,主要作为步兵参加战斗,因为这里的地形不能使用骑兵发动进
  攻。部队损失很大,进攻终于失败了。当时已向德国人宣战的盟国罗马尼亚的军队,
  由于没有做好准备,也遭受了很大损失。
  1916年10月,朱可夫遭遇了一次地雷爆炸,被从马上掀下来摔成脑震荡,因而
  被送回哈尔科夫治疗。出院以后,他仍感到不适,听力很不好。这一次,他没有回
  前线,医务委员会派他去担任部队训练工作。这时候,他已经获得了两枚乔治十字
  勋章,一枚是因为受伤得的,一枚是因为俘虏一名德国军官得的。
  1917年2月27日清晨;朱可夫所在的骑兵连紧急集合,开到巴拉克列亚城。士兵
  们对这次将要执行什么任务摸不着头脑,但事情很快就清楚了。他们看见公路上有
  人举着红旗游行示威,连长们纵马向团部疾驰而去。一个高个子的军人走过来,向
  士兵们大声宣布,俄国的工人阶级、士兵和农民不再承认沙皇尼古拉二世了,也不
  再为资本家和地主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