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作者:
击水三千 更新:2021-02-21 17:21 字数:3044
或天赋的了。这就把天赋观念的学说推向了极端。又从单子都自有不同的质
的观点出发,莱布尼茨根本否认心灵可以是在每个人那里都毫无区别的,一
色的白板。他宁愿把心灵比作“一块有纹路的大理石。”总之,照莱布尼茨
的看法,观念虽非现实地天赋予人的心灵中,但作为“潜在”来看,则一切
观念可以说都是天赋的。心灵既具有潜在的天赋观念,就如同有纹路的大理
石一样,不能是“白板”。
第二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密切相关,用莱布尼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究
竟是一切真理都依赖经验,亦即归纳与例证,还是有真理更有别的基础。”
洛克明确肯定:“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
导源于经验的。”莱布尼茨则认为:“像我们在纯粹数学中,特别是在算术
和几何学中所见到的那种必然的真理一样,应该有一些原则不靠举例便可以
得到证明,也不依靠感觉的见证。”他认为不仅是纯粹数字,还有逻辑、形
而上学、乃至神学法理学,也都充满着这种“必然真理”,它们的证明是不
靠经验,而“只能来自天赋的内在原则”。
我们看到,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正是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根本分歧,而莱
布尼茨是站在唯理论立场上的。但莱布尼茨不同于笛卡儿之处在于,他企图
吸收经验论的合理之处,而不是一概排斥。这表现在他承认有两种真理:“推
理和事实的真理”。他说:“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们的反面是不可能的;
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它们的反面是可能的。”又说:“我们的推理是建立
在两个大原则上,即,(1)矛盾原则,凭着这个原则,我们判定包含矛盾者
为假,与假的相对立或相矛盾者为真; (2)充足理由原则,凭着这个原则,
我们认为,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实在的,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
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虽然这些理由常常总是不能
为我们所知道的。”从这些论述中我们看到,莱布尼茨希望将经验论一些因
素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来的企图。
莱布尼茨与洛克争论的第三个大问题是物质能否思想的问题。洛克在这
个问题上的观点本来是不彻底也不明确的,他并没有明确肯定思想就是物质
的人脑的功能,而且也承认有某种精神实体。只是洛克认为精神实体的实在
本质也和物质实体的实在本质一样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因此,也不能认定灵
魂或精神实体一定是非物质性的,上帝只要愿意,就能使物质本身能够思想,
这是可能的。莱布尼茨认为洛克是在维护“在自然秩序的范围内,物质也能
够思想”这样一种主张。照莱布尼茨看来,感觉和思想都是物质按其自然本
性不能具有的能力,只能是非物质的心灵这种精神实体的能力。认为物质也
能够思想,就是把物质“以奇迹的方式提高了,以致接受一种它按照本性所
… Page 19…
不能有的能力。”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偏见。
以上就是莱布尼茨和洛克在认识论问题上一些最主要的原则分歧。总的
看来,莱布尼茨认为作为认识主体的就是人的心灵,它只能是一种精神实体
而非物质性的;它不是像洛克所主张的那样一种一色的“白板”,而是具有
无数潜在的天赋观念,这些潜在的天赋观念,也就是心灵这种单子本身所具
有的模糊的“微知觉”,它在自身的“内在原则”即“欲望”的推动下可以
发展成为较清晰的“知觉”,并进一步发展成“察觉”或理性,这就形成了
知识;这种知识在一定意义下就是心灵对宇宙万物的“反映”,但这种“反
映”并非外物通过感官进入心灵的结果,而是由于“前定和谐”在内部的知
觉表象和外物情状及发展过程之间的一致;作为反映即所认识的对象,也就
是单子及其所构成的事物;除了以“充足理由原则”为基础的表象这些事实
的真理之外,有一些真理则是以“矛盾原则”为基础而不依靠经验事实的“推
理的真理”。只有这种推理的真理才具有绝对的普遍的必然性,事实的真理
则无这样的必然性。
至此,莱布尼茨最终确定了他的唯理论大师的历史地位。
… Page 20…
七、最后的年代 (1714—1716)
莱布尼茨自从陷入柏林和维也纳的事务后,他在汉诺威的时间少了,他
已被汉诺威、布伦瑞克——纽伦堡、柏林、维也纳、彼得堡五个不同的王室
所雇佣,这激起汉诺威的乔治·路德维希的不满,甚至停发了莱布尼茨的薪
水。1714年当莱布尼茨听说王后安娜去世,以及乔治·路德维希要登上英国
国王宝座的消息后,才返回汉诺威,但是他没能见到乔治·路德维希,因为
这位新国王在三天前就出发了。
从1714年起,莱布尼茨开始了悲凉的晚年生涯。他已经快70岁了,已
经太虚弱了,既不能像以往那样到处旅行,也不能在别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他确曾打算到英国去,但是他被巴黎所吸引。他不顾自己反法的观点,接受
了路易十四的邀请。而且要不是路易十四在1715年死去的话,他可能已经成
行。与此同时,他正积极考虑搬到维也纳会,或者就是到柏林去,他还是柏
林科学院的院长。
此时莱布尼茨虽然很悲凉,但是并未在思想上停滞不前,这个时期他又
和英国神学家塞谬尔·克拉克,法国耶稣会会士迪博斯以及其他一些著名人
物进行通信,他的某些重要哲学通信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1716年11月14日,由于中风和腹绞痛卧床一周后,莱布尼茨平静地死
在他的秘书和车夫的面前,终年70岁。人们把他埋葬在诺伊斯塔特教堂里。
莱布尼茨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
的成功在于呕心沥血的工作,善于吸收他人的思想,以及他高度自信的一种
罕见的结合。无论何时,只要抓住一个新课题,他就能查阅所能找到的与此
有关的一切材料,他清楚地知道如何扩展他的思路以至无穷。这一点是每个
青年人应该学习的地方。
莱布尼茨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科学成就特别是诸如
微积分的发明,对促进科学乃至整个文明的发展有巨大功绩,这是无人否认
的;在哲学上他虽然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是他的光辉的辩证法对后世德国
哲学提供了直接的营养。因此,狄德罗曾写道:“当一个人考虑到自己的才
能并把自己的才能和莱布尼茨的才能来作比较时,就会恨不能把书都抛弃,
去找个世界上最偏僻的角落躲藏起来,以便安静地死去。这个人的心灵是混
乱的大敌,最错综复杂的事物一进入他的心灵就弄得秩序井然。就哲学家和
数学家这两个词所能具有的最充分的意义来讲,他是一位哲学家和数学家。”
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
“你知道,我是佩服莱布尼茨的。”
… Page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