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
花旗 更新:2021-02-21 16:47 字数:4681
样的玩具。但是如果换了一支枪,他就想他是要往外走的,他要去抓坏蛋的。我们一开始给他定型了,他喜欢玩什么?那么这个东西会持续他整个幼年时期,甚至是有些孩子到青春期,都还会对这类玩具有很大的这种喜好。不同的玩具经验可以发展出不同的能力。比如说女孩子可能她的语言的能力,包括她照顾他人,关切他人这方面,体谅他人能力要发展得好一些。那么男孩子的视觉空间和动手能力要发展得可能要好一些,这个是和玩具分性别化的这种选择或者隔离相关的。
我们第二个比较重要的一个,就是孩子成长形成就是这种教育环境,形成他的性别倾向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游戏。那么我们说其实在教育学里面怎么看待游戏呢?游戏不过是未成年的男孩女孩扮演或者叫做预演。未来成人以后在生活中间扮演的角色,你们看孩子里面,不管他是用动物来扮游戏也好,还是就是直接来模仿成人的游戏也好,几乎是在成人生活当中有的他都会。结婚他们会扮演,抓小偷、扮警察、当大经理、当大老板,他都是成人生活的一种预演。那么这种预演当中他们会把看到的成人角色的分工,在他们的游戏当中做淋漓尽致的表现。那么后来有一些国外的,做儿童心理或者性别心理研究的专家就发现,我们今天看到的更多的男性其实从事更大的、更多的、团队性的、竞争性的、与人交往、合作、对抗这类的在公务活动当中的游戏,说的今天的男性在公务上的支配地位或者是能够比较好地运用社会规则,或者是向上提升发展也好,和早年的游戏运动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那么我们下面讲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讲同龄人群体或者叫同伴。这个群体对一个人的性别形成起什么样的作用?那么同龄人我们又称同伴或者同侪,指的是儿童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的社会认知能力的人。那么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或相互协调的关系。小学阶段他还会是从师、从父母,尤其是男孩子,他还是老师的表扬特别看重,父母的肯定特别看重。但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到了初中以后,他们最看重的是他那群人的认可,同学的认可。我们的学校大多数是男女同校,但是为什么男孩子发展成男孩子,女孩子发展成女孩子。而没有相当多的比例的男孩子,发展成为女孩子性格,就是很少跨性别成长。我们把它称为跨性别成长的原因,就是同龄人团体的压力,那同龄人团体的压力。我们常常会讲,如果说一个男孩子,下课他玩的这种活动,他是跟女生在一起,哪怕这个活动本身是中性的。比如说玩跳棋,那他的男性伙伴会说什么?这个没出息的,就会跟女孩子在一块混,他会这么说你。那同样的,比如说男孩子喜欢踢足球,有一个女孩子也特别喜欢踢足球,但是她没有看都是什么人在踢足球,她在球场上去疯跑了回来,那别的女孩子也说,怎么跟假小子一样,疯丫头。她会有这种压力的,这种压力实际上就是这种同伴人压力,使得大多数几乎绝大多数男女孩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是在一种像这一个栏杆的这么个隔离带两个群体当中生活的,很少跨过这个隔离的。
好了,我们下面就讲所谓的性别隔离。其实我们生活当中从来就有男性,从小有父亲,这以后有男朋友,这以后有丈夫。但是实际上,常常男女性之间都会问,真不知道这个男的怎么想的?男的也会说,真不知道这些女的是怎么想的?那你可以看得出,他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在一种隔离当中进行的。那么我们再看,这个性别隔离当中,也发现男女孩子有一定的差别。男孩子的亚文化当中,他有一个比较大的圈,他的游戏是比较公开的,而且男孩子的这种小团体和成人的关系不是太密切。那么有支配和等级的格局,有团伙性的这种性质。那么女孩子的这种小圈子通常更小,你看女孩子很少有。我们十几个女孩子能够联合着起来做什么事情,很少。男孩子花在同龄人的时间,也比女孩子她的圈子大,那么有一些研究,它是这么解释的。男孩子他从小接触抚育他的人,最早是妈妈或者是姥姥,或者是奶奶这样的人群,这以后可能是幼儿园阿姨、小学教师都是女的。那可是社会又期待他成为一个,叫做功成名就、顶天立地这么一个所谓男性的承担这样的角色,所以说他要寻找他的角色榜样。那么他就有一种至少我不跟周围这些人学,这个是他能够认定的,但是周围的父亲,又常常是在外面。那他很小的年龄,跟他接触不了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但是有一条,他拒绝女性的影响,我不跟你学然后跟谁学呢?成年的男性离开他们距离比较远,在空间、时空上,那么伙伴之间学习,所以他的伙伴关系更密切。
另一种,那么女孩子相反呢!妈妈穿高跟鞋她就可以拿着高跟鞋做模仿,妈妈的耳环、口红,她也可以试着抹,然后抚育孩子的一些动作,女孩子之间亲密的交往,她完全可以从母亲和阿姨之间这种关系当中可以直接模仿到。说她没有所谓的一定要排斥,她直接性的角色扮演,在她的身边,在周围。那么女孩子与成年人接触更多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成年人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一直对女孩子有一种保护形态,也希望更多地和女孩子接近,是为了降低或者减少男孩子的竞争环境,在竞争环境当中对女孩子的支配或者是欺负。那么男性的这种伙伴联系或者连接出现在儿童晚期,刚才我讲的比如说小学高年级,初中或者是这以后,那么这种连接增强了男性的自我认同,也增强了男性支配女性的愿望。这种连接过程当中,他们可能一个是相互习得这种男性应该怎么阳刚,有些比如说能够怎么跨越一些社会给他们设定的做个好娃娃的这种规范。同时他们开始产生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肯定是社会大文化的影响,不是他们自身能产生出来的。就是说以支配或者是贬低女性,来实现自我。如果这里面伙伴当中,有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或者气质性格像女生,他们会嘲弄他、嘲笑他、排挤他,那在这个排挤当中,意味着他对整个另一个群体,女性的一种排挤。同时还常常从性的观点出发,贬低女性,把女性生物化。
好了,刚才我们讲到的是儿童早年的一些因素。从玩具、游戏、同龄人、伙伴以及父母的教养方式,可能看得出他的一种性别成长的一些趋势。那么他们还看到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趋势。就是他生活当中,看到职业的性别隔离,孩子从小看到的最初是家里的爸爸天天在外面,妈妈可能跟他时间接触更多。那么他生活空间再扩大一点到了幼儿园全是女的,到了小学老师全是女的。但是他看到了有一个男的或者两个男的,是做什么的?做校长的。那么如果他再往上走,到了初中、高中,那个教得好的老师,教高中的,男的多;特级教师,男的多;区里来视察的领导,男的多。他看到高位置的上面的,然后又看到外面做IT行业的,广告里面天天拿着公文包,上上下下、匆匆忙忙上班的,是男的多。那么这种职业的隔离,从各个方面都给孩子们就是正在成长的孩子们,形成了他的性别角色的这种偏见,我们或者叫做性别的概念。那么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因素,使孩子们能够习得的,对他的这种最后他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产生的一些影响职业的性别隔离。
因为有三个方面,一个是横向的隔离。他就可以看得出,男女在某一职业当中的构成比例和在全部劳动力人口当中的比例不一致。比如说幼儿园阿姨,如果出现几个男的,他会很奇怪;比如说我们说皇帝有女的,他也觉得很奇怪。因为他看得更多的是,凡是皇上都是男的,伺候皇上的可能有女的。然后餐饮行业、服务行业,照顾人的行业里都是女的,这个是我们叫做一种横向隔离。他看得到的。另一个他看到的就是一个纵向隔离,在所有的职业当中,包括女性职业当中,在具有较高的技术责任地位和收入的职位上,男性都比女性多。有很多小孩子我听他们议论说,我们女的会干什么?女的缝纫,衣服都是女的织出来的。但是第一流的设计师,还是我们男的。你们妈妈这些都在做饭,做饭都是女的做,可是我们第一流的厨师,都是我们男的。他说的是有道理,这我们叫纵向隔离,当一个职业成为一个高位置、高技术、高收入领导位置上的时候,即使女性居多的职业当中,可能也有男的,这个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第三点就是工资上的差别,能给男孩子女孩子,就形成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男的必须有钱、有本事、挣钱,女的收入可以少一点,而且女的收入就是少,这个就是职业的性别隔离。
还有一个方面,我们可能是讲一下关于语言,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兴趣做一些观察或者是做一些收集些这方面的资料。语言在维持今天这个男权社会过程当中,它扮演了很重要的作用。那么通常社会生活当中,孩子从习得语言过程当中,也习得了他的角色定型,也习得了一些性别的偏见。我们看会有些什么样的情形?大家可以看得出一个就是忽略,我们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可以都看得出,凡是代指人类的一些词,男性的词就可以代表全人类,他是一种最普遍最有代表性的。凡是女性的词,它要专门地标明是一个女性。如果说是女的在公共场合出现的,她就是一个有一种另类的感觉。可能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我们常常讲,一个作家、一个经理、一个政治局委员,大家说有一个女诗人,有一个女作家,有一个女经理,他会给你标上这么一个标签。就是说凡是如果说没有这个抬头,没有这个性别的,那自然就是男性,就是说你是在这个领域里,能够充任这些位置的,次一等的或者另类一级的,就语言这种刻板化的印象很多。我知道在我们国家,它有些时候说一类人,说这个人大概是不太利索,不太能干。有通常一类就是这个人那么婆婆妈妈,你这个人那么婆婆妈妈,他会是这个人稍微罗嗦一点,你怎么那么妇女。还有一个词,我就不太确认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个人怎么那么“三八”,不着调。或者是我不知道这些词,它常常会是一种轻视的语言。它常常把女人都用这些词汇来标明。还有一类就是,还有一类侮辱,明显的侮辱,那我说从很多骂人的话语当中大家可以细查到这个语言,那么孩子是学这些语言长大的,听着这些语言长大的。语言是人的思维的一种反映,是一种文化最深刻的一种表现形式,那我们其实可以在语言当中发现很多很多这种对女性的忽视,对女士的歧视,甚至明显侮辱的词汇。但是这些东西,就是通过我们日常的交往,通过孩子们就在这种日常交往,甚至通过我们的媒介,他可以看到这些东西,这个是一个方面。
好了,刚才我讲得更多的是叫做广义的教育,就是说影响儿童,成长性别发展的一些因素,那么我下面还想讲几个因素,就是关于在校内,在学校教育里面的一些因素。那么第一个因素,可能就是我们讲到的教材因素。我们现在北师大原来一个老师,他牵头做了一个题目,就是对我们国家的幼儿,成人以及中小学教材做了一项研究,发现我们教材不管是内容,还是编辑,还是作者的选择上或者性别比例上,都存在着明显的重男轻女。我们现在还在用的,就是1993年出版的中小学教材,插图里面明显是男性多,文章的主人公明显是男的多,然后写文章的作者,绝大多数是男性,那么可能编辑这个教材的,也绝大多数是男性。有一些女性,女性第一是很少,另外一个可供孩子们学习或者作为一个角色榜样。如模特这样的人很少,都距现在的女孩子生活距离比较远。比如说它会讲到,有刘胡兰,是英雄,有邓妈妈,那么还有很多这种,有居里夫人。但是生活当中它能够真实接近,能够学习的女性,不管在时间和空间,还有生活经验上,距离现在的女孩子的距离都是比较远的。而且是它即使是有一些女科学家,女政治家,像居里夫人还有像邓颖超,那么它在表现的过程当中,也会力图更多地表现她的是传统的性别角色的方面。可能有个大家非常都很熟悉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讲到的邓颖超,应该说她是中国少有的女政治家、革命家,那么她在她的革命生涯当中有很多传奇方面的故事。可是我们的教材里面出现两次的一个女革命家就是她,而两次她所表现的角色是什么呢?一次是为周恩来补衣服,是个妻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