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节
作者:
忙 更新:2021-02-21 16:46 字数:4855
们的中国主人,并且公开把中国的委员长称做“酋长”,那意思是中国人还都是原
始的部落民。
也是在黄山别墅。蒋介石真诚地欢迎并宴请远道而来的英国客人。他身着戎装,
满脸微笑,亲自在别墅庭院的大门口欢迎贵宾到来。中国第一夫人宋美龄则亲自为
丈夫充任翻译。蒋介石显然对即将开始的双方会谈持乐观态度,因为大敌当前,英
国人到处吃败仗,所以他觉得这位英国将军会对他客气一番,并就盟国的援华物资
和中国军队参加缅甸共同防务等问题达成原则协议。
不料会见刚开始,韦维尔就不顾起码礼仪,当面对中国的最高统帅宣读了一份
态度强硬的备忘录。备忘录要求中国方面将“囤集在仰光的租借物资,部分地转入
缅甸防务”,并规定中国军队入缅人数“不超过一个团”。因为英国人虽然自顾不
暇,却并不情愿中国来插手缅防务。伦敦从来没有忘记中国在历史上与缅甸曾保持
过的那种宗藩关系。即使将缅甸丢给日本人,将来打完仗还能收复,可是如果中国
人赖在那里不走,岂不是给大英帝国造成一个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吗?
蒋介石挨了当头一棒。会见气氛十分尴尬。
韦维尔一出门,蒋的脸色立刻变得铁青。宋美龄安慰道:“大令(即英语Darl
…ing,亲爱的),同英国人打交道是不容易的,好在美国人跟他们不一样。”
“娘稀屁!这些洋人,都是帝国主义者,没有什么好东西!”蒋介石狠狠地咆
哮。他嗅嗅同韦维尔握过的手,厌恶地皱起眉头。夫人知道丈夫不喜欢同这类洋人
打交道,这不仅因为他们盛气凌人态度倔傲,还因为欧美人身上时常散发出一种不
讨人喜欢的“羊膻味”。宋美龄立刻大声吩咐:
“来人!侍候先生洗澡。把门窗统统打开,把洋人的臭味都给我赶出去。” 这次蒙巴顿来重庆访问,蒋介石是同意了的,事先夫人又对他介绍过蒙巴顿的
举止是如何的优雅和懂礼貌,跟韦维尔完全不是同一类型的人,所以他决定见一见
蒙巴顿。此前,凡有英国人来华访问,除了老相识和礼节上非见不可者以外,他一
般让外交部或军委会的何应钦、陈诚等人去接待,自己则借口公务繁忙或外出视察
不在重庆而不愿会见他们。
不过,这次他见蒙巴顿,也还想着借机报复一下上次那个英国将军对他的不礼
貌。晚上,蒙巴顿在中国陪同人员的引导下来到了黄山别墅。蒋介石没有在别墅的
门口迎候客人,而且蒙巴顿进入会见厅后,蒋介石也没有马上露面,让客人呆呆地
在那里等候了一刻钟。当然,蒙巴顿也有过错,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但据他
本人讲,那确是由于忙乱之中寻找他从伦敦带来的国王的信而姗姗来迟了,并非是
故意表现对中国领袖的不尊重。蒋介石迟迟不露面,令他感到不快,心想至今为止
还极少有人会以这种方式对待自己。他听说过韦维尔跟蒋会面时给对方造成刺激的
那件事,因此他能够谅解蒋介石,不快的心境转而平静了一些。
当蒙巴顿趁这段等候的时间,观赏摆在会见厅里几件精致的盆景的时候,蒋委
员长在夫人的陪同下步入了会见厅。他这次没有身着笔挺的戎装,而是穿一件很随
便的青布长衫,刻意显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蒋夫人依然美丽大方,挽着他的胳
膊,用温婉动听的英语向蒙巴顿及其几名随员表示了问候。
蒋介石的表情显然很冷淡。可是,他那不含一丝客气的言语,被夫人翻译成英
语时作了一番加工,使不懂汉语的蒙巴顿听起来并不那么刺耳。
蒙巴顿对蒋介石说,作为一名年轻而无经验的军官,他感到很有必要前来重庆
“向当代最受敬重的军人讨教智慧和经验”。接着他又奉承道:“尊敬的先生,我
还没有完全安排好在德里的事务,就赶着来拜访您了。您已与日本人作了长期的浴
血奋战,我认为自己必须尽可能早地前来听取您的意见,希望您多予指教。”
奉承得近乎肉麻。蒙巴顿后来回忆,“我还说了其他一些溢美之辞。如果我听
别人对我讲这样的话,将会感到不安的。但对蒋来说,它们却好像一杯可口的清茶,
泰然受之。”
他的恭维很奏效,蒋介石绷得很紧的脸开始有了笑意。随着蒙巴顿滔滔不绝的
奉承和赞美,“会见的气氛越来越好,最后简直是春意盎然了”。
趁这个火候,蒙巴顿向蒋谈起了史迪威的留任问题。宋子文早上拜访他时,曾
透露史迪威肯定要离职。蒙巴顿于当天下午即找到史迪威,问他是否愿意继续任职?
史迪威回答说愿意。蒙巴顿便许诺晚上跟蒋会面时,将努力促成他能够留任。此时,
他在与蒋谈笑风生之中,声称“他个人在缅甸开始新的作战之际,对中国部队更换
高级指挥官感到遗憾”。并且,绵里藏针地暗示,史迪威毕竟是他挂名的副手,如
果将此人撤职或调离,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直接统辖下的任何部队恐怕都不会满意,
也不会配合中国远征军的作战。蒋想了一想,点头表示理解。
尽管蒋介石同意史迪威留任的因素很多,但在蒙巴顿与蒋的这次会见中,蒙巴
顿巧妙地把握住时机替史迪威说项,无疑也起了重要作用。蒋介石第一次见到和结
识蒙巴顿,总要给这个融洽的客人点儿面子。就这件事,蒙巴顿后来向丘吉尔报告
说:“虽然我也感觉到史迪威将军是一位难于共事的人,但我却很高兴地看到他没
有在我抵达这里时被解职。如果那样的话,我可以肯定,这里的美国部队将会认为
我是罪魁祸首。”
毫无疑问,蒙巴顿给蒋介石夫妇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蒋介石在不久以后给英王
乔治八世的复函中,称蒙巴顿是“我的亲密而伟大的朋友”,并说,他们之间已就
在抗击日本人的战争中进行合作的必要性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罗斯福也从白宫热
情地写信给蒙巴顿,说他已经详细地得知了会见的情况,“两年以来,我第一次对
中国和缅甸方面的人事问题怀有信心,这使我激动不已——这主要地应归功于你本
人。”因为罗斯福总统不得不承认,做为他手下的典型美军将领之一的史迪威,或
许是个出色的军人,但在处理涉外事务方面,跟蒙巴顿相比简直望尘莫及。那个经
常给他惹麻烦的史迪威,这次多亏了蒙巴顿替他暂时缓解了与蒋的矛盾,做为美国
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罗斯福自然要对蒙巴顿表示感谢。
当然,通过接触蒙巴顿对蒋介石的气质也很钦佩:“他非常吸引人——在我见
到过的中国人中,他是令人印象最深的一个。”对于宋美龄女士,蒙巴顿更是倍加
赞赏,“她体态窈窕,腿部和双脚美得令人难以想象”。当蒙巴顿说到今后将大大
地仰仗她的帮助时,宋女士答道:“如果她有什么值得夸耀之处的话,那就是她对
人们的特点判断准确。她已经决定做我的坚定朋友。”在蒙巴顿于3天后离开重庆时,
“应该说,我对蒋介石夫妇怀有一种真正的感情和敬意。我相信这是一种报答。我
在返回之后被告之,蒋介石曾不断给有关方面打电话要求保证我安全返回。”这令
他十分感动。
其实,除了笼统地表示友好之外——这也正是蒙巴顿此行的主要目的——这次
访问没有什么具体的成果。蒋介石要求蒙巴顿监管好在印度的美国援华物资,并保
证每月通过喜马拉雅山“驼峰线”运抵中国的物资不少于一万吨。蒙巴顿未置可否
地回答说,由于缅甸的战事,供应不足有时将不可避免,但是从长远来看,重新开
放陆上通道将使中国获益。言外之意,为了集中精力扭转缅甸的战局,他不能保证
绝对有把握地实现中国方面的要求,只不过话说的婉转些罢了。
“我相信你。在这个重要问题上,蒋介石被对方的乖巧言辞所迷惑,表示了对
蒙巴顿的信赖。实际上,从蒙巴顿后来的行动证明,他并不是这样做的。蒋介石还
同意由蒙巴顿指挥暹罗湾和印度支那的秘密作战,还答应驻在缅北的中国军队可以
由蒙巴顿统一指挥。不过,印度支那并不属于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的管辖之内,蒋介
石也从来未肯放弃过任何一支部队的指挥权,史迪威的去留’风波就是明显的一例。
所以,他对蒙巴顿的许诺也是根本不可能兑现的。受各自不同利益所决定,他们的
相互融洽和好感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正像一贯谨慎的波纳尔见到蒙巴顿出访归来
后喜形于色的样子所评价的那样:“我希望他这种乐观态度是有道理的,但我不指
望他对东方人的判断力能比我强。中国人有他们自己的利益。毫无疑问,蒙巴顿比
韦维尔两年前在相同情况下干得要好,但是我担心他的热情使他有些忘乎所以。”
就是那个他为之说项过的史迪威,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没有维持几个月。史迪威
在1944年1月时这样写道:“(蒙巴顿)这个所谓有魅力的家伙不过如此。我开始怀
疑他是否了解自己的部属。机构臃肿,不停地说教,就是不愿意作战。”随着时间
的推移,史迪威在日记中的用词也越来越尖刻了。在他的笔下,蒙巴顿“是一个愚
昧的混蛋”,“稚嫩,喜欢出风头”,“尿壶”。他像其他美国人一样,怀疑并担
忧英国将以美国为代价去寻求自己在东方的殖民利益,说自己“每当看见这个英国
佬时,我就更仇视他们”,“这些混帐伪君子干方百计要切断我们的喉咙。一群猪
猡。”但是,在和蒙巴顿面对面在一起的时候,史迪威却总是若无其事,甚至态度
友善。虽然蒙巴顿发觉跟他越来越难于共事,但却不了解在他脾气乖戾的外表下明
显增长的仇恨。只是当蒙巴顿后来感觉到了这一点之后,才反唇相讥,声称史迪威
心胸狭窄,尖酸刻薄,带有贫民出身的军人那种自以为是和玩弄权术的坏毛病。
从重庆访问归来后,蒙巴顿继续考虑他行使职权的方式问题。这个在韦维尔原
指挥机构基础上组建的东南亚盟军最高司令部本身,以及不同人员之间权力和责任
分配方面的争执,给他带来了许多烦恼。有时竟使外人怀疑他们的主要对手不是日
本军队,而是内部的分歧和争吵。用一句话来说,“问题在于没有任何人准确地—
—有时甚至是没有人接近准确地——知道它的最高司令官的职权,或应如何行使职
权。”尽管对蒙巴顿本人,人们能够知晓他的工作作风和好恶什么。
战区最高司令官一般认为可以有两种模式,即欧洲战区的艾森豪威尔式和太平
洋战区的麦克阿瑟式。艾森豪威尔的作法是,他行事时应对英美两国的联合参谋长
联席会议负责,而不是像麦克阿瑟那样,除了重大的战略问题以外,只对一国(美
国)的参谋长联席会议负责。另一方面;艾森豪威尔认为,最高司令官应有3名半独
立的下属司令官,每一位司令官都应有自己的参谋班子。他们可以作为某个委员会
的主席,也可以实际担任部队指挥官的职务。而麦克阿瑟则认为,部队指挥官应由
统一的联合参谋部门领导。
艾森豪威尔那样做有他的道理,因为在欧洲战区范围内,除了美军外,英国也
有旗鼓相当的实力,甚至在数量上还比该战区美国部队要多。而在麦克阿瑟的太平
洋战区,除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些许部队外,几乎完全是由美军支撑局面的,所以
他的作法和方式也有其理由。东南亚战区很特殊,这里有英国、美国和中国的部队,
还有当地原来各个殖民地和附属国的部队,况且英军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地位。尤
其与欧洲和太平洋战区不同的是,在这块战前殖民地或半独立地区作战,几个盟友
之间各自挟带的争夺势力范围的矛盾和特点,勿庸讳言是比较突出的。其中,重庆
国民政府和伦敦之间尤为互相猜疑。
蒙巴顿本来想按照艾森豪威尔方式工作,但是伦敦总部坚持要他采用麦克阿瑟
方式,并得到了丘吉尔的支持。“我不可能逃避这一责任而必须执行伦敦的指令。”
蒙巴顿告诉他的海军指挥官萨默维尔,“另一方面;我看到了将成为独裁者的危险”。
不过,按照他个人的主见,至少还是要在表面上建立一个国防性的、把最高司令部
的利益放在高于本国和本兵种利益之上的工作班子。完全成功是不可能的,但是,
他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成功得多,也比其他指挥官所能做到的要成功得多。为了使
自己成为各路盟军合作的象征,蒙巴顿在座车的两侧,漆印上他名下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