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 节
作者:
忙 更新:2021-02-21 16:46 字数:4934
运完全连在了一起。而且,通过珍珠港被袭,也进一步证明了当初自己的判断力。
不过,两天之后又传来了一个糟糕的消息:英国最新、最快的无畏级战列舰之
一“威尔士亲王”号和老式巡洋舰“复仇”号,在马来半岛附近海域被日本鱼雷攻
击机击沉。蒙巴顿回想起过去跟父亲路易斯亲王在“复仇”号上共渡的那段难忘时
光,不禁黯然神伤。
既然美国已对德宣战,那么任何事情看起来都是可能的了。在英国那段自身难
保的困难日子里,丘吉尔和蒙巴顿反攻欧洲大陆的“白日梦”,终于变成了可以实
现的一项战略性计划,虽然进一步说服参谋长委员会官员们确信这一点还得需要时
间。正像摩根爵士后来承认的那样:“尽管我是英军大陆作战计划的负责人之一,
但是在我访问华盛顿之前,在目睹了美国巨大的经济技术实力和感受到美军各级军
官坚定必胜的信念之前,我一直认为制定那个计划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没有现实
意义。”
蒙巴顿的联合作战总部之黄金时期到来了。一位曾在他麾下的美国军官回忆道:
“蒙巴顿成功地使他的每一个部下都觉得自己是精英,他总是挑选像他自己那样的
第一流人物,他的司令部里充满了团队精神。在联合作战部队里,没有人会受到惩
罚,如果有人失职,那么他将被送回原部队,而那些被送回的人临走时,往往痛哭
流涕。”
总部里涌进的美国军官和文职人员越来越多,如何与这些财大气粗、趾高气扬
的美国人打交道,是许多英国军官头疼的事情。蒙巴顿倒很善于对付他们,有一次
英国国王来视察联合作战总部,蒙巴顿决定让那帮美国军官见识一下英国的礼仪。
“立正!”蒙巴顿发布完口令后,又要求美国人说,“当国王对你们讲话时,
你们要低着头听。”接着对美国人笑眯眯地说:“我知道你们是联邦制共和国,美
国人不喜欢在国王面前低头。但如今的英国国王,是我的表兄,你们就当向我的哥
哥低头好了。”
经他这番巧妙地劝说,美国军官们只好按照英国的规矩,在英王面前低下了他
们尊贵的头。
美国参战后,它虽表示要做“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但对盟国的武器装备订单
也不是有求必应,拖延和扣减是常有的事。如何能使山姆大叔乐善好施,蒙巴顿颇
会掌握时机和分寸。
1942年4月初,马歇尔将军来到伦敦;就如何发展盟军战略问题与英国参谋长委
员会交换意见4月10日;他应邀访问了联合作战总部。在马歇尔的随行人员中,有一
位颇受赏识的参谋艾尔·魏德迈。他对英国指挥官的看法有一些独到之处,有时也
不免持有怀疑态度。为了奉迎这些握有实权的美国人,蒙巴顿在总部举行了盛大的
宴会,还邀来乐团和姑娘们来作陪,演奏美国流行音乐,乐得马歇尔、魏德迈等人
连称“美妙极了!”
酒酣耳热之际,蒙巴顿简要向马歇尔将军介绍了他的计划和装备情况,马歇尔
此时的注意力正集中在美酒、音乐和姑娘们的身上,根本没有细听对方讲的是什么,
只是问蒙巴顿,“您需要我再做些什么?”
蒙巴顿抓住马歇尔心情愉快的时机,笑着说道:“请您通知国内把英国关于登
陆艇和登陆舰的需求增加一倍;请您受理我的新订单。我需要一种能够搭乘200人以
上并能同时装载坦克的船只。”
“现在有这种型号的专用舰船吗?”马歇尔心不在焉地问。
“目前还没有。”说着,蒙巴顿在餐桌上拿过一张菜单,翻过来在它的背面画
了一下早已构思好的船只轮廓。
“好吧,我回国后让工程师们再具体设计一下;给你们制造150艘。”马歇尔放
下酒杯,膘了膘坐在餐桌对面作陪的几位蒙巴顿总部的漂亮姑娘,显示出很大方、
很有实权的样子。
蒙巴顿未料到马歇尔如此慷慨和痛快,赶紧盯上一句:“我们一言为定。”接
着又让作陪的姑娘们一起,跟马歇尔干了一杯。
此外,蒙巴顿还提出,如果能够在伦敦港有几百条汽船,将对进攻部队是有力
的支持,但是没有发动机,希望美国能够提供。
马歇尔这时有些清醒了,冷静地听着蒙巴顿的这份庞大订单,只表示将尽力而
为。
总的来说,蒙巴顿与美国的将军们相处的不错,部分原因是他擅于揣摩美国人
的心理,把握住了时机和分寸,部分原因是他贵族的身份,即使作为受施舍者,对
方也能对他尊敬和客气几分。
著名美军将领艾森豪威尔曾在马歇尔这次访问后不久,来到英国与蒙巴顿有过
一段时间的工作交往,对此他曾回忆道:“在我担任欧洲战区司令之前,在第一次
来到英国时我就认识了蒙巴顿。后来,在英美双方将领的联席会议上,我们谈到了
在法国的登陆问题。我认为像这种联合作战行动,不宜由一个委员会来指挥,应设
立一个全权负责的总指挥,由于英国部队参加行动的人数比我们多,因此应由一位
英国将军出任此职。我提到了蒙巴顿,与会的资深英国将军们似乎有些疑虑。于是
我又说,‘在美国时,我多次听说有一个人几个月来一直在深入研究两栖战问题。
我知道他的名字是蒙巴顿将军。他是一位充满活力、智慧和勇敢的人,如果这一行
动主要由英国部队去完成,我想他能够担任这一工作。我知道,他是一位海军军官,
但这没关系,我愿意在他手下效命。’紧接着却是一阵令人尴尬的沉寂。”
那么英国准备何时派兵跨越英吉利海峡,向欧洲大陆进攻呢?且听下章分解。
蒙巴顿
第六章 战略抉择
西欧何时辟战场,几种意见争短长;
蒙氏追随丘吉尔,筹划预案应各方。
从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苏联起,苏德战场就成了大战爆发以来的主要战场。
当时,苏德战场上集中了75%的法西斯德国及其附庸国的军队,其中有德国的153个
师和仆从国的37个师。
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波罗的海沿岸和摩尔达维亚,苏联红军与德军展开了一
系列大规模的、异常残酷的交战。而与此同时,西欧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地面军事行
动。德军仗着机械化装备的优势和训练有素,锐不可当,势如破竹,很快占领了苏
联的大片国土,使苏军陷于被动。斯大林迫切需要英美军队在西欧发动进攻,减轻
德国对自己的军事压力。
在英国,关于苏军是否能够抵挡得住德国的进攻以及能够坚持多久,人们议论
纷纷。但无论如何,在全力支持俄国人这一点上,英国公众中几乎没有任何人持有
异议。像丘吉尔一样,蒙巴顿在政治观点上也是极端反共的,他在写给女儿帕梅拉
的家信中这样说:“布尔什维克杀死了我在俄国皇室中的大多数亲戚,我从来没有
想过有一天会把他们作为盟友来欢迎。但是,我们决不能让纳粹获胜,是吧?”只
有在打败共同的敌人——纳粹德国这一点上,他们才不得不结盟。
丘吉尔十分清楚打败德国的决战地点是在欧洲大陆,所以即使在英国最困难的
时候,也先后任命凯斯、蒙巴顿等人建立联合作战总部和组训登陆部队,以准备重
返大陆。但他认为,现在的时机还不成熟。
“第二战场”一词是俄国人喜欢用的一个概念,这个名词意即强调了苏德战场
的主战场地位,强调了苏军的作用。英美的政治家和军队将领们很反感使用这个词
汇,而俄国人却不理会那一套硬是经常在与对方的来往电文中使用它,英美抗议无
效也只好默默地接受了这个词汇。但是,接受了这个词汇不等于在解释它的内容上
没有分歧。按英美的说法,盟国空军轰炸德国、英美海军在大西洋同德国海军作战,
以及后来盟军在北非、中近东等地进行的战役,都算是对德战争的第二战场。而按
照苏联政府的解释,第二战场就是欧洲战场,更准确地说,是法国北部的战场,因
为这一战场的开辟能直接威胁德国本土的心脏地区,可牵制德国约60个师及其仆从
国20个师,从战略上可成为俄国战场的补充。
针对苏德战争一爆发,斯大林就要求英国军队反攻法国的主张,1941年夏,丘
吉尔认为俄国人对军事战略“一无所知”,“不懂得登陆战役的特点”,“不懂得
大部队在敌岸登陆有不可克服的困难”。而俄国人讥讽他,“每个隔岸观火的人,
都自诩是战略家”,指责英美“在拉芒什海峡彼岸,或者说在大西洋彼岸静观苏联
人民同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血流成河,而不让实力剧增、日益强大的英国
和美国的武装力量冒险”。
历史经验证明,德国在两线作战总是失败。俾斯麦、毛奇和施利芬都害怕两线
作战。希特勒遵循他们的遗训,力图各个歼灭对手,战争爆发以来,他在初期也达
到了这一目的,在基本控制了西欧以后才开始进攻苏联。
在当时情况下,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是否可行?苏联政府认为,根据德国发动
进攻以来的军事战略态势,当时德军大多数兵力都已用在东线,在西欧(法国北部)
和北欧(北极地区)开辟第二战场是完全可能的,这样做既可大大改善苏联的军事
形势,还可以改善英国的军事形势。斯大林称,他十分了解建立第二战场的难处,
也估计到这将付出巨大的牺牲,然而为了与共同敌人作斗争的事业,为了英国本身
的利益,必须尽快地建立第二战场。 1941年7月,斯大林致函丘吉尔;向英国政府第一次提出了上述要求。丘吉尔立
即拒绝苏联关于马上开辟第二战场的建议,指出:“现在对法国实施重兵登陆,势
必意味着流血与失败。”9月3日,斯大林又致函丘吉尔:“德国人认为西线的危险
是虚的,并且深信现在和将来在西线都不会出现任何战场,可以不受惩罚地将全部
兵力从西线调到东线。”对斯大林的激将法,丘吉尔不为所动,再次回信告诉斯大
林,英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单独开辟第二战场是根本不可能的。
同年12月7日发生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在对日本宣战的几乎同时,也向
德国宣了战。有美国参战,盟国是否能够开辟第二战场已经不成问题了,唯一的问
题仍是什么时候这样做。
在苏联政府频频的外交努力下,性急的美国人准备响应斯大林的呼吁,以英国
为基地进攻西欧的德军占领区。1942年5月,罗斯福总统和他的首席顾问哈里·霍普
金斯,答应苏联政府在当年开辟第二战场,在西欧登陆的兵力规模不少于100万人。
在英国国内,某些舆论和政界上层人物,也敦促丘吉尔赶紧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
支持苏联。他们认为,1942年的夏季对俄国战线来说可能是决定性的,英国必须先
派遣8至10个师的兵力越过英吉利海峡;在西欧海岸登陆,以牵制和减轻德国对东线
形成的强大压力。尽管这些登陆部队有可能全军覆灭,但这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如
果俄国的战线垮了,盟国的整个战争前景也就渺茫了。
丘吉尔对上述看法不以为然,他以自己对共产主义制度长期研究的经验,认为
苏联的体制和多年形成的社会结构适于战争,能够经受得了残酷战争的捶打,根本
不必担心它会像波兰和法国那样,向希特勒举手投降。用不着急不可待地为俄国去
两肋插刀。同时,他根据自己的情报系统侦察,认为整个法国海岸都“大炮林立,
布满了铁丝网、坚固火力点和岸防地雷”,面对德军在法国西海岸筑成的一道所谓
“大西洋壁垒”,他本人“必须要关心美、英两国的青年,不能让他们的鲜血染红
大海,不能让他们的尸体堆满海滩”。当然,无庸置疑,做为一个老牌反共政治家,
丘吉尔希望在长期战争中削弱纳粹德国的同时,削弱共产主义苏联的力量。
对英国的无动于衷,斯大林派代表质问丘吉尔:“如果说英国人在德国狂轰滥
炸之下能在7天内从敦刻尔克撤走30多万部队的话,那么;为什么不能把同样多数量
的部队再运送回大陆开辟新战线呢?”丘吉尔回答道:“撤退和进攻是两个截然不
同的概念,撤退是以保存力量为目标,进攻则是为了取得和发展胜利,我们不可能
像敦刻尔克撤退那样,连私人游艇都动员起来去进攻敌人。”
他嘲讽俄国人的“奇谈怪论”,是让德国人打昏了头,居然能进行这样愚蠢的
类比。
蒙巴顿在如何确定开辟第二战场的时机上,是紧紧追随丘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