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节
作者:世纪史诗      更新:2021-02-21 16:40      字数:5006
  “结局好,一切好。”(莎士比亚,理所当然。)
  “人以三事见性格:赏钱、酒量和脾气。”(王尔德?伏尔泰?)
  “罪证不足莫先罪。”(西塞罗?霍尔姆斯?)
  “不解的梦,犹如未拆的信。”(弗洛伊德?)
  当你知道上述格言无不出自《犹太法典》时,你也许会大吃一惊。我敢打赌,受过最好教育的美国人中,有95%的人说不上《犹太法典》是啥样的。然而,这部法典却是我们了解纪元前犹太教的主要来源之一,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从中引出基本道德法规、大量信条以及神学基础的宝库。
  下面不妨再举一些这部法典中光彩夺目、充满人生哲理的有关引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切勿威吓孩子:要么罚他,要么饶他……非打不可,就使用小草一棵。”
  “增加真理。就是减少真理。”
  《犹太法典》井非像许多人认为那样是指《旧约》的前5章;那5章古代希伯来人称作《摩西书》,或曰《摩西律》。《犹太法典》是一部浩然巨著,辑有“小书”63部,英译本长达35卷,据估计,它记载了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后8世纪间持续1200年之久的群贤诸家研讨所得。前后共有两千多位学者、法师、哲人参加过圣地巴勒斯坦和巴比伦大学堂中举行的这些讨论。来到两地学术中心的,都是当时最杰出、最博学的贤哲之辈;世界各地的犹太教法师、法官也纷纷寄来一件件缕析入微的文书,借以各抒所见,共商大。
  许多世纪以来,这部法典在基督教世界中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经过篡改的摘录。在巴黎、罗马、托莱多、君士坦丁堡等地,教士和皇帝,上自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至纳粹分子和其他狂热分子,全都诅咒它,宣布其为非法,把它撕个粉碎,要么就把《法典》付之一炬。
  然而,如同今天世界各地虔诚的犹太人一样,过去犹太男子(还有贵族女子)没有一个不在研习《犹太法典》。每天诵读一部分犹太教经文或者法典,尤其是在安息日,乃是一种极重要的“德行”。他们这样做,过去和现在都被认为是为来世“积德”。
  犹太人被放逐出圣地后,散居他乡,来到耶路撒冷、科尔多瓦、孟买、神户、喀土穆或是基辅,于是在那里的小商店里、小市场上、农村集市中,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一些小商人、补鞋匠、苦力、车夫、面包师或理发匠在全神贯注地阅读他们最爱读的《犹太法典》中的《长老伦理》篇。
  《犹太法典》一书被誉为一部具有伟大见解、伟大力量的寓言、传说、轶事的知识宝库。这些寓言、传说和轶事并非写下供人消遣之用,而是一种诲人的工具,是使人们接受道德教训的有趣方法。这里不妨再举小例一则:
  “世界之道,莫不皆然:生了孩子,大家高兴;有人长逝,众人哀号。我们却要一反其道。只因为婴儿大小,一生难料;有人寿终正寝,我们要为其高兴,因他已走完漫长的征程,如果带着不朽美名的花冠离开今生,更要算是莫大的福分。”
  
  Number : 2165
  Title :生活质量
  Author :艾啥德·埃普勒
  Issue : 总第 21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德国
  Translator :陈秀萍
  “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篇文章介绍了德国人是怎样看待“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
  ——译者
  人越穷,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就越密切。1945年,德国人的生活质量取决于一块面包,一双不漏水的靴子和一所修复了的房子。当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的时候,上升着的生活水平曲线就明显地离开了迅速下降的生活质量曲线。70年代,德国人生活质量的好坏是以下列情况来衡量的:1.工作使人感到愉快呢,还是使人感到单调而疲乏;2.与别人交往时,是受到尊敬还是受到蔑视;3.休息时是否有安静的环境;4.晚餐时是否有电话打搅。
  如果一个工人每月拿回家的工资不是1300马克,而是1500马克,他就可以购买一些他早已盼望的、能使他和家里人高兴的东西。一般来说,他的生活质量也就随之而提高了。如果一个经理一个月的收入不是3万马克,而是4万马克,这至多只能提高他的威望、地位,如此而已。但与生活质量毫无关系。
  生活质量最基本的要求是要能维持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对成千上万的德国人来说,多一块面包或一把米是生死攸关的事。
  在一个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如果他能找到食物,他的生活水平就会因此而提高;同时他的生活质量也会得到改善。如果一个人的食物超越了一个正常人所需要的保质保量、味美丰富的食物界线,他的生活水平也会提高,但他的健康乃至他的生活质量的基础就会因此而遭到破坏。这里,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两条曲线是分开的,并且,生活质量这条曲线同生活水平这条曲线不是平行的,而是下降的。由此可见,生活水平可以通过各种消费方式而提高,生活质量则不然。
  以上的一切对个人来说是有效的。对整个社会来说同样也适用。印度农业生产的提高对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会产生影响。而安眠药生产的提高只是生活质量下降的标志。
  
  Number : 2166
  Title :科学家的素质
  Author :
  Issue : 总第 21期
  Provenance :《世界科学》
  Date :1982。9
  Nation :
  Translator :
  (国际水稻研究所张德慈博士对中国进修生的谈话)
  问:一位科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条件是什么?
  答:1·兴趣与好奇心:关注研究问题的各个有关方面,不断地去摸索。
  2·大胆想象:乐意试用新的观点和方法。
  3·真实客观:思想不刻板,愿意接受批评和采纳建议亦提及前人的贡献。
  4·观察敏锐:注意一瞬间的现象或某种异常现象,并把它们与其他已知的事实联系起来思索,做到普通人见不到的观察与定论。
  5·聪明理智:能形成独立的主见和建立方法。
  6·小心谨慎:应根据控制条件和统计分析陈述结论,要有实据。
  7·训练有素:能胜任他所承担的研究领域以及有关的研究领域。
  8·合乎情理:用有限的人力与物质源探索限度内的领域。
  9·精确诚实:真实报告结果,正反两方面的资料都拿出来。
  10·长期坚持:对一件复杂的事情或一个困难问题需长期地坚持追踪,要有恒心,直到水落石出。
  
  Number : 2167
  Title :语言大师谈语言质量的十条标准
  Author :
  Issue : 总第 21期
  Provenance :《怎样说更好些》
  Date :
  Nation :苏联
  Translator :赵秋长
  如何提高语言的质量?好的语言应达到什么标准,应具备些什么特点呢?
  一、语言要正确,也就是说,要符合一定时代标准语言的一般规范。A·N·皮萨烈夫说:“语言运用得不正确,会导致思维发生错误,进而造成实际生活中的失误。”
  二、语言要准确,就是说,要符合言者和笔者本人的原意。K·费定说:“语言的准确性,不仅是健康文风的要求,而且首先是健全的理性的要求。”
  三、语言要明确,那就是要使听者和读者听得明或看得懂。古希腊时代罗马的雄辩术教师昆蒂利安写道:“讲话不能使人不解其意。”
  四、语言要有逻辑,即符合逻辑律。语言的紊乱乃为思维混乱所致。H·T·车尔尼雪夫斯基有言:“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表达上的不切和含糊只说明思维的混乱。”
  五、语言要朴实,即淳美自然。笔法不怪僻,不浮华。л·H·托尔斯泰曾说:“夸张和做作的词句是用来掩饰空洞的内容的。”
  六、语言要丰富,即运用多种语言表达手段。高尔基曾教导说:“你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应是:一定要经常不断地求得语汇的更大丰富,要有更多的形形色色的语汇。”
  七、语言要精炼,就是没有多余的语句,没有不必要的重复。高尔基还说过:“如果有个人写起来废话连篇,这就说明他自己也不甚明了他说些什么。”
  八、语言要纯洁,就是要从其中剔除不规范的语句,土语、行话、俗语、俚语以及没有必要使用的外来语。B·г·别林斯基说:“在有同义的俄语词的情况下去使用外来词,这就意味着损害健康的文意和文风。”
  九、语言要生动,即忌刻板,要富有表达力、形象性和激情。A·H·托尔斯泰说:“语言应当是活生生的。”
  十、语言要谐美,就是要悦耳动听。选词造句要顾及音律。A·п·契诃夫说:“在一般情况下,应避免使用音色不美,拗口的词。我就不喜欢那些带许多咝音的词,我总是避免使用它们。”
  
  Number : 2168
  Title :她的诗和她的爱情——白朗宁夫人小传
  Author :方平
  Issue : 总第 21期
  Provenance :《白朗宁夫人十四行诗集》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不幸的童年
  伊丽莎白·巴莱特(Elizabeth Barrett)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诗人,1806年3月6日出生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显现了好学的天性和文学上的才能。她从没受过正式教育,凭着自修,精通了古希腊文,还学会了拉丁文和欧洲好些国家的语言。
  她在英国西南部乡间长大,本是个活泼的女孩子,爱好书本,也爱好大自然,她也爱骑着小马在绿原上驰骋——我们的女诗人是有过快乐的童年的。但是在15岁那年,有一次骑马,不幸跌损了脊椎,从此她就失去了可贵的健康,20几年来一直是禁锢在床上的病人。
  她的生命够悲惨了,然而苦难并不就到了尽头,她还得一次次遭受意外的打击。
  先是她的母亲去世了,以后她的弟弟爱德华就成了她最亲爱的人,他陪着她在乡间养病,不幸溺死在她窗前望得见的那条河流里。她回到伦敦的温波尔街,和家里的人住在一起。伦敦阴寒潮湿的气候对于患慢性疾病的人是有害的,她的身子越来越坏了。在夏天的时候,她坐在椅子里,难得让人抱着,下楼一二次,见见天日;到了冬天,她蛰居在房里就像一头冬眠的睡鼠那样动弹不得。
  但是她还是承担起人生的辛酸,坚韧地活下去,把她的悲哀和希望都写进诗歌里。她在1833年和1838年先后出版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英译本和诗集《天使们》,平时也经常在伦敦的文学杂志上投稿。
  结识白朗宁
  1844年,她的两卷本诗集出版,这在她长期的创作生活中,是一块可纪念的里程碑。由于这部诗集,她结识了另一位诗人罗伯特·白朗宁(Bobert Browning1812…1889),她那充满着哀怨的生命从此打开了新的一章。
  在当时,白朗宁还是个没有名声的青年诗人,知道他的只有少数几个朋友。白朗宁读到了她的诗集,汹涌的热情驱使他写下了这样一封信:
  亲爱的巴莱特小姐,你那些诗篇真叫我喜爱极了,我爱极了你的诗篇——而我也同时爱着你……
  第二天,女诗人回了他长长一封信:
  亲爱的白朗宁先生:我从心坎深处感谢你……
  他们的真挚纯洁的友谊从此开始,他们继续不断地互通信札,对彼此的诗创作交换恳切的意见,又从文学谈到人生,从倾吐早晚的灵感,到追叙童年的情景……。最初四个半月殷勤的通信,在她一片昏暗的生活中忽然打开一个窗口--她一天里最光亮的时辰,就是每当黄昏降临,在期待中听到邮差的那一声叩门。
  经过几次请求,他克服了她怕见生人的癖性,在5月下旬,风和日暖的暮春天气,来到她的病房中。他见到了她,可怜瘦小的病模样,蜷伏在她的沙发上,贵客来都不能欠身让坐,一双深沉的大眼睛里透着几分哀怨的神色。
  在会面后的第三天,她竟接到了他的一封求婚的信。
  哪一个少女不怀着甜蜜的爱的梦想?可是我们的女诗人不再是年轻的姑娘了,她已经39岁,对生命完全放弃了希望的人,而她的“情人”比她年轻了6岁,奋发有为,正当人生的黄金时代。
  她拿着信,痛苦了一夜,第二天拿起笔来悲哀地、可是断然地拒绝了他。同时请求他以后别再说这样“不知轻重”的话吧,否则他们俩的友谊就没法维持下去了。
  白朗宁慌忙写信去谢罪,也顾不得自己从来没说过谎,解释前信只是感激话说过了分,只是一时的有失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