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作者:北方刷刷      更新:2021-02-17 04:55      字数:4801
  君不知,在那个尚且使用帆船的年代,没有一年半载的海上航行,是不可能从美国到达欧洲的。当杰斐逊实行禁运时,许多美国船只正在途中,所以损失惨重。此外,封港在某种意义上等于自我封锁。美国出产的棉花、烟草、麻等农作物主要出口欧洲,封锁断送了它们的销路,无异于扼杀本国经济。一时间,反对杰斐逊的一派活跃起来,漫天散布杰斐逊和拿破仑勾结,对美国海运业来说这是比英国海上强权更可怕的敌人。
  对此,杰斐逊倒镇定自若,他深晰这是建国以来第1 次主动实行禁运政策,损失在所难免。但是,它向世界显示了美国海上的自主权,以及美国人民不畏强权的坚强意志。从经济上讲,杰斐逊也不认为这是一个错误。他一分为二地看到事物的另一方面:“我们的禁运将产生一个值得庆幸的持久效果。它会使我们大家从事国内的各种制造业,以后我们对英国的物质依赖可以足足缩减一半。”
  他的良苦用心只有财政部长加勒廷最能理解。加勒廷分析道:“禁运使进出口额都大幅度下降,至少毁掉了价值5000 万美元的商品。
  然而,这项政策对家庭手工业和制造业有长足的促进,以前从英国进口的货物开始在美国生产,纺织、制帽、造纸、活字印刷、火药、冶铁等工业开始起步。”
  他们的看法不无道理。禁运是美国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作出的一次大胆有益的尝试,表现出美国争取经济完全独立的决心。
  1809 年3 月1 日,杰斐逊在卸任前夕签署了一项撤销禁运的法令,宣布除英、法两国外,对其他国家自3 月15 日起解除封港法令,恢复通商。国事暂且按下不表。
  话说是年3 月,杰斐逊卸任告老还乡。效法华盛顿,他谢绝了第3 次提名。蒙蒂塞洛庄园的山山水水曾使他魂萦梦牵。如今返乡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到妻子的坟前扫墓。3 月的天气透着几分凉意,是鲜花难寻的季节。庄园里细心的仆人深知总统思念之情,早在主人到达之前就在温室里准备好了美丽的鲜花。杰斐逊轻轻将一束鲜花放在墓前,默默而语:“亲爱的马撒,我回来了,我回家来陪你,这次再也不会走了。”
  是的,他走的太久了,为了事业他忍痛牺牲了家庭欢乐,这是他一生再也无法挽回的罪过。杰斐逊的双眼潮湿了,1782 年的情景浮现眼前。当时,马撒为他生了最后一个胖胖的女儿,十分可爱。但是,由于多次生育,马撒在几个月里也无法恢复元气。弗吉尼亚议会不批准杰斐逊的请假,三番五次催促他前去开会。杰斐逊心急如焚,眼看妻子病情急转直下,他又写了一封告假信,便日夜守护着马撒。9 月6 日,几天滴水未进的马撒突然醒来,要求丈夫搂抱着她。在杰斐逊怀里她似乎得到极大的欣慰,平静地呼吸着,想尽量减轻对丈夫的压力。她眼神激动,声音十分微弱,请求丈夫答应她一件事。杰斐逊含着泪水连连点头,“什么都可以,亲爱的,你说吧。”“请你答应我,永远不再娶妻。亲爱的,我真害怕3 个小女儿由后娘哺养,你明白吗?”她说不下去了,两人默默垂泪。杰斐逊发誓之后,马撒满意地闭上了眼睛。他亲吻着妻子的面颊,忽然她头一歪,瘫软下来。杰斐逊叫着喊着,几乎跌倒在地。
  当他被人抬到书房时,已完全不省人事。杰斐逊昏迷了一个多小时才苏醒过来。这位刚毅的男子,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可是此时,他泣不成声,悲痛欲绝。丧礼后,他整整3 个星期独自关在书房里,不言不语。昔日热闹的庄园,顿时一片寂静。人们担心杰斐逊会一蹶不振。
  杰斐逊夫妇结婚10 年中,他忙于国事,很少在家,更缺乏对妻子关怀照顾,以致使她刚刚34 岁就早离人世。为弥补对妻子的歉疚,年仅39 岁的杰斐逊终生没有再婚。
  在一定程度上,长女玛莎后来代替母亲陪同父亲参加社交活动,甚至在杰斐逊出任驻法国公使时,也跟随前往。杰斐逊任总统的8 年中,玛莎成了正式的白宫女主人。她使父亲得到极大安慰和快乐。
  说到杰斐逊的子女,还有一段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动人故事。杰斐逊在法国任职时,二女儿玛丽曾寄住在驻英公使约翰·亚当斯家里。亚当斯和杰斐逊在革命年代同甘共苦,结下深厚友谊。在《独立宣言》的签字人中,只有他们两人后来成为总统。亚当斯夫人喜欢玛丽,又怜其4 岁就失去母爱,故将其认为“干女儿”,玛丽9 岁时,被她带到伦敦同住。之后,亚当斯当选为第2 任总统,杰斐逊任副总统。两家都搬到首都,为再次共事感到高兴,孩子们更是欢欣鼓舞,两家时常聚会。
  谁料想,在亚当斯执政的4 年中,两人由于政见分歧发展到严重对立,以至友情决裂。1800 年大选时,杰斐逊又击败了亚当斯,当选总统。气急败坏的亚当斯趁卸任之前大权仍旧在握之机,于1801 年2 月任命一批同党为联邦法院和地方法院的法官,目的在于阻止新政府控制法院。由于任命是赶在亚当斯执政的最后时刻进行的,故被称为“午夜法官”。
  杰斐逊一眼看穿了亚当斯的诡计。他3 月4 日上任之后,立即命国务卿麦迪逊扣压这批法官的委任状,并拟定了新的名单。“午夜法官”中有人不服,上告最高法院,由此引出了一场长达3 年的司法案子。杰斐逊虽然身为总统,但在与最高法院斗争的几个回合中频频失利,使他更加憎恨当初任命马歇尔为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亚当斯。
  昔日朋友遂成仇敌。直到1804 年杰斐逊的女儿、亚当斯家的“干女儿”
  玛丽不幸去世,两家人才在墓地重逢,为了年仅25 岁的女儿,两位老人无语相对,握手言和。
  杰斐逊退休后,时常与亚当斯通信,共叙往日友情,共商当今国事。1824年,亚当斯的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当选为美国第6 任总统,81 岁高龄的杰斐逊特意去信祝贺。这两位亚当斯是美国唯一一对父子总统。
  真是无巧不成书。两位重修旧好的朋友没能同月同日生,却巧合有同年同月同日去的终结。就在杰斐逊临终前询问关于7 月4 日的时候,远在马萨诸塞州的亚当斯老人也在说起这个日子,而且从昏迷中说了最后一句话:“托马斯·杰斐逊还活着。”他从独立50 周年想到了这位可敬的老友。然而,在通讯落后的年代,他哪里会料想,老朋友已早他数小时与世长辞。
  1826 年7 月4 日,83 岁的杰斐逊临终前突然从昏迷中醒来,用模糊的语音说了最后一句话:“7 月4 日到了吗?”他坚持到了这一天。当美国举国欢庆《独立宣言》发表50 周年之际,这位宣言的起草者安详地与世长辞了。遵其遗嘱,没有印发讣告,没有举行隆重葬礼,仅由亲属和友人将他安葬在家乡妻子和女儿的墓旁。墓碑由他生前亲自设计,朴素大方,上刻他自己撰写的墓志铭:“这里埋葬着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的作者、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再说有关杰斐逊的私生活,在美国有一种扑朔迷离的传说,说他有一个黑奴情妇,有一个温暖的黑人家庭。杰斐逊去世后,整个蒙蒂塞洛庄园只有一位中年妇人年复一年每日在杰斐逊画像前流泪、祈祷。她的胸前戴着一条金项链,上面有一枚精制的链坠。以前,她总是在夜晚才敢打开看看;现在,她每天站在杰斐逊像前,轻轻打开链坠盒盖,亲吻着里面镶嵌的杰斐逊头像。这件珍贵礼物是杰斐逊出任法国公使时,特请巴黎工匠为她制做的。妇人名叫萨利·海明斯,系杰斐逊的岳父和一位女奴所生,实际上是杰斐逊夫人同父异母的妹妹。她美丽、善良,15 岁时作为夫人的女仆随其来到蒙蒂塞洛,与这家人相处39 年。在杰斐逊哀悼亡妻的日子里,萨利尽心尽力照顾主人,抚慰着他那颗受伤的心。萨利代替夫人照看年幼的二女玛丽长大,陪她在伦敦亚当斯家居住,又陪她去巴黎父亲那里。在巴黎,他们一家四口度过了美好、幸福的岁月。萨利永远不会忘记,她为杰斐逊生育两个儿子的情景,杰斐逊抱着褐色皮肤的儿子,那种无比激动和欣慰满足的表情真是难以形容。夫人没有来得及为他生育儿子就过早地走了,他感谢萨利为他所作的一切,他说夫人在天之灵也会十分高兴。
  且不论杰斐逊是否真有这样一个黑人家庭,或者是否由于萨利的存在,杰斐逊才能真正实现对妻子的誓言。然而,有一件事实是不容怀疑的,杰斐逊在遗嘱中宣布解放他的5 个奴录,即萨利的两个儿子、一个兄弟和两个侄子。在蒙蒂塞洛众多的奴隶中,主人对这些人如此偏爱,不能不说明萨利在杰斐逊心目中的地位。
  19 世纪20 年代,像杰斐逊这样大胆地解放黑奴,已属难能可贵,不可多得。当时,妇女没有社会地位,连白人妇女都尚且如此,更何况黑人妇女。因此,杰斐逊不可能超越时代,最终也没能还萨利以自由,尽管他根本就没有把她视为女奴。
  言归正传。话说杰斐逊任职后期全力排除了“切萨皮克事件”引发的战争危险。然而,美英关系不但毫无缓和,对立情绪反而有增无减。
  1808 年,詹姆斯·麦迪逊当选总统,翌年3 月上任。他被认为是开国元勋中最后一位总统,其政府推行的方针基本与杰斐逊时期一脉相承。
  由于英法的封锁政策和美国的禁运,使美国经济受到很大损失。麦迪逊为寻求缓和美欧关系的途径,甚至向英政府提出美国可以首先停止对英贸易禁运,但遭英拒绝。美国又颁布法令,宣布对英、法均恢复贸易,但附有条件,如若到1811 年3 月3 日之前,不论其中哪一国仍不更改其海上封锁政策,美国将对其重新实行《停止通商法》,同时禁止英法武装船只进入美国领海。1810 年11 月初,法国宣布取消了针对中立国的禁运法令。麦迪逊称赞法国响应他的号召,同时警告英国,若在3 个月内仍不改弦更张,美国将再次断绝与其通商。对于这两个国家,麦迪逊同意杰斐逊的分析,拿破仑并不可怕,因为他在把眼睛重新转向美洲时,还有欧洲大陆在拖后腿。相反,英国有更大的危险性,是永远不能作为盟友来依靠的。现在,英国果然无视麦迪逊的警告,继续我行我素。截止1812 年美英交火之前,美国的大批船只被英截获,l 万多人被强迫为英国服役。
  1811 年3 月初,美国履行诺言,停止了与英通商。美英关系激化。在美国国内,对于英国的蛮横态度产生了战与和的两个派别。主战派以执政者为主,包括西部和南部的种植园主,以及与他们利益相关的东部商业资本家。这一派认为,外交手段和经济制裁的办法全然无效,除了开战已别无他择。杰斐逊虽然已离职返乡,但他仍密切关注势态,与麦迪逊保持联系,起着“顾问”的作用。他气愤地给麦迪逊写信道:“时间、耐性和爱好和平的一切希望都已竭尽,我们所剩下的唯一抉择只有战争或可耻的屈服。”
  大多数老百姓支持杰斐逊的态度,主张对英再战。这不仅由于他曾是德高望重的总统,而且群众深受英国封锁政策之害,加之对独立革命尚记忆犹新,如果向英国屈服,那就意味着重新接受殖民主义而放弃共和制度,谁都不愿再走回头之路。
  主战派中有一批年轻议员,被称为“战鹰派”。他们鼓吹对外扩张,从英国手中夺取加拿大等地。议员哈柏说:“造物主决定了我们在南部的边界是墨西哥湾,而在北部则是那永世寒冷的地方。”国务卿门罗也认为取得加拿大是理所当然的事,他说:“这场战争最满意的结果,将是夺取加拿大。”反战派则是东北部亲英的商业资本家,尤其是航运业人士。
  主战派自然占居上风。麦迪逊于1811 年11 月在国会发表咨文,提出陆、海军的战备计划。1812 年初,他又要求在4 月份进行30 天禁运,作为对英战争的序幕。6 月1 日,麦迪逊将宣战报告提交国会审批。报告说:“我们的商业在所有海域遭到掠夺,我们大宗产品的合法市场被切断,而且农业和海运业受到破坏性打击。英国政府对这些旨在破坏我们中立贸易的手段还不满足,最后竟诉诸毁灭性的封锁政策。”
  国会投票结果,参议院以19 票比13 票,众议院以79 票比49 票通过了麦迪逊的宣战报告。6 月18 日,美国正式对英国宣战。
  自从美国独立后,英国一直伺机报复。但是英国总想通过经济手段扼杀美国,并不急于马上与美交火。因为,在欧洲与法国的周旋已费尽心机,不宜再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