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节
作者:
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17 04:43 字数:4979
10月4日,韩部第33师由分界直扑黄桥东北前沿阵地,实施猛烈攻击,一部曾突入东门。第3纵队顽强反击,予以杀伤,将其逐出。韩部第89军军部率第117师经古溪进至野屋基、何家塘一线;独立第6旅经高桥南进,企图袭击黄桥侧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适时猛烈出击,一举将开进中的独立第6旅分割包围,歼灭于高桥一带,经3小时激战,全歼该敌。
4日午夜,第2纵队经八字桥插到分界,协同第1、第3纵队,将第89军主力分割包围于黄桥东北地区。5日中午,第1纵队第4团首先攻击其军部,各纵队旋即紧缩包围,奋勇冲杀。第89军军长李守维在逃跑中落水毙命。
经火线喊话,第89军官兵纷纷缴械,其主力于当晚被歼。6日,第2纵队又追歼该军余部于营溪,乘胜攻占海安、东台等地区。韩德勤率残部千余人向兴化溃败,顽军左路军各保安旅团亦随之撤退。
黄桥战役,共歼灭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1。1万余人,其中俘敌3800余人。
黄桥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巩固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抗日战争(1937。7—1945。9)
新四军苏南反顽战斗
苏南地处南京、上海、杭州三角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南京失陷后,该地区的汉奸、土匪活动猖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开展苏南敌后抗战,牵制日军向华中进犯,配合正面战场作战,1938年夏,新四军第1、第2支队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陈毅、张鼎丞、粟裕、傅秋涛率领下挺进苏南。6月中旬,第1支队展开于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地区,6月下旬,第2支队展开于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区。新四军挺进苏南后,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摧毁日军车站,破坏铁路交通,袭击日军机场,伏击日军的运输队,攻打日军据点,歼灭了大量日军,使京沪铁路交通一度中断。苏南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开创,严重地威胁着敌人的后方。敌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多次围攻和“扫荡”,至12月底,苏南地区军民先后打破和粉碎敌之围攻和“扫荡”近30次,初步巩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1941年3月,苏南地区的抗日武装扩编为新四军第6师。从1941年初至1943年9月,新四军第6师等部又连续粉碎了日伪军大规模的“清乡”,坚持了苏南的抗日斗争,保持了大江南北的战略联系。1943年4月上旬,驻江苏南部的国民党顽军乘日伪军向茅山地区“清乡”之际,调集第52、第192师及地方保安团共13个团1。5万余人,由东西两线逼近溧阳、溧水地区,企图围歼新四军第16旅于芝山、观山地区。4月11日,第16旅决心以抗大第9分校防守铜山、观山等西线阵地,牵制西线顽军进攻;集中主力位于东线上沛埠西北和上兴埠以西地区,还击东线顽军。12日凌晨,顽军从东西两线同时发起进攻。激战两日,第16旅东线部队重创了顽军挺进第2纵队,阻止了顽军进攻;但西线部队遭顽军主力猛攻,阵地相继失守。13日晚,第48、第46团分别向回峰山、小经港发起反击,突破顽军北面的封锁线,掩护苏南党政军机关向北转移。14日,抗大第9分校和第47团一部,在芝山、和尚山阵地顽强坚守一昼夜,阻滞了顽军的攻势。15日凌晨,第16旅撤出战斗,转移到溧(水)武(进)公路以北敌后地区,这次战斗,共毙伤顽军800余人,俘379人,缴轻重机枪15挺、长短枪400余支。
1944年秋,日军为确保南京、上海、杭州三角地带,防止美军可能在浙江、福建方向登陆,先后占领控制了浙闽两省沿海地区。国民党军纷纷西撤。
华中区和新四军军部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开展东南沿海抗日斗争,发展苏浙皖边,准备实施战略反攻的指示,令第1师主力南进。12月下旬,第1师3个团南渡长江,于1945年1月与在浙江长兴地区的第16旅会合。1月13日,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粟裕任司令员,谭震林任政治委员,将部队整编为第1、第2、第3纵队,并确定了向东南敌后进军的部署。此时,国民党顽固派调集重兵,企图聚歼苏浙军区部队。苏浙军区部队被迫在天目山地区进行了为时5个月的自卫反击作战。
2月12日,苏浙军区第1纵队进至武康、递铺(今安吉)一线,第3纵队7支队进到广德以南地区。国民党顽军以5个团向第7支队发起进攻。14日,第7支队顽强坚守广德东南上堡里阵地,第3纵队全部投入战斗与顽军激战。同时,第1纵队主力西返支援战斗。18日上午,歼顽军1000余人,解放孝丰城,控制了天目山北部地区。3月1日,国民党顽军重新调集12个团的兵力向孝丰城进攻。6日晚,苏浙军区第1、第3纵队发起反击,战至27日共歼顽军1700余人,并占领东、西天目山,解放临安城。5月下旬,国民党顽军又调集42个团6万余人兵力再次发动大规模进攻。苏浙军区部队经3昼夜激战,打退敌13个团的进攻。此后,为顾全国共合作大局,主动撤至孝丰地区。顽军误认为我是“溃逃”,组织三路进攻。苏浙军区部队在孝丰草明山、港口一带经两昼夜激战,歼其6900余人。
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新四军苏南部队战日伪,斗敌顽,挫败了敌顽的企图,歼灭了大量敌人,巩固和扩大了苏南抗日根据地,对完成战略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抗日战争(1937。7—1945。9)
东北抗日联军的艰辛奋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东北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将士,组成了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约50余万人,在东北各地抵抗日军进攻。后来,在日军的进攻下,于1933年春大部溃散,一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坚持斗争。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也创建了十几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就是在这两部分武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北抗日联军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反日游击队阶段
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东北反日游击队、开辟游击区的指示,从1931年下半年开始,先后创建了巴彦、磐石、海龙、延吉、和龙、珲春、汪清、安图、汤原、饶河、珠河、密山、宁安反日游击队。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杨林、赵尚志、童长荣、冯仲云等。中共满洲省委还派周保中、李延禄等共产党员到东北抗日义勇军中进行改造工作,建成绥宁反日同盟军、抗日救国游击军。这些抗日武装在南满、东满、吉东、北满等地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创建抗日游击区。1933年,磐石游击队战斗70余次,粉碎日伪军10多次“讨伐”;和龙游击队在渔浪村打退数百名敌人的进攻,打死日军60余人;珲春和汪清游击队联合救国游击军,攻克东宁县城,毙伤日伪军200余人,绥宁反日同盟军和宁安游击队,攻克安图县城;饶河游击队攻占虎林县城,打死日军20余人,歼灭伪军一部。1934年,珠河游击队在方正县学田地等反“讨伐”战斗中,歼灭日伪军300余人;汤原游击队战斗数十次,毙俘日伪军600余人,粉碎了日伪军的“付伐”。
第二阶段:东北人民革命军阶段
1933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领导,建立反日统一战线,扩大游击战争的指示精神,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从1933年下半年至1936年春,相继成立了6个军。第1军,军长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第2军,军长王德泰,政治委员魏拯民;第3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冯仲云;第4军(东北抗日同盟军),军长李延禄,政治部主任何忠国;第5军(东北反日联合军),军长周保中,政治部主任胡仁;第6军,军长夏云杰,代政治部主任李兆麟。各军成立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向日伪军不断出击。第1军曾攻克三源浦、凉水河子、八道江等地,并在柳河县黑石沟伏击战中,歼灭日伪军200余人。第2军于1935年作战665次,在敦化县哈尔巴岭袭击日军装甲列车,毙俘敌军官50余人,并缴获大量军用物资。第3军联合其他抗日武装攻克方正县城,尔后冲破日伪军封锁,与汤原游击队总队会合,进一步扩大了游击区。留守部队第2团政治委员赵一曼于1935年11月在珠河县(今尚志)左撇子沟战斗中,因负重伤被俘,英勇就义。第4军攻克密山县城,歼伪军1个连,并协同第3军攻打刁翎,从而开辟了新的游击区。第5军和第2军第5师在宁安、额穆、敦化地区反“讨伐”战斗中,歼日伪军1500余人,缴获敌各种枪械1000余支。第6军攻占鹤岗煤矿,吸收许多工人参加革命军,壮大了自己的队伍。人民革命军经两年多的艰苦斗争,发展到1万余人,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第三阶段:东北抗日联军阶段
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根据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指示精神,陆续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原人民革命军6个军依次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至第6军,后又陆续组建了第7至第11军。第7军,军长陈荣久,政治部主任郑鲁岩,活动于饶河、虎林、抚远地区;第8军,军长谢文东,政治部主任刘曙华,活动于依兰、方正、勃利地区;第9军,军长刘华堂,政治部主任李熙山,活动于勃利、依兰地区;第10军,军长汪亚臣,政治部主任王维宇,活动于五常、舒兰地区;第11军,军长祁致中,政治部主任金正国,活动于桦川、富锦地区。这时的抗日联军已发展到3万余人。
中共南满、吉东、北满省委成立后,抗日联军又先后改编成第1、第2、第3路军,分别归上述三省省委领导。第1路军于1936年7月组成,辖第1、第2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副总司令王德泰;第2路军于1938年春组成,辖第4、第5、第7、第8、第10军,以及王荫武领导的救世军、姚振山领导的义勇军,总指挥周保中,副总指挥赵尚志;第3路军于1939年5月组成,辖第3、第6、第9、第11军,总指挥李兆麟,后政治委员冯仲云。
1936年4月,日军推行“三年治安肃正计划”,对抗日联军进行大规模“讨伐”,抗日联军各军在反“讨伐”作战中,紧密配合,更加广泛地开展游击战。1936年下半年,第1军组织两次西征,曾于本溪县赛马集和摩天岭,歼灭伪军1个营和日军今田中队。第2军于抚松、长白地区多次伏击日伪军,在穆棱县代马沟伏击日军列车,打死打伤日伪军300余人。是年冬,王德泰在抚松县小汤河战斗中英勇牺牲。第3军为打破日军对松花江两岸的“讨伐”和开辟新的游击区,主力西征至海伦地区,另一部北进至嘉荫地区,历时半年多,转战数千里,战斗百余次,毙伤俘日伪军1100余人。1937年春,第4、第5、第8军和第3、第9军一部协同作战,打进依兰县城,毙伤日伪军200余人。第6军攻克汤原县城。抗日联军各军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粉碎了日伪军的“讨伐”,扩大了政治影响。
“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依靠群众,主动出击,积极打击日伪军,进一步掀起了对敌斗争的新高潮。活动在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南部的第1路军,攻克抚松县庙岭和辉南县城,袭击宽甸县四平街,奇袭辑安(今集安)
县老岭隧道工程,在蚊子沟伏击索景清旅,歼敌300余人。活动在吉林省东北部和黑龙江东部的第2路军,向日伪军展开积极进攻,突袭宝清县七星河镇,全歼守军。在五道岗伏击战中,歼灭日伪军300余人。第5军第3师第8团第1连的16人,在宝清县小孤山被日伪军骑兵400余人包围,经一天激战,消灭日伪军120余人,连长李海峰等12人壮烈牺牲。活动于松花江下游,小兴安岭和黑嫩平原的第3、第6、第9、第11军,四处打击日伪军,作战420余次,歼敌7600余人。
1938年下半年,日军为巩固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战略要地,将其兵力增加至8个师团,对抗日联军加紧进行军事“讨伐”、政治诱降和经济封锁,并采取增建所谓“集团部落”,推行“保甲连坐法”等手段,企图隔离抗日联军与群众的联系,破坏抗日联军的生存条件。抗日联军在斗争极端残酷、处境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坚持战斗。第1路军于6月将部队改编为3个方面军和1个警卫旅,实行分区作战,曾取得辑安县长岗、敦化县寒葱岭等战斗的胜利,并在临江县岔沟、八道江一带,突破了日伪军13个团的包围。7月,第2路军为摆脱日伪军的围攻,以第4、第5军主力从宝清、牡丹江地区向五常、舒兰西征,攻克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