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节
作者:乐乐陶陶      更新:2021-02-17 04:43      字数:4934
  鸲投匀褐诘挠跋炱拇螅沟懈械娇只牛褐谑艿焦奈琛?月23日,第1支队又进行了反“围剿”作战,以抗击和伏击相结合的战术手段,歼敌49人,粉碎了敌人200余人的围攻。在此期间,第2支队也进行多次战斗,均取得胜利。第1、第2支队在对日军作战的同时,还大力摧毁伪政权,发动群众扩大自己的武装,建立各级政权。从而使以茅山为中心包括溧阳、溧水、金坛、丹阳、句容、镇江、江宁、当涂、武进、宜兴、无锡、吴县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苏南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严重地威胁着敌人的后方。敌遂调集4500余人,并配有飞机、坦克、大炮,于8月22日和23日由秣陵关、溧水、当涂、采石、江宁等地,兵分八路,水路并进,企图攻占小丹阳地区,消灭我第2支队,摧毁初建的抗日根据地。我第2支队从23日黄昏开始,在内线以灵活机动的战术手段,以阻击、牵制、外线袭扰等相结合方式与敌作战,我第1支队在外线积极配合第2支队的内线作战,以积极的行动,袭击敌补给线,攻击敌据点,使敌彼此难顾,最终粉碎了敌8月份对小丹阳的围攻。9月以后,敌又连续对苏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至12月,苏南地区军民先后粉碎敌之“扫荡”近30次,初步巩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第3支队挺进皖南地区,开辟皖南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7月1日,新四军第3支队亦进入皖南抗日前线,活动于东起芜湖、宣城,西至青阳、大通(镇),南起章家渡,北至长江的横宽百余公里,纵深约60公里的狭长地带。这个地区面对敌之长江交通线,系日军第15、第116师团的结合部,两部敌军经常出动“扫荡”,敌我战斗比较频繁。9月底,国民党军第三战区令我第3支队担任坚守青戈江阵地的任务。10月29日,第3支队侦悉敌在湾址、凤凰闸、大洋桥地区增兵800余人,企图向我青戈江阵地进犯,以配合其主力对铜陵、大通镇沿江地区的“扫荡”。我第3支队首长决心坚守青戈江阵地,以掩护南陵,配合友军作战,在作战行动上采取正面防御与翼侧出击的方式,打击敌人。30日,湾沚之敌500余人向我红锡镇阵地发起攻击,我军在歼敌百余人后,主动撤出战斗。敌占清水潭后,于11月3日,又增加400余人兵力,并分四路围攻马家园我军,我给敌以大量杀伤后,主动撤离。敌占马家园后,我第3支队随即调整部署,集中主力对敌实施反击,收复马家园。当日夜,第3支队另组派精干小分队袭击湾沚及九里山敌军据点。敌人于4日上午退回湾沚。经4天战斗,我军共歼日伪军300余人。12月,第3支队奉命转至铜陵、繁昌沿江地区担任防御任务。
  第4支队挺进皖中地区,开展敌后游击战。1938年4月底,新四军第4支队即展开于舒城、桐城、庐江、无为地区。5月上旬,该支队先遣队东进至巢县以南地区,侦悉蒋家河口渡口为敌西进必经之地,遂在此设伏,12日歼路经此地日伪军20余人。6月中旬,日军攻占安庆后,第4支队便在安(庆)合(肥)公路两侧,积极开展游击战。7月间,第4支队第9团以4个连的兵力,袭击无为以东运潜地区伪军,击毙50余人,俘伪副司令以下100余人,缴获步枪150余支、轻机枪6挺。9月3日,该支队一部袭击敌汽车运输队(80辆),经30分钟激战,毙敌70余人,俘敌4人,击毁汽车50余辆。10月,该支队一个连又在安(庆)桐(城)公路袭击敌车队,毙敌29人。第4支队连战皆捷,牵制了日军的西犯行动,重创了伪军,鼓舞了皖中人民,配合了友军作战。此外,新四军游击队,在1938年下半年,还开辟了豫东抗日战场,初步打开了豫东抗战的局面。
  新四军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完成改编、集中之后,迅速向华中敌后挺进,开辟敌后战场,在苏南、皖南、皖中和豫东广大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日伪军,支援了正面战场上的友军作战。
  抗日战争(1937。7—1945。9)
  东江、珠江地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对开展华南地区的抗日斗争非常重视,派廖承志等到广东,先后建立了八路军驻广州、香港办事处。1938年4月,又成立了以张文彬为书记的中共广东省委。这些领导机构成立后,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和抗日救亡运动。广州失陷后,国民党军退守清远、新丰一线与日军对峙,广州外围和广九铁路两侧地区相继被日军占领。中共广东省委根据华南的形势和中共中央对华南的指示精神,确定广东地区党组织的基本方针和任务是:动员组织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加强统一战线工作,在长期的抗战中发展力量,使党逐步成为在华南地区最后战胜日寇的决定因素。同时决定,把东江作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重点地区之一。
  东江地区包括东莞、惠阳、宝安、增城、博罗等县,地处珠江门户,广九铁路纵贯其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938年上半年,华南沿海的形势日益紧张,种种迹象表明,日军企图扩大对华南的侵略。据此形势,中共广东省委指示成立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并立即在东江地区筹组抗日武装。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中共东江地区的党组织加快了建立抗日武装的工作,10月24日,中共广东省东南特委从香港派中共海员工作委员会书记曾生等到惠阳县坪山圩,成立中共惠宝工作委员会,进行组建抗日武装工作。12月2日,成立了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由曾生任总队长,100余人。1939年1月,又对东江地区的其他抗日武装进行整编,成立东(莞)宝(安)惠(阳)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由王作尧任大队长。曾生、王作尧领导的两支抗日武装,是东江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骨干力量。
  1939年春,日军为确保广州和珠江、西江的交通线,收缩了兵力,撤出惠州等一些城镇。国民党军进占惠州,并设立第四战区游击纵队指挥所。曾生、王作尧领导的两支抗日武装,分别编为其所属的新编大队与第二大队。
  部队虽然接受国民党军的番号,但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在这一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军。9月初,日军500余人占领大亚湾沿岸的葵涌、沙渔涌,威胁惠州。9月12日,新编大队乘夜暗袭击日军,战至天明,克复葵涌、沙渔涌,日军被迫从海上撤退。12月,新编大队又在横岗的鸡心石伏击日军一个大队,毙伤日军30余人。在此期间,第2大队也发动和依靠群众对宝安县城南头镇实行封锁包围,迫使日军于11月30日撤出南头镇。我党领导的新编大队和第2大队在对敌斗争中不断壮大,至1939年底,新编大队发展到500余人,第2大队发展到200余人。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和对敌斗争的胜利,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忌恨。1940年国民党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波及到华南。广东国民党企图借整训之机解除我党领导的这一部分抗日武装。国民党这一阴谋被我识破后,我新编大队和第2大队未去整训,国民党当局以拒绝执行其集中整训的“命令”为借口,对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进行围攻。4月,新编大队和第2大队突破围困转移至国民党控制的陆海丰地区,分散隐蔽在丛林山洞中,部队损失很大,两个大队仅剩下100余人,处境十分险恶。在新编大队和第2大队处于严重困难的关键时刻,廖承志从香港转来了中共中央的电报指示,要曾(生)王(作尧)两部仍应回到群众基础较好的东(莞)宝(安)惠(阳)地区,大胆坚持抗战与反摩擦,决不可在国民党的后方停留。于是,新编大队和第2大队于8月上旬秘密返回宝安县的上下坪村。
  9月中旬,中共东江特委和东江军事委员会,在上下坪村召开了干部会议,学习中央的电报指示精神,总结了经验教训,确定了今后的行动方针,会议确定放弃国民党军的番号,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原新编大队改称第3大队,第2大队改称第5大队,分别由曾生、王作尧任大队长,林平任两大队的政治委员。会后,第3大队70余人于10月初挺进东莞县大岭山客家洞地区,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第5大队30余人在宝安县的阳台山创建根据地。
  大岭山位于东莞县西南部,面积约130多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其周围的莞城、石龙、厚街、太平、霄边等地,均有日伪军据点,驻守着日军长濑大队和伪军一部,有3000余人。针对上述情况,第3大队进抵大岭山后,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各种抗日组织和自卫武装,消除汉奸。11月初,日军200余人进山“扫荡”,我第3大队以突然出击的战术手段打击日军,经4小时激战,杀伤日军大部,日军遭突然打击之后,不敢继续深入,撤回原防。1941年6月,驻东莞县城日军400余人及伪军200余人,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奔袭大岭山,企图歼灭第3大队。当日伪军深入大岭山后,第3大队及各乡自卫军选择有利地形,突然将敌一部包围,对敌进行猛烈攻击,从6月11日拂晓战至下午3时,日军数次突围均未得逞。12日,日军以飞机支援,空投粮弹,但仍未突出包围。后因日军大批援军赶来,第3大队为避免与日军硬拚而撤出战斗。此战,歼日伪50余人,长濑大队长被击毙,缴枪10余支,战马多匹。第3大队在坚持以游击战打击日伪军的同时,还注意开展根据地的建设工作,他们派出工作组,帮助群众建立各种抗日组织,并按“三三制”的原则建立起了村、乡抗日民主政权,还成立了中共大岭山区委。
  第5大队进入阳台山地区后,立即着手开展根据地建设工作。他们首先清除汉奸、特务,深入乡村发动群众,建立抗日自卫队,动员青年参军,在第5大队的帮助和动员下,先后建起8个抗日自卫队,200余名青年参了军,还建立了乡级抗日民主政权。6月17日,驻南头日军约40余人,向望天湖、游松等地进犯,18日,第5大队以一个中队的兵力伏击日军,给敌以杀伤,迫使日军撤回南头。7月7日,日军400余人分两路“扫荡”阳台山地区,第5大队集中兵力打敌一路,激战一天,击退了日军的进攻。8月18日,日军400余人分三路再次“扫荡”阳台山地区,第5大队将兵力分散游击,到处袭击敌人,使敌不能立足,不得不撤回深圳、南头。我军几次反“扫荡”作战的胜利,使阳台山根据地逐步巩固。
  从上下坪会议到1941年底,东江抗日武装正确地坚持了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在斗争中迅速发展壮大,部队由从海陆丰东返时的100多人发展到1500余人,民兵发展到1000余人。此外,在增城、从化、番禺地区建立了增从番独立大队,约100人。从此,东江抗日武装成为这一地区抗击日军的主要力量。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长期坚持游击战争的总方针,1942年1月下旬,为了加强统一领导,在广东省委的领导下整编了部队,以第5大队为基础编成一个主力大队,其余分别编为第3大队、惠阳大队、宝安大队、港九大队,以便积极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1942年春,国民党顽固派调集第187师、独立第9旅等部5000余人,对我东江抗日根据地围攻,持续达一年之久,使该地区的斗争进入极为艰苦阶段,在此情况下,我及时采取了“精兵简政”的正确措施,较顺利地度过了难关。
  从1943年1月至11月,我军对日伪军展开广泛袭击,东江我军共作战70余次,歼日伪军1000多人,缴获武器500余件,部队发展到4000余人,民兵近千人。11月,日军又调集近10000人的兵力,对我实行“万人扫荡”。12月中旬被我粉碎,日军被迫撤回原防地。
  为了进一步发展东江的敌后游击战争,1943年12月2日成立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兼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7个大队。此后,东江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向粤东、粤北猛烈发展。主力部队在向粤东、粤北发展开辟新区之后,留在东江地区的部队继续与日军作战,直到日军投降。东江地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从广州失陷到1945年8月,开展近7年时间,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有力配合和支援了全国抗战。
  抗日战争(1937。7—1945。9)
  海南岛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抗日战争爆发前,海南岛地区保存了一支300多人的红军游击队,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坚持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琼崖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