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作者:
热带雨淋 更新:2021-02-17 04:33 字数:4802
—2个火炮射击孔和3—4个机枪射击孔。露在地面的部分,均用钢筋混凝土覆盖,厚达两米。就是几经203毫米的火炮炮弹直接命中,也奈何它不得。在这道战线前面,还有数十公里的防坦克壕;交叉重叠总计100 公里的桩砦,200 多公里的铁丝障碍和近400 公里的布雷区,还要加上800 多个土木结构的火力点。置身其中,使你根本看不见对方,耳边却会不断传来爆炸声、射击声。。真有“死亡之地,寸步难行”之感。芬兰军队就凭借这工事和勇气让苏军碰了鼻子。
不得已,苏军暂停进攻,增派兵力,调整部署,调铁木辛哥任前线总指挥。经过精心准备,2 月11 日,苏军集30 万精锐对曼纳林防线发动全面进攻,40 公里宽的正面战线,万炮齐发,震耳欲聋,苏军的轰炸机、战斗机腾空而起,呼啸着把上百吨炸弹倾泻到芬军防线内,大口径人炮,瞄准火力点的射击孔,一阵猛轰。。经过两个星期的激战,顽强的芬兰防线终于被苏军攻破,到3 月初,芬兰军队的大部分兵力被苏军歼灭,其伤亡人数约7 万人之巨。其间,己对德国宣战的英法曾试图借国联名义,假道瑞典支援芬兰,但被严守中立的瑞典政府所拒绝。芬兰政府为了避免彻底被消灭从而导致国家解体,被迫通过瑞典政府从中斡旋,向苏联求和。
3 月6 日,芬兰政府派新上任才几个月的总理赖提为首的乞和代表团到了莫斯科,苏联人这次向芬兰提出了远比战前苛刻得多的乞和条件,芬兰政府别无选择,只好全面接受苏联人的条件,将大片国上割让给了苏联。
通过苏芬战争,苏联实现了它的谋图,但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在整个战争中,苏军的伤亡达26 万余人,是芬兰的3 倍还多!由于苏联对芬兰的入侵,使其国际威望蒙受了难以挽回的损失,国联将其开除国际大家庭。
斯大林对这个胜利不大高兴,他为红军与这区区弹丸“千湖之国”竟相持了这么长时间感到羞辱和恼怒。经此一役,斯大林发现红军远不像所想象的那样强大,还不足以在大规模战争中出色地完成保卫苏联安全的任务。面对越来越逼近的针对苏联的战争危险,要解决的问题千头万绪,可时间真是太紧迫了。
苏芬战争之后,斯大林丝毫没有一点轻松之感,相反心事重重,闷闷不乐。此刻他站在墙下那张巨大的苏联地图前,对着西部地区,凝视许久,思考许久了:没想到与芬兰开战,引起国际舆论哗然,而且是一边倒地同情声援芬兰,谴责声讨苏联,那个受英法支配的国际联盟竟操纵表决机器,把苏联从这个当时最大的国际组织开除出来,使苏联同德国、日本、意大利一样,都成了与国联一刀两断的国家了。所不同的,那三国是自动退出,而苏联则是被开除的,国际形象比法西斯国家还不如,这能不让人窝火吗?不过,话又说回来,苏联本来长期被排除于国际组织之外,已练就了很绝的独立生存能力;离开国联反倒少受一层帝国主义国家的束缚,用一个成员国资格换得西北部国境安全状况的改善,也是值得的。事已至此,不去管它了。想到这里斯大林也心定多了,他的目光从芬兰稍往下移动,便盯住了波罗的海三个国家。
波罗的海三国,显然是被芬兰的下场吓坏了。兔死狐悲,顾影自怜,也加入了反苏大合唱,不仅不履行已签订的互助条约,而且对驻在那里的苏联军人,非礼举动日甚,大有倒向西方和德国之势,这是坚决不能允许的!必须采取彻底措施,堵死这可能出现的缺口。怎样堵死呢?看来光有条约还不行,还必须建立起真正的血肉联系。西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没有互助条约,但它们比什么地方都稳定,都令人放心。原因就在于这两块地方与苏联真正是血肉相关,息息相通。看来,波罗的海三国也应采取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让他们加入联盟,才会有可靠的安全。更何况,它们原来就是联盟中的成员嘛。再往下。。,罗马尼亚。这可是法国在东欧的盟友之一。不过,现在法国自身难保,恐怕顾不上它了。罗马尼亚,罗马尼亚。。与我们有过什么瓜葛呢?。。
“对了”,斯大林突然想起:1918 年,它们趁火打劫,把原来属于俄国的比萨拉比亚霸占过去了。20 多年来;这笔帐正好现在可以算算了。还有这块布科维纳北部地区,这里的乌克兰居民占多数,这是一个有利条件。应该也让它回到乌克兰同胞的大家庭内来。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一不做,二不休,一并解决了吧。既然国际舆论已经哗然了一次,那就让它们再哗然一次吧,只要我们得到了实惠,巩固了边防,有利于安全,谁愿意说三道四就让他说去好了。。德国人会怎么反应?可能会不愿意,因为秘密协定中没涉及到罗马尼亚。不过,他们现在正全力攻打法国,法国之后,还有英国,一时恐怕顾不上这里,这正是。个好机会。。
斯大林找来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铁木辛哥、贝利亚等人,把自己的想法一说,几个连连点头称是。斯大林当即分配了任务,几个人马上分头行动。一番谈判、磋商、照会直至施加压力之后,苏联取得了预期成果:罗马尼亚政府于6 月底同意把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交还给苏联。6 月的最后一天,苏军占领了比萨拉比亚,两个月后这个地方组成了苏联的第13 个加盟共和国——摩尔达维亚苏维埃共和国。7 月中旬,波罗的海三国相继进行了民主选举,新选出的国会宣布在三国恢复苏维埃政权,并要求加入联盟,8月初,这一要求被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七次会议予以满足。于是,苏联第14、15、16 个加盟共和国就这样形成了。加上前边在波兰和芬兰取得的成果,苏联西部和西北部边界,整个向外推移了250—350 公里。可别小看了这种推移,它不单单是获得几块地盘,更重要的是它扩大防线纵深,等于把敌人冲向苏联的“起跑线”,远远地划出一大截,敌人只有先穿过这些地域,才能攻到苏联腹地。而穿越此地所耗费的时间,就会构成苏联抵御来犯之敌的一道无形的“篱笆”。
第三章沸沸扬扬掩杀机一、最大的战略欺诈
回顾往事,德国法西斯居然在12个月内,就完成了为进攻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而必需的300余万人马,几千架飞机和无数的坦克装甲车(要知道,长距离调动一个坦克装甲师,需要100列火车运载)的集结,而苏联人却对此一无所知。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但却是一个历史事实。这不能不佩服德国人为发动这场战争所进行的精心掩蔽、欺诈行为。
希特勒在向他的将军们讲述“巴巴罗萨”计划时,就反复强调:“至关重要的是切切不可暴露进攻企图。过早暴露我们准备。。会造成政治和军事上的最大劣势”。他告诫他的同僚:“要尽一切可能制造假相,把他们(指苏联)的注意力引向歧途,迷惑莫斯科,让他们以为我们一直在为进攻英国做准备,等他们明白过来的时候,也正是我们的炸弹落在他们头顶上的时刻!”
“海狮”作战计划就是希特勒一个最大的欺骗手段,它巧妙地利用对英作战,掩护了“巴巴罗萨”方案的开始。
在1940年7月16日的元首指令中,希特勒下令制定一份从海上入侵英国的计划,代号为“海狮”。这份计划将在德军取得适当的空中优势并且气候条件良好时付诸实施,以进行一次成功的两栖作战。但在整个秋季,无论是空战还是气候,都没有为实施两栖登陆创造有利条件。但即便是条件具备,也不能断言希特勒会全力以赴投入这场两栖作战。
1940年9月17日,希特勒就下令“无限期地、悄悄地推迟”执行“海狮”计划,认为没有必要。稍后,于1940年10月12日,他虽又决定“海狮”计划的准备工作继续进行,但目的仅仅是对英国保持政治和军事上的压力。他认为在当时不能让英国发现德国的入侵计划已经延期或者取消,因为这样就会使英国士气高涨,德国威风扫地。最后,随着希特勒在11月明确作出进攻苏联的决定,“海狮”计划就已变成了隐蔽这一进攻企图的大骗局。
德军以一系列活动强化“海狮”计划的欺骗性。希特勒在1941年2月6日的第23号指令中命令,要尽可能给英国造成最惨重的损失。德国空军最高司令部逐步加强了1940年至1941年冬季对英国的空中轰炸。这场轰炸成为一次蓄意策划的欺骗作战,其目的是“使人觉得对不列颠岛的进攻计划将在1941年实施”。稍后,德国陆军最高司令部制定了两份西线作战计划,代号分别为“鱼叉”和“鲨鱼”,目的是使英国确信,对英国的入侵已经迫在眉睫。“鱼叉”计划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它要求德国驻挪威、丹麦和法国的部队着手准备对英国实施两栖作战。给人以德国将在1941年8月1日前后入侵英国本土的假相。“鲨鱼”计划是在英吉利海峡地区进行的重大欺骗行动,其内容与“海狮”计划相似。实施“鲨鱼”计划的准备工作从1941年4月开始。
在此期间,德军还计划并实施了其他几项重大行动,在不同程度上强化了“巴巴罗萨”方案的欺骗效果。1940年11月12日的第18号元首指令,下令采取措施继续进行对英战争,包括出兵干涉伊比利亚半岛的计划。这份代号为“费利克斯”的计划,目的在于把英军赶出西地中海。“费利克斯”计划,以及正在进行的准备工作,包括希特勒同佛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的私人谈判,都是见之极端的,从而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对英战争的发展上。
1940年12月10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发布一道简令,刚刚宣布由于政治局势的变化,“费利克斯”计划不再执行,希特勒又下令准备迅速占领尚未被占领的法国大陆领土(称之谓执行“阿蒂拉”秘密计划)。尽管“费利克斯”和“阿蒂拉”计划与“巴巴罗萨”方案没有什么直接联系,而且这两个计划都未付诸实施,但它们却不无巧合地转移了外界对“巴巴罗萨”方案的注意力。
为增强对英战争的表面现象,德军又于1941年在地中海筹划并实施了另外一些作战行动,好象他们的兴趣都集中在那里,根本不可能出击苏联。1940年底,德军把第10航空军从挪威调到西西里。1941年1月,德军飞机从那里起飞,对在地中海和马耳他瓦莱塔港的英国舰只成功地进行了大规模空袭。与此同时,德军筹划了“阿尔卑斯紫罗兰”作战行动,旨在用德军的山地部队增援1941年初正在阿尔巴尼亚山区作战的意大利军队。最后,希特勒还决定实施“向日葵”作战行动,派遣著名的“德国非洲军”编成内的若干机动师,增援在北非立足不稳的意大利地面部队。德军的俯冲轰炸机对英国舰只的猛烈轰炸,以及“德国非洲军”1941年4月对埃及边境的凌厉反击,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地中海的对英作战上,有意无意地使人忽略了德军在波兰的集结。
此外,在1940年10月至1941年6月间,希特勒在巴尔干半岛也策划、准备并采取了一些重大行动,都是利用对英战争及有关事件,掩盖其进攻苏联的企图。
尽管英国和苏联的情报部门提供了许多关于“巴巴罗萨”方案的信息和情况,但苏联,或者说斯大林拒不接受德国将于1941年发动进攻的假设。他认为德军在1942年以前决不会对苏联发起一场全力以赴的进攻,因为德军正在与英军激烈交战,尽管很大部分是海战。更有甚者,苏联还武断地认为,英国关于德国进攻苏联的“提醒”,不过是企图挑拨苏德关系,拉苏联反对德国。
二、迷人的外交诱惑
1940年11月12日,经过一周的拟稿、改稿,希特勒给三军指挥官下达了一项秘密指令,措辞是这样的:“关于与俄国的政治讨论已开始,目的在于摸准苏联在未来这段时间里会持什么态度。不论会谈结果如何,为东线所作的一切准备工作要继续进行。一旦军队的基本行动计划呈来,经我批准,随即将发布指令。”在希特勒一览表的先后顺序上,对俄国的进攻一直是列在进攻英国前边的。但目前,他还需要这个德苏互不侵犯条约掩护西线,掩护巴尔干半岛,其实,说到深处是掩护他处心积虑的“巴巴罗萨”计划。从来战争与政治、外交都是融在一起考虑的,希特勒对此并不陌生,因而他以一种自己也难予说清的心情等待着莫洛托夫的来访。
莫洛托夫率领着代表团一行,从莫斯科坐火车启程,一路颠簸抵达柏林。里宾特洛甫到车站迎接,依然像见到老朋友那样高兴。莫洛托夫想着要向希特勒提出的问题的尖锐性质,不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