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节
作者:
上访不如上网 更新:2021-02-17 04:10 字数:5165
当时的北方重镇边城北京,南北店铺林立,行货钱财丰盛。南宋的首都杭州,
万物所聚,客贩往来。在繁华的商业都市里,市民的队伍一天天壮大起来了,
为了适应城市市民们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在勾栏瓦市里说话人讲说三国故
事和艺人们搬演三国故事的杂剧,受到了市民们的热烈欢迎,这就是三国故
事得以在话本系统和杂剧系统广泛流传、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三国”故事,从三国混一于西晋到隋统一以前的300多年之间、是在
… Page 35…
历史系统流传的。
在陈寿的 《三国志》未问世以前,魏国和吴国两个国家已经分别有史。
王沈的《魏书》和韦昭的《吴书》都还是官修史书,私撰的史书有鱼豢的《魏
略》和陈寿所撰的《益部耆旧传》10篇,后者后来成为《三国志》中蜀史的
部分内容。
陈寿的《三国志》,把他所能够见到的、当时流传在社会上的三国历史
记载收集起来加以选择,经过取精去芜,去伪存真,写成《魏书》30卷,《蜀
书》15卷,《吴书》20卷,三书合称《三国志》一共有65卷。它与《史记》、
《汉书》、《后汉书》曾被合称为“四史”。南朝宋裴松之称赞陈寿之书“铨
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但是陈寿终因囿于自己
的见闻,许多历史记述他都不曾见到,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失之于简略和脱
漏。为了补正《三国志》的这些缺陷和不足,习凿齿曾经写有《汉晋春秋》,
他补充了一些 《三国志》中所没有的历史资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汉晋
春秋》明确地尊蜀汉为封建正统,自南宋理学家朱熹以后,大都是习而非陈,
端倪即由此而开。
到了东晋以后,发现的历史资料逐渐增加。
南朝宋的中书侍郎裴松之起而为《三国志》作注解。他广泛地搜辑史册
多达210多种,以用来补充陈寿的《三国志》。这可以说是一位集流传的“三
国”故事之大成者。
裴松之所采辑的三国史料中比较重要的著作有121种,其中对 《三国志
通俗演义》的形成影响较大的有22种,它们分别是孙盛所著的 《异同杂语》
和 《异同评》、司马彪的《续汉书》、无名氏的《曹瞒传》、无名氏的《英
雄记》,刘义庆的 《世说新语》、袁献的《献帝春秋》、无名氏的《魏武故
事》、皇甫谧的《逸士传》、张华的《博物志》、华峤的《汉书》、谢承的
《后汉书》、干宝的《晋纪》、徐众的《三国译》、无名氏的《晋阳秋》、
虞溥的 《江表传》、王隐的《蜀记》、虞预的《晋书》、张隐的《文士传》、
胡冲的《吴历》、无名氏的《华阳国志》、无名氏的《襄阳记》。
这些历史著述,对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60年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和
三国历史人物,都是以史学家的眼光来决定取舍的,虽然其中不少事件和人
物都富有故事性,而且有些颇富文学意味,但它们仍然被纳入“史学”的轨
道,“三国”故事的流传还局限于历史系统,这就构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形成的第一个阶段。
例如, 《商芸小说》中的“蔡邕”条,便属于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事例。
说王允诛杀董卓以后,因他忌恨蔡邕,也将蔡邕收而杀之。当时太尉马日■
对王允说,蔡邕系海内人望,是旷世奇才,当定十志。王允就曾毫不客气地
说:“无蔡邕独当,无十志何损?”因此最后遂将蔡邕杀掉了。这件事可见
《太平广记》卷一百六十四,它可能就是裴松之 《三国志·董卓传》注中,
所引谢承 《后汉书》和张У摹逗杭汀分杏泄囟渴录难菀铮墙艚粑啤?br />
着历史事件而出现的故事。
远在魏晋时期,一般的普通老百姓就已开始传说三国人物的一些奇闻逸
事了。南朝宋刘义庆在他的《世说新语》中,就开始采撷(Xié 音斜)了许
多三国故事和佳话。
“三国”故事在历史系统流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魏晋时期在士大夫中清谈的风气风靡一时,除了崇尚老庄,高谈
… Page 36…
玄理外,品评历史人物特别是三国人物,褒贬人物行为之得失,也是清谈的
主要内容之一。王隐的《蜀记》记叙西晋初年扶风王司马骏镇守关中时,曾
与其僚属刘宝、桓隰等人共论蜀相诸葛亮,在坐的多数人讥讽诸葛亮托身非
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而当时参与清谈的郭冲却独排众
议,认为诸葛亮权智英略,当今无双,远逾管晏,只是最终因功业未济,才
使论者产生了惑乱。为了说明自己的论点,他列举了5件事:其一,诸葛亮
实行严刑峻法正是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他认为诸葛亮之“吾今威之以法,
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
斯而著”,确为当时现实之所需。其二,曹操遣刺客欲杀刘备,刺客与刘备
相对谈论伐魏,十分亲近,既而诸葛亮入,一见而知其为刺客,其明察如此。
其三,诸葛亮遣诸军东下,惟留万人守阳平,其时魏司马懿20万大军逼近,
蜀军将士失色,莫知所措,而诸葛亮镇静自若,从容设空城之妙计,使司马
懿疑有伏兵,引军而北去。可证诸葛之智略。其四,诸葛亮出祁山,陇西、
南安二郡应时而降,围天水,拔翼城,收姜维,得百姓数千人还蜀,人以为
喜,亮以为忧,认为“以此相智,得不为愧?”可见其志远虑深。其五,魏
明帝以30万大军征蜀,诸葛亮以8万兵士守祁山,按蜀汉军事制度,适该轮
换;亮以“大信为本”,皆催遣令去,于是去者咸悦,留者愤踊,思致死命。
临战之日,乃以一当十,杀张郃,却司马懿,战而胜之,此信之由也。
对三国故事和人物的这种品评和褒贬,是三国历史故事得以流传的主要
原因。上述诸葛亮的五件事,与其说它们是历史事件,不如说它们是历史故
事更确切些。因为这些事件更具有文学的趣味,裴松之则对这五件事大加非
难,认为未必有之,不承认这是信史,也有其一定的道理。
其次,在汉魏六朝时期,轻视和贬低作为文学作品的小说这种情形依然
十分严重。
人们视小说为“稗官”和“小道”,认为它是“街谈巷语”,“不本经
传”和“背于儒术”,不登大雅之堂。这就使本来附着于历史之中的小说,
更加难于存在和发展,人们也往往将小说当成历史来看待。
特别是三国历史又有《三国志》、《汉晋春秋》等影响极大的史书存在,
所以三国故事在当时不可能脱离历史的轨道而单独流传。 《三国志·诸葛恪
传》曾记述诸葛恪少时四件事,颇具小说的韵味。一云孙权大会群臣,使之
牵一驴,面上题曰诸葛子瑜,因恪父诸葛瑾(字子瑜)面长似驴,故而戏之。
恪请补“之驴”二字,举坐欢笑,以驴赐恪。二云孙权问恪“卿父与叔父(指
诸葛亮)孰贤?:恪对“臣父为优”。权问其故,恪云“臣父知所事,叔父
不知,以是为优”。三云孙权命恪行酒,而张昭以“此非养老之礼”为由,
拒而不饮,恪以为“昔师尚父九十,秉旄仗钺,犹未告老也。今军旅之事,
将军在后,酒食之事,将军在先,何谓不养老也”难之,使张昭竟无辞以对,
只好一饮而尽。四云孙权戏谓蜀汉使者说诸葛恪雅好骑乘,请他叔父诸葛亮
为致好马,恪即下谢,孙权感到十分诧异,问他:“马还没有送来,你却为
什么马上就谢我呢?”恪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厩,今有恩诏,马必至也,安
敢不谢”,其才捷敏辩如此。这四件事既有人物又有故事情节,是小说家们
的绝好材料,陈寿却把它写入了诸葛恪的传记之中,可见三国故事依附史传
的情形。
到了隋唐时期,三国故事已开始逐渐地脱离了史传的轨迹,进入了流传
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文学的阶段,并且通过话本系统和杂剧系统得到不断
… Page 37…
丰富和完善。
我们先来看看在话本系统的流传情形。
说话人运用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讲说三国故事,很早便已经存
在。
隋炀帝时,有人将三国故事编成傀儡戏,如曹操谯(qiáO瞧)水击蛟,
刘备檀溪跃马等节目,在水上作杂戏表演。
唐人刘知己(661—721年)的《史通》卷五“采撰”中就有“诸葛犹存”
一目,云“此皆得之于行路,传之于众口”。中唐以后,三国故事已变成了
说书艺术的重要素材,而且说得极其生动。晚唐有名的诗人李商隐在《骄儿
诗》中描述了他的儿子摹仿说书人形容张飞和邓艾的神情、语态。
在唐代“说话人”口中,三国历史人物张飞的形象是个黑面孔,邓艾的
形象特点是说话结巴。张、邓二人的形象,在史传中仅有点滴记叙,说张飞
“雄壮威猛”,在当阳长坂之战中“据水断桥,嗔目横矛”,这或许就是“张
飞胡”的由来。说邓艾“以口吃,不得作干佐”,这也是“邓艾吃”的由来。
但是唐代说话人对三国人物的艺术创造并不直接来源于历史,而是继承
前代说话人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作的。
《太平御览》卷四百六十四引《语林》中《邓艾》条说:“邓艾口吃,
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 ‘艾艾为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
凤。’”这段妙趣横生的简洁对白,是塑造邓艾形象的生动之笔。
到了北宋,讲说三国故事,已经被归入专门的名目之中,叫做“说古话”。
苏轼的《东坡志林》卷一《“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条云:“王彭尝
云: ‘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
事,闻刘玄德败,颦戚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
宋徽宗崇宁、大观前后,“说话”这种文艺形式发展到了盛况空前的程
度。说话艺人之众多,从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分工之细密,都达到了一个鼎盛
的时期。
孟元老 《东京梦华剥》卷五“京瓦伎艺”条记叙了当时汴京的“说话”
情形:“……孙宽、孙十五、曾无党、高恕、李孝祥讲史。李慥、杨中立、
张十一、徐明、赵式亨、贾九讲小说。孔三传、耍秀才,诸宫调。毛洋、霍
伯丑,商谜。吴八儿合生。张山人说浑话。……霍四究说三分。尹常卖五代
史。……其余不可胜数。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从这里关
于“霍四究说三分”的记载看,说话人专说三国故事,已经成为一种专业,
而且说“三分”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可能已将韩信、彭越、英布转世复
仇的果报传说同三国故事联系在一起了。
元代至治(1321—1323年)年间,建安虞氏书坊所刊印发行的《全相三
国志平话》,是集三国故事的话本系统之大成者。《全相三国志平话》共分
上、中、下3卷,每卷23个题目,开头有一个“头回”,似为后来章回小说
的“楔子”的前身,叙司马仲相冥间断狱故事。略谓汉光武帝时秀才司马仲
相受天公之命,在冥间为君,断刘邦、吕雉屈斩韩信、彭越、英布一案。断
明之后表闻天公,玉皇勅:却交三人分其汉朝天下、交韩信分中原为曹操,
交彭越分蜀川为刘备,交英布为江东长沙为吴王孙权,交汉高祖生许昌为献
帝,吕后为伏皇后。……交仲相生在阳间,复姓司马,字仲达,三国并收,
独霸天下。”此书将整个三国故事,用这段公案巧妙地串结起来,前半以张
飞为主角,后半以诸葛亮为主角,组合情节和结构故事,显得布局缜密,繁
… Page 38…
而不乱,而且在思想内容上,表现出鲜明的“拥刘贬曹”倾向。
《三国志平话》是形成《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话本系统的最高成就,已
经初步具备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结构布局、艺术造型和情节框架,它在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