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0 节
作者:
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4 字数:4702
嫘摹6造斗鹚档模榭辗ń缟餐林谏男运郑ㄊ端洹O郑傧郑槐洌彩祷耙彩嵌俦洌ソパ荼淠鞘窍嘈啵憬彩迪嗟氖焙颍娴氖率嫡嫦喽际嵌傧侄俦洹?br />
法性里面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见闻觉知里面不夹杂妄想分别执著,夹杂妄想分别执著就叫凡夫。见闻觉知里头没有妄想分别执著,那是诸佛如来,那是法身菩萨。我们的信心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目标恢复法性,恢复性德。性德里头圆满具足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圆满具足了万德万能。
所以我们无始劫迷惑到今天,不了解事实真相,起妄想分别执著。现在如何把妄想分别执著修正、放下?修正是菩萨,放下是佛陀。今天在我们初学的时候,我们放下邪知邪见邪说邪行,这个我们一定要放下,我们保留著正知正见正语正行,我们现在这个阶段。从这个基础上不断再向上提升,怎么提升法?不断的再放下、再看破,看破帮助你再放下,放下帮助你再看破,这两个法宝相辅相成,一直帮助你达到究竟圆满成大菩提,佛果大菩提那是究竟圆满了。下面有几句话,清凉大师为我们交代的。
说「然此五」,这个五句就是「佛住,佛法性,佛所说法,佛威德,佛大菩提」。前面问的十海,这五句就是前面十海里面的七海。佛住是「现相品」里面讲的佛海。「现相品」里面十海的次第是讲「世界海,众生海,法界安立海,佛海,佛波罗蜜海,佛解脱海,佛变化海,佛演说海,佛名号海,佛寿量海」,这是前面我们看到的次第。
这个地方所讲的次第跟前面有稍许不同,这个地方所讲的「佛刹,佛刹庄严,佛刹清净,佛刹体性,佛刹成就」,这个五句是「现相品」里面讲的世界海、众生海跟法界安立海。但是众生海,清凉大师在那里有交代,众生海是佛所度化的对象,「但是所化」,所以他不举。
这个里面的十句与前面十海相应。这个第二句就是「佛海」,第四句「解脱海」,第六句就是「演说海」,随机说法,第八句是「变化海」。第五句就是前面经文第十句,这个里面刚才我们所读的大菩提。佛大菩提里面包括名号、寿量及波罗蜜。所以此地问的这个十句,跟「现相品」里面的十海,问的义趣完全相同。后面大师说「此之十句,下有言说,及现相答」。我们到底下就可以看到了。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九八卷) 2003/4/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98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第二段「引例请问,文分为三」,这个里头又分为三段。第一段「初十句标彼说意,明其有悲」,后面有三十句,「举彼所说,显其有智」。末后一段就是第三段,有一句「结以正请,彼佛既尔,此亦宜然」。这是段落的交代。现在我们看第一段,请看经文,我们把这一段的经文念一遍:
【如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世尊。为成就一切菩萨故。令如来种性不断故。救护一切众生故。令诸众生永离一切烦恼故。了知一切诸行故。演说一切诸法故。净除一切杂染故。永断一切疑网故。拔除一切希望故。灭坏一切爱著处故。】
这总共说了十句,这十句是说这个说法的义趣。初句是总,后面九句是别。总的,「谓令诸菩萨行愿成就故」。这个经文上说得很好,『如十方世界诸佛世尊』,这个没有例外的,一切菩萨成佛,成佛之后干什么?孔老夫子讲得好,「教学」,永远不倦的教化众生,永无疲厌的学习,学无止境。成了佛之后还要不要学?还继续不断的学。为什么?套这一句佛经里头的术语「法尔如是」,或者经上也常讲「法如是尔」,确确实实就是这个样子。
所以菩萨示现佛身来教化众生,师道!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随心应量,以佛的身分,这是主。换句话说,佛法是师道,欧阳竟无大师讲得好!示现其他的身分、其他的形相都是辅助。换句话说,示现八相成道,以佛身教化众生,这是总,这是主,其他无量无边的色身,都是伴、都是别,我们讲总别。目的只有一个,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目的只有一个。「十方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如是,想必今佛亦如是。所以『为成就一切菩萨故』,这一句是总说,成就一切菩萨什么?底下九句就是所成就。
第一句『令如来种性不断故』,这一句重要。我们世间法里头常说「后继有人」,教学一定要有传法的学生,一代一代能传下去。你教学的成就以什么为标准?以能够承传的学生有多少人,他们的成就如何,以这个为标准。孔子在中国称为圣人,影响中国文化一直到今天,可以说是两千五百多年,他的成就是教学。
夫子确实学成之后,如果我们看他学习的成果,他说得很明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学成之后,他的道德,他的智慧,他的学问,他的能力成熟之后,我们知道夫子心目当中最仰慕的是周公。他想学周公,所以周游列国,希望当时诸侯有人能够用他,他可以施展他的抱负,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周公之后又出现了一个大圣人,很可惜的,当时这些诸侯都不用他,所以这才回到家乡教学。
他回到家乡的时候已经六十八岁了。你看他说「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六十八岁了,他那个时候的境界就在耳顺跟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当中,到这个境界。他七十三岁走的,六十八岁回去教学,到七十三岁也不过是五年,时间不长,但是他有学生三千人,很难得!用我们佛法来说,他老人家法缘殊胜,五年时间不长,他有三千学生。三千学生当中,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有杰出成就的七十二个人,这是教学的成绩,教学的成就。确确实实夫子之后,这两千五百年当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多,历代都有,但是拥有三千弟子的人不多,而且学生里头有成就的七十二个人,没听说过。这一桩事情只能用善导大师的话来解释,「总在遇缘不同」。
夫子当年的教学就是今天所讲的多元文化的教育。那个时候中国没统一,每一个诸侯就是一个国君。我们知道中国统一是秦统一的,秦始皇。秦始皇之前那是战国,在孔子之后了,孔子是在春秋时代。中国中原地区多少个国家?八百诸侯。八百多个国家,每一个国家都不是很大的,大国像现在的一个县、一个市,大国;小国是一个村、一个镇。跟夫子学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所以他是个多元文化的教学,多元文化的教育。他成功了,教育上面成功。
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他放弃一切的行业,专门搞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印度也没统一,跟中国一样,大大小小国家在整个印度也好几百,我们在经上常常看到大国有十六个,有十六个大国,那个大国大概像现在一个县市,这是大国。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因为他教学的时间长,四十九年,孔老夫子五年,如果释迦牟尼佛连头带尾算是五十年,在时间上讲比夫子多了十倍,成就不可思议。
释迦牟尼佛的学生,经上没有详细记载,太多太多了。《法华经》、《无量寿经》上讲的是一万两千人,一般大小乘经典里面所说的一千二百五十人。我们可以从这个数字上去体会,一万两千人,这是很保守的数字,跟他学的人有这么多,五十年,人数肯定不止。真正有成就的常随众,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成就的,都证阿罗汉果。孔老夫子有成就的学生七十二个人,释迦牟尼佛有成就的学生一千两百五十人,真正说这是历史上大教育家。
所以道学要有学生去继承,发扬光大,这是第一桩大事。你自己修得再好,学得再好,教得再好,如果没有继承人,你的事业等於零,为什么?你死了就完了,后继无人。在中国,这是很大的忌讳,你看看儒家常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个后是继承人。继承人并不是说:你有好儿女。你有儿女就算你有继承人了,那个错了。儿女要教,以什么为标准?以自己为标准。教学的目的,希望后来居上,我的学生将来他的道德、他的学问、他的事业要高过我,我才算成功;跟我平平,勉强;不如我,那你就没有传人。这个无后为大,后,意思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绝对不是说你有了后代了,你就算有交代了,不是的,要教,他要有成就。
家如是,家里要出贤人,你的家道不衰。儿孙果然在德行修养、道德学问都有建树,都有成就,你这个家会兴旺,这个家业源远流长,它会传得很久远,最明显的中国过去的帝王。孔子为什么仰慕周公?有道理,周公是大圣大贤。你看他给国家建立的制度,《周礼》、《仪礼》这两部书,我都没有认真去读。早年方东美先生跟我讲过好几次,教我要读这两部书,特别是《周礼》。他告诉我:《周礼》是周朝的宪法,周公制定的。在中国历史上享国最久的是周朝,八百年。方老师对这部书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说:这是全世界历史上最好的一部宪法。他说:如果周朝后代的子孙都能够遵守奉行而不违背;他说:可能在今天还是周朝。这个法典好,孔老夫子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以后走上佛教,章嘉大师劝我不要走政治,走佛教好,多元文化的教学,能够永远保持清净心,避免这个社会上一切的染污。大师为我想得很周到,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他指我这条路,我想想非常有道理。我到台湾一个人去的,举目无亲,所以我对老师的尊敬就像尊敬父母一样,老师对我也真正的关怀、爱护,真的是古人所讲「师徒如父子」。我对老师尊重,对老师信仰,没有怀疑,他教我怎么做,我很认真的做。老师一定照顾我,老师决定不会害我,老师教我一定是最好的,尊师重道。
老师看到我们这样一个学生,实在讲也就是我们心目当中常想的传人。什么人能传道,能传法?不在乎这个人聪明伶俐,不在这个。在什么?在他对老师诚敬之心,这印光大师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所以老师找我们佛门讲法子,传法的弟子,标准是什么?真诚老实。这个人有德行,好好的去教导他栽培他,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妄念多,花样很多,很活泼,不老成,仔细观察,见异思迁。一般做老师的人不选这个学生,这个学生投机取巧,见异思迁,不可靠,我们一般讲不老实。
师徒缘分,从前李老师常常跟我讲,做老师的人一生就是希望有学生传他的道,传他的法。但是这桩事情可遇不可求,你到哪里去找?缘分。所以我说孔夫子有七十二个有成就的学生,缘分;释迦牟尼佛传他法的有一千多人,缘分,这是善导大师讲「总在遇缘不同」,有缘。一个好老师,一生当中一个学生都没有遇到的,李老师讲:很多!不是没有,历史上有。这样的人他怎么办?著书,他没有学生传,他用文字来传,这是一个办法。所以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立言就是著书。由此可知,这非常不容易。
你看摆在第一句,「令如来种性不断故」,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说了四个字「上继佛种」,这第一句,别中第一句。要把佛法承传下来,不能让佛法在这个世间中断,这比什么都重要。佛法里面讲功德,功德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承传如来正法。玄奘大师在很年轻的时候,十几岁,他哥哥出家了,他跟著他哥哥也学了不少佛法。当时有人问他的志愿,年轻!少年!看他的志向,他说了八个字「远绍如来,近光大法」,你看这是十几岁立的志,他一生确确实实就是走的这个方向,这个目标。绍就是继承,远,我继承如来;近,我要把佛法发扬光大,这个意思。他真做到了。
人要不立志,他在这个一生当中,他没有方向,他没有目标,他怎么会有成就?这些在佛法里面说,上根利智。我们中下根性的人,更是不能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我们学佛,典籍、佛门的教材多,很多,那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我的根性、我的能力、我现前的生活环境,你都要考虑到。你要晓得现在人很可怜、很苦,没有人给你考虑,没人给你想。我算是一个相当幸运的人,我遇到三个好老师,老师替我想,我想不到,我年轻,他们经验丰富。
我认识章嘉大师,我二十六岁,章嘉大师大概是六十一、二岁;我认识李老师,李老师七十岁,我好像是三十一岁,李老师七十岁。老师年岁比我父亲还大,他把我看作学生,也看作儿女一样,他替我想,他指我方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