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7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4      字数:4727
  ⑵鹄粗笠嫘蓿娓伞?br />
  「欲显所信所成体无异故」,「所信所成体无异故」这八个字很重要,皆不离法性,不离法界,不离法性,不离自性。所以「文句全同,若唯约义,亦可分三」,这从义理上来说,单就义理上来讲,他分三点来给我们说明,第一「谓初十句,问佛德应机无方大用,辨因所依果」,这到了底下经文我们就看到了,这个十句问佛德,佛有大智、大德、大能,所以能够遍应法界一切机宜。
  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无量的众生同时感,佛有能力同时应。这个应里面最不可思议的现身,佛能同时现无量无边身,各个不相碍,这是大德大能。我们在净土经里面看到的,经上告诉我们: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辈往生的,都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他就有能力,无论在什么时候,他能够化无量无边身,到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去拜佛,去供佛。供佛是修福报,听佛讲经说法,开智慧。
  一时,他一时所学到的,要我们凡夫来说,无量劫都学不到。人家一时学到,为什么?他能分身。所以成就道业,你不到极乐世界去,你到哪里去?极乐世界这个道场、这个修学环境,一切诸佛都赞叹。释迦牟尼佛是代表一切诸佛如来,在《无量寿经》上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是赞叹到极处。佛佛虽然道同,大家总是讲阿弥陀第一,「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修净土的人,没有真正发心想往生极乐世界,这什么原因?对於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并不是真正了解,对於一切诸佛的介绍、推崇也没有真正的认识。换句话说,依旧是半信半疑,对这个世界贪恋,对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向往的心总是生不起来,道理在此地。
  在这个经里面,前面这十句,它的教学宗旨就是要给我们辨明因所依果,这个因是信心,信心所依的如来的三业:「名号品」是讲身业;「四谛品」是讲佛的语业;「光明觉品」是讲佛的意业,正报。身语意这三品经,我们这个信心所依的果。「次十句,问菩萨行位,即果所成因」,菩萨行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这都是果报。五十个果报,果必有因,什么样的因修成的果报,不能不知道,这里要跟我们细说。总的纲领,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这是行门里头的总纲领,总的因行,要真明了,要真干。后面「二十句,佛果胜德,显因所成果」,如来果地上的。
  大师后面几句话说得很好,「是则以佛为缘而起於因,还以此因而成於果,是此分之大意也」。这是一分的大意,就是第二大单元的大意,修因契果生解分,这个里面总共有三十一品四十一卷经。讲什么?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在这一个大单元里头细说。五十个因,五十个果,总共一百个因果,知道果,我们的修因这个心才能发得起来。果是我们向往的,我们希望证得,证的前面要行,行的前面要解,解的前面要信,信、解、行、证这个次序不能颠倒。所以,首先我们看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启发我们的信心,我们的信心从这个地方建立的。在这一品经里面,特别给我们说明,我们自己的法性,跟毗卢遮那佛的法性,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法性无二无别。等我们自己修行证果了,跟一切诸佛没有先后,这个信心难,太难太难了。后面大师引用的《论》这上几句话来说。
  「故论云,多闻熏习,无不从此法身流,无不还证此法身,即其义也」。这是用这几句来说明这一个大单元的大义,多闻熏习重要,可是什么时候多闻熏习?十信心满,入了初住了,这个时候才多闻熏习。广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这个我们一定要记住。在十信位里面,不能离开老师,文殊菩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十信位,十信没有位,十信是十住的初住的前方便,等於我们读书一样,预科,不是正科生。在中国大学里面的先修班,民国初年叫预科,预备进入正科班的,十信是这个位次。
  多闻熏习,这是从入住以后,像我们在末后这一品「法界品」里头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就是多闻熏习。闻的是什么?习的是什么?无不从此法身流。除十信位不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有因有果,因果是什么?没有离开法身,佛菩萨的教诲是从法身流的,诸菩萨所证,还证此法身,因果不二,性修不二。
  下面「今取文义俱便,大分为二」,这分为两个段落,「初十句直尔疑问,后三十句引例请问,义不异前」,前是初会。现在我们看第一段,直尔疑问,请看经文:
  【若世尊见愍我等。】
  这个『见』应该念现,跟现在的现是一个意思,现前的现。
  【愿随所乐。】
  这一句清凉大师也把它分成一段,这一段是「总显请意」,这一段是请法,请法的意思何在?这说出来了,如果世尊愍念我们,我们心里头有问题,有疑问,『愿随所乐』,下面这就提出问题了:
  【开示。】
  求世尊为我们开示。第一个是:
  【佛刹。】
  第二个是;
  【佛住。】
  第三个是:
  【佛刹庄严。】
  第四个是:
  【佛法性。】
  第五个是:
  【佛刹清净。】
  第六个是:
  【佛所说法。】
  第七个是:
  【佛刹体性。】
  第八个是:
  【佛威德。】
  第九个是:
  【佛刹成就。】
  第十个是:
  【佛大菩提。】
  十句。跟前面「如来现相品」里面四十个大问相同,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十句依正,间问者」,什么叫间问?间隔。「正报应机,必依刹故,亦表依正无障碍故」,就是说他的依正为什么要错开来,譬如说『佛刹』是依报,『佛住』是正报,『佛刹庄严』是依报,『佛法性』是正报。所以在这个里面,这十句,一、三、五、七、九是依报,二、四、六、八、十是正报,它是间错开来的。
  这个依报的五句,清凉大师这里注解他是注得很详细,但是我们读的是《纂要》,《纂要》便於初学,摘要的录出来,让我们很容易理解。所以五句依报者,第一个是「刹类」,佛刹是讲刹类。第二是讲「庄严」,这个第二是第三句,佛刹庄严。第三是讲「清净」,清净是第五句,佛刹清净。第四是「体性」,体性是第七句,佛刹体性。第五是「成就」,是第九句,佛刹成就。它是错开的。
  「上五即前二海」,这个前就是「如来现相品」里面讲的,讲的世界海、众生海,这依报里头所讲的。「广如四五二品」,第四品「世界成就品」,第五品「华藏世界品」,那说得详细,这是我们前面读过的。「其佛住等五句」,这就是偶句,凡是成双的,二、四、六、八、十,这个五句「即正报大用」,第一句就是第二句,『佛住』。清凉大师说「佛身遍住诸刹,佛心常住大悲」。佛住在哪里?《金刚经》上说得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在哪里?无处不在,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你看看世界无量无边,虚空无量无边,什么地方有感,佛哪里就应,佛的应身无量无边,等众生界。
  所以佛住在哪里?佛身遍住诸刹,哪里没有佛?佛是无处不现身,无时不现身。不但现有情众生身,我们在《普门品》里面读到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那个完全现的是有情身,跟诸位说还现无情身。他能够变现山河大地,能变现花草树木,没有一样东西他不现。他现这些相做什么?帮助众生觉悟。身住!心呢?「佛心常住大悲」。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佛心,《起信论》上讲的,「直心,深心,大悲心」,直心是体,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佛身遍住诸刹」,一切诸佛刹土,大悲心!无住生心,无住就是一切住,生心就是生大慈悲心,这是我们要学的。
  所以大乘教里面佛劝我们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大乘教的基础,没有菩提心就不是大乘教。净土是大乘教,往生净土的人要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为什么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就是他虽然念佛,二六时中佛号不间断,他没发大悲心。《无量寿经》「三辈往生」、「往生正因」,诸位细细去读读,上中下三辈统统都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都有这一句,这一句非常重要。
  说老实话,发菩提心比一向专念还要重要。为什么?三辈往生末后一段,不是专修净土的,是学习诸大乘法的。他有菩提心,虽然学的是其他的法门、其他的经教,他临命终时,如果发心想求生净土,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的告诉我们,菩提心是佛心,菩提心是我们的真心。
  《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说的那个名称,跟马鸣菩萨《起信论》说的不一样,经论合起来看,好懂。经上讲的,这佛说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菩提心。所以我们懂得马鸣菩萨讲的直心,就是至诚心,真诚到极处。菩萨想作佛,怎么能以虚情假意对一切众生,这怎么能成功?因地心跟果地觉不相应。由此可知,这大悲心重要,菩提心重要,不能不发。
  我为方便起见,希望大家一看就能够了解,我把菩提心说了十个字:「真诚」,真诚是菩提心的体,就是至诚,就是直心,根本的根本;「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这是深心,自受用,对自己;「慈悲」心对众生,对一切人事物大慈大悲。这三心是一个心,有体有用,用有两个:一个自受用,一个他受用。怎么能不发心?心为什么发不起来?你的诚敬不够,对一切人事物诚意不足。所以你的心不清净,你的心不平等,你是迷而不觉,你还是自私自利。这样下去就要晓得了,依旧还搞生死轮回。要想这一生出离生死,永脱轮回,圆成佛道,你要不把你的心,起心动念把它转成「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的希望就落空了,你出不了三界,你还要再搞六道轮回。所以这个心不能不发,非常重要。
  唯有菩提心发了之后,才能够渐渐契入境界,佛菩萨的境界,「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一切诸佛都念佛,念佛是成佛的捷径。你要问为什么?大乘经上佛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想佛不就成佛了吗?你想菩萨你就成菩萨。天天想的贪而无厌,将来到饿鬼道,鬼贪心重,天天贪这个贪那个,这是鬼道;天天看这个人也不顺眼,看那个事也不顺眼,瞋恚,地狱道。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想什么,境界就变成什么。所以念佛成佛,释迦牟尼佛也是念佛成佛,他在《弥陀经》上讲的。这是说「佛住」。
  我们这个身怎么安住?心怎么安住?今天在这个地方,你一定要知道,这个地方不是久居之地。你要是久居之地,贪恋这个地方,将来你出不了六道轮回,死了以后到哪里去?这个地方是个道场,这个道场没有婚配,那你将来不肯离开这个地方,大概我们这个道场有老鼠,有蟑螂,有蚂蚁,有苍蝇,那你去投胎就投这个胎,为这个道场不肯离开,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要不然的时候就变成饿鬼道,鬼他也守著这个道场。
  我们刚刚进来的时候,我听说有人好像是曾经遇到过,这个道场以前是基督教,还有一些神父他们留恋这个道场,没有离开。我们进住的时候,他很不高兴:你们来干什么?不欢迎。我还听他们讲:我们跟净空法师来的。这些鬼说:净空法师来可以,你们来干什么?他对我还比较好一点。我们给他超度,给他供牌位,这样他也欢喜,这安定下来了。你们要贪恋这个道场,将来作鬼的时候,跟这些一样,都不肯去,要长住这个地方,不可以,要学佛身遍住诸刹。身无住,心住大慈大悲,这就对了。
  身要住的时候,身住善巧方便,佛家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这两句话重要。方便是什么?方便是随机应化,众生有感,佛就有应,那叫方便。随众生心,现种种相,随众生的根机,说种种法,这都是善巧方便。方便法,才能普度一切众生,方便是后得智。后得智依根本智,所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求根本智,「广学多闻」是成就后得智,就是成就善巧方便。善巧方便不是自受用,他受用!念念都是利益众生,念念成就众生,这是佛菩萨。好,现在时间到了,今天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九七卷)  2003/4/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97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名号品」初十句直尔疑问,我们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