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2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3      字数:4682
  要理会,妄念起来不要理会,一句佛号念到底。时间念长了,慢慢就养成习惯,妄念,不管什么念头起来,不理它就好,不要管它,意志集中在佛号上,「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讲,那是许许多多念佛人的经验,一支香里面还起三个、五个念头,这不多!多久的工夫?三年以上,天天在念佛堂念佛,三年以上才能够把妄念减少到一支香还起有三、五个妄念。一支香里头都没有妄念了,你们想想看,需不需要十年功夫?这是我们普通一般人。十年功夫妄念没有了,你成功了。
  古大德确确实实,那个时候社会风气淳厚,六尘诱惑比现在少,诱惑的力量比现在薄弱,人心淳厚,真正在念佛堂念佛求往生,差不多三年到五年,一支香里头妄念不生了,这是古时候。所以我们在《往生传》、在《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许许多多念佛人,大概都是三年到五年就往生了。过去也曾经有不少人问过我,为什么他们念三、五年就走了,是不是寿命到了?我跟他的解答,说:不然,没有那么巧。为什么三、五年就往生?他功夫成就了。功夫成就,他的寿命可以舍掉,可以不要了,提前走。莹珂法师不就是个例子吗?所以我们了解这个事实,功夫成就而不走的,他在这个世间还有化缘,就是度化众生的缘分,他成就了,他可以不走。为什么?希望多带几个人走。如果跟这个世间众生没有这个缘分,那他就自己走了,他不等了,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真正成就了,可以去了,诸位想想,这个世间还有什么留恋?不可能。到极乐世界修学,环境比我们这个世间好得太多了。
  我们这个世间亲近一尊佛,好不容易。佛为众生说法,圆满的契机契理,容易开悟。你看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凡是遇到他的,哪有不开悟的?哪有不证果的?开悟证果很容易!对的,确实,因为佛能观机,知道你过去生生世世修学的是什么法门。他给你说法,能把你宿世的善根引发出来,你很容易成就。佛不在世,后来的这些善知识没这个能力,只能够猜测,不准确。所以说法教学不能够百分之百的契机,我们听了依照这个修学,就很难悟入,道理在此地。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不可思议的殊胜。仗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每天能够亲近无量无边诸佛如来,你见佛,去供养,供养修福;听佛讲经说法,听佛教诲,增长智慧。哪有不去的道理!
  『一切刹中修净行』,这一句要是描写极乐世界,最切实不过了。极乐世界的人真的「一切刹中修净行」,每天都能够分身,到一切刹中去礼佛、去闻法,帮助佛教化众生,统统修的净行。这个「净」就是大乘教里面讲的三轮体空,才是真清净。四相、四见都空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修净行。在一切刹中,随心应量,游戏神通,做种种示现、表演,为人演说。
  「坚固誓愿不可思」,这一句最重要,成败关键枢纽就在这一句。我们这一生学佛,能不能有一点成就,成就大小决定跟你的誓愿成正比例。你的誓愿愈坚固,你成就愈大;你的誓愿不坚固,不坚固,有时候怀疑,有时候退转,你就很难有成就,发的誓愿,假的不是真的。你们想想看,咱不说别的,单讲四弘誓愿,第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放在一边不谈,我们看看第二句「烦恼无尽誓愿断」,你有没有断?不说别的,世尊对我们最根本的教诲,教我们要断十恶,我们有没有去断?这是修行的入门。
  不杀生,这一条断了没有?断了,确确实实这一条我持了,对於一切众生,我决定不会伤害他、杀害他。我们要问,你对於这一切众生有没有讨厌的?有没有痛恨的?因为你不杀生戒,你不敢杀他,你还有没有恨他?有这个意思,瞋恚心,有!这个都包括在杀生里头。你对於众生没有尊重的心,没有爱护的心,没有帮助的心,都属於这条戒。每一条戒境界深广没有边际,粗相好像没有犯,细相那就太多太多了,没想到。偷盗,我决定不偷人家,决定不抢人家的。但是你还有没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占别人便宜的念头是属於偷盗。你看看《戒经》里面解释的,戒相很深很广,你都要明了,都要清楚。佛教给我们断烦恼从这地方断起。为什么断不了?没觉悟。不知道烦恼习气是怎么一回事情,习惯在其中,好像很正常,这个麻烦就大了。
  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烦恼变现出来的,唯识所变。那个识是什么?烦恼习气。一切法从心想生,心里面烦恼习气变现出六道,变现出三途。换句话说,烦恼习气统统断了,统统没有了,诸位要知道,三途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什么境界现前?一真法界现前了,华藏世界现前了,诸佛报土现前了,极乐世界现前了,就这么回事情。坚固的誓愿不可思议,真的能断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他能断尽。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誓愿!我们今天入佛门,四弘誓愿天天念,像小朋友唱歌一样,唱得很熟。什么意思?不懂得。怎么样去做?好像这不相干,唱唱就可以了,哪里还要做什么,所以只会念,只会唱。不解不行,哪来的信?所以你仔细去观察学佛的人,他对於佛陀的教诲,确确实实不信、不解、不行。有没有好处?好处只是阿赖耶里面落一个种子,佛种子,这是好处,这是真实的好处。但是不晓得这个种子什么时候起作用?但是佛告诉我们肯定起作用,什么时候这就不知道了,这是他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
  什么时候遇到缘,遇到非常殊胜的缘,这个非常殊胜的缘是什么?善知识跟他有缘,他对这个善知识能信,能够欢喜接受他教诲。善知识所教的他能解能行,这个缘成熟了。这个事情自古以来,我们能够观察、能够体会,一个好的老师、善知识,教的学生不少。早年我在台中,跟李炳南老师学习,老师教的学生很多,也有很精进的、很努力的,但是二、三十年,四、五十年之后,有成就的,有不成就的。同是一个老师教的,同是一个课堂里学习的,为什么成败如此的悬殊?实在讲就是愿力不一样。有些人在当时,这个愿力非常坚固,勇猛精进,遭受几次外面境界诱惑勾引就堕落,太多太多了。
  老师也常常感慨的说,那是对慈光大专讲座的学生;慈光讲座最长四个星期,最短的是两个星期。大专学生到慈光图书馆,来参加佛学讲座,接受教学的时候,一个个都很像样子。老师就说:我们这里辛辛苦苦教了四个星期,出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就完了。四个星期教诲,敌不过电影院两个钟点放映的诱惑,又回去了。难,实在是难!所以参加讲座的同学多,到今天成就的太少了。讲座办了很多届,我是参加了十一届,到今天真正有成就的人十个都不到,你就晓得多难。为什么退转?内有烦恼习气,外有五欲六尘的诱惑,内外交感,人退心,堕落了,把刚刚入佛门亲近老师那一种信愿,真的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古人所说的,「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心真,愿真,行真;「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变成老油条,信愿退了;「学佛三年,佛化云烟」,没有了。
  所以古大德常常讲「保任初心」,你要能够永远保持你初发心的那个心,哪有不成佛的道理!不要三大阿僧只劫,你这一生就能圆满成就,你要把初心保持住,最难。你看看像我们这些出家的,初发心出家剃度的那一天,那是什么心?那是真心。出家一年之后,心就变了,真心不知道跑哪去了。剃头三年,全部倒转了,起心动念全是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图五欲六尘享受。初心保不住,就是誓愿不够坚强。所以我们读这首偈,无尽的感慨,我们要觉悟,要怎样回过头来把初心找到,能保持住,我们这一生才能成就。所以经教的薰习,我感觉得比什么都重要。真的一天不读经,不学教,不听教诲,要想不堕落、不退转,几乎是不可能的。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威光菩萨遇第二佛,最后一首偈:
  【诸佛供养尽无余,国土庄严悉清净,一切劫中修妙行,汝当成佛大功德。】
  这是十首颂里头最后一首,也是总结,结得好。我们不但要觉悟,要明了,而且一定要能够把它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我们这一生幸福美满,你就得到了。第一句『诸佛供养尽无余』,「尽无余」是什么意思?没有一丝毫漏失。换句话说,供养统统都圆满了,圆满才无余,不圆满那你就还有过失,还有疏漏之处;疏忽漏掉了,你没想到、没做到。这个供养里面包括的范围无量无边,这个意思在经教里面我们读得很多,也有无数次的讨论说明。起心动念,意业的供养,决定是与诸佛与一切众生有大善大利,意业供养;言语,一定是善言、忠言,劝导一切众生,勉励一切众生,语业的供养;身体的造作,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眼到手到,我看见了,我听到了,一定会尽心尽力伸出援手来协助。上对诸佛如来,下至恶道众生,平等的尊敬,平等的爱护,平等的供养。这个供养也就是现在人讲的服务,服务也是供养,无有一法不是供养。以我们真诚、清净、平等心,尽心尽力来服务,那就是供养。
  供养这是事,还不难做到!难的是底下一句,『国土庄严悉清净』。国土为什么庄严?因为「供养尽无余」,所以庄严。「悉清净」这句难,这一句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修无量无边供养,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身心清净,这是佛菩萨,这不是凡夫。我们学佛,对一切诸佛供养,一切诸佛对一切众生供养。佛对众生不叫布施,佛如果对一切众生叫布施,那佛就变成凡夫,佛就退转了。佛供养一切众生,为什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事实真相只有佛彻底明了,法身菩萨明了不够彻底,但是法身菩萨跟诸佛如来一样,对一切众生修供养。换句话说,只要是法身菩萨,他的学习决定是遵行普贤菩萨的修行纲领。我们这个经上讲的,十大愿王是普贤菩萨修行的纲领,法身菩萨统统遵守,极乐世界的人统统遵守,「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经上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了。为什么?他证得法身了,他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体,是一不是二。人哪有不爱护自己?自己在哪里?一切众生是自己,一切国土是自己,情与无情是自己。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认知肯定。
  所以这个行,我们讲行动也好、行为也好,称为妙行。『一切劫』,这一句话说得好,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叫一切劫。无始无终,一切时一切处修妙行。『妙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万行齐修。大经上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万行齐修,一丝毫都不染著,这才叫妙。我们凡夫做了一桩好事,念念不忘,这就不妙了。妙是说做了之后痕迹都不留,这才叫真妙。看看我们在这个世间,诸佛如来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我们细心观察,他有没有名闻利养?有。你看看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传留千古,全世界的人哪个人不知道?名!中国古时候谚语常讲「人死留名」。不但名号流传,而且多少人来造像供养;泥塑的像,木雕的像,金属铸造的像,彩画的像,还要给他建个大殿纪念他。这是不是统统著了相?对。谁著了相?众生著了相。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著相?释迦牟尼佛没著相。释迦牟尼佛的行永远是妙,妙不可言。但是这些著相,相即非相,那就妙。
  这些形像是什么?教初学,初学还没有离相,这个东西对他有好处。我们今天没有离相,我们要离相就不得了。离相是什么?把佛法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们必须要藉这个形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就是说住持三宝,住持三宝里面的佛宝就是佛像。今天佛不在世了,我们供养佛的形像,供养他的意思在哪里?见到这个像,就想起他教导我们是什么,让这个形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本师释迦牟尼佛对我的教诲,用意在这个地方。第二个意思,见贤思齐。这个形像在我面前给我很大的鼓励,他是从凡夫修行证果成佛的,我要跟他一样,我要向他看齐。第三个意思是纪念报恩的意思。我们今天接受这样好的教训,这个教训谁传下来的?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根本的老师,知恩报恩,念念不忘。供佛菩萨的形像有这三重意思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