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6 节
作者: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3      字数:4685
  植煌囊氡荆怨诺陆卜胱疃啵吹街泄钤纭0彩栏咴牍段蘖渴倬罚钦飧霰咀邮Т耍诠糯鼐柯祭锿酚小U馐直咀樱较衷谥挥形逯郑衅咧质Т恕U馕逯职姹荆锩娴某鋈牒艽螅缓枚痢2灰翟诠糯已Х鹉歉鍪焙颍迨昵埃以谔ㄍ逖Х鹉歉鍪焙颍鹁虿坏剑亢苌俸苌佟N已Х穑谔ㄍ搴孟裰挥腥沂榈暧蟹鹁簦俊⒅掷嗪苌佟T谔ū保炀抵胬暇邮坑幸桓鎏ㄍ逵【Γ谔ㄖ杏懈鋈鸪墒榫郑嫌懈銮旆绞榫郑ㄍ寰驼馊矣》鹁》鹁歉酱模皇亲庞》鹁摹?br />
  所以我们要想看佛经,只有到寺庙借《大藏经》来手抄,我还抄过好几部。不像现在,现在印刷术进步,照相影印,成本降低了,真的,印得又好又便宜。所以现在经书流通量很大,这是现代人的福报。我们初学佛的时候很苦很苦,找到一部佛经,如获至宝,会尊重。现在人,印太多,印得这么好,没有人尊重,现在人真的是有福不会享。在那个年代,什么人敢想拥有一部《大藏经》,没有人敢做这个梦。现在《大藏经》太多太多,太普遍了。普通人家里面都可以收藏一部《大藏经》。
  今天我们讲到精进,所以我们才选择《无量寿经》夏老的会集本。这个选择,当然一方面是这个本子确实令人生欢喜心。但是真正的原因是老师的传承,这个有使命,不能够不认真努力来学习这部经、弘扬这部经,这是正修。正助双修,助道品是什么?佛在经上讲的是个原则,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名目大家都能够记得,怎么样真正把它落实,来帮助我们一门深入?三十七道品,圆满的包含一切经。诸位要是看看天台大师注释,你就明白了。你看四念处,天台大师讲四念处,他用四教来讲,藏、通、别、圆;藏教的四念处,通教的四念处,别教、圆教的四念处,名称相同,境界不一样。我们这才了解,三十七道品含一切法。
  我们学佛实实在在讲已经太晚了,真正学习的年龄过了。年轻的时候懵懂无知,又没有善知识认真来督导,没人管。自己随著兴趣,学那么一点皮毛,常识。真正什么叫佛法?不知道。经典意思太深太广,就是连注解都不容易看懂。我是幸亏遇到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居士,这真正是一代的大善知识,得他们的教导、指引,少走不少冤枉路。所以这些年来,净宗学会成立,我们选择了几种书,做为什么?助修,助道品。正助双修,以正修为主,以助道品来帮助正修。助道品里面,我们第一部选择的是《了凡四训》。这个小册子,印光大师一生极力的提倡。什么原因?现在人不读古书,用一般世间人的说法,国文程度大幅度的下降,浅显的文言文都没有能力去读诵,文字上发生了障碍。了凡先生是明朝人,他的家庭四训还是用文言文写的,但是他里面写的东西,很多是些故事,内容是讲因果报应。印光大师知道现在人不读古书,不懂得因果的道理,不知道因果事实的真相,特别提倡这门功课。
  诸位要晓得,佛法无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建立在因果的基础上。《华严经》五周因果,《法华经》一乘因果,离开因果就没有佛法了,佛拿什么来教化众生?所以,无论修学哪个法门,真正成就的人,他的基础是什么?「深信因果,严持戒律」。这八个字是佛法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无论修学哪个宗派,这是根本的根本。因此我们的助道要著眼在这个地方。我们用《了凡四训》,从这个地方奠定深信因果。如何严持戒律?戒律一般人听到都很害怕。印光大师有智慧,有善巧方便,用现在的话来说,是非常高明的手段。他不用佛家的东西,他用道教的《感应篇》,用《安士全书》,《安士全书》前面一半《文昌帝君阴骘文》,他用这个东西来教人深信因果。所以这三部书,他老人家一生极力提倡,到处劝人。这三部书所说的就是「深信因果,严持戒律」,佛法的根扎下去了。
  我这么多年来,是遵守印光大师的指导,这些书我都讲过,讲过好几遍。学佛之后,佛也要从小乘再进入大乘,戒经里面佛说「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不能躐等。我学佛,李老师教导我启蒙的经典是小乘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我跟他老人家学了十几部小乘经,十几部是旁听。因为那时候他开个经学班,我们有二十多个学生,每一个人学一部经,学习的时候大家在一起,但是你自己所学的是你主修的,别人所学的,他们在那里讲解可以听。
  我自己主修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通大小乘,这些都是助道品。老师还鼓励我们,要重视儒家的教学,所以我选择「四书」。四书分量不大,如果没有能力学习,你学习一种,学《论语》。如果有能力,最好《大学》、《中庸》要学。《大学》、《中庸》、《论语》在四书里面,差不多在分量上讲是一半,《孟子》分量大,独占一半。这个书如果好好的念,确实可以成为修学大乘的一个基础,因为它能够代替小乘,比小乘境界还要高,心量还要大。所以中国过去无论是在家出家,这些学佛有成就的,都是儒家、道家的底子好,奠定的基础。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选择这些做助道品。这两年我们到澳洲来,有了这么一个学院,大家在一起学习。深深感到,我们年轻的时候,家里面老人没教导我们,长大在学校念书,老师也没有教导我们,不懂得做人。这个事情不是小事,从前李老师常讲:人都不会做,你怎么能作佛?作佛是从做人做起来的。
  做人最根本的教学,儒家的《弟子规》。《弟子规》是节录儒家古圣先贤对於儿童的教导,那个书也是个会集本,文字不多。这个小册子在我们佛法的教理行果上来说,它是属於行经。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做到!清凉大师在这个注解里头,「无刹不入,无法不照,无见不净」,这几句话要用在《弟子规》上,很恰当。《弟子规》讲什么?就是讲的规矩。「无刹不入」,用我们今天来说,一切众生聚会的场所,你懂得礼节,你会做人。你到达这一个团体,都会受人欢迎。「无法不照」,你有智慧,你有能力,样样明了,样样清楚,不迷惑颠倒。「无见不净」,这一句就深了,「见」是什么?你的思想见解。「净」是不被染污。内不会被烦恼习气染污,外不会被境缘染污。这不是初学的,初学学规矩,是将来入这个境界的根由。
  这些善知识应化在世间,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他为什么能够不染?用现在的话说,为什么他不会受外面风气影响,不会被诱惑。什么原因?小时候培养的根基培得厚,他所学的都是好的,都是善的,善良的。纵然遇到这一切不善,他的善有根,不会动摇,不会被诱惑,这个根是从小培养成的,才有这个力量。我们想想看,现在社会的诱惑,名闻利养的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财色名食睡的诱惑,几个人在这个大环境里头能够不动心?能够真正禁得起考验,不会被诱惑?太少了。不是没有,确实是太少了。我所遇到的,最明显的,李炳南老居士不受诱惑。我以前在家,抗战期间读书在贵州国立第三中学,我们的校长周邦道先生,一生不受诱惑,五欲六尘不动心!他不会起心动念。什么原因?根厚!现在人难了,太难太难了。哪一个能够禁得起诱惑?禁得起诱惑,才能有成就,禁不起诱惑,没有不被淘汰的。我们能知道吗?
  所以,菩萨在此地修行,你看看第一句「得清净智」,真正能够彻底放下,身心清净。第二句「得离垢」,严持戒律,远离一切恶业。第三句成就忍辱。到第四句讲精进,『增广行轮』。注解里头说得好,「增广种行」(这个增广应当是大众的「众」,众多的众,但是用这个「种」,也有经本上用这个字,不能算是错字,但是没有「众多」的意思好,「增广众行」),这是就「地」的意思来解释的。「以诸道品,烧无尽惑,成无边光」,烧是比喻,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助道品的功力,它能够把无量无边的烦恼消除。佛在经典上常常讲,烦恼就好比是柴火,许许多多堆在那边,智慧像是火,一把火,燃著之后就把烦恼薪统统烧光了。这个比喻也很有味道。你在那里攒积,攒积了一大堆的烦恼,怎么办?一把火把它烧掉了。智慧是火,把烦恼转变成光明,那些柴火烧著了,不就放光了,都变成光明。这也是佛法里面常讲的「转烦恼为菩提」,有这个意思。说明助道品我们不能够疏忽。
  一切众生,修行证果,证道当然非常重要,那是你的目标,是你的方向;你有目标、有方向,你怎么样能够到达,助道品产生的作用就大了!在整个大乘教学里面,《华严经》常常讲主伴圆融。哪一个是主?佛法没有定法,佛法是平等法,任何一法都可以作主,任何一法也可以作伴,伴就是助道。可以作主修,也可以作助修。我们以《无量寿经》为主,《华严经》是伴,《法华经》是伴,所有一切经都是助道,帮助《无量寿经》。如果是以《华严经》为主,所有一切经都是伴,都是助修。你懂得这个意思,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可以作主,门门也是助修。
  这是佛法教学开明之处,真正了不起,所以佛法是平等法。像我们开会一样,参加开会这些人,人人都可以做主席,人人也是听众。所以他不是独一,不是专主,他是任一,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作主,任何一个法门都可以做为主修的。助修可以选择,主修定在这一门上,不能时时改变。助修的经典,不必花很多的功夫在上面,主修的这部经典,全心全力要用在这个法门上,才能成就。精进要靠好的帮助,确确实实,你看我们学《无量寿经》,现在我们在这里讲《华严》,《华严》帮助《无量寿》!我们在《华严经》真正得到了很大的帮助,把我们的境界,在《无量寿经》里面的境界大幅度的提升,真的是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现在时间到了。
  我们接著再看下面第五句,这是当机。实在讲是大众,大众都是当机者,他们得的利益,第五种:
  【得趣向行轮,名离垢福德云光明幢。】
  他所得的也都有一个名称,所得的是「法」。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趣向诸行,能入俗也,禅度增故,性能离垢,涉俗化物,成福德云,不迷实理,为光明幢」,注得非常好,言简意赅。这个要配十地,这是第五地。前面四地得「增广行轮」,焰慧地,火焰一样,那是智慧出来了。这是精进生智慧,烧烦恼薪。再进一步得禅定,所以诸位要晓得,忍辱是禅定的前方便,没有忍是决定不能得定的,没有定是决定不能开智慧的。
  所以世尊在《般若经》上,讲六波罗蜜,或者讲十波罗蜜,特别强调布施跟忍辱。布施是放得下,忍辱是真能成就,你所修的功德不至於漏失掉。所以不能忍的人,佛经上常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我们也常听佛家讲「火烧功德林」。功德像森林一样,好不容易培养成,一把火烧尽了。所以修功德非常非常困难,福德能修、能积,功德不能。所以,你要自己以为你有多大的功德,你就好好反省一下,什么时候到现在没发脾气,没有瞋恚的念头。你有瞋恚的念头,有嫉妒的念头,那都是火,把你的功德烧掉了。人一定要修到心平气和,无论在什么境缘当中,都不会动瞋恚心,都没有丝毫嫉妒心,这个功德保住了,积功累德!积功累德要靠忍辱。忍辱加上精进,禅定就现前。这是五地,难胜地,我们常讲难能他能,难断的能断,难化的他能化。为什么?禅定功深。
  由此可知,古时候讲经说法,弘法教学,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所具备的条件是「禅定」。为什么?你有定功,你能够「趣向诸行」,趣向诸行是什么?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一个善知识他们修学的法门都不一样,你都可以去看,都可以去听,都可以去接触。增长你的智慧,你会不会动心?不会动心。一动心,你就乱了、就坏了,看到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学,到最后你一事无成。所以什么时候才能出去参学?你得有这个条件才行。把你所看的、所听的、所接触的,统统回归到自己主修的法门。因为一切见闻所知,都是我主修这个法门的助缘。我修的这个法门,怎样活用在生活当中,怎样活用在教学,活用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