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0 节
作者:
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2 字数:4687
伲梢园炎约褐の奚掀刑岬氖奔溲映ひ坏悖荒敲椿7凑趺囱恳丫さ貌煌俗薪尥耍还寐坏恪=寐坏悴慌拢灰煌俗沂窃仓と煌耍梢粤⒖叹突乩矗欢饶愕募仪拙焓簟?br />
问题就是你在现前牙根要咬紧,要能够忍得过,在心里头把你所亲爱的暂时要放下,一定要把阿弥陀佛放在心上。「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这个秘诀是往生的秘诀,很多人疏忽了,所以造成一个现象,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这个法门古大德赞叹著说「万修万人去」,为什么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一万个念佛人,李炳南老居士常讲真正能往生的两、三个。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说清楚、说明白了,你念得不如法。你要是如理如法的念佛,真的万修万人去。你念得不得法,你里头有夹杂,你的念不是净念,佛在经上讲的是「净念相继」,你不是净念,你里头有夹杂,只要有丝毫夹杂就把你净念的功夫破坏掉了,所以你这一生不能成功。老太太不能往生,孙子是他的冤家,来障碍她,来破坏她的功夫,她自己完全不知道,真的被破坏了。所以不是冤家不聚头。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再看下面第六句:
【发大信解。】
清凉在《疏钞》里面跟我们说的是「未信大者,发起入住」。这一句讲得很清楚,这是对小乘根性人说的,对大乘没有信心,现在被佛的佛光照触之后回小向大了。就跟我在前面所说的一样,念佛往生的人在临终的时候佛来接引,佛来接引的时候是先阿弥陀佛放光照他,佛光这一照,他的功夫立刻就提升一倍。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提升一倍几几乎乎提升到事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里面还是有等级的,有上中下三品,下品的就像小乘的初果、二果,有这样的功夫;中品的,那差不多就是四果罗汉;上品的,辟支佛的位次、权教菩萨,还没见性,方便有余土。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应当奋发努力,应当放下万缘,一心称念。称是称名,就是口念,念是心上真有,这个称念是两桩事情,「称」口上有,「念」心上有,这种人一定往生。往生果报的殊胜比这个地方「入住」,那要高得太多太多了!这一句是对权小根性人所讲的,佛光照注能帮助他转小向大。你要说为什么能帮助他转小向大?佛光照注是缘,助缘,这个权教小乘他阿赖耶识里面有大乘的种子,大乘种子埋在权小种子的下面,透不出来,佛光这一照把他阿赖耶识里头大乘种子照出来了。这一照,引出来了,他对於大乘法生起信心,回小向大了。
像历史上记载的天亲菩萨,这个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马鸣、龙树、天亲。天亲菩萨本来是学小乘的,他在小乘教里头造了五百部论,著作非常丰富,毁谤大乘。哥哥是学大乘的,无著菩萨是他哥哥,以后接受哥哥的教诲,一下觉悟过来了,知道毁谤大乘造严重的罪业。他在佛菩萨面前发愿忏悔,要把舌头割掉;过去毁谤大乘。哥哥就告诉他:过去你无知,你用舌毁谤大乘,你现在回过头来,你可以用你的舌赞叹大乘,何必要把它割掉?他听了说:很对。於是又造了五百部论赞叹大乘,所以他在佛教史里面,千部论师,真的是智慧如海辩才无碍,这是个例子。
未信大者,佛光一注照这个缘让他发起回小向大,这个「入住」,住是十住菩萨,在大乘法里头的。小乘的果位不出十信。你看大乘圆教里面讲的阿罗汉果,阿罗汉所断的烦恼层次相当於圆教七信位的菩萨。这是断烦恼的程度相等,就是见思烦恼断了,七信位的菩萨见思烦恼断了,但是智慧德能七信位的菩萨比阿罗汉要高很多,这阿罗汉不能够为比的。所以入住那是回小向大,佛光有这样大的助缘,不可思议的威力。第七句:
【生胜善根。】
清凉在这一句给我们解释的是,「阙资粮者,生其胜善」。胜是殊胜,阙资粮可以说把整个大小乘统统包括了。资粮是比喻,在从前出门旅行身上一定要带钱,钱是资,不但要带钱,还要带粮食,这是在从前,现在不需要了。现在是旅馆饭店很多,到处都是,用不著自己带粮食。从前旅行要带干粮,这个日子我们过过。二次大战的时候,在中国的社会还相当落后,交通不发达,公路都是砂石的路,车辆走过之后那个灰尘蔽天,如果坐一天的车子,全身至少差不多都有一公分的灰尘,确实非常恐怖。现在道路这么好,车辆这么多,而且车辆的造型不断在改进,车子里面有冷气,密封的,在从前没有。旅行,饭店很少很少,大都市里才有,小城市、小村镇没有,所以出门一定要带粮食,粮食带米,那个米袋子是用一个圆的筒子,布做的,米装在里面打一个结背在身上。出门一定会带一袋米,带个衣服铺盖,一个背包,很辛苦的,那你就懂得什么叫资粮。现在人方便了,带一个信用卡就可以了,既不要带钱,又不要带这个,什么都不需要带,现在人真的要是我们那个时候的人看现在人,现在人是天人,享天福!可是古人常讲的享福要有德,如果没有德,这个福报大了,享过头,祸害就来了。「福兮祸所倚」,中国人造字真有智慧,你看祸跟福样子很像,要不仔细,祸就看成福,细心去辨别,它太接近了。「祸福无门,唯人自召」,你要会做人,你要会办事,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要有智慧趋吉避凶,古大德常常这样教诲人。资粮,从我们初学一直到等觉菩萨。为什么?他需要提升他自己的境界,提升自己境界的条件就叫做资粮,所以这一句里面包含的境界深广无尽。
『胜善』,意思也是深广无尽。今天以我们念佛的同学,我们的目标是希望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如来。古大德跟我们讲净土资粮有三类,三种是三个种类,这三类是什么?第一是信,第二是愿,第三是行。信、愿、行称为往生净土的三资粮,我们资粮缺乏了,这三者缺一条就不能往生。凡是帮助我们、成就我们这三个条件的,这叫「胜善」,最殊胜的善。我们为什么没有「信」这个资粮?对西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认识不够,生不起信心,这一条我们自己决定不能够疏忽。我们对净土有信心吗?对极乐世界有信心吗?你自己冷静的思惟,诚诚恳恳的答覆你有没有信心,你相不相信有极乐世界,相不相信有阿弥陀佛接引往生,你相不相信经里面所说的往生要具备哪些条件。你要不搞得很清楚很明了,你的信心生不起来!
在现前如果对於这个世界还有贪恋,还有念头想控制,还有念头想占有,一切人事物要据为己有,你对西方极乐世界不信!你还是信娑婆世界,你还是信你的妄想分别执著,你对於经教没有参透,你不了解,你不相信。信都没有了,哪来的愿?行就更不必说了。那个念佛有口无心,心上真的没有佛。心上有的是什么?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心上有这个东西,心上有自私自利,心上有贪瞋痴慢。这样的人那就是古人所讲的,一天念个十万、二十万声,「喊破喉咙也枉然」,古大德讲这个话真话,一点都不过分,你是真正缺乏资粮。所以为什么要亲近善知识?为什么要亲近道场?还不是善知识跟道场帮助你生胜善而已,意思在此地。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了解,否则的话,真叫太可惜了,这一生真的是希有的因缘当面错过。
信、愿、行这三个条件都要真正通达教理,然后如佛所教,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才真正能往生。这三个条件三资粮,不是我们一般人具足这三个条件都能往生,哪有那么简单。三个条件里头还有条件,什么条件?善男子善女人,这是基本。善男子善女人具足信愿行才能往生。如果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具足这三个条件也不能往生。你有没有注意到?善男子的标准是什么?净业三福里头头一条,这是善男子善女人最低的标准,下品的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下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中品的善男子善女人,那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前面四个当然具足。换句话说,这七句他要具足这个条件,三福里第一福、第二福,再加上信愿行这三个条件,他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品位高了,他不在凡圣同居土。
三皈谈何容易!不要以为说到三皈、说到众戒,我受了三皈,我也受了五戒、受了菩萨戒,那是什么?那叫名字三皈,有名无实。真正三皈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觉而不迷,皈依佛;正而不邪,皈依法;净而不染,皈依僧。真做到才叫三皈。我对一切人事物还是迷惑颠倒,还会起邪知邪见,依旧会生烦恼(生烦恼就是染著),你没有皈!三皈绝对不是在佛菩萨面前把这个誓词念一遍就完了,哪有那么简单的!这个我们在《三皈传授》里面讲解得很清楚,诸位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否则的话,这种形式三皈只是在阿赖耶识里头种一个种子,现在你在日常生活当中它不起现行,它不起作用。戒是受了,受了做不到,做不到就变成犯戒、破戒,怎么能往生?
上品的善男子善女人,净业三福十一句统统做到了,后面「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上品的善男子善女人。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具足信愿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生实报庄严土。为什么?因为他发菩提心,他深信因果。这个深信因果我跟同学们说过很多,说得很详细,他真正相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那个念佛,心上真有佛。这就是世尊在大乘经里头常常讲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他心里真有佛,他怎么会不作佛?心里没有佛不行。这是在「阙资粮者,生其胜善」,我们举这一个例子来跟诸位说明。在菩萨五十一个阶级里头,从最低的不断往上上升都要靠资粮,资粮就是条件,他要具足他提升境界的条件,这就是「生其胜善」。再看下面第八句:
【永离一切诸难恐怖。】
这一句清凉大师给我们注解里面说,「未入地者,除五怖畏」,没有登地。由这个地方我们就能看出来,没有登地的菩萨还是有恐怖、有畏惧,这个「五」是五大类。佛在《心经》里面跟我们说得很清楚,「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凡夫,我们不要说三贤菩萨,未入地者是三贤菩萨,我们今天有没有怖畏?有,有严重的怖畏,恐怖畏惧,摆在我们眼前的好像有大灾难要来。许许多多宗教典籍里面都记载著现在这个时代是世界末日的时代。再仔细观察,有没有末日的预兆?好像预兆很多、很频繁。不读圣贤书,你不太容易觉察这些预兆,如果你常读圣贤书,几几乎乎我们六根所接触的无一不是灾难的预兆,多么恐怖,天灾人祸!
佛光照触,我们可以永离一切诸难恐怖。就像《十善业道经》上佛讲的,「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你看看跟这一句意思一样不一样?确实没有两样。《十善业道经》是不是佛光?我们展开经卷,释迦牟尼佛的眉间白毫光就照触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严重障碍的话,读了这个经文,听到这个讲解,他就有很深的感触。在这感触里面他就生起信解行证,所以他就是有缘人。没有缘的人就是说他的善根很薄,烦恼习气很重,读了之后,听了之后,没有放在心上,没有感触,日常生活当中还是我行我素。这是善根薄业障重的人,天天还造业,他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没有随顺佛菩萨经教,他没有随顺。这个灾难能不能免得了?免不了。如果世间人肯回头,当然肯回头需要助缘,就是前面讲的资粮,这个资粮是什么?教育。古圣先贤的教育现在没有人讲,想学没有地方学,典籍、教科书虽然在,我们这个讲堂里面就不少,没人看、没有人讲、没有人照做,这是没有法子离怖畏的。所以什么是资粮?有人讲解、有人研究、有人认真在做,年年月月不间断的在做。这个就产生效果了,就能够帮助很多人回心转意。
现在我们在这么多年讲经教学经验当中所看到的,芸芸众生当中,哪一类的众生容易教、容易接受?两头,一个是老人,退休的老人;一个是儿童,十岁以下,好教,很容易接受,当中这一节难,正是经上讲的「刚强难化」。当中这一段十岁以上,六十岁以下,刚强难化,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经验。但是只要这两端肯学,肯学好,慢慢就影响当中。所以今天我们讲帮助众生,我们要劝进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