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3 节
作者:
白寒 更新:2021-02-21 08:02 字数:4699
多可惜!如果还随顺烦恼,还要做破坏佛教形象的事情,那不得了;对不起释迦牟尼佛,对不起诸佛菩萨,对不起祖师大德,对不起现前给你授皈依传戒的法师。这么多个对不起,试问你怎么做人?难了,果报必定自己承当。所以佛福慧圆满,能令一切众生见他的相、闻他的名起尊敬的心,能令魔王外道回心转意护持正法。他的力无畏圆满,所以有这样殊胜的德相。再看底下这一句:
【具众宝相一一分明。】
这一句是讲的「贵相」,宝是宝贵,所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讲贵相。我们中国人懂得,叫贵人,贵人他有贵相。相书里面记载的哪一种相是贵相?通常我们一般人大概能够记得的是两耳垂肩,耳朵长这是贵相,双手过膝这是贵相,其他的知道大概就不多了。在古印度,一般社会民间对於这些相好也非常重视。古印度有看相的、有算命的、有占卜的,大概古代的社会这些都相当流行。这个风气一直到今天都不衰,看相算命的很多。我在香港几乎每一条街都挂的有招牌,有看相、算命、看风水的,都很多,我有的时候打听他们生意怎么样?说生意很好,求教的人很多。
所以,他们讲的贵相有三十二种,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好是细相。讲相那是大的、粗的相,然后再看微细的那就有八十种好。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个世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统统具足,非常希有!一般像这种贵相、好相,一般人有一个、两个我们常见,十个、八个就很希有了;统统具足,确确实实千百年当中难得遇到一个。
我们读《了凡四训》,你看看云谷禅师问了凡先生,问他:你自己想想你应不应该有富贵?了凡先生答覆得很好,他说:富贵中人,类有福相,做官的、发财的都有贵相,想想自己没有这个贵相,哪里可能有富贵。做官,孔先生给他算命,只能做到一个小县市的县长,四川一个小县市的县长。以后,这是云谷禅师教导他改造命运的方法,他做了宝坻的县长,宝坻是大县,那个不一样,而且宝坻是属於京师管辖,这个地位又不相同。
命确实是自己造的,自己过去生中修积的。那我们看佛,佛是无量劫中,真修!所修无量无边的好事,总的一句,供养三世诸如来。这种心、愿、行那还得了吗?心目当中看一切众生都是诸如来,不但看的是有情众生,连无情众生都不例外。正是《华严》上所说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所以他的果报是『具众宝相,一一分明』,这个地方就不止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人道的娑婆世界人间所讲的,在《华严》里面「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
所以清凉注解里面讲,他说「贵相即相好庄严身,且顺三乘,云过圣帝」。这个「且」就是方便说,把这个标准降低随顺三乘人。三乘就是声闻、缘觉、菩萨,菩萨还是权教菩萨,没见性的菩萨,没有离开十法界的。所以说超过圣帝,这个圣帝是指什么人?转轮圣王。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但是他要跟佛比,佛的三十二相清清楚楚,就是「分明」,转轮圣王这三十二相是隐隐约约,细看好像是有,粗看不明显,不像佛的相好样样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他这个后面引《俱舍论》里的话说,「相不正圆明,故与佛非等,此释轮王相」,就是跟你解释转轮王相,这个相不正圆明。「今是世尊,故云分明」,现在说的这是佛,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分明。后面这句话说得好,「实具十莲华藏微尘数相」,这就是我前面跟诸位说的「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清凉大师这一句讲得清楚,实实在在讲具足十个莲华藏世界微尘数。这不止三十二相,不止八十种好。再看下面一句:
【一切宫殿悉现其像。】
清凉大师跟我们说这一句是「应相」。那个宫殿就像镜子一样,为什么?它是宝,众宝所成,它能照见。现在我们这个世间虽然没有这些众宝,但是人工制作出来的密度很好的玻璃,我们看到许多大楼外面完全用玻璃,街上的那些景色车水马龙都照在里面,像一面镜子一样都照在里面。这在现代大都市里面,很多高大的建筑物我们看到了,跟此地讲的类似,这一切宫殿现像。所以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的,这一句讲的是应相,「不往普现,如镜中像」。什么叫应?佛没有去,没有到那个地方去的,就像镜子一样,镜子已经照见了。
《钞》里头大师给我们说的,这就是十种身里面的「力持身」,力持身不好懂,但是力持身跟这个应相合起来讲,我们就比较容易懂。「如为龙留影,力持不灭」,这就举一个典故来说,诸佛菩萨,我们不必说这个典故,说跟这个类似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得到在家出家四众弟子普遍的尊重敬爱。但是大家都知道,人生在这个世间必定有死,决定没有长生不老这桩事情,没有。佛要是灭度之后,那再也见不到佛了,如何能满足大众亲近佛陀的需求?那这只有画像了,只有造像了,属於这一类的,这一类就叫应身。
『一切宫殿,悉现其像』,那这一句我们就能够很具体的落实了。你看所有寺院庵堂大殿里面都供著佛像,这个佛像就是佛的应身、应相。见到佛像要如同见到真佛。中国古时候祭祀,圣人教导我们「祭神如神在」。我们年轻学佛的时候,老师常常讲,常常教导,见到佛菩萨形像如同真佛、真菩萨在,我们自己才能够得到利益。可是现在我们看到佛像供在这个地方,我们的心没有那么真诚。佛像虽然供在里面,好像没有看到,在佛菩萨形像面前还一样很随便、很放肆,一丝毫恭敬的态度都没有,这哪里能够得到佛力加持?
我们想求得感应,想获得三宝加持,你对它尊重的念头都没有,这个得不到。不但得不到,怕的是得罪。千万不要想到这个像是泥塑木雕的,这个像是画的,他不是活的,我们这样想法完全错了。同样一个道理,我们挂一张照片,挂父母的照片;父母不在了,看到这个像就想到他人,想到他在我们面前。这个情多厚,这个恩多重。一个人在世间有恩有德、有情有义,从哪里修来的?就从这些地方修来的。
学佛的人供养佛菩萨的形像两重意思:一个意思是报本反始。念念不忘老师,念念不忘,不忘老师的恩德,不忘老师的教导,认真学习是报答老师的恩德。第二个意思,见贤思齐。他是我们的模范,是我们的典型,看到佛像我要成佛,看到菩萨像我要作菩萨。这个形像供奉在那里无量功德。这不是迷信,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自己,用意在此地。知恩报恩,不能不懂这个道理,不懂这个道理就不会做人。做人都做不好,怎么能成佛?怎么能成菩萨?
我们今天许多同学常常讲功夫不得力,为什么不得力?你用的心不正,所以你怎么样用功,功夫都不得力。用心要正、用心要诚、用心要净,果然如是,哪有不得力的道理!功夫完全在生活当中历炼成就的。学习在什么地方?学习在生活当中学习,把经典里面教诲落实在生活当中,这叫修行。脱离了生活,你到哪里修?
所以道场,《华严经》一直讲这个道场。道场没有讲一个所在,你自己心里头起心动念跟经典教诲完全相应,你人在哪里,那个地方就叫道场。为什么?你是个修道的人,修道人所在之处,它不叫道场叫什么?道场不是形式,实质,真正修行,如理如法的去学习。
所以,这一句「一切宫殿,悉现其像」,这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如镜子照,照这当中有形像,这个说法一般人不懂;第二个说法,宫殿里面供奉著佛菩萨形像,这个大家好懂。你懂得这一层意思,前面一层意思你也能体会。虽然没有进这个殿堂,没有看到殿堂里面的供奉,只要一看到宫殿,你就想到佛菩萨,哪里需要进去?看到大雄宝殿,你一定就想到释迦牟尼佛,这个里面肯定供奉释迦牟尼佛。陪伴著释迦牟尼佛两边的,肯定是阿难、迦叶,如果不是阿难、迦叶,肯定是文殊、普贤。你如果看到这个殿,弥陀殿,你一定会想到这个里面供奉的西方三圣;你看到观音殿,一定会想到这里面是供观音菩萨;看到那个殿叫地藏殿,一定是供奉地藏菩萨。不必进去,悉现其像。
现代进入二十一世纪,寺院庵堂教化众生那一种功能衰退了,衰退的原因?没人讲解了,没有人说明。你看看现在这些地方,无论在中国、在外国,我们都晓得观光旅游点,都变成观光旅游的所在了。好不好?好事。就是利用观光旅游,这观光旅游是观光客、游客,给他机会教育,好!对佛法来讲是很好的一个宣导,宣扬教导。希望寺院庵堂里面的住众,都能够正确的为这些观光客做导游;就把这个寺院庵堂一切的建设给他说明讲解,把佛像种种表法讲解给观光客听,就是给他上佛学课。让他正确的认识佛法,功德无量无边,是好事情,不是坏事情。这个我们现在叫做机会教育。
他认识佛教之后,真正想去学佛了,学道了,另有道场。那么这个道场,现代化的建筑,不要再建这些宫殿式的,不必建那些了,那些是古老的道场。千百年的老道场,把它恢复起来做为接引众生机会教育的场所,行!真正道场是要建学校、建大学、建学院。弘扬佛法的道场,那是电视台、是网路,这是弘法的道场;真正修行的道场是大学、是学院。
我们往年常讲的,这个心目当中的弥陀村,弥陀村是什么?是养老的地方,是修行的地方。是把养老跟老人大学、多元文化集合起来,这样才能让老年人过到真正幸福美满的一生。他这一生当中,感觉得退休之后住到这个地方,才是真正的享福;提升自己境界,超越六道轮回。所以这个设施功德利益不可思议。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三二卷) 2003/1/1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32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正显佛兴」这一段,别显十句里面第八句,从第八句看起:
【一切众生,咸得目见。】
从这一句。这一句是讲「无碍相」,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只注八个字,「有感斯见,无隔山河」。无碍相是「愿身」,一切诸佛在因地当中都发度众生的弘愿,「众生无边誓愿度」,因此众生有感,佛一定现身。现身,他能够「目见」,这叫无碍相;愿身是无碍相。大师引用经文里面一首偈,「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常转无上轮,故咸目睹」。这是说明毗卢遮那如来,法身佛,遍法界虚空界,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自性、体相、作用都是没有障碍的,都是遍法界的;没有生灭,没有大小,没有来去,如同虚空一样。什么地方有感,立刻就有应,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这种无比殊胜的利用,佛在经上常讲「法尔如是」。你要问这什么原因?什么道理?没有,什么都没有。所以说不可思议,无法想像,也无法说明,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所以大乘经上常讲的法尔如是,这里面当然有甚深不可思议的道理。这个道理古大德有个比喻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要不亲证这个境界,已经证得的人怎么跟你讲也讲不清楚。换句话说,你也没有办法体会。什么人能体会?契入境界的人能体会,就像宗门里面的语录一样。诸位看《五灯会元》里面一千七百条公案,我们去翻翻,不懂,不知道他们说些什么,这是真的。说的人明心见性,听的人也明心见性了,他们两个谈话他们两个懂;没有明心见性的人,一点都听不懂,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佛法的修学确确实实它有层次的,我们没有到那个层次,到他课堂去旁听,没用,听不懂。那是最高的层次,一真法界的层次。我们一定要晓得我们的程度,我们在这些大乘教里面,应当如何来学习?
这里讲到愿身,我们也发了这个愿。众生有问题提出来,来问了,要不要答?当然要答覆,你要不答覆,违背了本愿。他要想来见你,要不要见?当然要见。毗卢遮那佛,一切众生有感斯应,慈悲到了极处。但是我们毕竟是凡夫,没有毗卢遮那那么大的智慧神通,能够遍法界现无量无边身,我们没这个能力。没有能力,我们还是凡夫,跟一般凡夫一样没有差别。在这个时候,祖师大德为我们示现了,怎么示现法?闭关、住山。住山就是住茅蓬,人迹不到之处,搭一个小茅蓬在那边修行。闭关住茅蓬的条件是什么?我在早年初出家的时候也不知道,闭关静修好事情,清净,没有人来干扰。因为那个时候刚好有个机缘,我出家那个寺庙圆山临?